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這次腹水的原因竟然是……

棘手的腹水待查……

作者|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科 楊衛生 陳敏豔

審稿|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病理科 吳穎虹 王仁傑

來源|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前 言

腹水原因待查, 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鑒別診斷, 患者由外院轉入, 隱隱感覺病情有些複雜!

病例資料

患者, 男性, 52歲。 因“腹脹20餘天”入院。 無噁心、嘔吐, 無畏寒、發熱, 無胸悶、胸痛, 無咳嗽、咳痰, 無黑便、腹瀉等症狀。 既往體健, 否認“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及腎臟疾病”史。

入院查體:體溫36.6℃, 血壓125/80 mmHg, 神志清楚, 全身皮膚鞏膜無黃染, 瞼結膜無蒼白, 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 雙肺無囉音,

心率98次/分, 律齊, 無雜音。 腹部膨隆, 腹肌軟, 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觸及, Murphy征陰性;雙腎及肝區無叩擊痛, 移動性濁音陽性, 腸鳴音正常, 雙下肢無水腫。

入院前5天外院門診相關檢查:

1)腫瘤標誌物:CA125:299.50U/ml, AFP+CEA+CA724+CA199+CA153:均正常。

2)血生化:總蛋白:57g/L、白蛋白:35g/L、尿酸:515.3umol/L、乳酸脫氫酶:1757U/L, 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均正常。

3)血常規、甲狀腺功能、抗O、RF:均正常。

4)結核抗體、ANA譜:均陰性。

5)輸血前四項:HBsAg(+)、HBeAb(+)、HBcAb(+), 餘均陰性。

6)心臟彩超示:三尖瓣返流+;心電圖:正常。

7)胸部CT示:1.肺氣腫、肺大泡, 右肺上葉陳舊性結核, 兩肺慢性炎症;2.腹腔積液。

8)腹部+盆腔CT示:1.肝內低密度灶性質待定;2.大量腹水, 網膜彌漫結節(轉移?感染?);3.乙狀結腸、直腸近肛門管壁欠規則, 建議進一步檢查。

圖一 胸部、腹部及盆腔CT報告單

這樣的一個病例, 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腹水原因待查, 這可是臨床上常見的鑒別診斷啊, 患者由外院轉入, 我感覺病情有些複雜!根據以上門診檢查結果, 提示我們應該思考這麼幾個問題:1.右肺上葉陳舊性結核―結核性腹水?2.肝內低密度灶性質待定―肝臟占位?原發還是繼發?3.網膜彌漫結節―轉移灶?感染?4.乙狀結腸、直腸近肛門管壁欠規則―腸道占位元?

診療經過

根據病史及相關檢查, 患者入院診斷考慮腹水原因待查:1)惡性腫瘤(原發灶在何處)?2)結核性腹膜炎?治療方面, 予抗感染、補液、營養支持等對症治療, 擬進一步完善腹水、腹部CT增強或MRI、胃腸鏡等檢查。

腹水檢查為必檢專案, 結果如下:

1)腹水常規:透明度:微混, 顏色:黃色, 李凡他實驗:陽性, 白細胞計數1650x10^6/L;

2)腹水生化:腺苷脫氨酶:79.7U/L, 乳酸脫氫酶:5160.9U/L, 白蛋白:26.4g/L;

3)腹水檢驗:未檢出抗酸桿菌, 未見腫瘤細胞;

4)腹水腫瘤標誌物:CA153:35.38U/ml, CA125:706.8U/ml, AFP+CA199:均正常;

5)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入院時血生化:總蛋白:53g/L、白蛋白:30g/L、尿酸:524umol/L、肌酸激酶:176IU/L、乳酸脫氫酶:2028IU/L, SAAG=血清白蛋白(30)-腹水白蛋白(26.4)=3.6 g/L。

患者腹水白細胞>500x10^6/L,

提示滲出液;腺苷脫氨酶>45U/L, 提示結核性腹水可能;乳酸脫氫酶>500U/L, 提示惡性腫瘤或併發細菌感染。 而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 則提示腫瘤性或結核性腹水。

腹水檢查仍不能明確病因, 接下來行腹部MRI檢查, 結果示:1.十二指腸球部占位, 考慮腫瘤性病變, 建議MR增強掃描;2.肝尾葉異常信號影, 建議進一步檢查;3.大量腹水。

