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由“學 區房”重新審視家庭教育

■扶 青

近日, 一則題為“北京小學學 區房25萬元一平方米仍搶手”的新聞, 再次挑起人們的敏感神經。 現實生活中, 學 區房正成為諸多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高阿莉認為, 買“天價學 區房”, 不如改善家庭教育品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在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買不起學 區房的破解之道是改善家庭教育?不少人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 可能是沒有充分理解高代表的原意:無論買不買得起學 區房, 都要注重家庭教育, 不能因為買不起學 區房, 就將希望全部押注於政策變動,

更不能因為買得起學 區房, 就認為家庭教育可以一勞永逸。 當然, 這兩者也有輕重之分, 家庭教育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根本條件, 而學 區房或許只是一項附加資源, 當大部分人購買不起附加資源, 或者因為購買它要嚴重犧牲家庭教育功能的時候, 夯實家庭教育就是更加務實的選擇。

和購買學 區房一樣, 花高價去上好學校、上補習班等, 對有些人輕而易舉, 對有些人則難如登天。 這個話題關係到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有關政策正著力推進, 但在目力所及處, 這種情況其實具有一定合理性。 這裡有一個問題, 在抱怨“天價學 區房”的同時, 人們是否高估了它對於孩子成長的效果?如果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視為變數,

學 區房、補習班的變數效果其實有不可控性, 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實更為明顯, 而且具有可控性。 所以, 家長必須明白, 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是根本, 至於能不能更好地創造其他條件, 能則當然很好, 不能也不必強求。

現代心理學早已揭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認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之間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 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和認知等。 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中就寫到:做人的父親, 而並不只是孩子的父親。 又如現在一些觀念認為“教育是生長”, 乾脆直接選擇“在家上學”模式。 有關調查顯示, 2016年至少6000名以上的學生正在實踐“在家上學”, 約5萬名家長有意嘗試這一教育模式。

實際上, 如果稍有認知或經驗, 人們會發現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很有難度, 需要動腦筋、花心思才能達致, 非常考驗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根基的作用。 揆諸現實, 很多孩子因監管不到位碰到麻煩, 或者長大後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都可以從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 而這正是學校教育取代不了的。 有關調查顯示, 近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 “80後”獨生子女家長大多對如何養育子女的問題束手無策, 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 更有基本的監護問題。 所以, 必須明確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 去年底, 全國婦聯等9部門共同印發《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 明確提出“推動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

出臺家庭教育法律法規, 初步構建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法律法規政策框架”。

一言以蔽之, 要求重新審視家庭教育, 並非一味鼓勵“在家上學”, 而是要以主體責任的推進方式, 讓更多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圍繞“讀書求智”, 既可以選擇以應試為出發點的灌輸模式, 也可以孩子為中心重構教學流程, 但更不能忽視的是監護中的責任、成長中的引導, 這是孩子長大成人的先決條件。 總之, 在健全其性格、強壯其體魄的同時, 儘量給孩子尋求更多附加資源條件, 才能讓孩子更穩穩當當地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