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細看北海:太液池西岸之西華藝樓祖國花朵在這裡蕩起雙槳(圖)

題記:從極樂世界殿向南太液池畔, 是一條不寬的路。 太液池西岸, 景觀不是很多, 但可說的話題不少。 西岸有北海公園管理處,
最重要的這裡是新中國第一部兒童影片《祖國的花朵》誕生地, 《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從這裡唱出來的。

太液池西岸的路

萬佛樓成瞻禮詩碑西側圍牆之外, 是北海公園管理處用房。 南鄰305醫院。

再向南, 路邊出現一個雕塑群。

雕塑群名為《讓我們蕩起雙槳》。

上世紀五十年代, 這裡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部少兒電影拍攝的一部電影《祖國的花朵》,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電影的插曲。 雕塑全部取材于《祖國的花朵》。

電影敘述在北京小學五年級甲班,只有搗蛋鬼江林與不合群有點自私的楊永麗還沒有戴上紅領巾。在志願軍叔叔和班主任馮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開始幫助江林和楊永麗。和江林一起做氧氣試驗,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楊永麗腳燙傷不能上課,同學們幫她補課。江林和楊永麗深受感動並開始轉變。暑假很快過去了,五甲班升入六年級,江林和楊永麗入隊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作者劉熾與小演員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 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的魚兒望著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我問你親愛的夥伴/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這支膾炙人口的歌詞作者,是著名音樂人喬羽(左)。

影片《祖國的花朵》以志願軍楊志平為小學生講述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鼓勵孩子們努力報效祖國作為開頭結尾,這組雕塑就再現了這個場面。

雕塑附近是西華藝樓。西華藝樓坐落在北海公園的西岸,是在原西岸文藝廳舊址上改建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二十四日北海公園檔案記載:北海理事會曾函請駐園紅十字會北平分會醫院將陽澤門內及西岸行道借其使用,並請其代為保護上述範圍內的各種植物。

1949年接管北海公園時,西岸從陽澤門至水西門這段風景區未開放,仍借給北京市紅十字會結核病院使用,當時醫院門診部設在北京圖書館北牆迤北的七間廳內。1956年該院新院建成從北海遷出,所有房屋建築交還北海公園管理處。經修繕,1957年5月開放了陽澤門,收回的房屋改為兒童活動站。

1958年6月,北部二個院子撥給中央單位使用,與公園隔開,走養蜂夾道。中央單位建了一座蘑菇泳池作為對公園的補償。這裡早就和少年兒童結緣,並多年作為少年兒童的活動場所,《讓我們蕩起雙槳》雕塑群落戶在這裡,順理成章。

1971年北海公園停止對外開放後,西岸風景區的3個院落均被“五一九”工程指揮部借用,後來又改作305醫院的門診部。由於“五一九”工程施工,西岸風景區的道路,房屋建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影響了公園風景區的園容和綠化,文藝廳也因年久失修瀕於倒塌。因此,“五一九”工程指揮部決定給北海公園管理處提供補償費用,並調撥建築材料由公園自行施工,準備翻建文藝廳。

1978年,北海公園重新開放,公園計畫利用“五一九”工程賠償款翻建文藝廳。1980年第二季度開始施工,但由於當時需要壓縮基本建設而暫停施工。

1982年,北京市開展第一次文明禮貌月活動,中央領導在西岸勞動時,發現這項半截子工程,建議北京市給予補貼恢復施工。1983年,工程復工,將原計劃建造影劇廳改為兩層多功能廳,設報告廳、綜合活動廳、習作廳,增設地下室及衛生間等,附屬用房有外門廳、管理房、配電室、空調室、庫房、遊廊、方亭等。工程竣工後定名西華藝樓。

著名書法家啟功書為“西華藝樓”題匾,由故宮博物館工程隊制做。

工程交付使用後。根據社會需要為遊人提供文化娛樂場所,於1987年8月開辦舞廳,以營業性舞會為主,兼營檯球、冷熱飲、咖啡、茶座等。現在則是北海公園管理處辦公樓。

西華藝樓方亭。

西華藝樓方亭位於西華藝樓東南遊廊轉角處,建於1986年,與西華藝樓同時設計,同時開工,同時竣工。建築面積24平方米,為灰筒瓦四角攢尖屋面,裝楣子坐凳.台基壓面石及如意臺階,均為曲陽豆青石製作。

