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中華驕傲倡棋天下:“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先生

【弈客圍棋APP 記錄你的圍棋人生】

2017年是應昌期先生百歲華誕

他, 傾一生的精力與財力, 用小小的黑白子為海峽兩岸鋪路搭橋;他,

留下的不單單是有形的財富, 更留下了一種非凡的精神, 一種執著推廣中華圍棋的精神。

應昌期(1917.10.23-1997.8.27), 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 臺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 寧波市榮譽市民, 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 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20世紀中國圍棋之父”。

應昌期一生致力於圍棋, 經20多年潛心研究, 發明“計點制”圍棋規則, 達到了“絕無判例”、“幾無和棋”的目標, 是迄今為止最合理完備、符合時代需求的圍棋規則。 為大力推廣圍棋, 應昌期創建“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投鉅資創辦“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在上海建立“應昌期圍棋學校”。

應昌期和他所創制的應氏規則, 在圍棋規則發展史上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應氏規則是第一部主動設計的圍棋規則,

應昌期首先是把圍棋規則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 他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科學的規則體系, 而規則的合理性和實用性是科學體系下的一個自然結果。

應氏規則的出現使圍棋界第一次真正認識到圍棋規則的重要性, 開始認識到規則也有自身規律, 也是一門學問。 而在此之前, 規則對於圍棋似乎是一種不必探究的天然存在, 即使發現有些問題, 也因為它的天然而默然, 沒有想到要尋根究底, 研究圍棋的本質。

應昌期(左)與吳清源(中)

宣導應氏圍棋

應昌期先生一生在自己的事業上有著不小成就, 但是令他為天下所知的卻是他與圍棋結下的不解之緣。 從幼年起, 應昌期就對圍棋有著濃厚的興趣。 6歲就學會了圍棋, 12歲報名參加慈溪縣圍棋比賽, 獲冠軍;在上海統源銀行當練習生時, 雖收入微薄, 但仍不忘圍棋, 悉心鑽研;同時還投書上海《新聞報》, 建議舉辦新聞棋賽和開設圍棋專欄, 《新聞報》主筆閱信後擊節讚賞, 還真的開出了圍棋專欄, 成為美談。

即使在八年抗戰時期, 生活顛沛流離, 艱辛備嘗, 他也隨身攜帶著圍棋。 1946年到臺灣, 生活安定後, 即在家設置棋室, 號稱“五窗填滿齋”, 廣邀親朋好友會棋, 切磋棋藝。

早歲旅居上海, 應昌期目擊了日本棋館制度良好, 棋具、書籍完備, 而國內則棋風式微, 無人過問。 中日圍棋消長的情勢, 使他感慨萬千, 因而萌生了振興中華棋藝、改革圍棋的志向。 1952年, 中華圍棋會在臺北光復, 應昌期任總幹事, 後又任副會長、會長等職, 出錢出力, 致力於普及圍棋事業數十年, 對圍棋的發展貢獻良多。 他建立了職業圍棋制度, 舉辦了多項新聞棋戰, 借助媒體力量大大推動了圍棋事業;20年潛心研究發明了“計點制”新圍棋規則, 成立了“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共捐出所屬企業股票面值新臺幣一億元作為該會推廣、振興圍棋之基金, 如今這1億元的捐資已增值至8億元新臺幣;捐資1.3億元創辦“應昌期圍棋學校”, 培養青少年棋士、造就更多圍棋師資;舉辦“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世界青少年圍棋賽”等多項國際大賽, 大力推廣圍棋, 致力於“讓圍棋走向世界”。

應昌期(左三)、吳清源(左一)在第二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主席臺

1996年10月23日,在應昌期80壽辰之時,由他捐資1.6億元創建的上海“應昌期圍棋學校”正式開工典禮,應昌期老先生以帶病之身親赴上海,並在開工典禮上熱情致詞,致詞中說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成立真可謂“大病初愈,美夢成真”。

