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聚焦十九大 │創新提振信心,85後代表夢想將輕軌開上鐵路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 來自重慶的基層黨代表姚鴻洲表示, 這些天來感受最真切的就是“振奮”“自信”。

姚鴻洲

黨的十九大代表、重慶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技術黨支部書記、技術部副部長。

姚鴻洲期盼, 對包括軌道交通行業在內的整個實體工業, 能有更多的政策引導和激勵, 將傳統製造企業打造成服務型、智慧型企業, 讓中國品牌屹立於世界。

今天

咱們一起來聽聽姚鴻洲的故事

看看他和他的團隊

如何將“創新”落到實處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

姚鴻洲今年32歲, 從西南交大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 於2008年來到重慶, 進入重慶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工作, 成為了一名年輕的軌道交通技術員。

像年輕的姚鴻洲一樣, 中國的輕軌事業也正處於起飛階段。 當時重慶已有了軌道交通二號線, 但主要是靠技術引進, 而且車廂也是長春中車製造。

2009年, 姚鴻洲被派往長春學習。 經過近一年的鑽研, 姚鴻洲掌握了軌道車輛的設計製造技術。 回到重慶的第二年, 他便牽頭自行生產製造了第一列“重慶造”輕軌列車。

姚鴻洲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 我們實現了軌道交通的跨越突破。

現在, 重慶的軌道車廂都是“重慶造”, 這也讓他和團隊非常自豪。

這次參加十九大, 從重慶出發前, 姚鴻洲就接到“任務”:一定要把黨的十九大精神領悟好、學習好, 帶回重慶貫徹好、落實好。

姚鴻洲一直惦念著報告中的一句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這幾年, 重慶軌道交通發展得特別快,

從依賴國外技術到實現完全的重慶設計、重慶製造, 正是創新引領發展的體現。

製造業要依靠技術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重慶軌道交通的發展, 正是依靠了“創新”的力量, 這一點姚鴻洲深有感觸。

作為一名軌道交通行業的技術工作者, 姚鴻洲見證了軌道交通技術飛速發展。 隨著重慶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 城軌交通的需求逐年增大, 創新研發也有跨越式突破。 不僅滿足本地市場需求, 更在國內外市場獲得認可。

姚鴻洲

製造業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軌道交通要想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就要不斷創新。 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要留住人才, 不僅需要待遇、收入等硬體, 更需要良好的創新環境等軟體。

工作9年, 姚鴻洲已成為公司專業技術帶頭人, 帶領公司技術團隊先後獲得輕軌車輛領域8項實用新型應用創新技術專利, 其中5項姚鴻洲是第一發明人。

創新創下多個“世界之最”

重慶輕軌有幾個國內、乃至世界之最:

爬坡能力最強——最大坡度輕鬆超越50%;

轉彎半徑最小——只有100—150米,是普通車輛的一半左右;

造價最低,幾乎超越國外所有車輛的性價比。

這些特點,讓“重慶造”在國際市場上有了競爭優勢。

今年9月,十號線不載客試運行,使用的As型地鐵車廂正是姚鴻洲所在團隊研發的。該車型為重慶獨有,更適應重慶的山地特徵。

通過創新,姚鴻洲期盼地鐵融入大鐵路網。軌道採用的是直流電,城際鐵路採用的是交流電,“雙流制”車輛需要解決的就是軌道、城際鐵路列車間如何實現電流的自由切換。

目前,團隊基本攻克了“雙流制”軌道車輛的技術難關,預計2018年,國內第一列投入運營的“雙流制”車輛將下線。

姚鴻洲

接下來,我將在本職崗位加倍努力,為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實現車輛、線路、運營、維修等全方位技術覆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未來,城市裡的軌道列車也能開到城際鐵路上,實現一車直達。

部分素材源自新華網、重慶晨報

│大家都愛讀│

重慶輕軌有幾個國內、乃至世界之最:

爬坡能力最強——最大坡度輕鬆超越50%;

轉彎半徑最小——只有100—150米,是普通車輛的一半左右;

造價最低,幾乎超越國外所有車輛的性價比。

這些特點,讓“重慶造”在國際市場上有了競爭優勢。

今年9月,十號線不載客試運行,使用的As型地鐵車廂正是姚鴻洲所在團隊研發的。該車型為重慶獨有,更適應重慶的山地特徵。

通過創新,姚鴻洲期盼地鐵融入大鐵路網。軌道採用的是直流電,城際鐵路採用的是交流電,“雙流制”車輛需要解決的就是軌道、城際鐵路列車間如何實現電流的自由切換。

目前,團隊基本攻克了“雙流制”軌道車輛的技術難關,預計2018年,國內第一列投入運營的“雙流制”車輛將下線。

姚鴻洲

接下來,我將在本職崗位加倍努力,為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實現車輛、線路、運營、維修等全方位技術覆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未來,城市裡的軌道列車也能開到城際鐵路上,實現一車直達。

部分素材源自新華網、重慶晨報

│大家都愛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