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樣的人最有可能做好運營?

我到底適不適合做運營?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問, 在我對你沒有深入瞭解的情況下, 很難說你是否適合做運營。

我認為只要智力正常的人,

不分內向外向, 不論學識寡多, 都可以做運營這份工作。

只是有的人能做得更差, 有的人做得更好, 有的人能夠做到頂尖。

誰能成為最頂尖的運營

有人問我, 你喜歡招什麼樣的人?

不同的人招人需求不同, 喜歡招人的類型也很不同。

有多人說喜歡招有豐富的運營經驗, 有的人喜歡擅長資料分析的, 有的人喜歡會寫文案的, 有的人要執行力超強, 有的喜歡有很強的用戶思維。

而我最喜歡的, 是招有潛質的。

作為一個創業公司的Leader, 我在招人用人的時候更傾向于, 與人群當中最優秀的1%一起工作。

我相信這些最優秀的人, 他們一個人的效能是遠超過一個普通人。

我會發現除了那些非常高級的運營崗位, 對一些運營經驗和技能有特別硬性的要求之外。

對於剛工作經驗不到1年的人來說, 潛質更能影響他未來能否做得更好。

具體是什麼潛質呢?

能夠成為最頂級運營的潛質, 包括了積極主動的做事態度、與眾不同的差異化意識、深入洞察的思考習慣、使用者思維的視角等。

為什麼是潛質而不是能力呢?

其實能力都是可以在入職之後,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可以提高的。

尤其是對於一些新人來說, 他們本身需要掌握的技能就不會太難, 是可以通過入職後上手工作快速學習的。

比如我要招聘一個新媒體運營的人員, 有個會使用微信排版工具的人和另一個完全不會使用的人相比, 他的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因為使用排版工具可能只需要找一篇如何排版的教程文章,

給他花一個小時學習, 就基本能夠掌握基礎的排版技能。

所以在一些新人技能上的差距, 其實是相差不太大的。

這時候我們更願意考察的是, 這些人入職三個月後、半年後, 誰更有可能把新媒體運營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那麼這個關鍵就是潛質。

我發現能力是可以通過培訓提高的, 但潛質幾乎很難改變。

所以選到一個沒有能力基礎卻有優秀潛質的人, 遠比招到具有一定基礎能力但潛質一般的人, 會更有價值的多。

因此, 我招人的時候, 更愛招有潛質的同學。

如何發現潛質的人?

所謂的潛質就是潛藏在表面下的特質, 要怎麼樣識別和判斷出來呢?怎樣看自己是否具有運營的優秀潛質呢?

我通常會面問面試者這樣一個問題——

「你做過哪些別人不容易做到的事?」(這些事情不需要和運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為什麼我會喜歡問這個問題呢?

因為我認為如果過去能夠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 代表著他一定有不簡單的思維或者能力, 這就是一種特別的潛質。

有個同學之前在我的朋友圈裡留言, 他曾經進入傳銷組織當臥底, 最終被人拿錢送走。 代表這個人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抗壓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才能夠實現這樣的結果, 而這些能力對於做好運營, 就是很好的潛質。

有個人曾經堅持6年夜跑、8年寫日記總結反思, 代表這個人有非常強的恒心與執行力。

我最近招了一個實習生, 他在大學裡有過一段失敗的創業經歷,

儘管失敗了, 但他卻做了很多不簡單的嘗試, 讓我看到了他的想法與執行力。

我之前還面試了一個實習生, 他在大學裡幫助學校建立了公眾號, 並做到了很多的粉絲, 自己還和同學一起合夥創業, 做了學校的周邊產品, 並賺到了10萬塊錢, 電話裡我就給了他Offer。

我還招過一個人, 之前沒有任何運營的經驗, 只是個HR, 但在他過去招人的具體做法上, 讓我看到了她招人的方法中, 其實有非常強的運營意識, 後來證明, 她是我那年招到的人裡最優秀的一個。