圖二 腹部MRI檢查圖

腹部MRI檢查已有陽性發現, 緊接著行MRI增強掃描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腹部MRI增強示:1.肝門部及十二指腸球部占位, 考慮十二指腸來源惡性腫瘤可能, 肝尾葉占位, 轉移瘤可能, 建議進一步檢查;2.大網膜及腹膜轉移, 左側腹壁轉移;3.大量腹水。

圖三 腹部MRI增強掃描圖

至此,診斷的方向已經明確,之前盆腔CT提示乙狀結腸、直腸近肛門管壁欠規則,我們順藤摸瓜,首先完善結腸鏡檢查,電子結腸鏡示:正常結腸黏膜。

圖四 電子結腸鏡檢查圖

胃鏡檢查為重頭戲,見證奇跡的時刻也許就要到了,十二指腸球部到底是什麼樣的占位呢?只見十二指腸球腔明顯變形,小彎側見一巨大深潰瘍面,底覆污穢苔,而胃竇黏膜隆起腫脹明顯,幽門也變形。根據腹部MRI增強掃描結果來看,考慮十二指腸球部惡性潰瘍,需病理檢查。取檢時組織彈性差,質地脆,觸及易出血。診斷最後一步,就差病理檢查結果了!

圖五 電子胃鏡檢查圖

最後的謎底由病理和免疫組化結果揭開,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是目前腫瘤精准診療的重要手段,對於判斷腫瘤來源、類型、惡性程度、耐藥及預後等方面具有很大幫助。

病理結果:(十二指腸球腔)腫瘤細胞彌漫成片,細胞中等大小,浸潤性生長,細胞核大、深染、異型,染色質粗;考慮淋巴造血系統腫瘤,需進一步免疫組化檢測。(胃竇)粘膜慢性炎症,伴腸上皮化生,間質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圖六 病理及免疫組化圖(部分)

常規圖片:間質成片腫瘤細胞,可見殘存腺上皮,細胞大小中等,彌漫,胞漿少,細胞形態提示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可能性大,需與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鑒別,需進一步做免疫組化:CD20、CD3、PAX5等......

免疫組化結果:CD20(+),PAX-5(+),Bc1-6(+),MUM-1(+),Bcl-2(+),CD10(-),CD21 (-),CD3(-),CKP(-),CgA(-),Syn(-),CD5(-),Cyclin D1(-),Ki-67(約80%+)。

免疫組化解讀:

CD20:B細胞表面抗原,最常用的B細胞標記,此例為陽性,提示B細胞來源。

PAX-5:是B細胞特異性啟動蛋白,主要分佈於前B細胞和成熟B細胞細胞核中,主要用於B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診斷,此例為陽性,提示B細胞來源。

Bc1-6:即B淋巴細胞凋亡相關基因-6,是一種原癌基因,具有誘導細胞凋亡的功能,用於惡性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也可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MUM-1:即多發性骨髓瘤癌基因1,可作為B細胞淋巴瘤組織發生源性免疫表型標記,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Bcl-2:即抑制細胞凋亡相關基因-2,腫瘤預後指標,也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CD10:是一種鋅依賴性細胞膜金屬結合蛋白,是生髮中心細胞及所致淋巴瘤的標誌物。

CD21:為2型補體受體,標記濾泡樹突狀細胞。

CD3:T淋巴細胞可靠的標記物,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骨髓細胞及其他細胞均不表達。此例為陰性,提示非T細胞來源。

CKP:廣譜上皮角蛋白,上皮來源標記。此例為陰性,提示非上皮來源腫瘤。

CgA:即嗜鉻蛋白顆粒A,神經內分泌腫瘤標誌物,用於所有含有顆粒的內分泌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來源腫瘤的診斷。

Syn:即突觸素,存在於神經元突觸前囊泡膜,神經性和上皮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異性標誌物,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

CD5:可標記大多數T細胞和部分B細胞淋巴瘤。

Cyclin D1:即G1/S-特異性週期蛋白D1,是一種原癌基因,主要功能是促進細胞增殖,推動細胞週期由 G1期進入到 S 期,其過度表達可致細胞增殖失控而惡化,也可用於套細胞淋巴瘤的鑒別。

Ki-67:細胞增殖標誌,陽性率越高,提示腫瘤增殖越快、分化差、浸潤轉移快、預後差,是公認的腫瘤預後指標。此例約80%陽性,是個非常高的值,提示預後差。

CD10、MUM-1與Bcl-6:一起用來確定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亞型,即起源生髮中心細胞型(GC)或生髮中心外活化B細胞型(Non-GC)。

