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項技術帶來1000多億,兩次打破世界紀錄,這個農民轟動全世界

40多年來, 只要一有空, 他就會腳蹬一雙黃膠鞋, 鑽進悶熱的玉米叢中, 樂得像個孩子;有人用“大海撈針”來形容育種, 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

而他卻育出100多個玉米雜交品種, 成為我國擁有審定品種和植物新品種權最多的農業育種專家。

他培育的種子在全國累計推廣11億多畝, 增產1000多億公斤, 增效1000多億元。

他就是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 一個鑽了45年玉米地的農民, 一個兩次攀上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最高峰、創造7次中國夏玉米單產紀錄和一次中國春玉米單產紀錄的科學家。 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使他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 共用“南袁北李”的美譽。

1966年, 初中畢業的李登海回到家鄉山東萊州市後鄧村務農, 後來擔任村裡的農科隊隊長。 1972年, 一則美國農民春玉米畝產1250公斤的消息, 深深震撼了他。 那時, 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一兩百公斤。 “美國人行,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行?”暗下決心的李登海, 往玉米地裡一鑽, 開啟了一場跨越大洋的趕超征程。 “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 趕超世界先進水準!”明確了人生目標, 一干就是一輩子。

1972年夏, 小麥收穫後, 李登海等9人帶著玉米種子,

拉著一頭牛來到地裡。 原本很快就能種完的1畝2分地, 他們用了好長時間才播下:開溝播種方式、種植密度、有機肥和化肥的使用方法……時間都花在了研究上。

水分、溫度、密度、養分、光合能力, 每一項都與產量緊緊掛鉤;澆水、搶播、調行株距、施肥去雄、測量葉向角, 李登海用盡了洋知識、土辦法, 反復地做高產攻關試驗。

高產攻關, 對於李登海這樣一名普通農民來說, 談何容易。 1974年, 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 來到山東萊陽農學院深造。 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 一年學完了4年課程。 老師劉恩訓被他的癡狂勁感動, 贈予他20粒珍貴的雜交品種種子。

在那個“有條件要上,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年代, 靠著“沒有肥料就挖廁所”的一股子勁兒,

李登海硬是用120多塊高產攻關田裡的試驗, 把玉米畝均產量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

7年的時間裡, 他先後選用國內100多個優良品種, 進行不同密度、不同種植方式、不同施肥方法的對比試驗, 在簡陋的實驗室裡鍥而不捨地朝著自己的夢想跋涉。 但現實是殘酷的, 無論使用哪個優良品種, 都無法突破畝產700公斤這道關卡。 李登海的科研進入“死胡同”。

在進行了2000多個組合、記錄了50多萬個資料後, 李登海終於發現了幾株葉片上沖、株型理想的玉米, 這一線希望讓他興奮得徹夜難眠。 然而, 花期到了, 玉米頂端的雄花成熟了, 可雌蕊還緊緊包裹在棒中, 玉米無法授粉。 剛剛見到一絲曙光, 又被拖入絕望的谷底, 李登海受到很大的打擊。

這時, 妻子張永慧把一碗麵條端到床邊, 李登海心不在焉地撥開碗中的麵條, 碗底露出了雞蛋。 “有了!”李登海丟下飯碗, 翻身下床, 沖出家門, 跑進玉米地。 原來, 他想到了割開包裹、露出花蕊、提前進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 在萊州市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裡, 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 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品種, 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 此後, 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 他屢屢刷新著自己創下的紀錄。

1989年, 李登海的“掖單13號”緊湊大穗型玉米, 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這是我國第一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夏玉米品種, 為中國玉米高產和趕超世界先進水準提供了品種支撐。

一個從黃土地走出的普通農民科學家, 終於用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準的距離。 據測算,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我國每畝土地由養活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推廣10億多畝,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2015年7月,美國先鋒公司負責亞太地區和中國區的雜交玉米遺傳育種高級專家威爾遜,稱讚李登海是當代“中國雜交玉米(緊湊型)育種第一人”。而這家世界種子企業巨頭,創辦人正是當年觸動李登海的美國農民華萊士。

海南育種初期,李登海團隊自己砍柴做飯,吃的是從家鄉帶的幹蘿蔔絲,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鋪著稻草的木板床,點的是煤油燈。但生活的艱辛磨滅不了他們的熱情,大家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侍弄每一株玉米。連續30多個春節,他在海南育種基地度過,從少年到白頭。每憶及此,李登海眼眶都會濕潤。“這些年對母親、對妻兒虧欠太多。”

“創新無止境,高產無盡頭。我要爭取再幹20年,再幹出60年至80年的研發創新業績,等於再活一輩子。”68歲的李登海說。

據測算,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我國每畝土地由養活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推廣10億多畝,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2015年7月,美國先鋒公司負責亞太地區和中國區的雜交玉米遺傳育種高級專家威爾遜,稱讚李登海是當代“中國雜交玉米(緊湊型)育種第一人”。而這家世界種子企業巨頭,創辦人正是當年觸動李登海的美國農民華萊士。

海南育種初期,李登海團隊自己砍柴做飯,吃的是從家鄉帶的幹蘿蔔絲,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鋪著稻草的木板床,點的是煤油燈。但生活的艱辛磨滅不了他們的熱情,大家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侍弄每一株玉米。連續30多個春節,他在海南育種基地度過,從少年到白頭。每憶及此,李登海眼眶都會濕潤。“這些年對母親、對妻兒虧欠太多。”

“創新無止境,高產無盡頭。我要爭取再幹20年,再幹出60年至80年的研發創新業績,等於再活一輩子。”68歲的李登海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