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不敵AWS,43億刀私有化,OpenStack締造者為何出局

2016年11月, Rackspace從紐交所退市, 以43億美金的價格被私募基金阿波羅(Apollo Global)收購。

這家雲服務廠商靠主機託管服務崛起, 以標誌性支援服務“狂熱支援”(Fanatical Support)著稱, 於2008年8月登陸紐交所。

Rackspace很早就發現雲計算的市場潛力, 花費重金投入於雲計算的研發和市場推廣, 一直是AWS的有力競爭者。

作為一家小型雲服務廠商, Rackspace希望借助開源平臺實現其商業成功, 於2010年7月聯合NASA創立了OpenStack開源社區, 可以說OpenStack最初一半原始程式碼來自RackSpace。

儘管OpenStack已成為雲計算領域最大開源平臺, 但它的締造者Rackspace還是在與AWS等雲服務巨頭廠商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最終私有化退市。

從主機託管到雲託管, 服務是立身之本

Rackspace最早發家於主機託管業務, 企業客戶將自己的主機(伺服器)放到Rackspace的資料中心, 由Rackspace幫助其運維管理。 雲計算興起後, 託管業務發生變化, 企業客戶不再購買物理伺服器, 而是購買由雲服務廠商提供的虛擬伺服器,

同時, 企業客戶需要雲服務廠商提供作業系統, 方便其開發應用程式。

從客戶類型來看, 託管業務主要針對中小企業客戶, 大型企業一般選擇自建機房, 因為當業務量較大時, 託管業務費用遠高於自建機房的成本。 因此, Rackspace主要以開發者和中小企業客戶為主。 從之前披露的財報來看, 客單價很低, 只有三四千美元。

Rackspace提供三個等級的託管服務:託管基礎設施、託管系統運營、託管自動化運營, 價格依次升高。

託管基礎設施只包含雲計算基礎架構指導, 客戶需要自己搭建系統, 管理系統;託管系統運營不僅包含託管基礎設施級別所有內容, 還包括備份、託管監控與回應、平臺維護等內容;託管自動化運營除以上兩部分外,

還增加了配置管理、按需擴展以及性能監控與回應等。

Rackspace非常重視服務, 形成一種名為“狂熱支持”的獨特公司文化。 “狂熱支援”不僅僅是指7*24*365的服務回應, 更重要的是技術快速反覆運算以滿足客戶需求, 如基於企業級Windows、Linux系統提供託管服務, 支援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託管服務。

公有雲業務難以為繼, 專注託管雲業務

2005年, Rackspace開始佈局公有雲業務, 至2014年7月, Rackspace宣佈專注於託管雲業務, 2015年, Rackspace先後宣佈與兩大公有雲廠商AWS和Azure合作, 為其公有雲使用者提供託管服務。

一系列舉動表明, 這家最初以比肩AWS為目標的雲服務廠商最終選擇放棄公有雲業務, 回歸其託管業務。 這也難免, 公有雲市場AWS、Azure、穀歌等雲服務巨頭價格戰打得火熱, 中小型雲服務廠商在人員、資源等方面處於下風,

很難長期與巨頭保持同步降價速度。

財報中同樣可以看出端倪, 在2010年以前, Rackspace的公有雲業務一直保持在100%以上的增速, 而2010年之後, 當公有雲業務收入突破1億美金後, 增速陡然放緩, 一路下降到30%。 要知道, AWS在2014年收入突破40億美金後, 仍然保持50%以上的增速。 不管是規模和增速上, Rackspace都與AWS競爭中落於下風。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單位:千美元

託管雲業務人力依賴嚴重, 效率低於公有雲業務

聚焦託管雲業務後, Rackspace只披露整體營收情況, 不過從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兩個角度來看, 託管雲業務盈利能力不強。 Rackspace的營業利潤率只有10%左右, 淨利潤率只有6%左右。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對比AWS,雖然亞馬遜年報中沒有披露AWS的淨利潤,但AWS的營業利潤率長期保持在20%以上,並持續走高。同樣是提供雲服務,為什麼營業利潤率會有如此大差別?