當然,在應昌期所做的這一切中,最值得稱道的,還數他所發起舉行的被大眾媒體道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影響最大、獎金最高、最具國際性”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在應昌期生前,這一項世界職業圍棋賽事一共舉辦了三屆,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1988年8月,第一屆“應氏杯”圍棋賽在北京開幕。比賽開幕前後,引起全球轟動,全世界媒體紛紛予以關注,稱它是圍棋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應昌期本人則被譽稱為“中國一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先生一生熱心提倡圍棋,四十年如一日,從未稍懈。在病中甚至臨終前仍不忘他的圍棋大賽,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圍棋界大功臣”。

應昌期的心胸和眼光,是無比的闊大和深邃。辦實業,他跳出臺島,逐步向海外拓展;下圍棋,他也同樣將地的經緯線作為圍棋棋盤的縱橫繞,讓黑白子走向全世界。

睽違四十年之後,應昌期來內地舉辦“應氏杯”圍棋賽,探親,見四處熱氣騰騰,老先生頗為興奮,逢人便說:“21世紀我們中國不富強是沒有天理的!”又說:“中國一定要自強,2l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了。”

應昌期夫婦在靈橋前合影留念

五窗填滿齋

圍棋是應昌期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原住的中華臺北市重慶南路前臺銀宿舍家中,除客廳之外他還佈置了一間頗具規模的弈棋室,可同時容納五六對人下圍棋,這便是日後名聞台島的“五窗填滿齋”。在這間充滿藝術趣味的“齋”中,非常合理地佈置了六張棋桌,桌桌都是精緻美觀的鑲貝殼柚木,氣派非凡。平時儼如茶几,要對弈時,只需將桌面一翻便成棋盤的棋桌。棋桌的旁邊又安了兩個旋轉抽屜,可放棋子、茶杯、煙灰缸等,極為美觀方便。棋罐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門,容後細述。順便提一句:提起應昌期,一般人都首先會想到他是商界長才,華人巨富,深愛圍棋等,而很少有人會想到他還會設計奇構妙思的東西。他對室內裝修及建築物的構思極有心得。

而實際上這卻是應昌期平時用力最勤、費時最多,也是他自己最為得意的一面。

就從他的“五窗填滿齋”的窗戶來說吧,其設計的才華也堪稱叫絕了:為了實用及美觀,他設計的窗戶從最外一層的防風木窗至其次的玻璃窗、紗窗、百葉窗、再到最裡面一層的中國式紙窗,共有五層,可隨著季節、氣候、光線變化而隨時變換。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全島盛行叉麻將,曦哩嘩啦的洗牌聲和數翻算錢聲日夜不絕於耳,但應昌期對此卻並無興趣,有暇邀幾位棋友在弈棋室手談品茗,“以棋會友”,便是最快樂的時光了。

應昌期一向視圍棋為“腦力體操”,其精妙絕倫之處是非得讓每一位弈者都認真投入,絞盡腦汁慎重應對方能取勝的,所以,不論官拜部長還是學者教授,都無不在“五窗填滿齋”裡出過笑話。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應昌期先生生前最喜歡的一幅照片

如果以為應昌期邀友來家中下棋僅僅是為了娛樂,那就大錯特錯。事實是,他無時不刻不在宣傳和驗證他的計點制圍棋規則。應氏圍棋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楊佑家為1996版《應氏棋規》作序,曾談到:“個人於1983年起開始在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服務,就近之便,有聿聆聽“應氏棋規”創始人應昌期先生的諄諄垂訓,對於圍棋規則的演進和奧秘,可以說是由茅塞初開,進而恍然大悟。”

