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螃蟹和柿子不可同吃?這個秋天我不服!

吃螃蟹的季節和柿子紅了的時刻撞在一起, 本是讓吃貨興奮的事兒, 然而有人卻因為“螃蟹和柿子不可同吃”的所謂傳統禁忌而膽戰心驚。 是時候借著螃蟹和柿子的這場一天一度的風波, 再次看穿“食物相克”的真相!

空腹單獨大量吃柿子或螃蟹, 也會造成腹痛腹瀉

最早說螃蟹和柿子不能同吃的是東晉張湛的《養生要集》:“柿與蟹(同吃), 腹痛大瀉”。 事實上, 這並非螃蟹和柿子相克導致,

空腹單獨大量吃柿子或螃蟹, 也會造成腹痛腹瀉。

吃螃蟹和其他的食物導致腹痛腹瀉, 多半是螃蟹惹的禍, 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 這是典型的急性胃腸炎和食物中毒反應, 且以下消化道反應即腹痛腹瀉為主症, 符合細菌性食物中毒和痢疾感染的特點。

而如果空腹大量進食柿子、黑棗、山楂、石榴等富含果膠、鞣酸的食物, 這些食物會在胃酸作用和胃肌機械輾轉下產生凝塊滯留胃中, 導致植物性胃石。 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或吐少量咖啡色血性物, 常併發胃潰瘍、幽門梗阻, 少見腹痛腹瀉。

其次, 螃蟹是優質蛋白質食品, 而在胃內處於強酸(pH1.5-2)環境時, 容易引發胃石, 不過高蛋白飲食只是其促發條件之一。

換言之, 你即使不就著柿子吃螃蟹、吃完山楂喝牛奶, 單獨空腹大量吃頭兩樣兒也可能患胃石症!雖說現實生活中一隻大閘蟹配一大柿子的吃法兒不多見, 但如您偏好這口兒, 偶爾吃一兩次, 只要食材新鮮、烹調得當且脾胃強壯, 也不會上吐下瀉乃至中毒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 螃蟹雖然美味營養, 但富含膽固醇和嘌呤, 即使新鮮也不宜多吃。

科學驗證食物相克真相, 食物中毒另有7大原因

食物相克是真的嗎?經常流覽我們公眾號的讀者肯定知道其中的真假, 因為我們食今不昧公號和報紙的飲食主義版面說過好多次了。

然而食物相克這個說法從什麼開始出現的呢?這就要從1935年8月《中央日報》12天內為南京市民因香蕉與芋艿同食致死2人案3次發文說起。 13日, 該報第3版以“香蕉不可與芋艿同食”為題, 報導了“漢西門外有二人誤食中毒斃命, 蔣姓幼孩急救倖免, 已遍體紅腫”情況, 並說相關管理部門“擬請衛生署、中央醫院、衛生事務所實施化驗, 先以動物給予蕉芋同食,

俾研究中毒原因, 確定救治方法, 曉喻市民一致預防。 ”

1935年, 那時候我們還沒出生, 有一位留美回來的博士鄭集教授就已經開始和這件事兒掰扯了。 為了探究中毒原因, 鄭教授當即選擇試驗用小白鼠10只, 將芋艿煮熟拌上香蕉喂飼後觀察了2天, 所有被試白鼠健康如故, 無一有中毒現象。16日,該報又以“香蕉與芋艿同食不致中毒”為題,公佈了鄭集的實驗結果,指出根據“中國科學社鄭集實驗之結果,漢西門中毒案必有其他原因。”

民眾恐慌不減:老鼠吃了沒事,不見得人吃了沒事!鄭集再度試驗以解民惑,這次是用猴子和他自己本人以及同事作試驗。連續2天都先將1斤芋頭煮熟拌上白糖喂猴子後再喂大香蕉四支,結果猴子毫無中毒徵象健康如常;鄭集與同事孫某亦同時連續2天試吃熟芋四大枚、香蕉兩支,食後也毫不覺有任何中毒現象。24日,該報再以“經再度實驗證實,蕉芋同食無毒”為題發文,“於此可見,香蕉與芋艿同食,對於白鼠、猴及人無中毒之事實,毫無錯誤。”“民間所傳香蕉與芋艿同食有毒,其中毒必系其他原因,而非由於香蕉與芋艿本身之同食也。”

你們說也許是慢性中毒?那你一定不知道鄭集教授是食品圈的長壽豐碑。鄭集教授為食品事業奉獻了一生,直到2010年,110歲高齡的鄭集教授離開了我們。

民眾仍感困惑:那民間流傳那麼多不能同食的吃了都沒事嗎?於是鄭集又選擇了古籍中有明確記載不能同吃的14對食物做了進一步研究,其中就包括螃蟹和柿子,實驗方法與結果同前。1936年6月,他用英文寫作“所謂有毒的食物組合是否真的有毒?”(Are the so-called poisonous food-combinations really poisonous?)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上,文中提出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7條原因。

一是食物過敏,螃蟹就不用說了,這就可解釋古人為什麼會說花生與黃瓜、鴨蛋、綠豆同食會令人氣短喘息:花生過敏引起的喉頭水腫唄。二是食物中含有毒物,如河豚魚的內臟、鮮黃花菜中秋水仙堿,吃了都要人命。三是不恰當的色素、保鮮劑和殺蟲劑致毒,公眾對前幾年的蘇丹紅、三聚腈胺事件應還記憶猶新。四是食物中致病菌和寄生蟲引起的食物中毒,五是食物腐爛、細菌繁殖或發黴引起食物中毒,六是食物烹飪不當(如扁豆沒炒熟)引起的食物中毒,七是誤食(如毒蘑菇、毒蜂蜜)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相克說法的流傳背後有文化的因素