西華藝樓前岸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雲羅傘蓋一般傘。

再向南,西側的圍牆改為鐵欄杆,欄杆外面是北京圖書館,即原京師圖書館。

1909年9月9日(清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批准軍機大臣、學部尚書張之洞的奏請,籌建京師圖書館,調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書,以及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劫余遺書作為基本館藏。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國立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隸屬大學院。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海圖書館合併。合併後,中海居仁堂為一館,北海慶霄樓為二館。並于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館舍,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館歸屬文化部領導。1949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58年改屬北京市領導,1960年重歸文化部領導。

1975年3月,總理提議並批准興建北京圖書館新館,館址設在北京西郊白石橋。新館於1987年落成,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

國圖新館建成後,這裡遂為國圖文津街分館。

再南面就是北海公園的西南門——陽澤門。

陽澤門位於北海西南隅,與中海福華門相對,為帝后出入北海的主要門之一。光緒十四年(1888年)添建中海至北海鏡清齋門前的小鐵路,就是出中海福華門進北海陽澤門經北海西岸通至鏡清齋的。

陽澤門為綠琉璃瓦廡殿式屋面,門龍上裝門簪四個,大門為實榻穿帶門。

陽澤門對面(南面)就是中海,早先有一座福華門和北海的陽澤門相對,是帝后從中海去往北海的必經之路。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32年,站在金鼇玉蝀橋(即今北海大橋)西頭,金鼇牌樓的東面,從東向西拍攝。可以看到三座門大街(現文津街)的三座門,金鼇牌樓和三座門之間,南北各有一座小門,北側是北海陽澤門,南側與陽澤門相對的就是中海福華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金鼇玉蛛橋面過窄,車輛過往頻繁,導致交通事故頻出。1954年,決定展寬“金鼇玉蝀”橋並將道路取直,有人主張拆去團城南部。建築學家梁思成堅決反對,並設計出改造方案。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團城。周總理採納了梁思成、鄭振鐸等人的意見,決定保留團城,將中南海的圍牆南移,北海大橋向南拓寬,馬路南移。這樣,福華門就被拆掉了。如今,只剩下陽澤門,作為北海公園的西南門,方便遊人去西岸遊覽。

電影敘述在北京小學五年級甲班,只有搗蛋鬼江林與不合群有點自私的楊永麗還沒有戴上紅領巾。在志願軍叔叔和班主任馮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開始幫助江林和楊永麗。和江林一起做氧氣試驗,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楊永麗腳燙傷不能上課,同學們幫她補課。江林和楊永麗深受感動並開始轉變。暑假很快過去了,五甲班升入六年級,江林和楊永麗入隊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作者劉熾與小演員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 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的魚兒望著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我問你親愛的夥伴/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這支膾炙人口的歌詞作者,是著名音樂人喬羽(左)。

影片《祖國的花朵》以志願軍楊志平為小學生講述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鼓勵孩子們努力報效祖國作為開頭結尾,這組雕塑就再現了這個場面。

雕塑附近是西華藝樓。西華藝樓坐落在北海公園的西岸,是在原西岸文藝廳舊址上改建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二十四日北海公園檔案記載:北海理事會曾函請駐園紅十字會北平分會醫院將陽澤門內及西岸行道借其使用,並請其代為保護上述範圍內的各種植物。

1949年接管北海公園時,西岸從陽澤門至水西門這段風景區未開放,仍借給北京市紅十字會結核病院使用,當時醫院門診部設在北京圖書館北牆迤北的七間廳內。1956年該院新院建成從北海遷出,所有房屋建築交還北海公園管理處。經修繕,1957年5月開放了陽澤門,收回的房屋改為兒童活動站。

