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警惕!別讓共用單車淪為一場失控的資本競賽

分享者:點點電工

2016年下半年開始, 共用單車迅速席捲了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大城市。 由於迎合了人們對短途出行的需求, 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用單車創業公司也被資本爭相競逐。

據騰訊科技統計, 迄今為止, 共用單車領域的總融資額已達70億元人民幣;而資本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瘋狂的造車競賽與城市擴張——這不得不讓人想到曾經同樣激烈的專車大戰:在大肆燒錢之後, 專車領域驟迎洗牌, 如今盛況已不復當年。

沒有人知道共用單車之戰是否會複製專車的結局, 但在當前過度追捧下, 行業已經進入了某種不理性之中,

這反映在2017年高達3000萬的單車產能、供應鏈躍進、三四線城市快速擴張以及對盈利的思考等方面。 企業是否被資本綁架、資本是否被退出綁架、已經成為當前市場參與方必須重視的風險。

在行業高度膨脹時刻, 騰訊科技《深網》推出“共用單車泡沫反思”四期系列報導, 通過長期的採訪調查及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思考, 試圖首次還原該行業的商業本質和隱藏的深層次難題;而我們及諸多核心行業人士對未來趨勢的思考, 也將在報導中一併呈現, 以饗讀者。

>>>第一期:年產能3000萬台?共用單車資本競賽正在顛覆傳統自行車生意

文/《深網》報導組 李儒超

春節過後, 共用單車之戰如約進入第二回合。 不出所料, 資本依舊打了頭陣。

2月20日, 先是摩拜單車宣佈獲得億元及以上D輪後新融資;接著3月1日, ofo宣佈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 創迄今為止共用單車領域最大融資記錄。 與此同時, 被視為第二陣營的小藍單車、永安行, 也在2月24日、2月28日先後宣佈獲得融資。

僅計算以上數字,

近一個月以來共用單車領域的總融資額就已接近40億元人民幣。

資本的湧入, 令這個行業陷入空前的躁動。 據報導, 目前市面上湧現的共用單車品牌總數約15-20家, 粗略統計, 全國就已有30多個城市被納入共用單車版圖, 單車投放總量已過百萬。

而這僅僅還只是一個開始。 騰訊科技此前根據公開信息估算, 2017年摩拜ofo兩家投放總量將發生“井噴”, 極有可能接近2000萬輛, 而單車產能甚至將達到3000萬。

這個數字有多誇張?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官方檔, 在中國每年8000萬輛的產量中, 出口是大頭, 內需則在2500萬輛左右。 其中, 在2014年, 全年自行車內需僅為2039.7萬輛。 這意味著, 僅摩拜單車、ofo兩家巨頭2017年的產能就超過了往年全國內需總量。

這會是瘋狂的一年。

在這個尚未被最終論證的未成熟領域, 如此大規模的產能挺進, 與資本的助推難以切分開。

台前的瘋狂, 往往是幕後的焦慮。 事實上, 作為幕後推手, 資方在這場大戰中也並未穩坐泰山—相反, 硬體購置帶來的重模式、工程浩大的圈地運動以及最終的盈利和退出, 都已埋下地雷。

但是, 在這場沒有回頭路的殊死搏鬥中, 除了不斷加碼, 各路投資方也許並沒有太多選擇, 每個利益方都被尚不明朗的未來逐漸綁架, 問題是, 最終的贏家真的能收割勝利果實嗎?

昂貴的資本遊戲

比起專車之戰中的補貼競賽, 共用單車對資金的需求愈加複雜, 在資金用途上, 騰訊科技整理總結, 主要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單車生產製造。

目前摩拜ofo每家2017年生產投放總數都在1000萬輛以上, 以保守的1000萬輛來計算, 即便每輛單車的成本為300元, 僅單車製造一項就至少需要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共用單車涉及冗長的硬體供應鏈, 企業往往需要在最終組裝出廠之前, 將資金用於前期開模、購置元件。 這同樣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這要求共用單車企業有著同樣龐大的現金流。

二、補貼。 為了吸引新用戶, 摩拜單車和ofo自春節始就陸續打響了補貼戰:摩拜充值100送110, ofo充100得200。 由於共用單車之戰愈演愈烈, 補貼大戰暫時並沒有偃旗息鼓的跡象。