從我們的研究分析,食物不能同食流傳的原因有以下四條。

一是宗教學的影響,如印度佛經中將胡瓜即黃瓜視為不潔之物,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裡就說“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血熱”。唐代奉道教為國教,道教奉李姓老子為教主,於是古籍記載中不能與李子同食的組合很多,如李子與雞肉、鴨肉、雞卵、鴨卵等不能同吃,如加上李子仁同雀肉、李子仁同雞卵,合計20種,在果類食物中為最多,而歷代與李子相關的食物相反記載有339條,遠多於其他果類食物。

二是民俗學影響,如按照古禮,烹調羊、牛、麋鹿等食草動物時要用蔥,烹調食肉及雜食動物如豬、犬時要用薤,配錯了就不行,所以孫思邈說“牛肉與薤不能同食”。

三是原始思維中的“物性交感”,如所謂“糯米與雜肉同食使小兒化成寸白蟲”,寸白蟲即絛蟲,根據寄生蟲生活史,食用不衛生的牛肉或豬肉可能導致罹患絛蟲病,因此食用雜肉會生寸白蟲應為古人的確切經驗,而糯米外形好似寸白蟲的節片,因此就形成糯米雜肉同食使小兒化成寸白蟲的觀點。

四是烹飪學考量,如“韭與薤同食,失味”醋、酒和棗同食“失味”,即失去食物原有味道或口感不好。這個也好理解,我們用芝麻醬拌茄泥或清炒油菜時,配上點兒蒜茸味道就正,您放上塊生薑或桂皮就不對味了。

總之,所謂某些食物同食中毒之說,既無中醫理論支持,也無現代實驗根據,不可即信為真。

無一有中毒現象。16日,該報又以“香蕉與芋艿同食不致中毒”為題,公佈了鄭集的實驗結果,指出根據“中國科學社鄭集實驗之結果,漢西門中毒案必有其他原因。”

民眾恐慌不減:老鼠吃了沒事,不見得人吃了沒事!鄭集再度試驗以解民惑,這次是用猴子和他自己本人以及同事作試驗。連續2天都先將1斤芋頭煮熟拌上白糖喂猴子後再喂大香蕉四支,結果猴子毫無中毒徵象健康如常;鄭集與同事孫某亦同時連續2天試吃熟芋四大枚、香蕉兩支,食後也毫不覺有任何中毒現象。24日,該報再以“經再度實驗證實,蕉芋同食無毒”為題發文,“於此可見,香蕉與芋艿同食,對於白鼠、猴及人無中毒之事實,毫無錯誤。”“民間所傳香蕉與芋艿同食有毒,其中毒必系其他原因,而非由於香蕉與芋艿本身之同食也。”

你們說也許是慢性中毒?那你一定不知道鄭集教授是食品圈的長壽豐碑。鄭集教授為食品事業奉獻了一生,直到2010年,110歲高齡的鄭集教授離開了我們。

民眾仍感困惑:那民間流傳那麼多不能同食的吃了都沒事嗎?於是鄭集又選擇了古籍中有明確記載不能同吃的14對食物做了進一步研究,其中就包括螃蟹和柿子,實驗方法與結果同前。1936年6月,他用英文寫作“所謂有毒的食物組合是否真的有毒?”(Are the so-called poisonous food-combinations really poisonous?)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上,文中提出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7條原因。

一是食物過敏,螃蟹就不用說了,這就可解釋古人為什麼會說花生與黃瓜、鴨蛋、綠豆同食會令人氣短喘息:花生過敏引起的喉頭水腫唄。二是食物中含有毒物,如河豚魚的內臟、鮮黃花菜中秋水仙堿,吃了都要人命。三是不恰當的色素、保鮮劑和殺蟲劑致毒,公眾對前幾年的蘇丹紅、三聚腈胺事件應還記憶猶新。四是食物中致病菌和寄生蟲引起的食物中毒,五是食物腐爛、細菌繁殖或發黴引起食物中毒,六是食物烹飪不當(如扁豆沒炒熟)引起的食物中毒,七是誤食(如毒蘑菇、毒蜂蜜)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相克說法的流傳背後有文化的因素

從我們的研究分析,食物不能同食流傳的原因有以下四條。

一是宗教學的影響,如印度佛經中將胡瓜即黃瓜視為不潔之物,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裡就說“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血熱”。唐代奉道教為國教,道教奉李姓老子為教主,於是古籍記載中不能與李子同食的組合很多,如李子與雞肉、鴨肉、雞卵、鴨卵等不能同吃,如加上李子仁同雀肉、李子仁同雞卵,合計20種,在果類食物中為最多,而歷代與李子相關的食物相反記載有339條,遠多於其他果類食物。

二是民俗學影響,如按照古禮,烹調羊、牛、麋鹿等食草動物時要用蔥,烹調食肉及雜食動物如豬、犬時要用薤,配錯了就不行,所以孫思邈說“牛肉與薤不能同食”。

三是原始思維中的“物性交感”,如所謂“糯米與雜肉同食使小兒化成寸白蟲”,寸白蟲即絛蟲,根據寄生蟲生活史,食用不衛生的牛肉或豬肉可能導致罹患絛蟲病,因此食用雜肉會生寸白蟲應為古人的確切經驗,而糯米外形好似寸白蟲的節片,因此就形成糯米雜肉同食使小兒化成寸白蟲的觀點。

四是烹飪學考量,如“韭與薤同食,失味”醋、酒和棗同食“失味”,即失去食物原有味道或口感不好。這個也好理解,我們用芝麻醬拌茄泥或清炒油菜時,配上點兒蒜茸味道就正,您放上塊生薑或桂皮就不對味了。

總之,所謂某些食物同食中毒之說,既無中醫理論支持,也無現代實驗根據,不可即信為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