1958年6月,北部二個院子撥給中央單位使用,與公園隔開,走養蜂夾道。中央單位建了一座蘑菇泳池作為對公園的補償。這裡早就和少年兒童結緣,並多年作為少年兒童的活動場所,《讓我們蕩起雙槳》雕塑群落戶在這裡,順理成章。

1971年北海公園停止對外開放後,西岸風景區的3個院落均被“五一九”工程指揮部借用,後來又改作305醫院的門診部。由於“五一九”工程施工,西岸風景區的道路,房屋建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影響了公園風景區的園容和綠化,文藝廳也因年久失修瀕於倒塌。因此,“五一九”工程指揮部決定給北海公園管理處提供補償費用,並調撥建築材料由公園自行施工,準備翻建文藝廳。

1978年,北海公園重新開放,公園計畫利用“五一九”工程賠償款翻建文藝廳。1980年第二季度開始施工,但由於當時需要壓縮基本建設而暫停施工。

1982年,北京市開展第一次文明禮貌月活動,中央領導在西岸勞動時,發現這項半截子工程,建議北京市給予補貼恢復施工。1983年,工程復工,將原計劃建造影劇廳改為兩層多功能廳,設報告廳、綜合活動廳、習作廳,增設地下室及衛生間等,附屬用房有外門廳、管理房、配電室、空調室、庫房、遊廊、方亭等。工程竣工後定名西華藝樓。

著名書法家啟功書為“西華藝樓”題匾,由故宮博物館工程隊制做。

工程交付使用後。根據社會需要為遊人提供文化娛樂場所,於1987年8月開辦舞廳,以營業性舞會為主,兼營檯球、冷熱飲、咖啡、茶座等。現在則是北海公園管理處辦公樓。

西華藝樓方亭。

西華藝樓方亭位於西華藝樓東南遊廊轉角處,建於1986年,與西華藝樓同時設計,同時開工,同時竣工。建築面積24平方米,為灰筒瓦四角攢尖屋面,裝楣子坐凳.台基壓面石及如意臺階,均為曲陽豆青石製作。

西華藝樓前岸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雲羅傘蓋一般傘。

再向南,西側的圍牆改為鐵欄杆,欄杆外面是北京圖書館,即原京師圖書館。

1909年9月9日(清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批准軍機大臣、學部尚書張之洞的奏請,籌建京師圖書館,調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書,以及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劫余遺書作為基本館藏。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國立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隸屬大學院。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海圖書館合併。合併後,中海居仁堂為一館,北海慶霄樓為二館。並于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館舍,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館歸屬文化部領導。1949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58年改屬北京市領導,1960年重歸文化部領導。

1975年3月,總理提議並批准興建北京圖書館新館,館址設在北京西郊白石橋。新館於1987年落成,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

國圖新館建成後,這裡遂為國圖文津街分館。

再南面就是北海公園的西南門——陽澤門。

陽澤門位於北海西南隅,與中海福華門相對,為帝后出入北海的主要門之一。光緒十四年(1888年)添建中海至北海鏡清齋門前的小鐵路,就是出中海福華門進北海陽澤門經北海西岸通至鏡清齋的。

陽澤門為綠琉璃瓦廡殿式屋面,門龍上裝門簪四個,大門為實榻穿帶門。

陽澤門對面(南面)就是中海,早先有一座福華門和北海的陽澤門相對,是帝后從中海去往北海的必經之路。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32年,站在金鼇玉蝀橋(即今北海大橋)西頭,金鼇牌樓的東面,從東向西拍攝。可以看到三座門大街(現文津街)的三座門,金鼇牌樓和三座門之間,南北各有一座小門,北側是北海陽澤門,南側與陽澤門相對的就是中海福華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金鼇玉蛛橋面過窄,車輛過往頻繁,導致交通事故頻出。1954年,決定展寬“金鼇玉蝀”橋並將道路取直,有人主張拆去團城南部。建築學家梁思成堅決反對,並設計出改造方案。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團城。周總理採納了梁思成、鄭振鐸等人的意見,決定保留團城,將中南海的圍牆南移,北海大橋向南拓寬,馬路南移。這樣,福華門就被拆掉了。如今,只剩下陽澤門,作為北海公園的西南門,方便遊人去西岸遊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