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天藍水清地綠城美 激發廣州發展活力

羊城環境蝶變, 激發城市發展。 肖雄攝

海珠濕地水網交織, 綠植蔥郁。 謝惠強攝

道路修葺一新, 路旁花枝搖曳。 資料圖片

漫步廣州街頭, 感受城市品質。 資料圖片

今年9月, 2017廣州《財富》論壇VR宣傳片亮相:花雨飛揚的虛擬世界中,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恢弘歷史、“一帶一路”重要城市的地理優勢、科技創新引領的廣州經濟新業態、多姿多彩的花城生活……廣州名片都悉數呈現,

古老的廣州與現代的廣州交相輝映。

從千年商都到國際樞紐, 與世界開放連接的廣州, 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 從2014年以來深入推進“乾淨整潔有序平安”的城市環境建設, 打好“藍天保衛戰”“治水攻堅戰”, 同時通過城市景觀花卉建設、打造“城市綠心”——海珠濕地公園等措施, 正以更加靚麗的身姿, 迎接全球賓客。

城市環境也是核心競爭力。 環境蝶變不僅讓全球人才、資本、技術等發展要素加速在廣州彙聚, 還激發了廣州的發展活力。 目前, 已有289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在穗投資或設立機構, 其中至少120家把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了廣州。

資料顯示, 今年1至9月, 首期投資610億元的富士康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LG投資的8.5代OLED項目、廣汽卡斯馬汽車系統專案、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花都東風啟辰新工廠、中興通訊研究院等專案在廣州開工建設。

城市管理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

環衛工人變身“道路管家”

清晨6點, 一輛重度污染洗掃一體車正緩慢地從獵德大道駛向花城大道。 跟普通的灑水車不一樣的是, 這輛洗掃一體車的右側中下方配置了一個高壓噴水器和一個正在高速旋轉的“水掃把”。 駛過之處, 原來被塵土覆蓋的路面光潔如新。

“這是我們近年引進的重型污染洗掃一體車。 ”廣州市城管委負責人告訴筆者, 跟以往人工清掃的方式相比,

通過這樣的機械化作業, 不僅能夠將地面徹底地清洗, 還能將藏在邊角縫隙裡的污垢沖洗乾淨, 大大減輕了人力物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 廣州中心城區主次幹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100%。

離這裡不遠處, 正是廣州的“城市客廳”——花城廣場。 這裡地面乾淨整潔, 樹木成蔭。 舉目望去, 廣州塔、東塔、西塔等標誌性建築遙相呼應, 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這是廣州“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建設的成果之一。 筆者瞭解到, 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城市管理的學習, 廣州充分認識到“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並提出了“統籌、精細、規範、為民”的管理工作理念, 積極推動城市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從“治理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 從“治髒、治亂、治差”向“做細、做優、做靚”轉型升級。

為提高環衛作業標準,廣州專門制定了《廣州市環衛作業管理規範》和《廣州市環境衛生品質標準(徵求意見稿)》。新的規範明確了將全市清掃保潔的道路細分為4個等級,8個檔次,保潔時間延長了4個小時,保潔標準提升了兩個檔次,特別是代表廣州市形象的、市民遊客多、接待參觀任務多的重點區域實行18—24小時特級保潔。

除了“標準化”,“精細化”和“品質化”也是廣州城市環境工作的重要要求。

“全市環衛工人正在變為‘道路管家’,並樹立了道路‘物業式保潔’理念。”筆者從廣州市城管委環衛處瞭解到,天河、越秀、荔灣等區通過城市道路保潔新方法變革,形成了“七掃、六清、五撿、四報告”的工作方法,創造了“路是掃出來的——路是洗出來的——路是沖出來的——路是打出來的——路是磨出來的——路是摳出來的”清掃保潔新方式。現代新型化城區環衛作業規範基本形成,各區保潔工作提檔升級,轄區內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城治的品質化,還反映在制定“樣板路、樣板社區、樣板街道”標準和推進計畫上。據統計,目前每個街道至少創建了一條環衛樣板路。全市共有“容貌示範”樣板社區60個。