三、人力成本。 除了公司的研發、行政人員之外, 隨著投放量的快速上漲, 後端運營人員的數字也在快速增長。 這與專車大戰存在較大區別, 共用單車企業的運營人員不僅需要線上上運營、負責調配,其調配的執行還需要人力線上下進行。ofo由於大量採用了非智慧的機械鎖,還需要大量負責片區運營的“編外”人員;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向騰訊科技表示,這部分人員當前已超過了1000人。

單純從數位上看,在所有開支中,單車製造成本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由於使用費低廉,各家企業均表示,補貼所需資金在總融資額中占比並不大。而在運營人員層面,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向騰訊科技表示,其開支也沒有讓企業不堪重負,“ofo已經開始與一些協力廠商勞務公司合作,運營師傅的工資並不會對ofo公司產生較大影響”。

但隨著投放量的不斷加大,資金問題很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大。一位業內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還有兩塊開支會在後期愈加明顯:

一是車輛後期維修成本。目前共用單車企業普遍對車輛損毀率諱莫如深,往往表示損毀率在5%以下。

永安行CEO陶安平在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時披露,從永安行投放的無樁共用單車看,其損毀率其實達到了驚人的10%。這部分維修費用,隨著車輛投放時間越久,可能會有所累加。此外,共用單車往往存在三年報廢期,一旦進入報廢節點,成本壓力也會有所增加。

二是行銷教育成本。共用單車擁有的第一批用戶往往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擁有較深認知;但隨著共用單車管道下沉策略的實行,尤其將戰線拉入三四線城市時,越來越多互聯網非核心用戶也會被納入範疇。目前ofo已經投放了地鐵、樓宇廣告進行推廣,在後期,面對用戶增長壓力,其他企業也有可能跟進。

可以看出,即便在尚未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上述硬性開支都已讓共用單車企業大為頭疼。共用單車對資金需求的迫切,決定了如若沒有資本及時進入,共用單車的發展很有可能陷入停滯。

資本雙刃劍:老股東搶籌,融資開始變味了?

成本高昂,這也是共用單車近半年來快速融資的重要原因。

根據騰訊創業對公開資料的梳理,摩拜目前已進入E輪融資,總融資額約為3.55億美元(約24.5億元人民幣);ofo已進入D輪,總融資額為5.8億美元(約40億元人民幣)。

這些融資雖然看似高額,但僅對照單車製造成本一項,就顯得捉襟見肘。

除此之外,國內還沒有其它共用單車公司獲得C輪及以上融資。這意味著在資本上,摩拜與ofo已形成了雙寡頭局面。事實上,多位接受騰訊科技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資金問題是發展共用單車的第一道坎;在當前階段,如若劃分該領域的陣營,完全可以以獲得融資額的多少來一刀切。

然而,資本之於企業,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幫助共用單車走向繁榮的同時,爭相湧入的資本也令共用單車領域可能滋生泡沫。

一個可觀察到的現象是,在經歷去年年底的資本站隊後,摩拜與ofo身後的資方已經開始抱團取暖,並頻繁跟投。

根據公開資料,摩拜身後的投資方主要包括高瓴資本、騰訊、華平投資、攜程、富士康、華住、紅杉資本中國、創新工廠等。其中,高瓴資本先後參與其C、C+、D輪後融資,騰訊參與其C、D輪融資,創新工廠參與其B、B+、D輪融資,紅杉資本中國參與其C、C+、D輪融資。

ofo的情況也類似:滴滴參與其B+、C、D輪融資,經緯中國參與其B、C、D輪融資;此外,不止一次出現在投資名單的還包括東方弘道、天使投資人王剛、唯獵資本、金沙江創投、中信產業基金、Coatue Management等。

