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孫志軍:按十九大報告,文化產業將從四方面發力

10月20日上午10:00, 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樓新聞發佈廳舉辦“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的集體採訪。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 也是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 就是總書記報告中講的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 也是促進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舉措。

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 按照十九大報告精神, 主要從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落實新理念。 就是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不斷提高文化供給品質, 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是要對接新需求。 主要是根據人民群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斷地創新文化內容、形式、手段、方式, 把握創作導向, 多出精品力作, 提升和完善文化服務。 同時還要積極引導文化消費, 促使文化能夠健康發展。

三是要培育新業態。 我們要依託高科技, 激發文化創意, 同時要體現中華文化基因, 積極落實“互聯網+”這個戰略和“文化+”這個行動, 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是要拓展新市場。 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

現在這方面非常活躍, 投資的力度也非常大。 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對外文化貿易, 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 進而主導引領國內市場、拓展影響國際市場, 切實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孫志軍, 漢族, 1957年生, 山東萊州人, 哲學碩士。 197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5年在湖北建始縣五星知青點插隊。 1978年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習。 歷任武漢大學校團委書記, 共青團湖北省武漢市委書記,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委副書記、區長, 湖北省武漢市副市長,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市委常委、秘書長, 江蘇省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江蘇省揚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2007年12月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中共十九大代表。

孫志軍介紹文化發展改革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新聞輿論、網路資訊、哲學社會科學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親自謀劃、親自指導、全面佈局, 力度之大、措施之實、成效之顯, 前所未有, 推動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歷史性重大進展, 開創了新的局面。 党的理論創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 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顯著增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廣泛弘揚, 文藝創作持續繁榮、加速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步伐, 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實現歷史性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建設發展, 我們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突出制度創新, 文化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文化發展理念思路有重大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強調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兩效統一, 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切實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強調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 特別強調無論改什麼、怎麼改, 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戰略思考和科學把握。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先後出臺了兩效統一、媒體融合發展、高端智庫建設、文藝評獎改革、扶持戲曲和影視業發展等70餘個文件和有關政策, 理順了內外宣體制、互聯網管理體制, 積極推動建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組織開展了文化領域一系列重大改革試點,搭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梁”和“柱”。

三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有重大成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和具體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服務體系框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大,截至到2016年底,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08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圖書出版第一、電視劇制播第一、電影銀幕數第一,電影市場世界領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可以說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多頭並舉,中國品牌、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四是文化法治建設有重大成果。不到5年時間裡,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資訊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臺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總的看,十八大以來,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加豐富、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定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我們發現近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突出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一要求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所以我們想瞭解一下相關的考慮以及相關的情況。謝謝。

孫志軍:大家知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導和娛樂消費的雙重功能,這就決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就具有意識形態和產品的雙重屬性。因此,絕不能把市場佔有率、收視率、票房和發行量作為唯一標準,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如何確保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兩效統一,確實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化文化改革注重把構建兩效統一的體制機制作為制度設計的關鍵環節和考核評價的重要標準,綜合施策,強力推進,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中辦、國辦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印發了兩效統一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措施,應該說具有基礎性和全域性的意義。

二是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依法合規在經營理念、治理結構、機構設置、績效考核層面,構建既體現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注重建立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有機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出臺社會效益考核的具體辦法,明確社會效益在國有文化考核權重當中要占50%以上。同時也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是明確文化經濟政策。積極建立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完善引導、激勵、扶持、補償機制,讓文化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當中堅持社會價值、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輕裝上陣、有所保障,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增強發展活力、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做優做強做大。謝謝。

新華社記者:這些年,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斷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推動文化產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請介紹一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孫志軍:發展文化產業應該說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就是總書記報告中講的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舉措。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的增加值迅速提升,由2012年的1.8萬億到2016年的3.08萬億,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現在的4.14%,應該說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了努力,但是這方面大家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所以還需要花更多的力氣。 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

四是要拓展新市場。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現在這方面非常活躍,投資的力度也非常大。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進而主導引領國內市場、拓展影響國際市場,切實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謝謝。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不相上下,這被視為中國全球形象的提升。您是否對這一結果感到驚訝?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而且花費數十億來擴大自己在全球媒體的競爭力?這是否屬實?我們對此次黨代會在加強中美軟實力競爭方面有何期待?

