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功勞不亞于馬偉明院士 這名專家讓中國航空發動機打破了西方壟斷

【墨者善狩軍情解析891期】日前, 官媒軍報記者在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工程大學航空航太工程學院教授李應紅的相關事蹟的時候透露, 李院士率先突破某型雷射技術, 並順利完成兩種型號鐳射衝擊強化設備的研製, 實現由技術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然而他沒有停歇, 又向下一個“高地”衝鋒, 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建立的鐳射衝擊強化工業生產線, 徹底打破了該領域西方國家“獨大”的局面。

有分析指出, 這說明中國在發動機研發和製造方面, 有取得了一個里程碑的意義, 這對於我國後續發動機的研發和製造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讓中國航空發動機不再受制於人邁出了一大步。 而李院士的這一系列的功勞, 已經可以堪比中國的另外一個國寶馬偉明瞭, 後者幫中國海軍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 中壓直流綜合供電系統領先美國十年以上。

據介紹, 鐳射衝擊強化是利用強雷射光束產生的等離子衝擊波, 提高金屬材料的抗疲勞、耐磨損和抗腐蝕能力的一種高新技術。 這種技術是提升諸如發動機等一系列先進材料強度的先進技術, 相比目前常規的強化方法比如碾壓或者噴丸強化等機械強化有著質的不同。 據美國國防部估計, 在美國空軍現有飛機壽命期內, 用鐳射衝擊強化可節約60億美元的維修成本。 2004年, 美國還為F22戰鬥機建設了價值2億美元的鐳射衝擊強化生產線。

上世紀70年代, 美國率先研究了鐳射衝擊後材料表層的微觀結構變化和位錯, 發現鐳射可以提高鋁合金抗疲勞性能和抗應力腐蝕性能。 之後美國學者又提出了可以用鐳射強化代替傳統的噴丸強化。 上世紀80年代後期, 歐洲、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開展了鐳射衝擊強化技術研究。 但從公開報導的資料看, 到目前為止, 國際上還只有美國將鐳射衝擊強化實際應用。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 鐳射衝擊強化技術一直被西方國家所壟斷, 而中國航母製造產業一直還在機械加強領域掙扎, 與傳統的強化方式相比, 鐳射衝擊強化的產品具有粗糙度低、抗疲勞磨損強度高、位元錯結構穩定等一系列優點, 可以廣泛應用於航空發動機渦輪風扇葉片、高壓壓氣機整體葉盤等重要部件的表面處理,

也被廣泛應用於飛機其他關鍵部件的維修等方面。 這也是中國為何決定彎道超車的重要目的之一。

綜合媒體報導, 目前中國至少建成了兩條鐳射衝擊強化工業生產線, 一條是2008年在閻良建造的, 另外一條是在東北的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鐳射衝擊強化實驗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