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被冠以“神話”“旋風”“風暴”之類字眼的教學模式,後來怎麼樣了

小編的話:

《教育時報》早在2011年的新年特刊上, 就提出了“後教學模式時代”的概念。 當時, 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粉墨登場, 如旋風般把原本應該和風細雨的基礎教育課堂吹得沸沸揚揚。 在一些地方, 整個學校、整個縣區甚至整個市都推行某一種教學模式, 且這種旋風有越刮越猛之勢。

那麼, 6年過去了, 回望教學改革之路,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教學模式, 對教學模式有一個再認識和再判斷。

日前, 《教育時報》記者特邀請河南和江蘇兩位元對教學模式有專門研究的特級教師進行深入對話, 一同來反思教改、守望課堂——

《教育時報》在2011年提出了”後教學模式時代“的概念

隨著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急劇升溫, 其作用也被一些學校或區域無限誇大

教育時報:據你們的觀察和研究, 近些年來“模式崇拜”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哪些?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在實施的過程中,

一線老師有什麼樣的體會?

申宣成:2017年10月20日,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教學模式”為主題詞進行搜索發現, 1990年關於“教學模式”的文獻數量為234篇, 2000年為4440篇, 2010年為36532篇。 20年間, 有關文獻的數量增長了156倍, 由此可見教學模式在新世紀課程改革中的熱度上升之快。 隨著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急劇升溫, 其作用也被一些學校或區域無限誇大, 出現了“模式崇拜”現象。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學習者盲目跟風, 一哄而上。 對那些被冠以“神話”“旋風”“風暴”之類字眼的教學模式, 全國各地的學習者趨之若鶩, 把它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二是管理者簡單處理, 強行推進。 一些學校的校長或地區的教育行政領導將教學模式作為實施課程改革的不二法門,

在引進或自創一種教學模式之後, 便將其作為課程改革的樣板和標準強行推進, 對於執行不力者, 採用“不換腦子就換人”的強制手段, 造成了教師和管理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三是教學模式的提倡者頭腦發熱, 思想膨脹。 在一些專家或媒體的追捧之下, 很多教學模式的創造者開始飄飄然, 甚至自詡為基礎教育的“救世主”, 說過頭話, 做過頭事。 殊不知, 一旦失去了應有的理性和謙和, “神話”就會變成鬧劇, “風暴”就會變為暴力。 四是追名逐利, 丟失本心。 一些模式的創生地在營造出足夠的影響力和人氣之後, 就以參觀費、就餐費、資料費等各種名目收取費用, 甚至催生了當地的“模式經濟”。
久而久之, 本應是純淨的科學研究變成了鬧哄哄的名利場。

陳志華:近些年來“模式崇拜”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五種:一是行政力量推動, 二是統一協調行動, 三是強化操作培訓, 四是追求轟動效應, 五是言行相去甚遠。 模式越熱鬧, 學生課前、課後的負擔就越重。

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教育管理者對課程改革認識膚淺, 把課程改革當成“造星”運動。 行政權力也壓制了一些理性聲音, 出於長官意識的模式化就濫觴開來。 當處處都是模式, 教育的多層性、人的多彩性、學校的多態性、課堂的多樣性就湮滅了。 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作為個性不同的一線教師, 對教育教學有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模式化限制了教師的本領, 不少教師感到“鬱悶”:怎麼就不會教了?

保持高度的理性和獨立的判斷:沒有一種模式在所有的教學目標中都優於其他, 或者是達到特定教育目標的唯一途徑

教育時報:對待教學模式, 應該秉持什麼樣的理性態度?如何讓教學模式回歸到它應有的價值?

