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二家長會上的發言——獻給所有中學生和准中學生的家長(上篇)

文:黑豆老末兒

圖:楊永智

開篇:經過了初一一年, 孩子們已經適應了初中的生活和學習, 我們也適應了他們的變化, 基本上已經相安無事, 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不過, 如果我們滿足於現在的平安無事, 那麼四年後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遺憾和後悔。 為了不給孩子和自己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和後悔, 做為家長, 我認為我們首先必須要明白一點:

青春期是孩子個性化發展的逆反期, 也僅僅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 不會是最終的結局, 幾乎每個孩子都無法躲過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逆反其實質不是針對父母的,

但是因為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最為親近、相處時間也最為長久, 所以不可避免地孩子會表現出對父母不順從, 我們做家長的會有被冒犯的感覺, 就演變成了叛逆的戰爭。

明白了這一點, 我覺得作為成年人和家長,

我們必須要做的一點是:積極改善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相處關係, 給他積極正向的影響, 這決定權在我們。

可又如何改善我們的關係?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聽話, 不寫作業, 不早睡覺, ···之所以有這無數的抱怨, 我認為是我們自己站錯了位置——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這是我要說的改善關係的第一點:擺正我們自己的位置, 讓孩子相信我們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和家長說太多, 也有了自己的主見, 不過有時候他們還是願意徵求一下父母的意見的, 主要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他們對家長的信任, 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經濟上對家長的依賴。

這個年齡的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家長主動溝通也有兩個原因:一是發展使然, 但主要原因是在和家長溝通過程中,家長給予的信任度在減低:我們教訓多於傾聽, 責備多於關心, 諷刺挖苦多於鼓勵和肯定。 (很多家長總會以過來人高高在上的姿態告訴自己的孩子, 你應該怎麼做, 不應該怎麼做等)。

一次測驗, 孩子告訴我,

時間夠了, 題沒有做完。 我看著他不說話, 他接著說:因為前邊一個題目讓他糾結了好長時間, 耽誤了功夫。 我當時想說:“不會的題目你應該先不做, 先做······”如果這樣說, 我想不等我說完, 他就失去了和我繼續說下去的興趣, 所以就只是聽著, 應和著:“哦, ” “有點遺憾!”

等他說完, 我才表示:“---不過也是好事, 大考的時候你就不會這樣了。 ”

“為什麼?”

他因為已經完全表達了自己, 同時我也沒有責備他, 所以他心理是不戒備的。

我笑著回應, “我這麼明白的孩子, 怎麼會讓發生過的錯誤再次發生呢?”

他哈哈笑了, “我才沒那麼傻呢!”

再比如, 天黑了, 孩子還沒有到家, 真的很著急, 等你在車站見到他, 第一句話就是:“你咋這麼晚呀!在學校幹嘛呢?”語氣裡充滿了責備和焦慮。

他會直直地一句話:“誰讓你接我的!我又沒讓你接我!”一路上氣鼓鼓地, 回到家一晚上氣氛都很不愉快。

如果改變方式、調整語氣, 有時候實在著急, 看他進家, 就強迫自己換一種狀態, 當然說法和語氣也跟上來:“哇, 累了吧, 這一大天喲!”語氣能感知出一個人的情緒。

等孩子放下書包,稍過了一二十秒鐘,再表達自己的擔心:“天這麼黑了,媽媽真的很擔心你呀!有同學作伴嗎?”

這樣很自然他會告訴你,因為語氣中傳遞的只有關心和愛,沒有一點點責備和急躁。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說話方式和語氣語調很重要,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很敏感,能從我們的話語中感受到我們心理的情緒變化,同時也非常容易被我們的情緒所帶動:這個年齡由於生理發育的原因,他們的情緒很難自控,一般他們是用“直覺”對其他人包括我們做出反應的。

總之,就是我們家長一定要明白青春期是暫時的,我們一定要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他們說話溝通儘量要過過腦子,講究一點方式方法。

