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環保治理攻堅!對化工園區及化工行業影響到底有多大?

江蘇環保治理攻堅繼續, 對化工企業、化工園區乃至整個化工產業影響深遠, 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改變整個化工行業的?

一、江蘇環保之戰

環保督察組對江蘇省化工行業的問題整改措施清單

2017年十一長假過後, 連雲港、鹽城和淮安三市的多個縣級化工園區內很多企業都已經停產, 廠房和設備處於閒置狀態, 有的只有2-3個工人在檢修, 而最長的企業閒置時間已超過1年。

“現在的情況是, 除非大專案、大企業, 且得到省級認可, 否則就不會被批復”, 江蘇鹽城某縣化工園區分管招商的負責人說, “化工專案到省裡做環保公關已經走不通了。 ”當地主要領導在傳達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認為, 環保對招商的考驗只會越來越大。

時間已進入2017年第四個季度, 對這個老牌的化工園區來說, 本年度招商工作仍舉步維艱。 2016年, 園區產值近百億, 約占到所在縣域GDP的40%。

能夠維持一定量的緩慢增長, 除了極少數數年前立項近期才陸續投產的項目外, 其他則是通過對歷史上項目的技改, 也就是說, 目前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存量專案。

以上述化工園區為例, 環保政策已使得原有180多家企業中的40多家暫停生產,

而剩下的約140家中, 有40多家在整改, 能夠維持正常運營的只有80多家——根據規劃企業數量會維持在這一水準。

這是各地開發區尤其是化工園區在招商引資和現有企業運營上的變化, 是中國近幾年強調綠色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

自十八大以來, 過往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從本質上開始轉型, 在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政策執行後, 直接迫使地方政府重新考量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思路。

長江江蘇段分佈著700多家化工企業

江蘇作為我國經濟總量第二大省份, 同時也背負著產業結構重、開發強度大、排放總量高的歷史包袱。 作為對中央精神的高度貫徹, 江蘇在2016年開始執行史上最嚴格的“263”環保專項行動計畫, 確保省域“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得到完成。

根據“263”專項行動的總體目標, 到2020年, 江蘇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 設區市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2%以上, 國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到70.2%, 劣於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

為確保達標, 在執行上,

一改以往由“分管領導”總負責的格局。 考慮到環保政策執行涉及方方面面, 防止環保督查“一陣風”和更換領導後的“間隙”, 省級層面, 改由省長直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省以下由此仿效。

如此高強度的環保政策下, “斷污染企業的退路、續企業家的財路”的理念正被地方政府用以調整轄區內的產業結構。

二、化工產業轉型

與鋼鐵、石油一樣,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江蘇本輪環保治理的重點。

“二六三”專項中的“二”,是“兩減”的簡稱,即通過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後化工產能為重點,調整江蘇長期以來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結構、“重化型”產業結構,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到2020年,實現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減少3200萬噸;實現化工企業數量和化工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大幅度減少。

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江蘇擁有4139家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實現主營收入1.88萬億元(全國第二)、利潤 1034.5億元,在11個石化分行業中江蘇有4個行業總產值列全國首位;在44類子行業中,有11個、12個子行業居全國第一、第二,化工業是當仁不讓的重要支柱產業。

其中,僅長江江蘇段南岸5市石化產業總產值就約占全省的50%,形成了沿江石化工業帶,從產業上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江蘇已建成化工產業園區(集中區)55家,其中省級以上18 家,7家進入全國化工園區20強,化工園區實現產值占全行業比重已達50%。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楊勇曾在專項行動發佈會上表示,現有化工生產企業專案低端、工藝落後、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突出,化工企業的落後產能已成為污染物排放和環境風險隱患的主要來源之一。

江蘇沿海大多數縣級政府根據環保政策調整後的招商引資措施,一般要求入駐化工園區的企業投資額不能少於3億元,並且要符合市級科技、發改、經信委(局)等部門聯合認定的“高科技”,排放要全部達到國標以上。

企業在廢水處理和能耗上增加了一定的投資額度,要確保“源頭、末端”符合環保要求。

此外,總體上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停產政策也有彈性:停產自檢-技改投入-達標排放,再由縣級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後方能再生產,且環保部門進行24小時監測檢查。

“多個化工園區管委會領導回饋,當地政府已明確要求“小企業”主動與大企業“合作”,將“資產”轉化為“資本”,以方便原有投資者進退。”