病理診斷:非霍奇金氏淋巴瘤,B細胞來源,傾向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非生髮中心來源)。綜上所述,本例患者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伴廣泛轉移。

我們予長春新堿1 mg D1+環磷醯胺500 mg D1+吡柔比星30 mg D1+潑尼松100 mg D1~5方案進行化療。因藥物不良反應,化療1次後,患者及家屬拒絕繼續化療。本例患者就診較晚,已存在廣泛轉移,且拒絕進一步治療,出院後隨訪2個月即死亡(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

病例討論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組具有不同組織學特點和起病部位的淋巴瘤,約85%的淋巴瘤為NHL。1846年Virchow從白血病中區分出一種淋巴瘤或淋巴肉瘤的疾病,1871年Billroth又將此疾病稱為惡性淋巴瘤,現在將此種疾病稱之為NHL。

NHL的發病率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最高,近年來其在亞洲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1]。對於大多數NHL患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免疫功能的缺陷和感染是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其中明確的是HIV感染、EB病毒感染和Hp感染與淋巴瘤的發生相關[2]。另外,環境因素(殺蟲劑、有機溶劑、染髮劑的接觸,吸煙等)與NHL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係。

腸道是NHL好發的結外器官,發生部位以回腸末端多見,其次為空腸,本例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少見。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中晚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痛、腹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當腫瘤壓迫腸系膜靜脈及淋巴管時可致腹水、下肢水腫[3]。

診斷方面主要依靠活檢組織病理和免疫組化分析,但當活檢取材量少或深度有限時往往難以明確性質[4]。組織學類型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居多,約占NHL的3l%~34%,在亞洲國家一般大於40%[5]。除了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外,腹部MRI 、CT及超聲檢查亦可協助診斷。

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常採用手術治療、化療及放療,當疾病處於早期或者出現腸穿孔、出血、梗阻等併發症時可行手術治療。化療方案首選以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 CHOP方案或R-CHOP方案,免疫組化提示CD20陽性者可用CD20單抗(利妥昔單抗)治療,放療常單獨或與化療聯合應用於局限的病灶。Lee等[6]研究發現,外科手術+CHOP化療方案,可以使NHL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9%。國內吳健雄等[7]報導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療後存活時間最長為14年。

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預後相對較好的惡性腫瘤,積極治療後中位生存期約74個月,5年生存率為61.8%[8],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誤診率。

總結體會

十二指腸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少見,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易與其它消化道疾病相混淆,活檢病理和免疫組化是其確診的手段。在病變早期,其活檢陽性率遠低於癌,要想提高活檢陽性率,需選擇恰當的部位和合適的深度。該患者內鏡下表現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常見的消化性潰瘍,這提示臨床上當潰瘍治療效果差時,要警惕以潰瘍為表現的少見疾病。

注:此病例獲2017年度江西省首屆“贛鄱論劍”青年醫師病例演講比賽景德鎮地區初賽二等獎(江西省醫學會消化及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32-2442.

[2]餘偉來.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為表現的淋巴瘤:3例報告和文獻複習[D].浙江大學,2015.

[3]蕭樹東,許國銘.中華胃腸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3.

[4]王剛,王成,周杭城.原發性十二指腸淋巴瘤4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2017,33(03):333-335.

[5]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中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誌,2013,34(9):816-819.

[6]Lee J,Kim W S,Kim K,et al.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surgi-cal resection followed by CHOP in localized 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J].Leuk Res,2007,31(3):359-364.

[7]吳健雄,祁付珍,榮維淇,等.原發性十二指腸惡性淋巴瘤8例診治體會[J].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5,20(20):807.

[8] Zheng J,Gao H,Hong C Y,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prognosis of 50 cases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J].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2016,24(4):1051-1055.