我還認識一個深大的女生, 她在大學裡就通過在淘寶賣衣服賺了100萬, 簡直厲害得不要不要的, 現在已經也創立自己的品牌了。

這些人都是我身邊的人, 在我看來他們是有非常強的潛質,能夠做好運營的。

在大學裡,我也算是個奇葩: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第二堂高數課,我就開始翹課……

第一學期就成功地約到學院最漂亮的女生,從早到晚一起去圖書館上自習1個月……

在被幾個社團面試淘汰的情況下,第二年創立了一個很不錯的社團……

做了個活動,收集畢業生不要的東西,義賣了2萬多元捐給了災區……

組織了幾百人規模的支教活動,並且成功拉到了10萬元的贊助……

在幾個QQ群裡寫群郵件,向一百多人籌借了10多萬元,跑到國外去聽個培訓課……

自己在大學裡做一次演講,好多外校的都跑來聽,也被別的學校的社團邀請去演講……

在大學裡我是個非常內向、寡言的人,以至於總有些人知道我做了這些事後,他們都不太相信。

由於我在大學裡太能折騰,學校把我正式註冊申請成立的社團和諧掉了(無任何反XX行為),並且學校領導開會告知全體輔導員通知學生們不要參加我的活動。

此後,我們班上增加了一個新的班幹部。這個班幹部的唯一職責,就是每天晚上10:30到我宿舍來看一眼我還在不在,然後就回去給老師報個信~

我覺得這些經歷,對我做好運營來說,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還是產生了很多的影響的。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有的人也許會說——

雖然我過去的經歷很普通很平凡,但過去不代表未來,我現在意識到了要改變,希望領導能夠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會把這個工作做好。

然而我還是更傾向於招那些過去有不同尋常經歷的人,而對於過去經歷平平,沒做出過什麼奇葩事情的人,我不抱太大的希望。

儘管從個體的角度,我會鼓勵每個人忘記過去的失敗,要讓自己對於改變未來抱有希望,持續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但是從用人者的角度,我不得不通過一些標準去篩選出那些更有可能做好運營的人。

而我認為過去擁有不平凡經歷的人,會做好運營的概率遠遠高於那些過去經歷平凡的人。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我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我們在自己面對失敗時,用來鼓勵自己的一句話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你面試的時候遇到了兩個都有一年的工作經驗的人,其中一個在過去一年裡做的專案大多都很成功,而另外一個人在過去一年裡做的項目都不大成功,你更有可能招誰呢?

肯定是那個更成功的,對吧?

為什麼不是那個原來你認為擁有更多「成功之母」的人呢?

因為你還是更相信有過成功經歷的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過去有過一些成功經歷的人,他的未來也更容易成功,哪怕這些成功只是一些小的成功。

馬雲在創立阿裡巴巴之前,經歷過很多常人看起來非常多的挫折和失敗,比如面試肯德基、星級酒店失敗,比如說創立黃頁中國創業失敗。

但他之前其實依然已經有了很多平凡人做不到的成功。

馬雲在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就敢一個人跑到西湖邊找老外說英語。而且他能夠通過交流讓別人喜歡他。最終讓這個外國人邀請他到澳大利亞去玩,和這個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孩能夠做到的事。

馬雲在大學裡也是非常不簡單的人物,他不僅成為了校學生會主席,而且還成為了杭州市學聯主席,領導了當時整個杭州的不同大學的學生會。

所以在馬雲大成功之前,其實他過往的很多經歷就已經展示出了,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小成功。

這些小成功給了他更多的自信,也讓他能夠讓更多人相信,他有機會做成功並加入他一起創業。

而很多普通平凡的人卻在奢望,有一天命運會降臨到他的身旁。

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努力,從做好身邊的一件小事情實現一個小目標開始。

為什麼有的人會以比一般人更努力呢?是不是他們天生就更努力呢?