廣州白雲區三元里街道東約社區正是“容貌示範”樣板社區之一。這裡曾經是“髒亂差”的城中村,如今卻有了大變樣——過去密密麻麻的電纜電線不見了蹤影,鋪了潔白花崗岩路板的街面上,看不到一件垃圾,街道兩邊的商鋪門面風格統一,出租屋和商鋪外牆古色古香的青磚上光潔亮麗。

近年來,廣州“不斷變靚”的城市環境也得到了國內外賓客的稱讚。“廣州非常漂亮!”在《財富》雜誌主編穆瑞瀾看來,廣州是舉辦《財富》全球論壇的理想城市。再過2個月,全球各地的CEO們將在這裡享受到獨特的營商環境和宜人生活。

廣州環境“水陸空”全面上水準

“花城花”成廣州新名片

天空明澈,白雲朵朵,剛過去不久的國慶黃金周,廣州藍天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藍天白雲下一張張笑臉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筆者從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瞭解到,今年1-9月,廣州空氣品質達標天數達219天;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而在去年,廣州空氣品質達標310天,PM2.5等5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

在廣州藍天時常刷屏朋友圈的背後,是廣州不斷強化工業污染的治理。去年,廣州完成8台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年共淘汰高污染車(黃標車、老舊車)約6萬輛。同時調查核算1500多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情況,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排汙收費;加強對全市2000多個在建工地的日常監管,秋冬季節增加灑水頻次,加強工地密閉覆蓋、強化巡查督察。

近日公開徵求意見的《廣州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規劃(2016-2025)》還顯示,到2020年底前實現空氣品質6項主要污染物全面達標,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超過90%。為此,廣州在未來3年內計畫採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包括:提前實施機動車國VI排放標準、到2019年前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禁止新建、擴建燃煤電廠和企業自備發電鍋爐等。

治水方面,廣州通過全面落實河長制,按照“控(源)、截(汙)、清(淤)、調(水)、管(理)”的治水方針推進水環境整治工作,廣州納入國家住建部和環保部黑臭水體整治平臺的35條重點河湧,已經有23條基本消除了黑臭。

從具體水質結果來看,通過截汙納管、洗樓行動、散亂汙整治、禽畜養殖、農家樂清理以及加強河湧巡查管理等行動,廣州市35條重點整治河湧的水質逐月改善,COD污染排放總量從8月的92.4噸/天下降到9月的76.5噸/天,環比下降17.2%。

在全力控汙、治水的同時,廣州還通過城市景觀的提升,擦亮“花城”品牌。

三月,越秀山、中山紀念堂木棉傲然綻放枝頭;四月,華農紫荊花盛開,漫天的粉紅花雨引來大批遊客觀賞;五月,海印橋腳的鳳凰木開花,枝頭豔紅,遠看如火;十月,蜿蜒於高樓間的高架橋上的簕杜鵑爭相綻放,給高架橋描上了漂亮的花邊……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近年來城市景觀花卉採取了種植規模化、視覺聚焦的思路,大力開展花景建設。目前全市城區已完成353座橋樑(包括人行天橋237座、立交橋和高架橋等車行橋樑116座)共309公里長的綠化美化,增加綠化覆蓋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成為國內橋樑綠化最多、景觀最好的城市。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精心管養措施,廣州的人行天橋立交橋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色長廊。

據介紹,未來廣州還將集中成片,打造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主題花景。到2020年,建成賞花點140處,形成花景164個,包括:春景91個,夏景22個,秋冬景30個,四季景21個,覆蓋全市11區,形成春有紫荊、木棉、黃花風鈴木,夏有鳳凰木、荷花、藍花楹、細葉紫薇,秋有簕杜鵑、異木棉,冬有香雪、紅葉的四季花城景觀。

■樣本解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海珠“濕地效應”釋放吸引創新巨頭佈局

在廣州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有一片“城市綠心”——這裡水網交織,常年飛鳥啼鳴、綠樹婆娑,積澱了千年果基農業文化精髓,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美景。這裡就是海珠濕地。

