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河北省消化系病學術年會5大看點,千萬不要錯過噢!

來源|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由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石家莊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河北省老年醫學會共同主辦,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承辦的"免疫介導的消化系統疾病診治進展學術會議暨2017河北省消化系病學術年會"於2017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在河北中國大酒店隆重召開。 國內知名消化專家和相關領域同仁共約800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本次會議開通了網路直播, 網路線上2506人次。

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東院區消化內科主任張曉嵐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並主持開幕式,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時保軍教授致歡迎辭, 河北省醫學會王振顯秘書長參加開幕式並致辭, 石家莊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郭素萍秘書長致辭,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參加開幕式並致辭。

大會繼續秉承"關注前沿、注重實用、培養臨床思維"理念, 以免疫介導的消化系統疾病為核心, 聚焦消化專業熱點、難點問題, 邀請50餘名國內著名消化專家進行了31場學術講座, 涵蓋炎症性腸病(IBD)、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腸病等免疫相關消化系統疾病診治進展、消化疾病研究前沿及指南解讀、老年消化疾病臨床用藥特點、消化道早癌及內鏡診治、臨床焦點疑難病例等多方面內容。

1.聚焦免疫相關消化系統疾病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吳小平教授從5-ASA種類、合適用量、副作用、失效原因以及在非IBD疾病中作用五方面詳細闡述了5-ASA優化治療在IBD中的應用。 針對目前臨床診斷IBD的難點及複雜病例不確診性, 從什麼情況可行診斷性治療、選擇什麼藥物以及怎樣判斷診斷性治療的療效三方面講解了診斷性治療在IBD中的應用。

▶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鄭長青教授結合本院的實際應用病例,指明了生物製劑英夫利西單抗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時機,預測應答效果的因素,常見應用誤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鐘捷教授對免疫抑制劑種類、適應症、不良反應詳細闡述,糾正了臨床應用免疫抑制劑的常見誤區,提出了免疫抑制劑在IBD中的規範化及個體化應用。

▶北京協和醫院李玥教授結合實際病例,系統講解了少見自身免疫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所需鑒別疾病及治療方法。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剛教授從外科治療視角,講解了潰瘍性結腸炎外科手術指證及時機,IPAA手術技能及常見術後併發症,強調符合手術指征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應選擇緩解期手術,避免活動期增加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陳勝良教授通過腦腸軸互動理論,強調了可通過抗焦慮、刺激迷走神經等措施改善IBD治療效果。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王邦茂教授從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系統性硬化症等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現著手,指出目前消化內科醫生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專科認識不夠,需要重視消化系統表現的免疫學篩查。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郭惠芳教授以白塞病為代表,詳細講解了血管炎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現,炎症指標和自身抗體的篩查對於此類疾病診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韓英教授分別就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IgG4相關性膽管炎(IgG4-SC)闡述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治與管理,指出PBC需要長期藥物維持治療,PSC及IgG4-SC小劑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收益大於風險。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周俊英教授從1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肝損傷病例著手,對AIH與狼瘡性肝炎進行了詳細鑒別。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辛磊教授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病理學特徵、血清學指標、治療方法及預後轉歸進行了詳細闡述。

2.熱點問題最新進展解讀

▶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針對目前幽門螺桿菌(HP)感染熱點問題,就我國HP感染流行病調查結果做了初步分享,總結近十年不同年齡別的患病率有下降趨勢,隨年齡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趨勢。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張曉嵐教授對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進行瞭解讀,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為感染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案及補救措施。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英蓮教授解讀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Ⅳ標準,同舊版比較,腹痛部位強調為中上腹,治療包括一般方式治療及根除HP、抑酸、促胃腸動力等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馮志傑教授對2017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進行瞭解讀,強調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規範慢性胃炎的內鏡報告,治療盡可能針對病因,遵循個體化原則。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劉改芳教授詳細講解了抗栓藥物所致消化道出血管理,指出不同種類抗栓藥物何時恢復才能使血栓栓塞併發症最低。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張瑞星教授就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進展,對比近年各國指南,推薦內鏡檢查時間為入院24小時內,對於Forrest IIb級患者是否行內鏡下治療存在爭議,內鏡前後均需應用質子泵抑制劑(PPI)。

3.關注老年消化疾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冉志華教授對老年IBD臨床特點及治療進行了專題講座,指出老年IBD症狀相對隱匿,鑒別診斷更多、更複雜,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較高。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王晶桐教授就PPI依賴的老年GERD患者如何長期治療及風險做了專題講座,指出老年GERD症狀不典型,食管病變更重,常常依賴PPI長期治療,應注意PPI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權衡利弊。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張志廣教授解讀了老年人慢性便秘評估與處理專家共識,重視老年人慢性便秘危險因素及臨床評估,警惕報警徵象,掌握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分級處理流程。

4.消化道早癌與內鏡新技術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姜慧卿教授從術前準備、操作要點、規範取圖及常見併發症多方面對上消化道內鏡操作規範進行了詳細講解,強調只有規範操作,才最大可能發現早癌。