一般來講,老股東持續跟投,意味著對企業的持續看好。但短期內如此頻繁密集的跟投,則顯得不一般。

在當前共用單車形勢還不甚明瞭的現在,摩拜ofo雙巨頭各自陣營的資本誰都不希望己方落敗;由於共用單車平臺目前均未盈利,這就使得資本方都不願意停止對項目進行輸血。

而一旦形成陣營,擦槍走火也變得不可避免,雙方針對融資額的矛盾便公開化。

在ofo宣佈完成D輪融資時,摩拜投資人祥峰基金投資人就在朋友圈直言,ofo基本都是老股東在投,融資額也嚴重誇大宣傳。而與此同時,ofo資方新華聯的一篇“烏龍”推送,則不小心將此次4.5億美元的融資說成3億美元,ofo則後來回應稱還包括債權融資。

一家曾與雙方都有過接觸的機構投資經理向騰訊科技表示,摩拜指責ofo,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雙方其實都有老股東哄抬估值的嫌疑,現在無論是摩拜還是ofo,除了每輪的領投方可能是新晉投資方,剩下的大多是老股東們在搶籌。

資本不計代價進入的前提,是從單車市場的發展潛力、商業模型上找到支撐,但在當下市場亂局之中,資本是否會被競爭綁架、企業是否會被資本綁架,已經成為行業參與方必須重視的泡沫風險。

大合併時代會來嗎?

亂局之中的圈地運動,已經被一些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

截至發稿,去年4月上線的摩拜已將服務擴展至29座城市,總單車量80萬;ofo覆蓋城市為35座,平臺車輛總數達100萬。而在今年,雙方向市場投放的單車極有可能均超過1000萬輛,而按照騰訊科技此前的測算,這意味著雙方今年很有可能覆蓋到四線城市,ofo方面表示今年要覆蓋200座城市。

然而,一家分析機構向騰訊科技表示,根據他們此前的調研,中國400多個城市中,用氣候、地形因素排除後,真正適合投放共用單車的很可能只有100多個。

不僅是投放城市上的大躍進,在投放模式上,陶安平向騰訊科技表示:“正常的投放模式應該是先小規模投放,然後根據運營資料逐漸變多;但現在共用單車企業普遍將這個探索過程大為縮短。”

“尤其在一些供需模型尚未摸索清晰的中小城市,投放節奏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小藍當前主要集中在模型相對清晰的中大型城市的原因。”小藍單車CSO陳懷遠也向騰訊科技表示。

事實上,在騰訊科技聯繫的多家企業、機構中,大多對一二線城市的狀況頗為瞭解;但一旦涉及到三四線城市,無論是主觀認知還是客觀資料,都瞭解甚少。在這種狀況下,依舊貿然炒作三四線城市,也許反映了共用單車企業及背後資本的高度焦慮。

尤其是一些資方賭的是三到六個月短期內共用單車大戰結束,這種短週期下,如何快速佔領完成圈地顯得至關重要。但由於三四線城市互聯網基礎較差、城市較小等原因,往往還需要企業做諸多探索才能做到真正做到“佔領”,“大躍進”有可能會讓企業陷入盲目擴張的死結。

這種焦慮確實事出有因。

在此前的專車大戰後期,由於補貼戰愈演愈烈,看不到盈利及退出希望的部分投資人開始試圖阻止大規模補貼;包括後來滴滴與Uber中國的合併,都有幕後投資人出於獲利考慮的積極運作。

然而,在專車大戰中,即便是資方押注的企業在競爭中落敗,最終還有收購退出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共用單車的大並購可能會困難很多。

上述機構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解釋,共用單車企業的最核心資產在於單車硬體,企業之間的並購幾乎顯得毫無必要,“直接拿並購的錢採購一批車,和收購同行,效果幾乎是一樣的”。

如果發生大並購,則更多是投資方之間的妥協。

單車平臺用戶資源,也被一些從業人士看衰。事實上,當前共用單車能否獲取用戶的第一關鍵點在於是否有車騎,用戶忠誠度會比想像中更低。相對于專車的高流動性,單車在一定區域內的覆蓋率就可以決定用戶數,尤其在各家硬體體驗日益趨同的現在,這一現象愈加明顯。

“共用單車的大合併期不會到來”,陶安平則向騰訊科技直言。而對此,摩拜、ofo在多次採訪中均未做回應。

但現在給一切下斷言,依舊顯得為時過早。唯一確定的是,在這個與資本深度綁定的新興領域,如何處理好市場擴張與資本的關係,很有可能關乎全行業的發展;而企業如何儘快練好運營能力等內功,已經刻不容緩。畢竟,在這件事上,有錢還遠遠不夠。