也許有吧,但我覺得大部分人並不是。

至少在我身上,我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很努力的人。

在我上初二以前,我學習成績很一般,讀書也不認真、不努力。

很偶然的一次機會,我體驗到了努力帶來的好處。

我發現經過自己一個小小的努力,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這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讓我開始意識到努力原來是一件這麼爽的事情。

於是我開始變得更加努力,而更加努力之後我得到了更多的表揚認可,也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於是逐漸在我的大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個意識和信念——努力,能夠讓現狀變得更好,努力能夠讓自己更開心、更幸福、更有成就感。

努力能夠讓現狀變得更好,難道其他人會不知道嗎?

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只是有些人可能從來就沒有體會過努力帶來的好處。

所以這些人不怎麼努力,他們雖然知道努力的好處,但仍然會覺得慵懶更舒服。

而超級努利的人和一般努力的人相比,那些超級努力的人更容易持續超級努力。

因為這些超級努力的人,體驗過超級努力帶來的美好享受。

為什麼有的人會很自卑呢?

也許是因為家庭的環境,也許是教育的環境,他可能幾乎就沒有怎麼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沒有體會到被認可的快感。

所以他會很自卑,沒有什麼自信。

而沒有什麼自信就會使得他不敢邁出挑戰自己的一步,最終也會使得他獲得更少的成功,在這個社會競爭當中他就會變得更加自卑,形成惡性循環。

自信的人變得更加自信,自卑的人變得更加自卑。

在人群當中過往與眾不同的人,更容易在未來變得與眾不同,這是一種差異化的意識。

這種意識就是時刻都會想,當我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怎麼做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因為如果跟別人都一樣的話,你的優勢就不明顯,就不能從一個群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與眾不同脫穎而出的人,能夠得到這個群體裡最多的機會。

前微軟戰略總監、得到專欄作者劉潤,在大學畢業準備找工作的時候,他觀察到所以人都在提交的簡歷都是非常厚厚的一本簡歷,每個人的差異化並不明顯。

但是站在HR的角度上看,每天收到幾百份厚厚的簡歷,可能會看都不想再看。

為了能夠讓面試官注意到他的簡歷,他做了一個差異化。

就是當別人的簡歷都是A4紙列印,他用了個長度更短、寬度更寬的Letter紙。

一場招聘會下來,HR收到幾百份簡歷,摞一摞,準備帶回去。

咦,怎麼有份簡歷寬那麼一點?放中間難受,那就拿出來。

咦,還是彩色的?隨手翻一下,反正也不厚。

咦,看上去不錯嘛?那就面一下,看看行不行。

最後他一共只投了兩個簡歷,也拿到了兩個offer。

這樣一個小事可以看出來,他在這件事情很善於觀察,且能夠想到實現差異化的方法。

這樣的人,都是具有特別優秀潛質的一種體現。

過往很平凡怎麼辦?

如果你過去的經歷很平凡和簡單,那怎麼辦呢?

首先要,問清楚自己一個問題,我願意這一生都很平平淡淡嗎?

這個問題無關對錯、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認可的生活方式。有錢的人不一定會比沒錢的人更幸福,沒錢的人也不一定比有錢的人更煩惱。

最怕的是心懷著無盡的夢想,卻只過著平庸的生活。

如果你確認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過得不平凡、希望讓自己在人群中變得與眾不同,那麼你就必須付出與眾不同的努力。

只用過去的方法和態度,也往往只能得到過去一樣的結果。

從此刻開始努力改變,可以學習與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從當下的每一刻開始努力,做到不簡單。比如接下來要做的一件事開始,怎樣可以做到不一般?