專家簡介

陳敏豔,女,副主任醫師,消化內科副主任,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各種農藥中毒的救治,能熟練運用消化內窺鏡進行診斷及治療操作。發表國家級論文多篇,主持市級課題2項,其中課題《百草枯中毒的救治》填補了市級空白。

王仁傑,男,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江西省病理學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免疫學會免疫病理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江西省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景德鎮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遠端病理會診中心會診專家。從事病理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擅長於消化系統、乳腺、婦產科病理的診斷,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多篇,承擔國家級、省級及市級科技計畫專案多項,參與翻譯《Blaustein女性生殖道病理學》。曾在2001年榮獲首屆《中國遠端病理讀片大賽》全國第二名。

圖三 腹部MRI增強掃描圖

至此,診斷的方向已經明確,之前盆腔CT提示乙狀結腸、直腸近肛門管壁欠規則,我們順藤摸瓜,首先完善結腸鏡檢查,電子結腸鏡示:正常結腸黏膜。

圖四 電子結腸鏡檢查圖

胃鏡檢查為重頭戲,見證奇跡的時刻也許就要到了,十二指腸球部到底是什麼樣的占位呢?只見十二指腸球腔明顯變形,小彎側見一巨大深潰瘍面,底覆污穢苔,而胃竇黏膜隆起腫脹明顯,幽門也變形。根據腹部MRI增強掃描結果來看,考慮十二指腸球部惡性潰瘍,需病理檢查。取檢時組織彈性差,質地脆,觸及易出血。診斷最後一步,就差病理檢查結果了!

圖五 電子胃鏡檢查圖

最後的謎底由病理和免疫組化結果揭開,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是目前腫瘤精准診療的重要手段,對於判斷腫瘤來源、類型、惡性程度、耐藥及預後等方面具有很大幫助。

病理結果:(十二指腸球腔)腫瘤細胞彌漫成片,細胞中等大小,浸潤性生長,細胞核大、深染、異型,染色質粗;考慮淋巴造血系統腫瘤,需進一步免疫組化檢測。(胃竇)粘膜慢性炎症,伴腸上皮化生,間質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圖六 病理及免疫組化圖(部分)

常規圖片:間質成片腫瘤細胞,可見殘存腺上皮,細胞大小中等,彌漫,胞漿少,細胞形態提示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可能性大,需與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鑒別,需進一步做免疫組化:CD20、CD3、PAX5等......

免疫組化結果:CD20(+),PAX-5(+),Bc1-6(+),MUM-1(+),Bcl-2(+),CD10(-),CD21 (-),CD3(-),CKP(-),CgA(-),Syn(-),CD5(-),Cyclin D1(-),Ki-67(約80%+)。

免疫組化解讀:

CD20:B細胞表面抗原,最常用的B細胞標記,此例為陽性,提示B細胞來源。

PAX-5:是B細胞特異性啟動蛋白,主要分佈於前B細胞和成熟B細胞細胞核中,主要用於B細胞及其來源的腫瘤診斷,此例為陽性,提示B細胞來源。

Bc1-6:即B淋巴細胞凋亡相關基因-6,是一種原癌基因,具有誘導細胞凋亡的功能,用於惡性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也可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MUM-1:即多發性骨髓瘤癌基因1,可作為B細胞淋巴瘤組織發生源性免疫表型標記,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Bcl-2:即抑制細胞凋亡相關基因-2,腫瘤預後指標,也用於淋巴瘤的分類鑒別。

CD10:是一種鋅依賴性細胞膜金屬結合蛋白,是生髮中心細胞及所致淋巴瘤的標誌物。

CD21:為2型補體受體,標記濾泡樹突狀細胞。

CD3:T淋巴細胞可靠的標記物,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骨髓細胞及其他細胞均不表達。此例為陰性,提示非T細胞來源。

CKP:廣譜上皮角蛋白,上皮來源標記。此例為陰性,提示非上皮來源腫瘤。

CgA:即嗜鉻蛋白顆粒A,神經內分泌腫瘤標誌物,用於所有含有顆粒的內分泌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來源腫瘤的診斷。

Syn:即突觸素,存在於神經元突觸前囊泡膜,神經性和上皮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異性標誌物,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

CD5:可標記大多數T細胞和部分B細胞淋巴瘤。

Cyclin D1:即G1/S-特異性週期蛋白D1,是一種原癌基因,主要功能是促進細胞增殖,推動細胞週期由 G1期進入到 S 期,其過度表達可致細胞增殖失控而惡化,也可用於套細胞淋巴瘤的鑒別。

Ki-67:細胞增殖標誌,陽性率越高,提示腫瘤增殖越快、分化差、浸潤轉移快、預後差,是公認的腫瘤預後指標。此例約80%陽性,是個非常高的值,提示預後差。

CD10、MUM-1與Bcl-6:一起用來確定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亞型,即起源生髮中心細胞型(GC)或生髮中心外活化B細胞型(Non-GC)。