在關停並轉執行一段時間後,從產業角度看,硫酸銨生產企業已明確被江蘇排除在引資範圍之外。目前只有通過上新的專案淘汰老產能。

根據江蘇石化產業調整策略,“十三五”期間,無法達到國家標準的沿江化工企業要麼關閉,要麼選擇“技術創新”後再去沿海地區。

三、化工園區“補短板”

環保政策給園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招商引資上,對化工園區來說,也面臨著新一輪的創新。

從2016年11月份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凡是沒有達標的化工園區,都已被限改、限批,且專案審批和督查轉由縣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直接管理。

2016年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公佈情況顯示,江蘇省的2451件環境舉報問題已辦結,責令整改企業2712家,立案處罰1384件,處罰金額9750萬元,拘留108人,約談618人,問責449人。

江蘇設定的一個目標是,化工集中區已不再批復核准,要進行合併優化,且到“十三五末”,企業入園率要超過50%。

很多化工園區是同質化競爭,沒有整體上的統一規劃,並且園區內的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因此整改首當其衝。從江蘇省環保廳的檢查看,主要是查看安全防護距離是否足夠。當下,凡距離化工園區周邊幾公里範圍內的住戶要拆遷,確保離居民區超過5公里以上。

2016年冬天,因廢水排放問題,某園區50多家企業中有30多家被處罰,需要等待省級驗收合格才能恢復生產。

企業是否可以在縣域範圍內就地搬遷?

上述園區招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最近兩年來新進園區的企業項目獲批很難,因為門檻設置高,天花板很容易被觸及。

許多化工園區,目前正在積極補“基礎設施”的短板,很多化工園區負責人認為,從招商引資的角度看,為防止重複建設,建議由省一級來牽頭控制做不同產業園區的定位,向新能源、新材料、光電和海上風電轉型。

四、放手企業做固廢處理

在江蘇,從2015年開始,一旦環保有問題,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在考核中就無法評優。現在,這一考核權由“二六三”專項行動組來承擔。

在新增專案難、存量專案發揮效果較慢的形勢下,如何確保地方經濟的發展增速?

高要求的環保政策反而帶來了積極效果,園區的發展品質和規模提了上來。整體上,縣域的投資強度從原來的每畝2萬-3萬元提升到近2年來的幾十萬元。

不少企業已著手自己進行固廢處理。某企業收購了日本企業的項目,採用最先進的填埋和焚燒方式,使得固廢處理能力達到30萬噸/年。這一固廢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目前已和地方政府簽署了協定,正在走手續。

為了讓排放達標,某園區汙水處理廠已出售給一家新加坡的水務公司,這也降低了園區內企業的綜合成本。

因為基礎設施投資是有固定計劃的,可以確保一定的投資增速,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現在發現,交給市場反而更好。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對化工產業的治理方式發生了轉變,轉向優化投資環境。

央企的合作

連雲港徐圩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東亮表示,一家央企曾在曹妃甸考察,但再轉過來看連雲港,就很快達成了合作協定,一大原因就在於看中了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

一方面,是臨近大海、交通便利、運輸成本低的優勢;另一方面,徐圩新區設立了50億元規模的產業引導基金,為資金困難中小企業轉型提供支持。

地方政府官員提出,現有運行的化工企業都是達標的,但環保治理還在持續,並且在新一輪發展中還要提高標準,希望中央就新標準徵求意見時層級能夠延伸到縣級。

五、環保征信與銀行風控聯動

根據改革進程,江蘇已在試點“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管”改革,縣級環保局調整為地級市級環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級環保局直接管理,領導班子成員由市級環保局任免。

若改革順利進展,涉及環保的人事和業務,將以省環保廳為主。

“江蘇率先于全國提出建設生態省份,在近幾年的探索中,環保部門正積極嘗試建立市場經濟的新型環保監管手段。”

由江蘇省環保廳牽頭首創的環保征信制度已被國家多個部委和多個省份調研,可讓企業處處受限,成為了環保監管的一個重要手段。

試點的2016年,江蘇參與評審的企業有2.6萬家。最新的消息是,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參評企業已達到3萬家,涉及石油、化工、印染、鋼鐵等諸多行業,以縣級為單元,占當地污染負荷80%的企業都被納入。

依靠這一環保征信系統,非常容易獲取當地的投資環境等發展總趨勢。比如,95分是綠色,80-95分是藍色,65-80分是黃色,45以下紅色,以後都是黑色,並向社會公開。