積累了一次次的小成功之後,你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成功。

結語

說了這麼多,我也許還沒有特別清晰地說明,做好運營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的能力,而是說了需要具備一些優秀的潛質。

但我更希望你能看到,努力把一件當下的事情做到超越一般人的預期,對你的未來是有多麼的重要。

那是讓你變得不平凡的一個開始,也是讓你得到好機會的證明材料。

END

在我看來他們是有非常強的潛質,能夠做好運營的。

在大學裡,我也算是個奇葩: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第二堂高數課,我就開始翹課……

第一學期就成功地約到學院最漂亮的女生,從早到晚一起去圖書館上自習1個月……

在被幾個社團面試淘汰的情況下,第二年創立了一個很不錯的社團……

做了個活動,收集畢業生不要的東西,義賣了2萬多元捐給了災區……

組織了幾百人規模的支教活動,並且成功拉到了10萬元的贊助……

在幾個QQ群裡寫群郵件,向一百多人籌借了10多萬元,跑到國外去聽個培訓課……

自己在大學裡做一次演講,好多外校的都跑來聽,也被別的學校的社團邀請去演講……

在大學裡我是個非常內向、寡言的人,以至於總有些人知道我做了這些事後,他們都不太相信。

由於我在大學裡太能折騰,學校把我正式註冊申請成立的社團和諧掉了(無任何反XX行為),並且學校領導開會告知全體輔導員通知學生們不要參加我的活動。

此後,我們班上增加了一個新的班幹部。這個班幹部的唯一職責,就是每天晚上10:30到我宿舍來看一眼我還在不在,然後就回去給老師報個信~

我覺得這些經歷,對我做好運營來說,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還是產生了很多的影響的。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有的人也許會說——

雖然我過去的經歷很普通很平凡,但過去不代表未來,我現在意識到了要改變,希望領導能夠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會把這個工作做好。

然而我還是更傾向於招那些過去有不同尋常經歷的人,而對於過去經歷平平,沒做出過什麼奇葩事情的人,我不抱太大的希望。

儘管從個體的角度,我會鼓勵每個人忘記過去的失敗,要讓自己對於改變未來抱有希望,持續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但是從用人者的角度,我不得不通過一些標準去篩選出那些更有可能做好運營的人。

而我認為過去擁有不平凡經歷的人,會做好運營的概率遠遠高於那些過去經歷平凡的人。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我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我們在自己面對失敗時,用來鼓勵自己的一句話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你面試的時候遇到了兩個都有一年的工作經驗的人,其中一個在過去一年裡做的專案大多都很成功,而另外一個人在過去一年裡做的項目都不大成功,你更有可能招誰呢?

肯定是那個更成功的,對吧?

為什麼不是那個原來你認為擁有更多「成功之母」的人呢?

因為你還是更相信有過成功經歷的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過去有過一些成功經歷的人,他的未來也更容易成功,哪怕這些成功只是一些小的成功。

馬雲在創立阿裡巴巴之前,經歷過很多常人看起來非常多的挫折和失敗,比如面試肯德基、星級酒店失敗,比如說創立黃頁中國創業失敗。

但他之前其實依然已經有了很多平凡人做不到的成功。

馬雲在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就敢一個人跑到西湖邊找老外說英語。而且他能夠通過交流讓別人喜歡他。最終讓這個外國人邀請他到澳大利亞去玩,和這個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孩能夠做到的事。

馬雲在大學裡也是非常不簡單的人物,他不僅成為了校學生會主席,而且還成為了杭州市學聯主席,領導了當時整個杭州的不同大學的學生會。

所以在馬雲大成功之前,其實他過往的很多經歷就已經展示出了,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小成功。

這些小成功給了他更多的自信,也讓他能夠讓更多人相信,他有機會做成功並加入他一起創業。

而很多普通平凡的人卻在奢望,有一天命運會降臨到他的身旁。

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努力,從做好身邊的一件小事情實現一個小目標開始。

為什麼有的人會以比一般人更努力呢?是不是他們天生就更努力呢?