申宣成:如上所述,所謂“模式崇拜”,乃是對某種教學模式功能和效果的片面誇大乃至神化,從而喪失了理性判斷和批判思考。一位教師、一所學校摸索出一種教學模式原本是件好事,說明這位教師、這所學校行有所思,思有所獲。但是,特定的教學模式只能解決特定的問題,適合特定的區域。它開的只能是“有限責任公司”,如果我們無限誇大其能力,擴大其業務,放大其責任,這個公司最終會不堪重負,走向衰亡和倒閉。

正如《教學模式》一書的作者喬伊絲所說:“優秀的教學是由一系列的教學模式組合而成的。這些教學模式適合於不同的教學目的,但一經融合便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課程……沒有一種模式在所有的教學目標中都優於其他,或者是達到特定教育目標的唯一途徑。”因此,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教學模式,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和獨立的判斷,深入分析教學模式產生的土壤和環境,切不可被那些膚淺的表像和虛假的繁榮遮蔽和迷惑,以致於迷失自我。

陳志華:要歷史地看待模式。中國近代百年的教育模式化歷程凸顯了四個特徵,表達了對本土價值的追求:一是從“西洋”到“本土”,二是從“一元”到“多元”,三是從“全科”到“分科”,四是從“為教”到“為學”。這個過程是“學習”被逐步納入模式的過程。這是教學本質的回歸——教學的中心是學習者。

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中的“先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確把學生學習作為課堂的首要環節和重點任務,並由此展開教學模式,這超越了邱學華模式。“學習”,已經成為構建教學模式的核心。這是當下教學模式的新常態,成為當下教學的價值與追求。

在“後教學模式時代”,鼓勵教師在研究掌握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育時報:在“後教學模式時代”,課堂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學校層面課堂改革的著力點,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以及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該在哪裡?

申宣成:在“後教學模式時代”,課堂教學要力爭實現三個“打開”:聚焦核心素養,將育人目標打開;內容與方式並重,將教學活動打開;走向多樣統一,將教學方式打開。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公佈,系統地建構了我國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打開了育人目標表述層面的“黑箱”,使抽象的素質教育理念變得具體可感。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框架和要素,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方向感。在關注讀、寫、算等傳統基本素養的同時,高度關注參與能力、溝通交流、自我規劃、資訊技術、創造實踐等指標的落實。

新世紀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強調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科內容的研究。但問題在於,如果一個老師在上課之前連自己要教什麼都沒有清楚,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關注學科內容研究、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美是多樣化的統一,這是美學研究領域對於“美”的一個經典定義。我覺得在我們變革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索中,尤其要樹立多樣統一的理念。鼓勵教師在研究掌握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校課堂研究的興趣點應該從教學模式的推行轉入優質課堂特徵的梳理。優質課堂的特徵和標準確定了,教師就可以在標準的引領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陳志華:在“後教學模式時代”,以生成的教學活動促進生成的學習。課堂中做到“五個關注”:一、關注表現性目標。二、關注互動性的教學方法。三、關注具體的教學過程。四、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及其附加價值。五、關注學生的個體學習層次和方式。

在“後教學模式時代”,教師要做到“六個成為”:一、成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當學習為中心的時代來,教師除了研究前面的這些,還要研究學習,因為學習是一個非常廣闊也十分複雜的領域,涉及心理學、哲學、人類學、認知神經學、腦科學、分子遺傳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教師每天面對學生的學習和學習的學生,必須成為學習的研究者和學生的研究者。二、 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當我們研究學習達到透徹的程度,就會採用“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以學定教,以教助學、促學,教學就會回歸到本質。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教師要激發學生“為自己學”“有主見地學”“體驗中學”,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四、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有指導的學習活動,每個孩子都在教師的視界裡,隨時為每類孩子、每個孩子提供需要的説明和指導。這就要教師以學習視角安排課堂活動,以學生視角展開教的環節。五、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為學生學習提供條件和方便,努力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個性化和學習化,形成有個性魅力的學科課程和適合學生的學習課程。六、成為學習評估的促進者。“後教學模式時代”的學習評價應當採用“學習化評估”。這種評估的核心是凸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重要性。事實證明,一個優秀的學習者一定是一個優秀的自我評估者。當學習成為一件必須終身從事的事業,學會評估自己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將幫助自己成長為真正獨立和成功的終身學習者。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申宣城、陳志華、楊雷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申宣成:如上所述,所謂“模式崇拜”,乃是對某種教學模式功能和效果的片面誇大乃至神化,從而喪失了理性判斷和批判思考。一位教師、一所學校摸索出一種教學模式原本是件好事,說明這位教師、這所學校行有所思,思有所獲。但是,特定的教學模式只能解決特定的問題,適合特定的區域。它開的只能是“有限責任公司”,如果我們無限誇大其能力,擴大其業務,放大其責任,這個公司最終會不堪重負,走向衰亡和倒閉。