在應昌期所做的一切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已連續舉辦八屆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了。1988年,第一屆“應氏杯”大賽在北京正式開幕,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所有圍棋賽中的最高獎金額,比賽每四年舉行一次。應昌期在創辦“應氏杯”的時候,曾毫不掩飾地表示,辦這個比賽就是為了讓中國棋手能拿一個世界冠軍。可惜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未曾見到這一幕。直到2005年3月6日,中國棋手常昊以3:1擊敗韓國棋手崔哲瀚,奪得“應氏杯”的冠軍,這才算是了卻了先生生前最大的遺憾。

應昌期對圍棋事業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發明了“計點制”圍棋規則。自1973年至1996年,足足23年,應昌期潛心鑽研,撰寫圍棋規則,傾注畢生心血于《應氏棋規》一書中。應氏棋規精妙絕倫,內容豐富,其四句真言-手分虛實,提證死活,劫分爭攬,填滿計點-也刻在他的墓園中。

“計點制填滿法”達到了“絕無判例”“幾無和棋”的目標,是迄今為止最合理、最完備、最符合時代需求的圍棋規則。

推行計點制圍棋新棋規有阻力,應昌期說:“凡事要改革,必然會有人反對,當年日本推行貼目制不是也有少數保守棋士竭力反對嗎?”

應昌期說:有人說我開口不離圍棋,的確如此,我認為圍棋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比如圍棋講究“固己攻人”,所以我辦實業採取“穩紮穩打”。下圍棋往往是一子走錯全域皆輸,所以我做事主張事前全面觀察,處事分輕重緩急。下圍棋講究平衡之道,落子猛會輸,太保守也要輸,恰到好處才行,所以不論人生,事業,一意孤行的英雄傲氣最要不得。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過於計較眼前得失,退一步地廣天寬,何必邊角苦相爭?

應昌期先生在第一屆應氏杯

應昌期在自述中寫道:“我不要名,也不要利,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做有益於發展圍棋的每一件事,這是我的夢,我的一生沒有虛度。”為了實現這個夢,他開始傾盡全力發展祖國的圍棋事業,振興中國圍棋。

1983年,他捐資1億元新臺幣在臺北創建了“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1984年,他創辦了首屆世界青少年圍棋賽,此後該項賽事每年在世界各大都市舉行。應昌期還在中國內地贊助了許多比賽,並贈送了大量的棋具。

1985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首先設立“世界電腦圍棋賽”,邀請世界各地頂尖的電腦圍棋高手角逐。

1987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決定籌備舉辦第一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1990年,出資舉辦歐洲“應氏杯”圍棋賽。次年,又舉辦了美洲“應氏杯”圍棋賽。

1997年,應昌期先生逝世。去世前對應明皓說,一定要把應氏杯辦下去。

1999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捐資1.6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建立的“應昌期圍棋學校”竣工,並舉行開學典禮。

應昌期與兒子應明皓

造福桑梓傳承創新

應明皓說,父親最佩服諾貝爾,認為“錢的最佳用法就是生前和死後都在用,並且能夠用在自己願意用的事情上”。父親對錢的看法是,用不掉就不是你的,賺到的錢就是要回報給社會。

“我們只要還有財力、能力,就一定要支持圍棋,這是先父的遺訓,我一直都記著。我也可以說,只要有應明皓在,應氏杯就一定要繼續下去。”只要一提起父親,應明皓的神情立即肅然莊重。

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近20年來,應明皓對應氏杯盡心盡力,事必躬親。每屆應氏杯共要花費160萬美元,全部由應昌期圍棋基金會出資。當年應昌期先生斥資1億元新臺幣建立基金會,應氏杯花銷如此龐大,僅僅靠基金會的利息承擔得起嗎?應明皓回答說,肯定是不夠的,為了維持應氏杯的正常進行,需要儘量去多掙錢。

應明皓說,父親對家鄉的熱愛也深深地影響著他,自己除了在家鄉繼續投資和捐資助學之外,還子承父業,創建了世界大學生圍棋聯合會和世界大學生圍棋錦標賽,積極支持在美國名校推廣圍棋。如果說“應氏杯”賽開啟了圍棋走向世界的新紀元,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努力,職業圍棋世界大賽越辦越多,中國圍棋在世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圍棋已成為當今世界極有影響力的智力運動。

應昌期先生,八十一個春秋,一個不朽的生命,銜著崇高的使命昂昂而來,踏著無盡的歲月凜凜而去!

