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便血就是痔瘡?還有可能是這種癌的危險信號!

痔瘡出血和腸癌便血經常混淆, 等到腫瘤嚴重了才去就醫, 許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術治癒的機會。

來源|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醫學指導|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消化病中心聶玉強教授

說到大便帶血,

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跟痔瘡聯繫在一起,

畢竟民間還有“十男九痔”的說法~~~

很多人諱疾忌醫, 或者是忙於工作,

覺得便血只是小問題,

殊不知,

便血還可能是結直腸癌的危險信號!

近年來, 結腸癌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在廣州結腸癌的發病率高於全國水準, 在冊的病例有16354人, 預測每年新發結腸癌2691例, 平均每天就有7.5個戶籍居民被確診為結腸癌。

便血是痔瘡還是腸癌?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消化病中心教授聶玉強說, 在廣東結直腸癌的患病人數逐年增加。 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 很多患者常把大便改變當成濕熱或消化不良, 比如痔瘡出血和腸癌便血就經常混淆,

等到腫瘤嚴重了才去就醫, 許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術治癒的機會。

痔瘡便血:

聶玉強說, 患痔瘡便血是鮮紅的, 附於大便表面, 也可表現為大便後的滴血, 嚴重時呈噴射狀, 多在大便秘結時發生。

大腸癌便血:

患大腸癌便血常常表現為持續性的、少量的、帶黏液的血便, 且便意頻繁, 有時只排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

聶玉強指出, 出現以下情況時, 就應考慮腸癌的可能, 及早到醫院排查:

1、腹部持續不適、隱痛、腹脹;

2、大便習慣改變, 出現便秘或腹瀉, 或者兩者交替出現;

3、便血或黏液便;

4、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又或者出現腹部腫塊。

這裡尤其要提出便血, 很多時候大家以為是痔瘡, 實際上它也是大腸癌的一種信號。

早期篩查, 可以提早干預

在我國, 腸癌在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60歲, 患者平均年齡比歐美國家提前12歲-18歲。 但我國早期腸癌的臨床診斷率始終徘徊在10%-15%。

多數患者有症狀就診時已是中晚期, 甚至遠處轉移, 晚期大腸癌療效差, 術後易復發轉移。 而越早發現, 治療效果越好。

據統計, 腸癌原位癌(極早期)5年生存率在94.1%, 局部癌變(1期)為84.6%, 而遠期轉移, 比如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 5年生存率下降到5.7%。 應該說, 肝轉移是大腸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 在城市人群早期篩查結直腸癌十分重要。

據瞭解, 目前廣州大部分社區60歲以上的人群免費做腸鏡篩查腸癌。 專家認為, 至少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 歷時大約5年以上,

所以最好一年做一次腸鏡, 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群, 通過篩查可以消除癌前病變, 減少癌的發生。

大便習慣改變, 警惕腸道出現問題

專家提醒, 除了血便以外, 如果平時的大便習慣、大便次數改變等, 也要引起重視。

1.大便習慣改變, 譬如每天早上準時大便, 突然改了時間;

2.大便次數改變, 一天一次變成一天幾次或出現便秘、腹瀉交替;

3.大便性狀改變, 出現粘液便、血便或大便變得細條。

上述的任何一項改變都可能是腸道出現問題的早期信號。

如果作息正常, 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改善就要注意及時就醫, 如伴隨出現貧血、消瘦、無力及發熱等現象, 應該要立即就醫。

因為大量的腸道桿菌進入腸道破壞腸道黏膜引起炎症的同時,

細菌還會分泌毒素, 引起大便顏色的改變, 甚至造成血便。

想要腸道健康?

專家建議, 平時還可以適當吃一些粗雜糧、根莖類、海藻類、薯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刺激腸道蠕動, 促進排便。 儘量少吃高脂肪食物、燒烤食品、油炸食品、刺激性食品等。

專家簡介

聶玉強 消化內科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醫療專長:從事消化內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三十餘年,致力於胃腸病、肝膽胰及消化系腫瘤等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炎症性腸病及消化系統腫瘤等疾病的診治方面經驗豐富。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

專家簡介

聶玉強 消化內科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醫療專長:從事消化內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三十餘年,致力於胃腸病、肝膽胰及消化系腫瘤等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胰腺炎、炎症性腸病及消化系統腫瘤等疾病的診治方面經驗豐富。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