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人參、附子、山萸肉,三個可以救命的中藥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 即可體驗“中醫智庫”, 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氣血陰陽之脫,是臨床最危急的證候,此時若能及時合理應用人參、附子、山萸肉,便能力挽垂危於頃刻,救命於須臾之間。


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心經。 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之功效。 為補脾肺、療虛損之佳品,更為益氣救脫第一要藥,凡氣血陰陽之脫,皆可救治。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人參氣味俱厚,補氣之力雄壯,“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刪補名醫方論》)、“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本草經疏》)。 故補元氣、救危急、挽虛脫,人參屬第一。 本品又善補脾肺,能資生化源,使氣血生化充足,則精自生而形自盛。 《本草匯言》雲:“人參補氣生血,助精養神之藥也。 故真氣衰弱,短促氣虛以此補之。 ”《本草正》謂:“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者,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 惟其氣壯而不辛,所以能固氣;

惟其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血。 ”《本草新編》更言:“蓋人氣脫于一時,血失於頃刻,精走于須臾,陽決於旦夕,他藥緩不濟事,必須用人參一、二兩或四、五兩,作一劑煎服以救之,否則陽氣遽散而死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人參含三萜烯類皂甙、揮發油、糖類、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等,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加快神經衝動的傳導,縮短神經衝動的潛伏期,並能引起抑制過程的加強和集中,促進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故能增強條件反射,提高分析能力,減少疲勞。 又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不良條件刺激的抵抗力,能使機體對疾病抵抗力增強。

小量、適量能使心臟收縮力加強,作用特點與強心甙相似。 能使末梢血管收縮,血壓輕度上升。 人參還能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機能旺盛,增加機體免疫力等。

人參的運用,不論單味或入複方均可收到滿意效果,如獨參湯即用本品煎服,可治卒然氣脫及大失血後氣隨血脫的危證。

用本品製成的人參注射液,用於心源性休克等危重證的搶救,療效頗佳。 人參配附子(參附湯),以益氣回陽救脫,用於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手足厥逆、冷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欲絕等證效捷。 參附相伍,具有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健脾氣的作用。 氣、陽同救,則生命垂危之候得以搶救。 配熟地黃(兩儀膏)益氣救陰固脫,可用于血脫陰亡之證。 配附子、龍骨、牡蠣(參附龍牡湯)益氣回陽,固攝救脫,以治昏迷、大汗出、肢厥、下利喘促、脈微欲絕者。 伍附子、炮乾薑、炙甘草(四味回陽飲)益氣溫陽救脫,善治泄瀉如傾、精神萎靡、四末冰冷、脈微之危症。 配知母、黃芩、大黃、甘草,益氣護陰,瀉熱通腑,治感染性休克而有腑實證者。
伍麥冬、五味子(生麥飲)益氣養陰,生津止渴,複脈固脫。 用於氣陰兩虧,脈虛欲脫的心悸、氣短、肢厥、脈細微等證效佳。 該方製成的生脈注射液臨床運用極廣,尤其用於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有上述證候者療效顯著。 另外,凡虛損勞傷諸不足之證,人參均能治之。 如脾虛食少、便溏者,常與白術、茯苓配伍;肺虛而喘者,與五味子、黃芪伍用;心氣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與當歸、酸棗仁、桂圓肉配伍;腎虛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痿、尿頻等症,配鹿茸、山萸肉、肉桂、當歸等。

人參的用法,一般3~8g,用於急救挽脫,可用至30g。 入湯劑一般宜另煎服。 實證、熱證忌服。

附子

附子味辛、甘,大熱。 主入心、腎、脾經。 有回陽救逆,溫腎補火,祛寒止痛之功。 善治陰盛陽衰,大汗亡陽,吐利厥逆,虛寒瀉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為溫裡回陽,救逆固脫之要藥。

附子氣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無處不到”(《本草經讀》)。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最善溫腎氣、補元陽、救厥逆、祛寒濕、除痼冷。正如虞所言:“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風寒;

引溫裡藥達下焦,以除在裡之冷濕。”《傷寒蘊要》謂:“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建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本草正義》曰:附子“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重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真有寒,無可不治。”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附子含烏頭堿、次烏頭堿等多種生物鹼,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還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

附子的運用,應與他藥配伍為佳。如伍人參(參附湯)以補益元氣,回陽固脫,救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大汗、肢厥、息微、脈欲絕等症效著。正如吳謙所雲: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傾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以此製成的參附注射液,臨床廣泛用於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使用方便,療效更著。配乾薑、甘草(四逆湯),以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可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脈微欲絕等亡陽證。配龍骨、牡蠣、山萸肉,以溫陽固攝,斂汗救脫,善治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氣促喘急等陽氣暴脫之證。另外,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附子可與黃芪相伍(芪附湯);治中濕,脈細、自汗、體重等症,與白術、甘草伍用(術附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痿、尿頻等症,多與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陰寒內盛,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症,可與人參、白術、乾薑等伍之;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而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者,則與白術、茯苓、生薑等配之;風寒濕痹,寒濕偏盛,周身骨節疼痛等症,常與桂枝、白術配伍等。

附子用量一般3~15g,作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去其麻味以減低毒性。因其辛熱燥烈,走而不守,故孕婦等忌用。

山萸肉

山萸肉味酸、甘,性溫,入肝、腎經。有補益肝腎,收斂固澀,益陰救脫之功效。善治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肝虛寒熱,虛汗淋漓,崩漏失血,心搖脈散等症。為平補陰陽之妙藥,亦為收斂圖脫之要藥。大凡陰液耗亡,陽氣欲脫之疾,都可救治。