2013年、2016年,年輕的中國棋手范廷鈺、唐韋星相繼拿到第七、八屆應氏杯冠軍,成為中國圍棋崛起的明證。應昌期先生去世那年,範廷鈺僅僅一歲。這讓人由衷感佩應昌期對圍棋發展的眼光和他為推動圍棋發展所付出的努力。應昌期以一己之力開啟了圍棋世界大賽時代,間接帶動了韓國圍棋、中國圍棋以及其他各地圍棋的繁榮興旺;他使棋界認識到規則科學化、體系化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圍棋規則的改革進步;他為棋界引入了基金會模式,創造了圍棋事業永續發展的一條路徑。他在圍棋界各個領域的發明與創新,尊重與提倡,都值得後來者去解讀和領略,繼承和發揚。

應昌期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應明皓先生子承父業,將應氏圍棋事業進一步開拓完善。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不僅在助力中國圍棋迅速騰飛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在逐步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力度,使應昌期先生的“倡棋”心願名揚天下。

縱觀世界圍棋史,最為光彩奪目的篇章,往往是在文明程度最高的年代裡產生——因為寫它的不單單是筆,更是生命、才智,以及財富的全部。應昌期當年捐鉅資建立圍棋教育基金會,被譽為:“中國一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苦心鑽研二十餘年,終於發明精妙絕倫的“計點制填滿法”新棋規,被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應昌期留給人類的,也正是他的全部。

應昌期(左三)、吳清源(左一)在第二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主席臺

1996年10月23日,在應昌期80壽辰之時,由他捐資1.6億元創建的上海“應昌期圍棋學校”正式開工典禮,應昌期老先生以帶病之身親赴上海,並在開工典禮上熱情致詞,致詞中說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成立真可謂“大病初愈,美夢成真”。

當然,在應昌期所做的這一切中,最值得稱道的,還數他所發起舉行的被大眾媒體道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影響最大、獎金最高、最具國際性”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在應昌期生前,這一項世界職業圍棋賽事一共舉辦了三屆,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1988年8月,第一屆“應氏杯”圍棋賽在北京開幕。比賽開幕前後,引起全球轟動,全世界媒體紛紛予以關注,稱它是圍棋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應昌期本人則被譽稱為“中國一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先生一生熱心提倡圍棋,四十年如一日,從未稍懈。在病中甚至臨終前仍不忘他的圍棋大賽,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圍棋界大功臣”。

應昌期的心胸和眼光,是無比的闊大和深邃。辦實業,他跳出臺島,逐步向海外拓展;下圍棋,他也同樣將地的經緯線作為圍棋棋盤的縱橫繞,讓黑白子走向全世界。

睽違四十年之後,應昌期來內地舉辦“應氏杯”圍棋賽,探親,見四處熱氣騰騰,老先生頗為興奮,逢人便說:“21世紀我們中國不富強是沒有天理的!”又說:“中國一定要自強,2l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了。”

應昌期夫婦在靈橋前合影留念

五窗填滿齋

圍棋是應昌期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原住的中華臺北市重慶南路前臺銀宿舍家中,除客廳之外他還佈置了一間頗具規模的弈棋室,可同時容納五六對人下圍棋,這便是日後名聞台島的“五窗填滿齋”。在這間充滿藝術趣味的“齋”中,非常合理地佈置了六張棋桌,桌桌都是精緻美觀的鑲貝殼柚木,氣派非凡。平時儼如茶几,要對弈時,只需將桌面一翻便成棋盤的棋桌。棋桌的旁邊又安了兩個旋轉抽屜,可放棋子、茶杯、煙灰缸等,極為美觀方便。棋罐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門,容後細述。順便提一句:提起應昌期,一般人都首先會想到他是商界長才,華人巨富,深愛圍棋等,而很少有人會想到他還會設計奇構妙思的東西。他對室內裝修及建築物的構思極有心得。