近日,海珠濕地又迎來了一批“新客人”——灰頭麥雞。灰頭麥雞主要分佈于華北、華南等地。每年秋冬時節離開北方繁殖地向南遷徙過冬,海珠濕地是它們漫長旅途中一個安全的庇護所和重要的補給站。

據海珠濕地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灰頭麥雞首次在海珠濕地被發現。“這種鳥主要活動于近水的開闊地帶,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食,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較高。”

吸引越來越多候鳥停留的背後展現的正是海珠濕地近年來生態建設的成果。2012年9月29日,海珠濕地一期示範區建成開放。海珠濕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蔡瑩介紹,五年來,海珠濕地通過推進清地收表、圍蔽工程,把一萬六千多畝果林濕地有效納入政府管控範圍。

“沒有統一征地之前,大家施肥的塑膠袋、殘留物隨處丟棄,對果園的生態造成很大影響。”今年53歲的莫昭佳是海珠濕地的一名農技人員,專門負責打理果樹。從事果樹種植十幾年的莫昭佳見證了海珠濕地的蛻變。“過去奄奄一息的果樹,現在重新開花結果了;河裡的水變清了,小魚小蝦都回來了。”

數據佐證了莫昭佳的說法。監測資料顯示,海珠濕地目前分佈有維管束植物602種,動物共311種,其中鳥類155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19種),魚類36種,增幅較2012年分別達115%和44%,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在水網生態方面,海珠濕地開展了水網聯通、水系清淤、管網截汙、“食藻蟲”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在濕地水域恢復了珠江自然潮汐動力,區域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同2011年的資料相比,V類水質的比例下降了45.5%,並出現了優良水質斷面(I-III類),再現嶺南水鄉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海珠濕地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廣州市第一個城市園林綠化及城市生態修復獲獎專案。

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海珠濕地的生態效應逐漸轉化為創新經濟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2015年以來,緊鄰海珠濕地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接連出讓超過24宗地塊,引來騰訊、阿裡巴巴、複星、小米、科大訊飛等16家龍頭企業在此“築巢”,總投資達550億元,形成廣州新落戶企業的“濕地效應”現象。

目前,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內16個項目已完成投資152.06億元,阿裡巴巴、唯品會、騰訊等9個項目按計劃穩步建設中,科大訊飛、康美藥業2個項目已啟動建設,粵科金融、粵傳媒2個項目預計今年內動工。

“來看過海珠濕地之後,企業落戶廣州的信心更強了。”海珠濕地是廣州仲量聯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高級董事馬煒圖帶領投資者遊覽廣州的首選地。他表示,海珠濕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不少龍頭企業、央企、“獨角獸”和跨國公司分支機搆最終決定落戶廣州的關鍵因素。

“在廣州城市中軸線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一片淨土是非常難得的。”9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到海珠濕地調研,對海珠濕地優良的生態環境讚不絕口,“這裡將成為廣州吸引高端企業和高端人才落戶的‘金字招牌’。”

■特寫

來世界花城廣州

享受“心花路放”之旅

今年國慶期間,彩虹、火燒雲在廣州輪番上演,大放異彩。

在海珠湖公園,五萬平方米的硫化華菊已經開始怒放,驚爆了朋友圈。

與此同時,異木棉、簕杜鵑也在悄然開放,一場“心花路放”之旅就在眼前。

細心的市民發現,繁花點綴了廣州的大街小巷,而廣州的大街小巷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去往廣州各個公園、景點的道路更加通達,不少城市橋樑也變“靚”了。

在廣州城區,獵德大橋已經“顏值飆升”,其橋下空間進行亮化後,一掃此前空間壓抑、塗裝陳舊、空間通透感差等問題。

除了獵德大橋,通過重點對橋身、橋墩以及橋底進行提升,優化車行、人行景觀,多個城市橋樑也經歷了或正在“舊貌換新顏”。人民高架、沙河立交、獵德大橋的施工基本完成,黃埔立交、琶洲大橋部分的施工也接近尾聲。