江蘇沿海多個縣區,因為呈現“黑色”,極易分辨出為“區域限批”,為投資者判斷市場和投資方向帶來便利,引發了市場一系列的積極反響。

企業和地方政府“兩手抓”

環保征信體系採取彈性制,給予整改的機會。企業標色在發佈前會告知企業存在的問題;發佈以後,會留有三個月的時間用來修復。

並且,如果涉及貸款,環保部門會向銀行出具證明,不影響企業投資者,但正在完善中的具體獎懲制度和措施,會約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促使企業向生態環保方向發展。

此外,除了約束和引導企業,對於區域限批的調整也抵消了人為的影響因素。例如區域專案審批被延長,則是因為整改沒做好,達不到省級的驗收要求。

實踐中,環保部門也遇到了企業提出的合理訴求,因為環保征信需要穩步推進,還需要不斷完善才能更加精准。

依靠環保征信系統通聯的31個政府職能部門的資訊,目前正在聯合美國杜克大學研究聯合懲治辦法,出臺地區環境投資評價報告,並嘗試在省域範圍內對各地區進行排名。如果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被差評的話,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可能就不會來。

在目前的覆蓋中,國控和省控企業(規上企業)已完全納入,裝有監控設備,下一步則是覆蓋至中等企業以及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改變人力評價,達到線上監測、自動收集和分析的程度,預計2020年達到15萬家。

與鋼鐵、石油一樣,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江蘇本輪環保治理的重點。

“二六三”專項中的“二”,是“兩減”的簡稱,即通過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後化工產能為重點,調整江蘇長期以來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結構、“重化型”產業結構,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到2020年,實現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減少3200萬噸;實現化工企業數量和化工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大幅度減少。

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江蘇擁有4139家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實現主營收入1.88萬億元(全國第二)、利潤 1034.5億元,在11個石化分行業中江蘇有4個行業總產值列全國首位;在44類子行業中,有11個、12個子行業居全國第一、第二,化工業是當仁不讓的重要支柱產業。

其中,僅長江江蘇段南岸5市石化產業總產值就約占全省的50%,形成了沿江石化工業帶,從產業上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江蘇已建成化工產業園區(集中區)55家,其中省級以上18 家,7家進入全國化工園區20強,化工園區實現產值占全行業比重已達50%。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楊勇曾在專項行動發佈會上表示,現有化工生產企業專案低端、工藝落後、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突出,化工企業的落後產能已成為污染物排放和環境風險隱患的主要來源之一。

江蘇沿海大多數縣級政府根據環保政策調整後的招商引資措施,一般要求入駐化工園區的企業投資額不能少於3億元,並且要符合市級科技、發改、經信委(局)等部門聯合認定的“高科技”,排放要全部達到國標以上。

企業在廢水處理和能耗上增加了一定的投資額度,要確保“源頭、末端”符合環保要求。

此外,總體上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停產政策也有彈性:停產自檢-技改投入-達標排放,再由縣級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後方能再生產,且環保部門進行24小時監測檢查。

“多個化工園區管委會領導回饋,當地政府已明確要求“小企業”主動與大企業“合作”,將“資產”轉化為“資本”,以方便原有投資者進退。”

在關停並轉執行一段時間後,從產業角度看,硫酸銨生產企業已明確被江蘇排除在引資範圍之外。目前只有通過上新的專案淘汰老產能。

根據江蘇石化產業調整策略,“十三五”期間,無法達到國家標準的沿江化工企業要麼關閉,要麼選擇“技術創新”後再去沿海地區。

三、化工園區“補短板”

環保政策給園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招商引資上,對化工園區來說,也面臨著新一輪的創新。

從2016年11月份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凡是沒有達標的化工園區,都已被限改、限批,且專案審批和督查轉由縣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直接管理。

2016年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公佈情況顯示,江蘇省的2451件環境舉報問題已辦結,責令整改企業2712家,立案處罰1384件,處罰金額9750萬元,拘留108人,約談618人,問責449人。

江蘇設定的一個目標是,化工集中區已不再批復核准,要進行合併優化,且到“十三五末”,企業入園率要超過50%。

很多化工園區是同質化競爭,沒有整體上的統一規劃,並且園區內的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因此整改首當其衝。從江蘇省環保廳的檢查看,主要是查看安全防護距離是否足夠。當下,凡距離化工園區周邊幾公里範圍內的住戶要拆遷,確保離居民區超過5公里以上。

2016年冬天,因廢水排放問題,某園區50多家企業中有30多家被處罰,需要等待省級驗收合格才能恢復生產。

企業是否可以在縣域範圍內就地搬遷?

