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肛裂為何難以自愈?

得過肛裂的患者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痔瘡術後創面能夠癒合, 而肛裂創面卻難以自愈?要回答這一問題, 必須從肛裂的發病機理說起。

之所以稱為肛裂, 是因為肛管裂損且裂口有固定的發病位置, 即它總是位於肛管的後正中線上(發病率約75%), 僅15%在前正中, 另有10%為前後位。 目前, 最新的概念認為肛裂的本質是“缺血性潰瘍”, 這一點與痔瘡術後不同, 痔瘡術後由於沒有創面缺血, 所以能夠癒合(但痔術後出現肛門狹窄者例外)。

從發病機制上, 首先, 肛門後正中缺乏血管是肛裂的發病基礎。 經解剖學家證實,

肛裂後正中的血管供應明顯低於肛管兩側, 因此, 後正中血運相對缺乏, 肛門一旦出現破損, 自然癒合較慢。 第二:肛門外括約肌從尾骨起, 向前至肛門後方, 呈“Y”型分成左右兩條肌束, 沿肛管兩側向前圍繞肛管至肛門前方匯合(插圖), 因此, 肛管的前後方形成相對薄弱的區域。 第三:肛門與直腸末端由於括約肌的牽拉, 出現一個大約90°的夾角(插圖), 該角使糞便下降過程中肛門後方受力明顯高於前方, 因此, 肛門後方受衝擊而至裂損的機會遠高於其它地方。 第四:精神因素。 有醫學家證實, 精神上的過分緊張或焦慮, 可通過交感神經興奮內括約肌內化學感受器, 導致肌纖維的敏感性增加, 當便秘、腹瀉、辛辣刺激等因素很容易使內括約肌出現痙攣;第四:內括約肌痙攣是肛裂不能癒合的根本原因。
如果偶爾的便秘損傷肛管皮膚, 經過及時用藥, 如中、西藥外洗, 塗抹藥膏, 口服通便藥等, 一般創面都會癒合。 但是如果發作了一段時間還沒有及時用藥的情況下, 很容易出現慢性肛裂了。 臨床發現, 幾乎所有慢性肛裂都有不同程度的內括約肌高張力和高肛壓, 這是因為內括約肌痙攣的結果, 而痙攣的直接誘因是肛裂的慢性炎症刺激所致。 此外, 內括約肌痙攣的特點是不易疲勞, 即使麻醉狀態下, 雖然肛門痛覺消失, 但痙攣的現象仍然存在, 正是痙攣不易解除, 所以肛管缺血現象更加嚴重(也就是說, 裂口刺激導致痙攣, 痙攣之後加重裂口);第五:長期的慢性肛裂,
裂口基底部纖維化, 瘢痕明顯;裂口周圍因為炎性刺激而增生, 導致裂口兩邊的皮膚突出肛門外, 形成了醫學上稱為“哨兵痔”的一種增生物(插圖), 由於哨兵痔的出現, 原有的裂口引流不暢, 創面更加難以癒合了。 第六:經久未治的肛裂, 由於疼痛的反復刺激, 內括約肌長期痙攣, 往往在內括約肌的表層形成纖維化, 肛門出現狹窄, 排便困難, 那麼排便時會因為努掙更加重裂口的刺激, 裂口越痛, 痙攣也會更明顯, 形成了惡性循環, 隨著每次排便的刺激, 反復出現“惡性循環”, 自然肛裂就不能自愈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