孫志軍:謝謝你對中國對外形象的高度關注。我們注意到,近期世界多個國際研究機構發表了調查報告,表明中國的國際整體影響力在不斷提升,社會關注度在不斷提升,整體形象在不斷提升,這是積極、客觀的反映。這主要得益於:

首先,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近幾年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跡”。

其次,中國切實履行大國的責任擔當。我們也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對應對氣候變化、網路安全、公共衛生、減貧脫貧等全球性挑戰作出了中國貢獻。

第三,我們積極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加強與各國媒體的合作,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服務,支援和鼓勵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以相交促相知,以相知促相親,展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可以說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活力、中國方案的積極意義、中國智慧的獨特魅力,讓世界各國更多更好地理解、瞭解、認可中國。因此,我們堅信,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在新的時代取得新的輝煌。當然,我們也始終秉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美美與共的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我們也將與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積極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更好地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謝謝。

范周:解讀“十九大”文化發展新思想

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依舊是亙古不變的文化初心與使命。

一、砥礪前行:從“十七大”到“十九大”,文化發展的十年歷程

1、從“繁榮”到“強國”再到“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穩步提升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強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更新,“文化建設是靈魂”,已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從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的發展目標,到十八大報告強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目標,文化產業發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顯,文化惠民政策不斷普及,頂層設計逐漸完善。

3、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首先,各項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相繼出臺;其次,各項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重點措施得以落實;再次,文化扶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最後,在文化市場改革方面,政府簡政放權,推行一系列融資舉措,鼓勵文化企業進入市場,減輕企業負擔,釋放市場活力、主體動力和社會潛力。

4、文化自信得到彰顯,中華文化的世界話語權與影響力提升

十年間,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加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並提,文化自信之於國家發展,其作用不言而喻。隨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國文化自信得到進一步彰顯。

二、立足當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文化領域解讀

新時代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轉變成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領域在這一新變化下也面臨著新的發展要求。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設“精氣神”的高度統一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全方位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效果顯著,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五位一體”的戰略發展佈局要求新時代下文化體制改革將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生產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

文化走出去水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目前我國文化出口水準與文化產業發展水準仍不相符。文化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是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重要因素。首先,堅持市場導向,在國際視野上組織生產。其次,堅持目標導向,有針對性的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後,因地制宜,充分考慮銷售地的條件因素。

3、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繁榮文化精品創作與生產

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是衡量和檢驗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首先,讓文化創作根植於人民。“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因此,文化精品的創作也必須以人為核心。其次,鼓勵推陳出新,提升文化創新能力。通過鼓勵文藝創新,進一步釋放文化創造活力。最後,拓寬文藝繁榮思路。積極探索文藝創作的新途徑,拓寬藝術繁榮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打造一批文藝品牌活動。

三、創新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1、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深刻理解深埋於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2、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必然要求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的根本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3、堅定文化自信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基礎

新時代下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與日俱增。只有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4、堅定文化自信是構建新型共商共建共用國際關係的思想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習近平宣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不論是包容大氣的大國儀態,互惠互利的平等心態,還是自信自如的開放姿態,從根本上說,都是文化自信在國際關係建設中的生動體現。

四、牢記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文化發展新任務

1、堅定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離不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對比十七大、十八大,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單獨提出並特別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首先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視互聯網內容建設,創新傳播手段。

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踐行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著重指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只有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第二,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思想道德建設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條件。第一,思想道德建設與國家、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第二,思想道德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第三,思想道德建設與文化建設密切相關。

4、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

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堅持民族的文化認同。只有創作出屬於本民族精品文化,才能讓人民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而這正是文化自信。第一,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第二,文藝創作要不斷推出精品之作。第三,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

5、堅持“雙效統一”是推動文化產業事業協調發展的準繩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雙效統一”既是保證文化領域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也是激發文化市場活力、繁榮文化生態的前提,需要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主體的雙向合力。

