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青年報:一周10個興趣班 怎不怕愛成傷害

家長非理性地送孩子培訓, 滿足了畸形的課外輔導業, 無情地吞噬了孩子們休息、玩樂時間。

最近, 杭州一所小學五年級的老師給學生佈置作文,

寫自己的“流水帳”。 有學生寫道:每天不是上學就是興趣班, 一周排下來將近10個興趣班, 總覺得自己的人生受到了限制;上了那麼多班, 成績只有中上等, 在班級裡不怎麼和同學溝通;現在學校裡的作業太多, 每天都要做得很晚, 爸爸媽媽總說我笨, 好像把我看得一無是處, 一想到這, 就淚如雨下……

星期三的素描, 星期四的體育, 星期五的閱讀、奧數, 星期六的英語、擊劍, 星期日的語文、數學、籃球……為孩子安排這麼多的興趣班, 當然不是學校老師的問題, 而是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 在社會輔導班的誘導、促銷下, 花錢給孩子找來的或許是“麻煩”。

誠言, 每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 對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都有一顆滾燙的愛心。

然而, 家長的愛給了孩子, 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否接得住, 是否承受得起。 如果家長的愛無意間成了傷害, 扼殺了這些孩子的本性和樂趣, 或者扭曲、束縛了他們的人生, 家長有沒有自責, 是不是仍然為自己錯誤的安排, 感受到培養孩子的快樂呢?

家長的安排, 不是愛孩子, 而是膨脹的自私。 愛孩子, 應該尊重孩子, 體味孩子的甘苦, 也應該懂得教育科學, 以正確的方式, 讓孩子接受喜愛的個性化施教。 而自私, 則是把孩子視為自己人生成敗的參照物, 把自己未完成或完成不了的事寄希望于孩子。 比如, 家長沒有考上大學, 或者小時貪玩, 現在產生了悔意, 便想當然地給孩子加壓。 家長的自私, 也與不能正確理解當下興趣班、輔導班商業味過甚的社會大環境有關。

家長有意及早開發孩子的智力, 將孩子培養成複合多元、略勝一籌的人才, 無可厚非, 可是, 環顧朋友圈裡成功的同學、同事、朋友, 有多少在學校裡是成績拔尖的?雖然就讀著名高校或文憑高一些, 在就業選擇等方面佔有不少優勢, 但學習是相伴終生的, 後天成材、創業成功的, 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身為家長, 何必給本應快樂成長的孩子添加太多的煩擾呢?

一周10個興趣班, 讓小學生成了“最苦惱的人”, 也給病態的教育訴求上了一課。 早在1955年, 教育部就發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減負檔——《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之後, 幾乎每隔幾年, 相關部門就會根據新形勢出臺相應減負政策。

但課內減壓、課外加壓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據統計, 2016年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 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 輔導機構教師約700萬至850萬人。 家長非理性地送孩子培訓, 滿足了畸形的課外輔導業, 無情地吞噬了孩子們休息、玩樂時間。

這個不正常的現象, 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