共用單車企業的運營人員不僅需要線上上運營、負責調配,其調配的執行還需要人力線上下進行。ofo由於大量採用了非智慧的機械鎖,還需要大量負責片區運營的“編外”人員;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向騰訊科技表示,這部分人員當前已超過了1000人。

單純從數位上看,在所有開支中,單車製造成本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由於使用費低廉,各家企業均表示,補貼所需資金在總融資額中占比並不大。而在運營人員層面,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向騰訊科技表示,其開支也沒有讓企業不堪重負,“ofo已經開始與一些協力廠商勞務公司合作,運營師傅的工資並不會對ofo公司產生較大影響”。

但隨著投放量的不斷加大,資金問題很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大。一位業內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還有兩塊開支會在後期愈加明顯:

一是車輛後期維修成本。目前共用單車企業普遍對車輛損毀率諱莫如深,往往表示損毀率在5%以下。

永安行CEO陶安平在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時披露,從永安行投放的無樁共用單車看,其損毀率其實達到了驚人的10%。這部分維修費用,隨著車輛投放時間越久,可能會有所累加。此外,共用單車往往存在三年報廢期,一旦進入報廢節點,成本壓力也會有所增加。

二是行銷教育成本。共用單車擁有的第一批用戶往往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擁有較深認知;但隨著共用單車管道下沉策略的實行,尤其將戰線拉入三四線城市時,越來越多互聯網非核心用戶也會被納入範疇。目前ofo已經投放了地鐵、樓宇廣告進行推廣,在後期,面對用戶增長壓力,其他企業也有可能跟進。

可以看出,即便在尚未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上述硬性開支都已讓共用單車企業大為頭疼。共用單車對資金需求的迫切,決定了如若沒有資本及時進入,共用單車的發展很有可能陷入停滯。

資本雙刃劍:老股東搶籌,融資開始變味了?

成本高昂,這也是共用單車近半年來快速融資的重要原因。

根據騰訊創業對公開資料的梳理,摩拜目前已進入E輪融資,總融資額約為3.55億美元(約24.5億元人民幣);ofo已進入D輪,總融資額為5.8億美元(約40億元人民幣)。

這些融資雖然看似高額,但僅對照單車製造成本一項,就顯得捉襟見肘。

除此之外,國內還沒有其它共用單車公司獲得C輪及以上融資。這意味著在資本上,摩拜與ofo已形成了雙寡頭局面。事實上,多位接受騰訊科技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資金問題是發展共用單車的第一道坎;在當前階段,如若劃分該領域的陣營,完全可以以獲得融資額的多少來一刀切。

然而,資本之於企業,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幫助共用單車走向繁榮的同時,爭相湧入的資本也令共用單車領域可能滋生泡沫。

一個可觀察到的現象是,在經歷去年年底的資本站隊後,摩拜與ofo身後的資方已經開始抱團取暖,並頻繁跟投。

根據公開資料,摩拜身後的投資方主要包括高瓴資本、騰訊、華平投資、攜程、富士康、華住、紅杉資本中國、創新工廠等。其中,高瓴資本先後參與其C、C+、D輪後融資,騰訊參與其C、D輪融資,創新工廠參與其B、B+、D輪融資,紅杉資本中國參與其C、C+、D輪融資。

ofo的情況也類似:滴滴參與其B+、C、D輪融資,經緯中國參與其B、C、D輪融資;此外,不止一次出現在投資名單的還包括東方弘道、天使投資人王剛、唯獵資本、金沙江創投、中信產業基金、Coatue Management等。

一般來講,老股東持續跟投,意味著對企業的持續看好。但短期內如此頻繁密集的跟投,則顯得不一般。

在當前共用單車形勢還不甚明瞭的現在,摩拜ofo雙巨頭各自陣營的資本誰都不希望己方落敗;由於共用單車平臺目前均未盈利,這就使得資本方都不願意停止對項目進行輸血。

而一旦形成陣營,擦槍走火也變得不可避免,雙方針對融資額的矛盾便公開化。

在ofo宣佈完成D輪融資時,摩拜投資人祥峰基金投資人就在朋友圈直言,ofo基本都是老股東在投,融資額也嚴重誇大宣傳。而與此同時,ofo資方新華聯的一篇“烏龍”推送,則不小心將此次4.5億美元的融資說成3億美元,ofo則後來回應稱還包括債權融資。