▶陸軍總醫院盛劍秋教授進一步闡述了胃早癌內鏡下識別策略與組織學特徵,指出充分術前準備、清晰視野和仔細無遺漏觀察是識別早癌的前提,發現早癌的意識、理解早癌相關知識是診斷及治療早癌的基礎。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馮子壇教授對於急性闌尾炎與闌尾膿腫的內鏡治療做了專題報告,對於單純性急性闌尾炎可以行闌尾腔沖洗,對於局部膿腫形成可行腸鏡下開窗引流,拓寬了既往對於闌尾炎不是藥物就是手術治療的狹窄認識。

5.青年論壇與疑難病例討論

重視青年醫生培養,繼續開設青年論壇,特別邀請北京協和醫院楊紅教授就《如何做一名主治醫生》、北京協和醫院鄭威揚博士就《住院醫師成長之路》做專題講座,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總結點評。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謝肖立博士就《如何成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做專題講座,拓寬了青年醫生的科研思路。

隨後進行的青年醫生基礎研究及臨床病例演講比賽,將會場氣氛推向高潮,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

特別設立疑難病例MDT討論版塊,邀請影像科、骨科、風濕免疫科、消化內科多名專家面對面互動,對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提供的"胰頭占位、腹水、腹膜後腫物、髂靜脈血栓1例"進行現場討論,幫助臨床醫生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解決臨床困惑和難題,提升臨床診療能力。

▶陸軍總醫院韓英教授進行了醫學人文與學科發展專題講座,明確了醫學人文的概念,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培訓可以防範醫療糾紛。

▶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從遺傳基因水準闡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肝癌的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白文元教授從枯草桿菌二聯活菌研究熱點著手,講解了益生菌定義、益生菌菌株的選育,強調了益生菌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劑科丁慶明教授就PPI使用優化進行了詳細闡述,從PPI藥代動力學,分析了PPI療效不佳原因,如何避免PPI與其他合服藥物的相互不良影響。

此外,會議特設護理專場,會議期間,護理學會場進行學術報告14場,既有理論知識傳授,又有臨床實踐經驗分享。

會議期間召開了河北省醫學會第六屆消化病學分會全委會擴大會議,主委張曉嵐教授做了總結報告,秘書長王娜教授介紹了本次年會籌備情況,各學組組長、各地市主委就本學組、本地區年度開展工作逐一彙報,對明年學會工作進行了計畫及安排。會議期間,成立了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護理學組、河北省老年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和河北IBD聯盟,更大範圍服務于廣大患者。

會議於2017年10月22日勝利閉幕。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張瑞星教授主持閉幕式,姜慧卿教授總結發言並致閉幕詞。

總結了大會三個亮點,其一,關注青年醫生發展,專題講座、青年論壇、疑難病例討論均考慮到青年醫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青年醫生提供發展平臺。其二,免疫介導消化系統疾病發病機制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化,極易誤診、漏診,本次會議涵蓋免疫相關消化疾病國內外最新診斷規範、治療進展,解決臨床難題。並且突出老年消化這一主題,關注老年健康。其三,會議開通了網路直播,實現了資源分享。

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提升了我院消化內科在國內的知名度,對我省消化領域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從什麼情況可行診斷性治療、選擇什麼藥物以及怎樣判斷診斷性治療的療效三方面講解了診斷性治療在IBD中的應用。

▶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鄭長青教授結合本院的實際應用病例,指明了生物製劑英夫利西單抗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時機,預測應答效果的因素,常見應用誤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鐘捷教授對免疫抑制劑種類、適應症、不良反應詳細闡述,糾正了臨床應用免疫抑制劑的常見誤區,提出了免疫抑制劑在IBD中的規範化及個體化應用。

▶北京協和醫院李玥教授結合實際病例,系統講解了少見自身免疫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所需鑒別疾病及治療方法。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剛教授從外科治療視角,講解了潰瘍性結腸炎外科手術指證及時機,IPAA手術技能及常見術後併發症,強調符合手術指征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應選擇緩解期手術,避免活動期增加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陳勝良教授通過腦腸軸互動理論,強調了可通過抗焦慮、刺激迷走神經等措施改善IBD治療效果。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王邦茂教授從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系統性硬化症等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現著手,指出目前消化內科醫生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專科認識不夠,需要重視消化系統表現的免疫學篩查。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郭惠芳教授以白塞病為代表,詳細講解了血管炎性疾病的消化道表現,炎症指標和自身抗體的篩查對於此類疾病診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韓英教授分別就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IgG4相關性膽管炎(IgG4-SC)闡述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治與管理,指出PBC需要長期藥物維持治療,PSC及IgG4-SC小劑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收益大於風險。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周俊英教授從1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肝損傷病例著手,對AIH與狼瘡性肝炎進行了詳細鑒別。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辛磊教授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病理學特徵、血清學指標、治療方法及預後轉歸進行了詳細闡述。