上述園區招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最近兩年來新進園區的企業項目獲批很難,因為門檻設置高,天花板很容易被觸及。

許多化工園區,目前正在積極補“基礎設施”的短板,很多化工園區負責人認為,從招商引資的角度看,為防止重複建設,建議由省一級來牽頭控制做不同產業園區的定位,向新能源、新材料、光電和海上風電轉型。

四、放手企業做固廢處理

在江蘇,從2015年開始,一旦環保有問題,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在考核中就無法評優。現在,這一考核權由“二六三”專項行動組來承擔。

在新增專案難、存量專案發揮效果較慢的形勢下,如何確保地方經濟的發展增速?

高要求的環保政策反而帶來了積極效果,園區的發展品質和規模提了上來。整體上,縣域的投資強度從原來的每畝2萬-3萬元提升到近2年來的幾十萬元。

不少企業已著手自己進行固廢處理。某企業收購了日本企業的項目,採用最先進的填埋和焚燒方式,使得固廢處理能力達到30萬噸/年。這一固廢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目前已和地方政府簽署了協定,正在走手續。

為了讓排放達標,某園區汙水處理廠已出售給一家新加坡的水務公司,這也降低了園區內企業的綜合成本。

因為基礎設施投資是有固定計劃的,可以確保一定的投資增速,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現在發現,交給市場反而更好。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對化工產業的治理方式發生了轉變,轉向優化投資環境。

央企的合作

連雲港徐圩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東亮表示,一家央企曾在曹妃甸考察,但再轉過來看連雲港,就很快達成了合作協定,一大原因就在於看中了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

一方面,是臨近大海、交通便利、運輸成本低的優勢;另一方面,徐圩新區設立了50億元規模的產業引導基金,為資金困難中小企業轉型提供支持。

地方政府官員提出,現有運行的化工企業都是達標的,但環保治理還在持續,並且在新一輪發展中還要提高標準,希望中央就新標準徵求意見時層級能夠延伸到縣級。

五、環保征信與銀行風控聯動

根據改革進程,江蘇已在試點“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管”改革,縣級環保局調整為地級市級環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級環保局直接管理,領導班子成員由市級環保局任免。

若改革順利進展,涉及環保的人事和業務,將以省環保廳為主。

“江蘇率先于全國提出建設生態省份,在近幾年的探索中,環保部門正積極嘗試建立市場經濟的新型環保監管手段。”

由江蘇省環保廳牽頭首創的環保征信制度已被國家多個部委和多個省份調研,可讓企業處處受限,成為了環保監管的一個重要手段。

試點的2016年,江蘇參與評審的企業有2.6萬家。最新的消息是,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參評企業已達到3萬家,涉及石油、化工、印染、鋼鐵等諸多行業,以縣級為單元,占當地污染負荷80%的企業都被納入。

依靠這一環保征信系統,非常容易獲取當地的投資環境等發展總趨勢。比如,95分是綠色,80-95分是藍色,65-80分是黃色,45以下紅色,以後都是黑色,並向社會公開。

江蘇沿海多個縣區,因為呈現“黑色”,極易分辨出為“區域限批”,為投資者判斷市場和投資方向帶來便利,引發了市場一系列的積極反響。

企業和地方政府“兩手抓”

環保征信體系採取彈性制,給予整改的機會。企業標色在發佈前會告知企業存在的問題;發佈以後,會留有三個月的時間用來修復。

並且,如果涉及貸款,環保部門會向銀行出具證明,不影響企業投資者,但正在完善中的具體獎懲制度和措施,會約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促使企業向生態環保方向發展。

此外,除了約束和引導企業,對於區域限批的調整也抵消了人為的影響因素。例如區域專案審批被延長,則是因為整改沒做好,達不到省級的驗收要求。

實踐中,環保部門也遇到了企業提出的合理訴求,因為環保征信需要穩步推進,還需要不斷完善才能更加精准。

依靠環保征信系統通聯的31個政府職能部門的資訊,目前正在聯合美國杜克大學研究聯合懲治辦法,出臺地區環境投資評價報告,並嘗試在省域範圍內對各地區進行排名。如果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被差評的話,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可能就不會來。

在目前的覆蓋中,國控和省控企業(規上企業)已完全納入,裝有監控設備,下一步則是覆蓋至中等企業以及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改變人力評價,達到線上監測、自動收集和分析的程度,預計2020年達到15萬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