五、規劃未來:加快文化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歷史交匯期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在未來必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必將成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的重要依據。因此,未來文化發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1、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國家數位化技術與產業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七大戰略之一。在數字經濟不斷更新反覆運算的推動下,以創意性和新技術為特徵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將是未來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應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其次,要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能力。最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與宣傳力度。

2、強化文化惠民,“脫真貧、真脫貧”注重文化領域的精准扶貧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扶貧攻堅仍將是未來突破重點。然而,“脫真貧、真脫貧”的過程中,文化領域的精准扶貧應當先行。首先,抓住問題補足短板。包括補文化民生短板、補優質文化短板等。其次,精准扶貧擴大有效供給。

3、加快轉型升級,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提質增效

文化產業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儘管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不斷加快,但是品質不高、文化創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匱乏等問題仍然存在。首先,擴大有效供給。其次,提升供給水準。

4、注重文化安全,加快構建國家文化安全體系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是一個國家內部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我國不僅應該注重文化產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政策優惠,更應該注重國家文化安全的保護。另一方面,網路文化安全不容忽視。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

積極推動建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組織開展了文化領域一系列重大改革試點,搭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梁”和“柱”。

三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有重大成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和具體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服務體系框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大,截至到2016年底,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08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圖書出版第一、電視劇制播第一、電影銀幕數第一,電影市場世界領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可以說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多頭並舉,中國品牌、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四是文化法治建設有重大成果。不到5年時間裡,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資訊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臺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總的看,十八大以來,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加豐富、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一定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我們發現近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突出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一要求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所以我們想瞭解一下相關的考慮以及相關的情況。謝謝。

孫志軍:大家知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導和娛樂消費的雙重功能,這就決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就具有意識形態和產品的雙重屬性。因此,絕不能把市場佔有率、收視率、票房和發行量作為唯一標準,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如何確保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兩效統一,確實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化文化改革注重把構建兩效統一的體制機制作為制度設計的關鍵環節和考核評價的重要標準,綜合施策,強力推進,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中辦、國辦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印發了兩效統一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措施,應該說具有基礎性和全域性的意義。

二是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依法合規在經營理念、治理結構、機構設置、績效考核層面,構建既體現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注重建立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有機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出臺社會效益考核的具體辦法,明確社會效益在國有文化考核權重當中要占50%以上。同時也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是明確文化經濟政策。積極建立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完善引導、激勵、扶持、補償機制,讓文化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當中堅持社會價值、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輕裝上陣、有所保障,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增強發展活力、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做優做強做大。謝謝。

新華社記者:這些年,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斷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推動文化產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請介紹一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孫志軍:發展文化產業應該說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就是總書記報告中講的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舉措。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的增加值迅速提升,由2012年的1.8萬億到2016年的3.08萬億,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現在的4.14%,應該說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了努力,但是這方面大家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所以還需要花更多的力氣。 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

四是要拓展新市場。著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現在這方面非常活躍,投資的力度也非常大。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進而主導引領國內市場、拓展影響國際市場,切實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謝謝。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不相上下,這被視為中國全球形象的提升。您是否對這一結果感到驚訝?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而且花費數十億來擴大自己在全球媒體的競爭力?這是否屬實?我們對此次黨代會在加強中美軟實力競爭方面有何期待?

孫志軍:謝謝你對中國對外形象的高度關注。我們注意到,近期世界多個國際研究機構發表了調查報告,表明中國的國際整體影響力在不斷提升,社會關注度在不斷提升,整體形象在不斷提升,這是積極、客觀的反映。這主要得益於:

首先,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近幾年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跡”。

其次,中國切實履行大國的責任擔當。我們也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對應對氣候變化、網路安全、公共衛生、減貧脫貧等全球性挑戰作出了中國貢獻。

第三,我們積極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加強與各國媒體的合作,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服務,支援和鼓勵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以相交促相知,以相知促相親,展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可以說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活力、中國方案的積極意義、中國智慧的獨特魅力,讓世界各國更多更好地理解、瞭解、認可中國。因此,我們堅信,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在新的時代取得新的輝煌。當然,我們也始終秉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美美與共的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我們也將與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積極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更好地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謝謝。

