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陰城西中心小學開展“校博聯動”《城西博物院》創享課程

中國江蘇網10月25日無錫訊(劉彩紅)當今學生發展日趨個性、多樣, 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也日益頻繁、深入, 他們受社會的影響是如此地深刻而廣泛。 那麼, 多元化的、社會的影響力從哪裡來?如何讓現代德育工作主動適應當代兒童的特點, 想方設法打動學生, 激發學生內在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生長力?如何讓核心素養真正地落地生根?江陰城西中心小學想到了與江陰博物館牽手。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造紙術發明之前, 又是使用怎樣的工具記錄?”“紙是怎麼來的?”“如何用樹皮做出一張紙?”……博物館保管科研部的陳龍老師正在給二年級的小朋友上課, 課題的名稱就叫《中國手工造紙小知識》。 “縑帛、簡牘、麻敝布、皮紙、竹紙、宣紙、舀紙用的簾床(架), 紙簾……”專業的術語和遙遠的歷史場景、造紙技術並沒與二年級的孩子造成太多的隔閡。 深入淺出的講解, 實物視頻等豐富的展示方式,

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還不時地舉起小手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 緊接著陳老師的, 是由城西中心老師上的一節課——《紙的力量》。 在這一節課上, 學生要來感受紙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宣紙、報紙、牛皮紙, 猜一猜誰才是紙中的大力士?一張寬5釐米的紙條, 最多可以提起幾瓶500毫升的礦泉水?能不能想個辦法讓它的力量變得更大?這樣的課程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孩子的熱情, 教室裡頓時沸騰起來:“一瓶、兩瓶、三瓶……七瓶”, 一張窄窄的宣紙居然可以提起7瓶礦泉水, 一張同樣大小的牛皮紙提了18瓶礦泉水, 依然堅持沒有被撕裂, 而報紙, 連一瓶都沒能提起來。 小組長的實驗單上忠實地記下了每次實驗的結果, 而學生依然絞盡腦計想著各種各樣的法子。
這是學校創享課程《城西博悟院》系列下《紙上幽香》中的一個內容。 一靜一動的兩堂課, 授課人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式不同, 但都讓學生深刻體會著紙的魅力, 也體味著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魅力。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博物館和校園, 同樣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區別於嚴格的課堂教學模式, 博物館帶給我們的, 是更生動、更立體的歷史文化。 如果校園文化像和煦的春風, 而博物館則更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 這種慢慢浸透滋養的素養,

往往會陪伴人的一生, 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 而這種穿透力, 不就是核心素養所提出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嗎?

城西中心採用學校牽手江陰博物館的基本形態, 校內校外聯動共同打造“城西博悟院”的方式, 通過“一館(博物館)、雙師(館內授課制和校內授課制)、三陣地(繪本博物館、創享博物館、研習博物館)”、四式(浸入式、體驗式、自我引導式、動手學習式)的運作機制, 旨在借助博物館裡收藏著的人類歷史發展痕跡、文化文明蛻變和行走的痕跡、每一個時代山河人事變遷的痕跡, 由博物而博悟, 讓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精神, 在與歷史的思想和精神碰撞之中, 獲得無價的精神財富, 也為學校培養“精神明亮的人”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