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沒養成這個習慣,考上名牌大學也白搭!

又到學生求職季, 又是備受煎熬時。

“這家公司的面試方式跟我想的完全相反!”有個大學生發帖訴說求職經歷, “我設想了面試官可能提出的100個問題,

並精心準備了答案, 結果面試官讓我來提問, 他來作答。 這種面試方式從沒經歷過, 我一下子懵了!”

這家公司的面試官非常高明, 面試方式非常巧妙。 在某種程度上, 提問能力決定了工作能力。

我跟很多企業家打過交道, 他們迫切需要能夠開拓事業的各類人才, 但放眼望去, 幾無可用之人。 另一方面, 每年都有大量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

為什麼?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其變化的速率正在超越人類的想像力邊界。 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 企業要想發展壯大, 必須突破一個又一個發展瓶頸, 在此過程中, “問題出在哪裡”比“答案在哪裡”更緊迫、更關鍵。

企業需要能夠處理複雜資訊、探索未知世界、解決未知難題的人。

這種人通常是敢於思考、善於思考的人, 說白了, 就是會提問的人。 有了思考力, 才有創造力。 大學生所學到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即使不會過時, 也很難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化。

哈佛大學的第27 任校長薩默斯是名門之後, 他的父母都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他叔叔薩繆爾森是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是經濟學的一個“大腕”, 他的舅舅肯尼士·阿羅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薩默斯兩歲的時候, 就能把馬路上跑的所有汽車的型號都辨認出來。 7歲的時候, 就能說出美國內閣的名單;9歲的時候, 就在學校辯論, 連老師都辯論不過他;19歲的時候, 連他的舅舅諾貝爾獎得主肯尼士·阿羅都辯論不過他。 他是個絕對的天才,

後來成為克林頓時期的美國財政部長, 最後當了哈佛大學校長。

有人問他:“你的成功, 有什麼秘訣啊?”

他說沒什麼秘訣, “每次, 我爸和我媽帶著我坐車、過馬路的時候, 他們就會不斷地問我問題。 他們說:如果馬路上堵車了, 孩子啊, 你會怎麼辦?如果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了, 孩子你會怎麼辦?從此以後, 我就養成了一個思維習慣, 我喜歡提出各種問題, 探究其中的原因, 然後就想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才有今天。 ”

令人遺憾的是, 學生正在喪失極為寶貴的思考能力。 學生不會提問題, 或許是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北京大學原招生辦主任秦春華說發現一個現象:中國的學生越來越不提問題, 不會提問題, 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很少有提問題的欲望, 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即使勉強提問, 提出的也很難稱其為問題。 他們習慣於跨越過程, 直奔結果。

問題的關鍵在於, 只要是結果, 就一定是確定的, 無非是好的結果和不好的結果而已。 但現代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挑戰在於, 我們現在和未來所面對的世界, 將具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 我們甚至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如果學生不能從過程入手去思考、分析、研究問題, 而只追求結果的話, 當他們一旦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時, 將會手足無措, 陷入迷茫和恐懼之中。 反之, 如果學生不斷養成思考的習慣, 特別是形成了批判性思維的話, 當他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時,

至少他們心裡不慌, 知道該從哪裡入手去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麼不會疑問?

我認為,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提出的一個問題, 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李政道曾經很困惑的問:“我們中國的傳統是做‘學問’, 為什麼你們老是在做‘學答’?”

學問,學問,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研究、質疑、發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真正的學習都是從發問開始的,沒有自己的問題,就永遠沒有自己的創造。

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上課就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考試就是回答命題者的問題,我們不是在做“學問”,而是在做“學答”。

老師教書就是“教答題”,學生上學就是“學答題”,於是,學生的答題能力上去了,應試技巧上去了,但問題意識沒有了,創造性也就沒有了。

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問題停止了,就是思維停止了,思維停止了,創造力就死去了。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挖掘和引導這種本能。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就是“引出”或“匯出”的意思。

作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提問的能力?

一個故事說的是197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拉比獲獎後,有人向他請教說:“你如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他說:“我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啊,全靠我媽媽。”

“那麼,你媽媽是怎樣培養你的呢?”

他說:“我媽媽沒有怎麼培養我,每天回家以後就問我一句話: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 你問了一個什麼樣的好問題?從此以後我就養成了一個提問的習慣,所以我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大家不妨學學拉比的媽媽。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自我提示法”——在孩子鉛筆盒裡放一些提示性的小紙條,如:“今天你提問了嗎?”“我愛讀書,我會思考,我敢提問。”“大膽提問我最棒!”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敢於提問是光榮、自豪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害羞的,相反,不敢提問題才會被人笑話的。

長此以往,就能讓孩子變原來的“要我問”為“我要問”了。

學問,學問,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研究、質疑、發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真正的學習都是從發問開始的,沒有自己的問題,就永遠沒有自己的創造。

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上課就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考試就是回答命題者的問題,我們不是在做“學問”,而是在做“學答”。

老師教書就是“教答題”,學生上學就是“學答題”,於是,學生的答題能力上去了,應試技巧上去了,但問題意識沒有了,創造性也就沒有了。

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問題停止了,就是思維停止了,思維停止了,創造力就死去了。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挖掘和引導這種本能。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就是“引出”或“匯出”的意思。

作為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提問的能力?

一個故事說的是197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拉比獲獎後,有人向他請教說:“你如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他說:“我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啊,全靠我媽媽。”

“那麼,你媽媽是怎樣培養你的呢?”

他說:“我媽媽沒有怎麼培養我,每天回家以後就問我一句話: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 你問了一個什麼樣的好問題?從此以後我就養成了一個提問的習慣,所以我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大家不妨學學拉比的媽媽。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自我提示法”——在孩子鉛筆盒裡放一些提示性的小紙條,如:“今天你提問了嗎?”“我愛讀書,我會思考,我敢提問。”“大膽提問我最棒!”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敢於提問是光榮、自豪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害羞的,相反,不敢提問題才會被人笑話的。

長此以往,就能讓孩子變原來的“要我問”為“我要問”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