范周:解讀“十九大”文化發展新思想

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依舊是亙古不變的文化初心與使命。

一、砥礪前行:從“十七大”到“十九大”,文化發展的十年歷程

1、從“繁榮”到“強國”再到“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穩步提升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強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更新,“文化建設是靈魂”,已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從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的發展目標,到十八大報告強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目標,文化產業發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顯,文化惠民政策不斷普及,頂層設計逐漸完善。

3、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首先,各項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相繼出臺;其次,各項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重點措施得以落實;再次,文化扶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最後,在文化市場改革方面,政府簡政放權,推行一系列融資舉措,鼓勵文化企業進入市場,減輕企業負擔,釋放市場活力、主體動力和社會潛力。

4、文化自信得到彰顯,中華文化的世界話語權與影響力提升

十年間,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加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並提,文化自信之於國家發展,其作用不言而喻。隨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國文化自信得到進一步彰顯。

二、立足當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文化領域解讀

新時代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轉變成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領域在這一新變化下也面臨著新的發展要求。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設“精氣神”的高度統一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全方位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效果顯著,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五位一體”的戰略發展佈局要求新時代下文化體制改革將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生產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

文化走出去水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目前我國文化出口水準與文化產業發展水準仍不相符。文化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是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重要因素。首先,堅持市場導向,在國際視野上組織生產。其次,堅持目標導向,有針對性的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後,因地制宜,充分考慮銷售地的條件因素。

3、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繁榮文化精品創作與生產

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是衡量和檢驗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首先,讓文化創作根植於人民。“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因此,文化精品的創作也必須以人為核心。其次,鼓勵推陳出新,提升文化創新能力。通過鼓勵文藝創新,進一步釋放文化創造活力。最後,拓寬文藝繁榮思路。積極探索文藝創作的新途徑,拓寬藝術繁榮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打造一批文藝品牌活動。

三、創新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1、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深刻理解深埋於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2、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必然要求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的根本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3、堅定文化自信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基礎

新時代下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與日俱增。只有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4、堅定文化自信是構建新型共商共建共用國際關係的思想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習近平宣導的“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實踐中得到成功運用。不論是包容大氣的大國儀態,互惠互利的平等心態,還是自信自如的開放姿態,從根本上說,都是文化自信在國際關係建設中的生動體現。

四、牢記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文化發展新任務

1、堅定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離不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對比十七大、十八大,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單獨提出並特別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首先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視互聯網內容建設,創新傳播手段。

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踐行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著重指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只有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第二,踐行核心價值觀,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思想道德建設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條件。第一,思想道德建設與國家、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第二,思想道德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第三,思想道德建設與文化建設密切相關。

4、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

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堅持民族的文化認同。只有創作出屬於本民族精品文化,才能讓人民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而這正是文化自信。第一,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第二,文藝創作要不斷推出精品之作。第三,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

5、堅持“雙效統一”是推動文化產業事業協調發展的準繩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雙效統一”既是保證文化領域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也是激發文化市場活力、繁榮文化生態的前提,需要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主體的雙向合力。

五、規劃未來:加快文化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歷史交匯期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在未來必將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必將成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的重要依據。因此,未來文化發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1、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國家數位化技術與產業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中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七大戰略之一。在數字經濟不斷更新反覆運算的推動下,以創意性和新技術為特徵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將是未來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應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其次,要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能力。最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與宣傳力度。

2、強化文化惠民,“脫真貧、真脫貧”注重文化領域的精准扶貧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扶貧攻堅仍將是未來突破重點。然而,“脫真貧、真脫貧”的過程中,文化領域的精准扶貧應當先行。首先,抓住問題補足短板。包括補文化民生短板、補優質文化短板等。其次,精准扶貧擴大有效供給。

3、加快轉型升級,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提質增效

文化產業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儘管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不斷加快,但是品質不高、文化創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匱乏等問題仍然存在。首先,擴大有效供給。其次,提升供給水準。

4、注重文化安全,加快構建國家文化安全體系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是一個國家內部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我國不僅應該注重文化產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政策優惠,更應該注重國家文化安全的保護。另一方面,網路文化安全不容忽視。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