比如我最近寫了兩篇文章,一個是如何引導孩子背誦的(《孩子不願意背書,媽媽出此一招,孩子就輕鬆記憶》),另一篇是寫一個媽媽通過孩子和自己的頂嘴感覺到了孩子的成長,和我分享她的高興和擔心的(《一句對一句,初一的女兒讓媽媽無話可說,媽媽卻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孩子的成長是好事,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也是必然的,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更不喜歡背誦,此時強迫是一種方法,可有時候會失效、還會適得其反,引起逆反。我們就要想辦法,我自己用過激將法、還用過迷惑法、競爭法、現在我用聽讀法,就是我大聲讀讓他做聽讀者,可以給我糾正錯誤。當然每一個方法都會有疲勞性,這個方法不行了就要另外想轍。其實我們和他們相處也是一種智慧的遊戲。

以上這麼說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他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上我一直比較注意對孩子的承諾,言而有信但不輕易允諾。原則的問題我們把握,父母說了算,不過在他有了不少自主權和自由度後,遇到大的問題或者我們不同意的事情時,她也就不會過於執拗,也就更能順從了。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別怕孩子犯錯,錯誤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去年秋天的一次,早上上學孩子忘記了帶交通卡,等他走了好一會兒,我才發現,當時我心裡竊喜:哈哈!該遲到了!以後再也不會忘記啦!

我不知道他帶沒帶零錢,於是我就帶上他的交通卡去地鐵,到了地鐵發現她還正在機器那裡等著買票。他看見我過去,跑過來,拿了交通卡就跑,我只說了句“別著急。”他就已經沖到了安監處。從那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是起床穿好衣服就把交通卡帶身上。這就是一次自我的修復成長,也可以說是吃一塹,長一智。所以說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他成長的好機會。犯了錯他自己會糾正,這比我們叨叨叨不停地囉嗦提醒要實惠地多。

前一陣子,聽一個四歲男孩的媽媽說,有一次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忘記了給孩子帶水,結果在準備回家時,孩子要喝水,媽媽問他的水在哪裡,他說沒帶,媽媽告訴他說好的不在外面買東西,就要守信,他沒有給自己帶水那就只能渴著,儘快回到家裡喝水。小男孩果真是堅持到了家才喝的水。我要說的重點是媽媽說此後再帶他出門,孩子自己會早早地把水杯接滿帶在身上。

是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和父母漸行漸遠的一個過程,他們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所以他們必須學著自己照顧自己。允許他們出錯,出錯也是他們成長中的學習機會。

我現在有意識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我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很多事情你需要自己去做,去處理。

有時候我也會請孩子幫忙:“閨女,幫我一個忙吧,我需要一篇文章,或者,我的手裂了,好疼,你去把碗洗一下吧” 等等之類。她是很願意的,給孩子一個幫忙的機會就等於給了他一次關心別人的機會,當然我會表示感謝,有時還會很誇張:“謝謝你!我太幸福了,有你做我的閨女!找不到北了!哈哈哈”

“切!”一幅不屑的表情,但是能看出來她是很愉快的。不過請她幫忙一定要找對時間。

我們和孩子只是兩個相交圓,誰也不是誰的全部。我們須要互相照顧,彼此關愛和包容,讓他明白這一點也是他成長的需要。

(上篇完)

楊永智:楊永智1972年出生於廣東,畢業于廣州美院;RSD南方職業油畫家組合發起人之一;作品以多媒介綜合材質抽象畫為主。楊永智老師的作品在國內及世界多個國家數次獲邀參展並數次獲獎,很多作品被多家出版社收錄或結集出版。

黑豆老末兒,原名謝旭民,自媒體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青少年教育的長久關注者,快樂庭院院主。

等孩子放下書包,稍過了一二十秒鐘,再表達自己的擔心:“天這麼黑了,媽媽真的很擔心你呀!有同學作伴嗎?”