一家曾與雙方都有過接觸的機構投資經理向騰訊科技表示,摩拜指責ofo,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雙方其實都有老股東哄抬估值的嫌疑,現在無論是摩拜還是ofo,除了每輪的領投方可能是新晉投資方,剩下的大多是老股東們在搶籌。

資本不計代價進入的前提,是從單車市場的發展潛力、商業模型上找到支撐,但在當下市場亂局之中,資本是否會被競爭綁架、企業是否會被資本綁架,已經成為行業參與方必須重視的泡沫風險。

大合併時代會來嗎?

亂局之中的圈地運動,已經被一些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

截至發稿,去年4月上線的摩拜已將服務擴展至29座城市,總單車量80萬;ofo覆蓋城市為35座,平臺車輛總數達100萬。而在今年,雙方向市場投放的單車極有可能均超過1000萬輛,而按照騰訊科技此前的測算,這意味著雙方今年很有可能覆蓋到四線城市,ofo方面表示今年要覆蓋200座城市。

然而,一家分析機構向騰訊科技表示,根據他們此前的調研,中國400多個城市中,用氣候、地形因素排除後,真正適合投放共用單車的很可能只有100多個。

不僅是投放城市上的大躍進,在投放模式上,陶安平向騰訊科技表示:“正常的投放模式應該是先小規模投放,然後根據運營資料逐漸變多;但現在共用單車企業普遍將這個探索過程大為縮短。”

“尤其在一些供需模型尚未摸索清晰的中小城市,投放節奏顯得至關重要,這也是小藍當前主要集中在模型相對清晰的中大型城市的原因。”小藍單車CSO陳懷遠也向騰訊科技表示。

事實上,在騰訊科技聯繫的多家企業、機構中,大多對一二線城市的狀況頗為瞭解;但一旦涉及到三四線城市,無論是主觀認知還是客觀資料,都瞭解甚少。在這種狀況下,依舊貿然炒作三四線城市,也許反映了共用單車企業及背後資本的高度焦慮。

尤其是一些資方賭的是三到六個月短期內共用單車大戰結束,這種短週期下,如何快速佔領完成圈地顯得至關重要。但由於三四線城市互聯網基礎較差、城市較小等原因,往往還需要企業做諸多探索才能做到真正做到“佔領”,“大躍進”有可能會讓企業陷入盲目擴張的死結。

這種焦慮確實事出有因。

在此前的專車大戰後期,由於補貼戰愈演愈烈,看不到盈利及退出希望的部分投資人開始試圖阻止大規模補貼;包括後來滴滴與Uber中國的合併,都有幕後投資人出於獲利考慮的積極運作。

然而,在專車大戰中,即便是資方押注的企業在競爭中落敗,最終還有收購退出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共用單車的大並購可能會困難很多。

上述機構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解釋,共用單車企業的最核心資產在於單車硬體,企業之間的並購幾乎顯得毫無必要,“直接拿並購的錢採購一批車,和收購同行,效果幾乎是一樣的”。

如果發生大並購,則更多是投資方之間的妥協。

單車平臺用戶資源,也被一些從業人士看衰。事實上,當前共用單車能否獲取用戶的第一關鍵點在於是否有車騎,用戶忠誠度會比想像中更低。相對于專車的高流動性,單車在一定區域內的覆蓋率就可以決定用戶數,尤其在各家硬體體驗日益趨同的現在,這一現象愈加明顯。

“共用單車的大合併期不會到來”,陶安平則向騰訊科技直言。而對此,摩拜、ofo在多次採訪中均未做回應。

但現在給一切下斷言,依舊顯得為時過早。唯一確定的是,在這個與資本深度綁定的新興領域,如何處理好市場擴張與資本的關係,很有可能關乎全行業的發展;而企業如何儘快練好運營能力等內功,已經刻不容緩。畢竟,在這件事上,有錢還遠遠不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