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唯一活著的千年古鎮

古鎮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 距嘉善縣城11公里, 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 從上海乘火車到嘉善下車後, 乘中巴到西塘3.5元。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 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 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 總長近千米, 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 在西塘旅遊, 雨天不淋雨, 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 從逆時針方向走:由古鎮中部的葉家弄進入, 入西街右轉, 經“根雕館、瓦當館、薛宅鈕扣館”;---到雙橋處, 直走過安境橋右轉, 在燒香港, 游“倪居、聖廟、木雕館”;---延西塘港東邊古街北上, 過獅子橋, 可見“黃酒館”;---沿細長的煙雨長廊, 經送子來鳳橋, 一直往西, 來到“醉園、七老爺廟”;---返回環秀橋,

右轉進“種福堂”;沿西街往東, 最終遊覽“西園”。

西塘故事傳說

鎮名由來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 通鹽運, 開鑿伍子塘, 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 故西塘亦稱胥塘。 因西塘地勢平坦, 一馬平川, 又別稱平川, 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蕩, 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 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 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蕩邊居住, 他們看到這個湖蕩風景秀麗, 盛產翠鳥和紅菱, 這兩物為吉祥之物, 又恰在祥符年間, 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蕩。

這戶唐姓人家, 有弟兄兩人, 在祥符蕩邊樂悠悠生活, 後來分了家。 兄居蕩東邊, 人稱東唐, 弟居蕩的西邊, 人稱西唐。 後來哥哥這一房逐漸衰落, 弟弟這一房, 小輩十分興旺, 就象一棵樹, 生出許許多多樹、枝, 所以, 人們把他們居住的地方, 在“唐”字邊上加個土,

叫做西塘。

廊棚的由來

在江南水鄉, 分散的、幾戶合一的廊街隨處可見, 然而, 廊街長達1300多米的, 惟有西塘。 西塘的廊街, 一邊是商店或民居, 另一邊是河, 廊街都有小河緊貼著, 彎彎曲曲, 情調非常。 步入廊街, 映入眼簾的是兩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後應的河埠。 如逢雨天,雨水在廊簷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 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年輕的寡婦胡氏,在西塘獨自支撐著一家老小和一個鋪子。胡家鋪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擺豆腐攤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幫著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得離不開王二,但又難以啟齒表達這份感情,便煞費苦心地借修繕店鋪之機,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了起來。這麼一來,王二既可免受風吹雨淋,兩人也可同在一個屋簷下。不想胡家鋪子因了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來,棚屋連成了一線。後人就取“為郎而蓋”之意,將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簷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簷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簷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臥龍橋的傳說

臥龍橋原來是一座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髮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老苦積病而死。工程缺橋面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乾非常有名,品之,讚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乾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所以臥龍橋的橋面是很大的一整塊。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見。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西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複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蔔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坡。男子當然走臺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七老爺廟(護國隨糧王廟)的傳說

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饑荒,饑民累累,當時七老爺督運皇糧經過,看到餓殍遍地而不忍,竟將皇糧盡施於民,他自己知道私自將皇糧散發給民眾是死罪,於是就在雁塔灣河裡投水自盡,附近一帶的老百姓得救了,他們為感念這個清官,而集資為他蓋了一座廟——七老爺廟,香火很旺。

如逢雨天,雨水在廊簷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 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年輕的寡婦胡氏,在西塘獨自支撐著一家老小和一個鋪子。胡家鋪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擺豆腐攤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幫著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得離不開王二,但又難以啟齒表達這份感情,便煞費苦心地借修繕店鋪之機,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了起來。這麼一來,王二既可免受風吹雨淋,兩人也可同在一個屋簷下。不想胡家鋪子因了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來,棚屋連成了一線。後人就取“為郎而蓋”之意,將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簷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簷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簷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臥龍橋的傳說

臥龍橋原來是一座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髮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老苦積病而死。工程缺橋面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乾非常有名,品之,讚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乾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所以臥龍橋的橋面是很大的一整塊。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見。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西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複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蔔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坡。男子當然走臺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七老爺廟(護國隨糧王廟)的傳說

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饑荒,饑民累累,當時七老爺督運皇糧經過,看到餓殍遍地而不忍,竟將皇糧盡施於民,他自己知道私自將皇糧散發給民眾是死罪,於是就在雁塔灣河裡投水自盡,附近一帶的老百姓得救了,他們為感念這個清官,而集資為他蓋了一座廟——七老爺廟,香火很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