2.熱點問題最新進展解讀

▶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針對目前幽門螺桿菌(HP)感染熱點問題,就我國HP感染流行病調查結果做了初步分享,總結近十年不同年齡別的患病率有下降趨勢,隨年齡增加,HP感染率有增加趨勢。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張曉嵐教授對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進行瞭解讀,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為感染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案及補救措施。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英蓮教授解讀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Ⅳ標準,同舊版比較,腹痛部位強調為中上腹,治療包括一般方式治療及根除HP、抑酸、促胃腸動力等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馮志傑教授對2017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進行瞭解讀,強調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規範慢性胃炎的內鏡報告,治療盡可能針對病因,遵循個體化原則。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劉改芳教授詳細講解了抗栓藥物所致消化道出血管理,指出不同種類抗栓藥物何時恢復才能使血栓栓塞併發症最低。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張瑞星教授就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進展,對比近年各國指南,推薦內鏡檢查時間為入院24小時內,對於Forrest IIb級患者是否行內鏡下治療存在爭議,內鏡前後均需應用質子泵抑制劑(PPI)。

3.關注老年消化疾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冉志華教授對老年IBD臨床特點及治療進行了專題講座,指出老年IBD症狀相對隱匿,鑒別診斷更多、更複雜,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較高。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王晶桐教授就PPI依賴的老年GERD患者如何長期治療及風險做了專題講座,指出老年GERD症狀不典型,食管病變更重,常常依賴PPI長期治療,應注意PPI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權衡利弊。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張志廣教授解讀了老年人慢性便秘評估與處理專家共識,重視老年人慢性便秘危險因素及臨床評估,警惕報警徵象,掌握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分級處理流程。

4.消化道早癌與內鏡新技術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姜慧卿教授從術前準備、操作要點、規範取圖及常見併發症多方面對上消化道內鏡操作規範進行了詳細講解,強調只有規範操作,才最大可能發現早癌。

▶陸軍總醫院盛劍秋教授進一步闡述了胃早癌內鏡下識別策略與組織學特徵,指出充分術前準備、清晰視野和仔細無遺漏觀察是識別早癌的前提,發現早癌的意識、理解早癌相關知識是診斷及治療早癌的基礎。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馮子壇教授對於急性闌尾炎與闌尾膿腫的內鏡治療做了專題報告,對於單純性急性闌尾炎可以行闌尾腔沖洗,對於局部膿腫形成可行腸鏡下開窗引流,拓寬了既往對於闌尾炎不是藥物就是手術治療的狹窄認識。

5.青年論壇與疑難病例討論

重視青年醫生培養,繼續開設青年論壇,特別邀請北京協和醫院楊紅教授就《如何做一名主治醫生》、北京協和醫院鄭威揚博士就《住院醫師成長之路》做專題講座,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總結點評。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謝肖立博士就《如何成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做專題講座,拓寬了青年醫生的科研思路。

隨後進行的青年醫生基礎研究及臨床病例演講比賽,將會場氣氛推向高潮,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

特別設立疑難病例MDT討論版塊,邀請影像科、骨科、風濕免疫科、消化內科多名專家面對面互動,對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提供的"胰頭占位、腹水、腹膜後腫物、髂靜脈血栓1例"進行現場討論,幫助臨床醫生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解決臨床困惑和難題,提升臨床診療能力。

▶陸軍總醫院韓英教授進行了醫學人文與學科發展專題講座,明確了醫學人文的概念,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培訓可以防範醫療糾紛。

▶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從遺傳基因水準闡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肝癌的分子生物學發病機制。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白文元教授從枯草桿菌二聯活菌研究熱點著手,講解了益生菌定義、益生菌菌株的選育,強調了益生菌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劑科丁慶明教授就PPI使用優化進行了詳細闡述,從PPI藥代動力學,分析了PPI療效不佳原因,如何避免PPI與其他合服藥物的相互不良影響。

此外,會議特設護理專場,會議期間,護理學會場進行學術報告14場,既有理論知識傳授,又有臨床實踐經驗分享。

會議期間召開了河北省醫學會第六屆消化病學分會全委會擴大會議,主委張曉嵐教授做了總結報告,秘書長王娜教授介紹了本次年會籌備情況,各學組組長、各地市主委就本學組、本地區年度開展工作逐一彙報,對明年學會工作進行了計畫及安排。會議期間,成立了河北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護理學組、河北省老年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和河北IBD聯盟,更大範圍服務于廣大患者。

會議於2017年10月22日勝利閉幕。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張瑞星教授主持閉幕式,姜慧卿教授總結發言並致閉幕詞。

總結了大會三個亮點,其一,關注青年醫生發展,專題講座、青年論壇、疑難病例討論均考慮到青年醫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青年醫生提供發展平臺。其二,免疫介導消化系統疾病發病機制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化,極易誤診、漏診,本次會議涵蓋免疫相關消化疾病國內外最新診斷規範、治療進展,解決臨床難題。並且突出老年消化這一主題,關注老年健康。其三,會議開通了網路直播,實現了資源分享。

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提升了我院消化內科在國內的知名度,對我省消化領域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