“廣州已進入城市建設的高級階段,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正在向精細化、品質化轉變。”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陳智斌告訴筆者,廣州的城市建設正在進行從“城市道路”到“城市空間”的轉變,而於去年年底完成的“一區一示範路”道路品質提升工程就體現了這一理念。

——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開泰大道,看似平凡的電燈柱能提供WiFi和電動車充電;

——在越秀區的沿江路,兩旁的老樹也貼上了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瞭解植物知識;

——在南沙區海濱路,斑馬線披上多彩“外衣”,變得繽紛多彩;

——在天河區天河路,雨後的路面一塵不染,而不是處處積水……

在廣州,每個區都有了一條示範路,各具自己的特色,行走時可以感受到城市空間的品質感。

而在今年,全要素設計理念也已經在東風路道路品質總體提升工程初現端倪,接下來還將在新河浦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廣園快速路品質化整治提升工程等多項工程中參照《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將道路空間資源更多地還給行人。

筆者也從廣州市住建委獲悉,廣州重要城市街道的人行道鋪裝、車行道瀝青改造等項目正陸續完工,一個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的世界花城將躍然眼前。

撰文:余秋亮賓紅霞傅鵬

編輯統籌:李江萍

從“治髒、治亂、治差”向“做細、做優、做靚”轉型升級。

為提高環衛作業標準,廣州專門制定了《廣州市環衛作業管理規範》和《廣州市環境衛生品質標準(徵求意見稿)》。新的規範明確了將全市清掃保潔的道路細分為4個等級,8個檔次,保潔時間延長了4個小時,保潔標準提升了兩個檔次,特別是代表廣州市形象的、市民遊客多、接待參觀任務多的重點區域實行18—24小時特級保潔。

除了“標準化”,“精細化”和“品質化”也是廣州城市環境工作的重要要求。

“全市環衛工人正在變為‘道路管家’,並樹立了道路‘物業式保潔’理念。”筆者從廣州市城管委環衛處瞭解到,天河、越秀、荔灣等區通過城市道路保潔新方法變革,形成了“七掃、六清、五撿、四報告”的工作方法,創造了“路是掃出來的——路是洗出來的——路是沖出來的——路是打出來的——路是磨出來的——路是摳出來的”清掃保潔新方式。現代新型化城區環衛作業規範基本形成,各區保潔工作提檔升級,轄區內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城治的品質化,還反映在制定“樣板路、樣板社區、樣板街道”標準和推進計畫上。據統計,目前每個街道至少創建了一條環衛樣板路。全市共有“容貌示範”樣板社區60個。

廣州白雲區三元里街道東約社區正是“容貌示範”樣板社區之一。這裡曾經是“髒亂差”的城中村,如今卻有了大變樣——過去密密麻麻的電纜電線不見了蹤影,鋪了潔白花崗岩路板的街面上,看不到一件垃圾,街道兩邊的商鋪門面風格統一,出租屋和商鋪外牆古色古香的青磚上光潔亮麗。

近年來,廣州“不斷變靚”的城市環境也得到了國內外賓客的稱讚。“廣州非常漂亮!”在《財富》雜誌主編穆瑞瀾看來,廣州是舉辦《財富》全球論壇的理想城市。再過2個月,全球各地的CEO們將在這裡享受到獨特的營商環境和宜人生活。

廣州環境“水陸空”全面上水準

“花城花”成廣州新名片

天空明澈,白雲朵朵,剛過去不久的國慶黃金周,廣州藍天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藍天白雲下一張張笑臉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筆者從廣州市環保局公佈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瞭解到,今年1-9月,廣州空氣品質達標天數達219天;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而在去年,廣州空氣品質達標310天,PM2.5等5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