正如《教學模式》一書的作者喬伊絲所說:“優秀的教學是由一系列的教學模式組合而成的。這些教學模式適合於不同的教學目的,但一經融合便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課程……沒有一種模式在所有的教學目標中都優於其他,或者是達到特定教育目標的唯一途徑。”因此,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教學模式,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和獨立的判斷,深入分析教學模式產生的土壤和環境,切不可被那些膚淺的表像和虛假的繁榮遮蔽和迷惑,以致於迷失自我。

陳志華:要歷史地看待模式。中國近代百年的教育模式化歷程凸顯了四個特徵,表達了對本土價值的追求:一是從“西洋”到“本土”,二是從“一元”到“多元”,三是從“全科”到“分科”,四是從“為教”到“為學”。這個過程是“學習”被逐步納入模式的過程。這是教學本質的回歸——教學的中心是學習者。

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中的“先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確把學生學習作為課堂的首要環節和重點任務,並由此展開教學模式,這超越了邱學華模式。“學習”,已經成為構建教學模式的核心。這是當下教學模式的新常態,成為當下教學的價值與追求。

在“後教學模式時代”,鼓勵教師在研究掌握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育時報:在“後教學模式時代”,課堂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學校層面課堂改革的著力點,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以及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該在哪裡?

申宣成:在“後教學模式時代”,課堂教學要力爭實現三個“打開”:聚焦核心素養,將育人目標打開;內容與方式並重,將教學活動打開;走向多樣統一,將教學方式打開。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公佈,系統地建構了我國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打開了育人目標表述層面的“黑箱”,使抽象的素質教育理念變得具體可感。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框架和要素,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方向感。在關注讀、寫、算等傳統基本素養的同時,高度關注參與能力、溝通交流、自我規劃、資訊技術、創造實踐等指標的落實。

新世紀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強調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科內容的研究。但問題在於,如果一個老師在上課之前連自己要教什麼都沒有清楚,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關注學科內容研究、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美是多樣化的統一,這是美學研究領域對於“美”的一個經典定義。我覺得在我們變革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索中,尤其要樹立多樣統一的理念。鼓勵教師在研究掌握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校課堂研究的興趣點應該從教學模式的推行轉入優質課堂特徵的梳理。優質課堂的特徵和標準確定了,教師就可以在標準的引領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陳志華:在“後教學模式時代”,以生成的教學活動促進生成的學習。課堂中做到“五個關注”:一、關注表現性目標。二、關注互動性的教學方法。三、關注具體的教學過程。四、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及其附加價值。五、關注學生的個體學習層次和方式。

在“後教學模式時代”,教師要做到“六個成為”:一、成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當學習為中心的時代來,教師除了研究前面的這些,還要研究學習,因為學習是一個非常廣闊也十分複雜的領域,涉及心理學、哲學、人類學、認知神經學、腦科學、分子遺傳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教師每天面對學生的學習和學習的學生,必須成為學習的研究者和學生的研究者。二、 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當我們研究學習達到透徹的程度,就會採用“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以學定教,以教助學、促學,教學就會回歸到本質。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教師要激發學生“為自己學”“有主見地學”“體驗中學”,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四、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有指導的學習活動,每個孩子都在教師的視界裡,隨時為每類孩子、每個孩子提供需要的説明和指導。這就要教師以學習視角安排課堂活動,以學生視角展開教的環節。五、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為學生學習提供條件和方便,努力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個性化和學習化,形成有個性魅力的學科課程和適合學生的學習課程。六、成為學習評估的促進者。“後教學模式時代”的學習評價應當採用“學習化評估”。這種評估的核心是凸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重要性。事實證明,一個優秀的學習者一定是一個優秀的自我評估者。當學習成為一件必須終身從事的事業,學會評估自己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將幫助自己成長為真正獨立和成功的終身學習者。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申宣城、陳志華、楊雷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