病理診斷:非霍奇金氏淋巴瘤,B細胞來源,傾向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非生髮中心來源)。綜上所述,本例患者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伴廣泛轉移。

我們予長春新堿1 mg D1+環磷醯胺500 mg D1+吡柔比星30 mg D1+潑尼松100 mg D1~5方案進行化療。因藥物不良反應,化療1次後,患者及家屬拒絕繼續化療。本例患者就診較晚,已存在廣泛轉移,且拒絕進一步治療,出院後隨訪2個月即死亡(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

病例討論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組具有不同組織學特點和起病部位的淋巴瘤,約85%的淋巴瘤為NHL。1846年Virchow從白血病中區分出一種淋巴瘤或淋巴肉瘤的疾病,1871年Billroth又將此疾病稱為惡性淋巴瘤,現在將此種疾病稱之為NHL。

NHL的發病率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最高,近年來其在亞洲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1]。對於大多數NHL患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免疫功能的缺陷和感染是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其中明確的是HIV感染、EB病毒感染和Hp感染與淋巴瘤的發生相關[2]。另外,環境因素(殺蟲劑、有機溶劑、染髮劑的接觸,吸煙等)與NHL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係。

腸道是NHL好發的結外器官,發生部位以回腸末端多見,其次為空腸,本例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少見。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中晚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痛、腹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當腫瘤壓迫腸系膜靜脈及淋巴管時可致腹水、下肢水腫[3]。

診斷方面主要依靠活檢組織病理和免疫組化分析,但當活檢取材量少或深度有限時往往難以明確性質[4]。組織學類型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居多,約占NHL的3l%~34%,在亞洲國家一般大於40%[5]。除了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外,腹部MRI 、CT及超聲檢查亦可協助診斷。

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常採用手術治療、化療及放療,當疾病處於早期或者出現腸穿孔、出血、梗阻等併發症時可行手術治療。化療方案首選以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 CHOP方案或R-CHOP方案,免疫組化提示CD20陽性者可用CD20單抗(利妥昔單抗)治療,放療常單獨或與化療聯合應用於局限的病灶。Lee等[6]研究發現,外科手術+CHOP化療方案,可以使NHL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9%。國內吳健雄等[7]報導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療後存活時間最長為14年。

十二指腸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預後相對較好的惡性腫瘤,積極治療後中位生存期約74個月,5年生存率為61.8%[8],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誤診率。

總結體會

十二指腸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少見,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易與其它消化道疾病相混淆,活檢病理和免疫組化是其確診的手段。在病變早期,其活檢陽性率遠低於癌,要想提高活檢陽性率,需選擇恰當的部位和合適的深度。該患者內鏡下表現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常見的消化性潰瘍,這提示臨床上當潰瘍治療效果差時,要警惕以潰瘍為表現的少見疾病。

注:此病例獲2017年度江西省首屆“贛鄱論劍”青年醫師病例演講比賽景德鎮地區初賽二等獎(江西省醫學會消化及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32-2442.

[2]餘偉來.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為表現的淋巴瘤:3例報告和文獻複習[D].浙江大學,2015.

[3]蕭樹東,許國銘.中華胃腸病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3.

[4]王剛,王成,周杭城.原發性十二指腸淋巴瘤4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2017,33(03):333-335.

[5]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中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誌,2013,34(9):816-819.

[6]Lee J,Kim W S,Kim K,et al.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surgi-cal resection followed by CHOP in localized 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J].Leuk Res,2007,31(3):359-364.

[7]吳健雄,祁付珍,榮維淇,等.原發性十二指腸惡性淋巴瘤8例診治體會[J].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5,20(20):807.

[8] Zheng J,Gao H,Hong C Y,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prognosis of 50 cases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J].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2016,24(4):1051-1055.

專家簡介

陳敏豔,女,副主任醫師,消化內科副主任,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各種農藥中毒的救治,能熟練運用消化內窺鏡進行診斷及治療操作。發表國家級論文多篇,主持市級課題2項,其中課題《百草枯中毒的救治》填補了市級空白。

王仁傑,男,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江西省病理學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免疫學會免疫病理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江西省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景德鎮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遠端病理會診中心會診專家。從事病理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擅長於消化系統、乳腺、婦產科病理的診斷,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多篇,承擔國家級、省級及市級科技計畫專案多項,參與翻譯《Blaustein女性生殖道病理學》。曾在2001年榮獲首屆《中國遠端病理讀片大賽》全國第二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