在廣州藍天時常刷屏朋友圈的背後,是廣州不斷強化工業污染的治理。去年,廣州完成8台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年共淘汰高污染車(黃標車、老舊車)約6萬輛。同時調查核算1500多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情況,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排汙收費;加強對全市2000多個在建工地的日常監管,秋冬季節增加灑水頻次,加強工地密閉覆蓋、強化巡查督察。

近日公開徵求意見的《廣州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規劃(2016-2025)》還顯示,到2020年底前實現空氣品質6項主要污染物全面達標,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超過90%。為此,廣州在未來3年內計畫採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包括:提前實施機動車國VI排放標準、到2019年前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禁止新建、擴建燃煤電廠和企業自備發電鍋爐等。

治水方面,廣州通過全面落實河長制,按照“控(源)、截(汙)、清(淤)、調(水)、管(理)”的治水方針推進水環境整治工作,廣州納入國家住建部和環保部黑臭水體整治平臺的35條重點河湧,已經有23條基本消除了黑臭。

從具體水質結果來看,通過截汙納管、洗樓行動、散亂汙整治、禽畜養殖、農家樂清理以及加強河湧巡查管理等行動,廣州市35條重點整治河湧的水質逐月改善,COD污染排放總量從8月的92.4噸/天下降到9月的76.5噸/天,環比下降17.2%。

在全力控汙、治水的同時,廣州還通過城市景觀的提升,擦亮“花城”品牌。

三月,越秀山、中山紀念堂木棉傲然綻放枝頭;四月,華農紫荊花盛開,漫天的粉紅花雨引來大批遊客觀賞;五月,海印橋腳的鳳凰木開花,枝頭豔紅,遠看如火;十月,蜿蜒於高樓間的高架橋上的簕杜鵑爭相綻放,給高架橋描上了漂亮的花邊……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近年來城市景觀花卉採取了種植規模化、視覺聚焦的思路,大力開展花景建設。目前全市城區已完成353座橋樑(包括人行天橋237座、立交橋和高架橋等車行橋樑116座)共309公里長的綠化美化,增加綠化覆蓋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成為國內橋樑綠化最多、景觀最好的城市。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精心管養措施,廣州的人行天橋立交橋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色長廊。

據介紹,未來廣州還將集中成片,打造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主題花景。到2020年,建成賞花點140處,形成花景164個,包括:春景91個,夏景22個,秋冬景30個,四季景21個,覆蓋全市11區,形成春有紫荊、木棉、黃花風鈴木,夏有鳳凰木、荷花、藍花楹、細葉紫薇,秋有簕杜鵑、異木棉,冬有香雪、紅葉的四季花城景觀。

■樣本解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海珠“濕地效應”釋放吸引創新巨頭佈局

在廣州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有一片“城市綠心”——這裡水網交織,常年飛鳥啼鳴、綠樹婆娑,積澱了千年果基農業文化精髓,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美景。這裡就是海珠濕地。

近日,海珠濕地又迎來了一批“新客人”——灰頭麥雞。灰頭麥雞主要分佈于華北、華南等地。每年秋冬時節離開北方繁殖地向南遷徙過冬,海珠濕地是它們漫長旅途中一個安全的庇護所和重要的補給站。

據海珠濕地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灰頭麥雞首次在海珠濕地被發現。“這種鳥主要活動于近水的開闊地帶,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食,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較高。”

吸引越來越多候鳥停留的背後展現的正是海珠濕地近年來生態建設的成果。2012年9月29日,海珠濕地一期示範區建成開放。海珠濕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蔡瑩介紹,五年來,海珠濕地通過推進清地收表、圍蔽工程,把一萬六千多畝果林濕地有效納入政府管控範圍。

“沒有統一征地之前,大家施肥的塑膠袋、殘留物隨處丟棄,對果園的生態造成很大影響。”今年53歲的莫昭佳是海珠濕地的一名農技人員,專門負責打理果樹。從事果樹種植十幾年的莫昭佳見證了海珠濕地的蛻變。“過去奄奄一息的果樹,現在重新開花結果了;河裡的水變清了,小魚小蝦都回來了。”