而實際上這卻是應昌期平時用力最勤、費時最多,也是他自己最為得意的一面。

就從他的“五窗填滿齋”的窗戶來說吧,其設計的才華也堪稱叫絕了:為了實用及美觀,他設計的窗戶從最外一層的防風木窗至其次的玻璃窗、紗窗、百葉窗、再到最裡面一層的中國式紙窗,共有五層,可隨著季節、氣候、光線變化而隨時變換。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全島盛行叉麻將,曦哩嘩啦的洗牌聲和數翻算錢聲日夜不絕於耳,但應昌期對此卻並無興趣,有暇邀幾位棋友在弈棋室手談品茗,“以棋會友”,便是最快樂的時光了。

應昌期一向視圍棋為“腦力體操”,其精妙絕倫之處是非得讓每一位弈者都認真投入,絞盡腦汁慎重應對方能取勝的,所以,不論官拜部長還是學者教授,都無不在“五窗填滿齋”裡出過笑話。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應昌期先生生前最喜歡的一幅照片

如果以為應昌期邀友來家中下棋僅僅是為了娛樂,那就大錯特錯。事實是,他無時不刻不在宣傳和驗證他的計點制圍棋規則。應氏圍棋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楊佑家為1996版《應氏棋規》作序,曾談到:“個人於1983年起開始在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服務,就近之便,有聿聆聽“應氏棋規”創始人應昌期先生的諄諄垂訓,對於圍棋規則的演進和奧秘,可以說是由茅塞初開,進而恍然大悟。”

在應昌期所做的一切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已連續舉辦八屆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了。1988年,第一屆“應氏杯”大賽在北京正式開幕,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所有圍棋賽中的最高獎金額,比賽每四年舉行一次。應昌期在創辦“應氏杯”的時候,曾毫不掩飾地表示,辦這個比賽就是為了讓中國棋手能拿一個世界冠軍。可惜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未曾見到這一幕。直到2005年3月6日,中國棋手常昊以3:1擊敗韓國棋手崔哲瀚,奪得“應氏杯”的冠軍,這才算是了卻了先生生前最大的遺憾。

應昌期對圍棋事業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發明了“計點制”圍棋規則。自1973年至1996年,足足23年,應昌期潛心鑽研,撰寫圍棋規則,傾注畢生心血于《應氏棋規》一書中。應氏棋規精妙絕倫,內容豐富,其四句真言-手分虛實,提證死活,劫分爭攬,填滿計點-也刻在他的墓園中。

“計點制填滿法”達到了“絕無判例”“幾無和棋”的目標,是迄今為止最合理、最完備、最符合時代需求的圍棋規則。

推行計點制圍棋新棋規有阻力,應昌期說:“凡事要改革,必然會有人反對,當年日本推行貼目制不是也有少數保守棋士竭力反對嗎?”

應昌期說:有人說我開口不離圍棋,的確如此,我認為圍棋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比如圍棋講究“固己攻人”,所以我辦實業採取“穩紮穩打”。下圍棋往往是一子走錯全域皆輸,所以我做事主張事前全面觀察,處事分輕重緩急。下圍棋講究平衡之道,落子猛會輸,太保守也要輸,恰到好處才行,所以不論人生,事業,一意孤行的英雄傲氣最要不得。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過於計較眼前得失,退一步地廣天寬,何必邊角苦相爭?