這樣很自然他會告訴你,因為語氣中傳遞的只有關心和愛,沒有一點點責備和急躁。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說話方式和語氣語調很重要,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很敏感,能從我們的話語中感受到我們心理的情緒變化,同時也非常容易被我們的情緒所帶動:這個年齡由於生理發育的原因,他們的情緒很難自控,一般他們是用“直覺”對其他人包括我們做出反應的。

總之,就是我們家長一定要明白青春期是暫時的,我們一定要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他們說話溝通儘量要過過腦子,講究一點方式方法。

比如我最近寫了兩篇文章,一個是如何引導孩子背誦的(《孩子不願意背書,媽媽出此一招,孩子就輕鬆記憶》),另一篇是寫一個媽媽通過孩子和自己的頂嘴感覺到了孩子的成長,和我分享她的高興和擔心的(《一句對一句,初一的女兒讓媽媽無話可說,媽媽卻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孩子的成長是好事,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也是必然的,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更不喜歡背誦,此時強迫是一種方法,可有時候會失效、還會適得其反,引起逆反。我們就要想辦法,我自己用過激將法、還用過迷惑法、競爭法、現在我用聽讀法,就是我大聲讀讓他做聽讀者,可以給我糾正錯誤。當然每一個方法都會有疲勞性,這個方法不行了就要另外想轍。其實我們和他們相處也是一種智慧的遊戲。

以上這麼說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他可以為所欲為,實際上我一直比較注意對孩子的承諾,言而有信但不輕易允諾。原則的問題我們把握,父母說了算,不過在他有了不少自主權和自由度後,遇到大的問題或者我們不同意的事情時,她也就不會過於執拗,也就更能順從了。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別怕孩子犯錯,錯誤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去年秋天的一次,早上上學孩子忘記了帶交通卡,等他走了好一會兒,我才發現,當時我心裡竊喜:哈哈!該遲到了!以後再也不會忘記啦!

我不知道他帶沒帶零錢,於是我就帶上他的交通卡去地鐵,到了地鐵發現她還正在機器那裡等著買票。他看見我過去,跑過來,拿了交通卡就跑,我只說了句“別著急。”他就已經沖到了安監處。從那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是起床穿好衣服就把交通卡帶身上。這就是一次自我的修復成長,也可以說是吃一塹,長一智。所以說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他成長的好機會。犯了錯他自己會糾正,這比我們叨叨叨不停地囉嗦提醒要實惠地多。

前一陣子,聽一個四歲男孩的媽媽說,有一次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忘記了給孩子帶水,結果在準備回家時,孩子要喝水,媽媽問他的水在哪裡,他說沒帶,媽媽告訴他說好的不在外面買東西,就要守信,他沒有給自己帶水那就只能渴著,儘快回到家裡喝水。小男孩果真是堅持到了家才喝的水。我要說的重點是媽媽說此後再帶他出門,孩子自己會早早地把水杯接滿帶在身上。

是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和父母漸行漸遠的一個過程,他們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所以他們必須學著自己照顧自己。允許他們出錯,出錯也是他們成長中的學習機會。

我現在有意識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我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很多事情你需要自己去做,去處理。

有時候我也會請孩子幫忙:“閨女,幫我一個忙吧,我需要一篇文章,或者,我的手裂了,好疼,你去把碗洗一下吧” 等等之類。她是很願意的,給孩子一個幫忙的機會就等於給了他一次關心別人的機會,當然我會表示感謝,有時還會很誇張:“謝謝你!我太幸福了,有你做我的閨女!找不到北了!哈哈哈”

“切!”一幅不屑的表情,但是能看出來她是很愉快的。不過請她幫忙一定要找對時間。

我們和孩子只是兩個相交圓,誰也不是誰的全部。我們須要互相照顧,彼此關愛和包容,讓他明白這一點也是他成長的需要。

(上篇完)

楊永智:楊永智1972年出生於廣東,畢業于廣州美院;RSD南方職業油畫家組合發起人之一;作品以多媒介綜合材質抽象畫為主。楊永智老師的作品在國內及世界多個國家數次獲邀參展並數次獲獎,很多作品被多家出版社收錄或結集出版。

黑豆老末兒,原名謝旭民,自媒體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兒童青少年教育的長久關注者,快樂庭院院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