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覺醒眾生相:一次瀕死體驗,他看到了電腦程式一樣的世界


1973年8月的一天, 他經歷過一次瀕臨死亡體驗。 在“死亡”中, 他見證了“光”。 他體驗到這“光”有三種性質:這光知道所有, 在光中,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隱藏;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愛,

它是如此的深遠, 超乎人們體驗之後, 能夠作出的任何表達;它仿佛是平的或平面的。

之後, 矩陣工作經常出現在他的視野裡——或者在他睡覺的時候, 或者在他醒著的時候, 或者在他放鬆躺在床上的時候。 在他視野裡出現的圖像, 有時候是幾何、有時候是環境, 有時候是連續性的故事。

開始的時候, 他只是看和記錄。 經過慢長的過程後, 他發現, 他體驗過的, 以及在他視野裡出現的這些, 是一個“技術”, 也就是“技術”在背後支援。

這個“技術”就是意識的處理系統, 這就是“理論”, 現象背後的“理論”。

為什麼, 閉上睛睛的視野會播放環境呢?對於一個有常識的平常人來說, 開始的時候, 他似乎還是不相信,

這是不是一種幻覺?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但是, 確確實實地, 這是他所看到的——他並沒有對自己說謊——這對於一個有探索精神的人來說, 對自己“真實”很重要。

即便是一種幻覺, 他也要探索其中的“實情”。 這背後一定有原因, 所以他要找出其中的原因, 瞭解背後的意義。 因為“事出必有因”。

所以, 1994年, 他放下所有的工作, 一心進行研究。

視覺電腦的研究, 就是從研究“視覺”開始。 當然, 他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過程。 從他所繪畫的上萬幅矩陣幾何就可以看到。

通過對視覺的觀察, 他發現視覺的切換與“意識”有關。 也就是當使用“主觀”意念, 插入某個“指令”時, 比如說“X”, 這個視覺就會相應發生變化。 同時他還發現, 這個視覺的變化, 有時候並不需要主觀插入指令, 它都會自動發生變化, 也就是視覺的變換是機械的、自動的。

這個“視覺”, 因為可以與人互動, 所以是一個互動媒介, 因此稱為“視覺介面”。

客觀和主觀都對“視覺介面”產生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種是大腦解碼, 另一種是處理系統本身。

首先必須要弄清楚, 在“視覺介面”裡所播放的環境, 是怎樣播放出來的, 這環境的資料儲存在什麼地方。 就像我們所知道的DVD播放機, 必須要有一張儲存圖畫或影像資料的光碟, 然後將光碟插入播放機裡, 通過處理獲得播放。

但是並沒有一個“物體”的播放機,

也沒有一個“物體”的處理系統, 這個“視覺介面”也不是“物體”的, 這個“意識”也不是“物體”的, 而且, 資料也不是“物體”的。

——因此, 所有這一切都是概念, 但是, 卻有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