也許有吧,但我覺得大部分人並不是。

至少在我身上,我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很努力的人。

在我上初二以前,我學習成績很一般,讀書也不認真、不努力。

很偶然的一次機會,我體驗到了努力帶來的好處。

我發現經過自己一個小小的努力,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這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讓我開始意識到努力原來是一件這麼爽的事情。

於是我開始變得更加努力,而更加努力之後我得到了更多的表揚認可,也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於是逐漸在我的大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個意識和信念——努力,能夠讓現狀變得更好,努力能夠讓自己更開心、更幸福、更有成就感。

努力能夠讓現狀變得更好,難道其他人會不知道嗎?

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只是有些人可能從來就沒有體會過努力帶來的好處。

所以這些人不怎麼努力,他們雖然知道努力的好處,但仍然會覺得慵懶更舒服。

而超級努利的人和一般努力的人相比,那些超級努力的人更容易持續超級努力。

因為這些超級努力的人,體驗過超級努力帶來的美好享受。

為什麼有的人會很自卑呢?

也許是因為家庭的環境,也許是教育的環境,他可能幾乎就沒有怎麼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沒有體會到被認可的快感。

所以他會很自卑,沒有什麼自信。

而沒有什麼自信就會使得他不敢邁出挑戰自己的一步,最終也會使得他獲得更少的成功,在這個社會競爭當中他就會變得更加自卑,形成惡性循環。

自信的人變得更加自信,自卑的人變得更加自卑。

在人群當中過往與眾不同的人,更容易在未來變得與眾不同,這是一種差異化的意識。

這種意識就是時刻都會想,當我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怎麼做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因為如果跟別人都一樣的話,你的優勢就不明顯,就不能從一個群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與眾不同脫穎而出的人,能夠得到這個群體裡最多的機會。

前微軟戰略總監、得到專欄作者劉潤,在大學畢業準備找工作的時候,他觀察到所以人都在提交的簡歷都是非常厚厚的一本簡歷,每個人的差異化並不明顯。

但是站在HR的角度上看,每天收到幾百份厚厚的簡歷,可能會看都不想再看。

為了能夠讓面試官注意到他的簡歷,他做了一個差異化。

就是當別人的簡歷都是A4紙列印,他用了個長度更短、寬度更寬的Letter紙。

一場招聘會下來,HR收到幾百份簡歷,摞一摞,準備帶回去。

咦,怎麼有份簡歷寬那麼一點?放中間難受,那就拿出來。

咦,還是彩色的?隨手翻一下,反正也不厚。

咦,看上去不錯嘛?那就面一下,看看行不行。

最後他一共只投了兩個簡歷,也拿到了兩個offer。

這樣一個小事可以看出來,他在這件事情很善於觀察,且能夠想到實現差異化的方法。

這樣的人,都是具有特別優秀潛質的一種體現。

過往很平凡怎麼辦?

如果你過去的經歷很平凡和簡單,那怎麼辦呢?

首先要,問清楚自己一個問題,我願意這一生都很平平淡淡嗎?

這個問題無關對錯、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認可的生活方式。有錢的人不一定會比沒錢的人更幸福,沒錢的人也不一定比有錢的人更煩惱。

最怕的是心懷著無盡的夢想,卻只過著平庸的生活。

如果你確認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過得不平凡、希望讓自己在人群中變得與眾不同,那麼你就必須付出與眾不同的努力。

只用過去的方法和態度,也往往只能得到過去一樣的結果。

從此刻開始努力改變,可以學習與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從當下的每一刻開始努力,做到不簡單。比如接下來要做的一件事開始,怎樣可以做到不一般?

積累了一次次的小成功之後,你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成功。

結語

說了這麼多,我也許還沒有特別清晰地說明,做好運營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的能力,而是說了需要具備一些優秀的潛質。

但我更希望你能看到,努力把一件當下的事情做到超越一般人的預期,對你的未來是有多麼的重要。

那是讓你變得不平凡的一個開始,也是讓你得到好機會的證明材料。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