應昌期先生在第一屆應氏杯

應昌期在自述中寫道:“我不要名,也不要利,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做有益於發展圍棋的每一件事,這是我的夢,我的一生沒有虛度。”為了實現這個夢,他開始傾盡全力發展祖國的圍棋事業,振興中國圍棋。

1983年,他捐資1億元新臺幣在臺北創建了“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

1984年,他創辦了首屆世界青少年圍棋賽,此後該項賽事每年在世界各大都市舉行。應昌期還在中國內地贊助了許多比賽,並贈送了大量的棋具。

1985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首先設立“世界電腦圍棋賽”,邀請世界各地頂尖的電腦圍棋高手角逐。

1987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決定籌備舉辦第一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

1990年,出資舉辦歐洲“應氏杯”圍棋賽。次年,又舉辦了美洲“應氏杯”圍棋賽。

1997年,應昌期先生逝世。去世前對應明皓說,一定要把應氏杯辦下去。

1999年,應昌期和他的基金會捐資1.6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建立的“應昌期圍棋學校”竣工,並舉行開學典禮。

應昌期與兒子應明皓

造福桑梓傳承創新

應明皓說,父親最佩服諾貝爾,認為“錢的最佳用法就是生前和死後都在用,並且能夠用在自己願意用的事情上”。父親對錢的看法是,用不掉就不是你的,賺到的錢就是要回報給社會。

“我們只要還有財力、能力,就一定要支持圍棋,這是先父的遺訓,我一直都記著。我也可以說,只要有應明皓在,應氏杯就一定要繼續下去。”只要一提起父親,應明皓的神情立即肅然莊重。

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近20年來,應明皓對應氏杯盡心盡力,事必躬親。每屆應氏杯共要花費160萬美元,全部由應昌期圍棋基金會出資。當年應昌期先生斥資1億元新臺幣建立基金會,應氏杯花銷如此龐大,僅僅靠基金會的利息承擔得起嗎?應明皓回答說,肯定是不夠的,為了維持應氏杯的正常進行,需要儘量去多掙錢。

應明皓說,父親對家鄉的熱愛也深深地影響著他,自己除了在家鄉繼續投資和捐資助學之外,還子承父業,創建了世界大學生圍棋聯合會和世界大學生圍棋錦標賽,積極支持在美國名校推廣圍棋。如果說“應氏杯”賽開啟了圍棋走向世界的新紀元,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努力,職業圍棋世界大賽越辦越多,中國圍棋在世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圍棋已成為當今世界極有影響力的智力運動。

應昌期先生,八十一個春秋,一個不朽的生命,銜著崇高的使命昂昂而來,踏著無盡的歲月凜凜而去!

2013年、2016年,年輕的中國棋手范廷鈺、唐韋星相繼拿到第七、八屆應氏杯冠軍,成為中國圍棋崛起的明證。應昌期先生去世那年,範廷鈺僅僅一歲。這讓人由衷感佩應昌期對圍棋發展的眼光和他為推動圍棋發展所付出的努力。應昌期以一己之力開啟了圍棋世界大賽時代,間接帶動了韓國圍棋、中國圍棋以及其他各地圍棋的繁榮興旺;他使棋界認識到規則科學化、體系化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國圍棋規則的改革進步;他為棋界引入了基金會模式,創造了圍棋事業永續發展的一條路徑。他在圍棋界各個領域的發明與創新,尊重與提倡,都值得後來者去解讀和領略,繼承和發揚。

應昌期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應明皓先生子承父業,將應氏圍棋事業進一步開拓完善。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不僅在助力中國圍棋迅速騰飛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在逐步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力度,使應昌期先生的“倡棋”心願名揚天下。

縱觀世界圍棋史,最為光彩奪目的篇章,往往是在文明程度最高的年代裡產生——因為寫它的不單單是筆,更是生命、才智,以及財富的全部。應昌期當年捐鉅資建立圍棋教育基金會,被譽為:“中國一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苦心鑽研二十餘年,終於發明精妙絕倫的“計點制填滿法”新棋規,被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應昌期留給人類的,也正是他的全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