數據佐證了莫昭佳的說法。監測資料顯示,海珠濕地目前分佈有維管束植物602種,動物共311種,其中鳥類155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19種),魚類36種,增幅較2012年分別達115%和44%,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在水網生態方面,海珠濕地開展了水網聯通、水系清淤、管網截汙、“食藻蟲”水生態修復等工程,在濕地水域恢復了珠江自然潮汐動力,區域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同2011年的資料相比,V類水質的比例下降了45.5%,並出現了優良水質斷面(I-III類),再現嶺南水鄉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海珠濕地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廣州市第一個城市園林綠化及城市生態修復獲獎專案。

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海珠濕地的生態效應逐漸轉化為創新經濟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2015年以來,緊鄰海珠濕地的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接連出讓超過24宗地塊,引來騰訊、阿裡巴巴、複星、小米、科大訊飛等16家龍頭企業在此“築巢”,總投資達550億元,形成廣州新落戶企業的“濕地效應”現象。

目前,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內16個項目已完成投資152.06億元,阿裡巴巴、唯品會、騰訊等9個項目按計劃穩步建設中,科大訊飛、康美藥業2個項目已啟動建設,粵科金融、粵傳媒2個項目預計今年內動工。

“來看過海珠濕地之後,企業落戶廣州的信心更強了。”海珠濕地是廣州仲量聯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高級董事馬煒圖帶領投資者遊覽廣州的首選地。他表示,海珠濕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不少龍頭企業、央企、“獨角獸”和跨國公司分支機搆最終決定落戶廣州的關鍵因素。

“在廣州城市中軸線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一片淨土是非常難得的。”9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到海珠濕地調研,對海珠濕地優良的生態環境讚不絕口,“這裡將成為廣州吸引高端企業和高端人才落戶的‘金字招牌’。”

■特寫

來世界花城廣州

享受“心花路放”之旅

今年國慶期間,彩虹、火燒雲在廣州輪番上演,大放異彩。

在海珠湖公園,五萬平方米的硫化華菊已經開始怒放,驚爆了朋友圈。

與此同時,異木棉、簕杜鵑也在悄然開放,一場“心花路放”之旅就在眼前。

細心的市民發現,繁花點綴了廣州的大街小巷,而廣州的大街小巷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去往廣州各個公園、景點的道路更加通達,不少城市橋樑也變“靚”了。

在廣州城區,獵德大橋已經“顏值飆升”,其橋下空間進行亮化後,一掃此前空間壓抑、塗裝陳舊、空間通透感差等問題。

除了獵德大橋,通過重點對橋身、橋墩以及橋底進行提升,優化車行、人行景觀,多個城市橋樑也經歷了或正在“舊貌換新顏”。人民高架、沙河立交、獵德大橋的施工基本完成,黃埔立交、琶洲大橋部分的施工也接近尾聲。

“廣州已進入城市建設的高級階段,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正在向精細化、品質化轉變。”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陳智斌告訴筆者,廣州的城市建設正在進行從“城市道路”到“城市空間”的轉變,而於去年年底完成的“一區一示範路”道路品質提升工程就體現了這一理念。

——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開泰大道,看似平凡的電燈柱能提供WiFi和電動車充電;

——在越秀區的沿江路,兩旁的老樹也貼上了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瞭解植物知識;

——在南沙區海濱路,斑馬線披上多彩“外衣”,變得繽紛多彩;

——在天河區天河路,雨後的路面一塵不染,而不是處處積水……

在廣州,每個區都有了一條示範路,各具自己的特色,行走時可以感受到城市空間的品質感。

而在今年,全要素設計理念也已經在東風路道路品質總體提升工程初現端倪,接下來還將在新河浦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廣園快速路品質化整治提升工程等多項工程中參照《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將道路空間資源更多地還給行人。

筆者也從廣州市住建委獲悉,廣州重要城市街道的人行道鋪裝、車行道瀝青改造等項目正陸續完工,一個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的世界花城將躍然眼前。

撰文:余秋亮賓紅霞傅鵬

編輯統籌:李江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