萸肉酸中透甘,氣味濃郁,性質溫和,不燥不膩,最善平補陰陽,秘斂精氣,斂汗固陰救脫。

誠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謂:“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

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與他酸斂之藥不同。”“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依據張氏經驗,臨證凡見氣短喘促、大汗淋漓、失血等症有元氣陰血暴脫之勢者,及時運用本品,每收桴鼓之效。

對虛寒滑瀉以及暴瀉傷陰之危重證候,用之療效亦佳。救治危急重症,單用本品急煎頻服可效,若與它藥合理配伍則收效更捷。如山萸肉配人參,益氣固陰,斂汗救脫,用於大汗或大失血後,元氣暴脫,陰液耗亡之危重症療效頗佳。

配人參、附子,可溫陽益氣,斂汗固脫,用治元氣虧虛,陽氣暴脫,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證效捷,配人參、龍骨、牡蠣以益氣斂陰固脫,善治各種出血症有氣隨血脫之勢者。虛寒瀉利,大便滑脫者,伍炮薑、人參、粟殼等以溫中益氣,固澀滑脫。暴瀉傷陰耗液,脫水較重,口渴引飲,小便極少者,配麥冬、五味子、人參、白芍、車前子、茯苓以益氣生津,斂陰止瀉。陰陽兩虛,腎氣不納,喘逆迫促者,配人參、生山藥、代赭石等以滋陰補腎,納氣平喘。另外,氣陰虧虛,沖任不固,崩漏不止者,配人參(或黨參)、黃芪、白芍、阿膠等;腎虛陽衰,陽痿、遺精、小便清長者,配鹿茸、熟地黃、枸杞、五味子等;腎氣不足,尿頻、遺精、滑泄不止者,伍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等;陰虛盜汗,伍生地黃、知母等收效皆佳。

山茱萸用法,一般用量6~12g,固脫救急可用至30~60g,且應急煎頻服。

善治陰盛陽衰,大汗亡陽,吐利厥逆,虛寒瀉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為溫裡回陽,救逆固脫之要藥。

附子氣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無處不到”(《本草經讀》)。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最善溫腎氣、補元陽、救厥逆、祛寒濕、除痼冷。正如虞所言:“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風寒;

引溫裡藥達下焦,以除在裡之冷濕。”《傷寒蘊要》謂:“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建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本草正義》曰:附子“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重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真有寒,無可不治。”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附子含烏頭堿、次烏頭堿等多種生物鹼,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還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

附子的運用,應與他藥配伍為佳。如伍人參(參附湯)以補益元氣,回陽固脫,救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大汗、肢厥、息微、脈欲絕等症效著。正如吳謙所雲: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傾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以此製成的參附注射液,臨床廣泛用於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使用方便,療效更著。配乾薑、甘草(四逆湯),以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可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脈微欲絕等亡陽證。配龍骨、牡蠣、山萸肉,以溫陽固攝,斂汗救脫,善治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氣促喘急等陽氣暴脫之證。另外,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附子可與黃芪相伍(芪附湯);治中濕,脈細、自汗、體重等症,與白術、甘草伍用(術附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痿、尿頻等症,多與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陰寒內盛,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症,可與人參、白術、乾薑等伍之;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而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者,則與白術、茯苓、生薑等配之;風寒濕痹,寒濕偏盛,周身骨節疼痛等症,常與桂枝、白術配伍等。

附子用量一般3~15g,作湯劑應先煎30~60分鐘,去其麻味以減低毒性。因其辛熱燥烈,走而不守,故孕婦等忌用。

山萸肉

山萸肉味酸、甘,性溫,入肝、腎經。有補益肝腎,收斂固澀,益陰救脫之功效。善治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肝虛寒熱,虛汗淋漓,崩漏失血,心搖脈散等症。為平補陰陽之妙藥,亦為收斂圖脫之要藥。大凡陰液耗亡,陽氣欲脫之疾,都可救治。

萸肉酸中透甘,氣味濃郁,性質溫和,不燥不膩,最善平補陰陽,秘斂精氣,斂汗固陰救脫。

誠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謂:“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

因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與他酸斂之藥不同。”“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依據張氏經驗,臨證凡見氣短喘促、大汗淋漓、失血等症有元氣陰血暴脫之勢者,及時運用本品,每收桴鼓之效。

對虛寒滑瀉以及暴瀉傷陰之危重證候,用之療效亦佳。救治危急重症,單用本品急煎頻服可效,若與它藥合理配伍則收效更捷。如山萸肉配人參,益氣固陰,斂汗救脫,用於大汗或大失血後,元氣暴脫,陰液耗亡之危重症療效頗佳。

配人參、附子,可溫陽益氣,斂汗固脫,用治元氣虧虛,陽氣暴脫,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證效捷,配人參、龍骨、牡蠣以益氣斂陰固脫,善治各種出血症有氣隨血脫之勢者。虛寒瀉利,大便滑脫者,伍炮薑、人參、粟殼等以溫中益氣,固澀滑脫。暴瀉傷陰耗液,脫水較重,口渴引飲,小便極少者,配麥冬、五味子、人參、白芍、車前子、茯苓以益氣生津,斂陰止瀉。陰陽兩虛,腎氣不納,喘逆迫促者,配人參、生山藥、代赭石等以滋陰補腎,納氣平喘。另外,氣陰虧虛,沖任不固,崩漏不止者,配人參(或黨參)、黃芪、白芍、阿膠等;腎虛陽衰,陽痿、遺精、小便清長者,配鹿茸、熟地黃、枸杞、五味子等;腎氣不足,尿頻、遺精、滑泄不止者,伍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等;陰虛盜汗,伍生地黃、知母等收效皆佳。

山茱萸用法,一般用量6~12g,固脫救急可用至30~60g,且應急煎頻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