這主要是因為託管雲業務對人力依賴非常大,以2015年為例,Rackspace全年營收為20億美金,員工總數為6189人。反觀AWS,儘管AWS沒有披露員工數,但根據2016年初AWS待招崗位是2348個,按照20%的招聘率,可推斷AWS員工總數為11740個,而2015年AWS全年營收為78.8億美金。

收入僅為AWS的四分之一,員工數卻超過AWS的一半,人均產能不足AWS的一半,盈利能力自然很差。這樣看來,Rackspace轉型託管雲業務,並非一條康莊大道。

私有化並非失敗,若轉型成功將重新崛起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早期,Rackspace通過大力發展開源社區來實現其商業化成功,自身研發投入較少,主要借助OpenStack社區的力量。但開源專案在穩定性、相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病,無法滿足企業級客戶的需求,Rackspace仍然需要自己在研發上加大投入。

但是,不論是公有雲服務還是託管服務都屬於重資產投入業務,每年攤銷占比始終保持在20%左右,再加上一定銷售支出,加大研發支出必然會導致淨利潤率下降。再加上近年公有雲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到毛利率,最終導致Rackspace的淨利潤率下降25%。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加強在託管雲業務上的研發投入,對公司長遠來說意義重大。但投資人明顯更加看重短期利益,淨利潤率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投資人的信心,再加上管理層更迭,頻頻傳出私有化消息。從股價上,Rackspace從2013年中期的81.36美元一路下跌到2016年2月的15.05美元。

私有化後,Rackspace不用再竭力維持好看的報表,擺脫進退維谷的局面,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轉型中,或許幾年之後會看到一個全新的Rackspace。

公有雲市場整合在即,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出路何方

從進場時機來看,Rackspace從2005年開始佈局雲計算,進場時間不可謂不早;從技術來看,Rackspace作為OpenStack的締造者之一,社區代碼貢獻長期保持前三名,技術積累不可謂不深;從投入上,從2005年至今十幾億美金的投入不可謂不多;從服務上,Rackspace以狂熱支援著稱,服務能力和意識不可謂不強。

儘管如此,Rackspace還是在公有雲市場競爭中黯然出局,私有化轉型尋求出路。國外公有雲市場已經徹底變成巨頭廝殺的戰場,留給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像Rackspace這樣體量的公司尷尬在於,既沒有足夠的財力跟上巨頭降價的角度,又因為自身體量以及服務的客群,無法無視競爭對手降價帶來的衝擊。

國內情況略好,市場還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盤子足夠大,大多數雲服務廠商體量尚小,競爭還未趨於白熱化。不過,公有雲市場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才剛剛開始,背後沒有足夠資源很難頂住阿裡雲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壓力,

對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而言,尋找差異化優勢是求生之路,行業雲、混合雲是發力重點。國內傳統企業的IT實力非常薄弱,近年因為雲計算、大資料浪潮來臨,上雲意願強烈,這或許會成為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的突破口。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對比AWS,雖然亞馬遜年報中沒有披露AWS的淨利潤,但AWS的營業利潤率長期保持在20%以上,並持續走高。同樣是提供雲服務,為什麼營業利潤率會有如此大差別?

這主要是因為託管雲業務對人力依賴非常大,以2015年為例,Rackspace全年營收為20億美金,員工總數為6189人。反觀AWS,儘管AWS沒有披露員工數,但根據2016年初AWS待招崗位是2348個,按照20%的招聘率,可推斷AWS員工總數為11740個,而2015年AWS全年營收為78.8億美金。

收入僅為AWS的四分之一,員工數卻超過AWS的一半,人均產能不足AWS的一半,盈利能力自然很差。這樣看來,Rackspace轉型託管雲業務,並非一條康莊大道。

私有化並非失敗,若轉型成功將重新崛起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早期,Rackspace通過大力發展開源社區來實現其商業化成功,自身研發投入較少,主要借助OpenStack社區的力量。但開源專案在穩定性、相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病,無法滿足企業級客戶的需求,Rackspace仍然需要自己在研發上加大投入。

但是,不論是公有雲服務還是託管服務都屬於重資產投入業務,每年攤銷占比始終保持在20%左右,再加上一定銷售支出,加大研發支出必然會導致淨利潤率下降。再加上近年公有雲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到毛利率,最終導致Rackspace的淨利潤率下降25%。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加強在託管雲業務上的研發投入,對公司長遠來說意義重大。但投資人明顯更加看重短期利益,淨利潤率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投資人的信心,再加上管理層更迭,頻頻傳出私有化消息。從股價上,Rackspace從2013年中期的81.36美元一路下跌到2016年2月的15.05美元。

私有化後,Rackspace不用再竭力維持好看的報表,擺脫進退維谷的局面,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轉型中,或許幾年之後會看到一個全新的Rackspace。

公有雲市場整合在即,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出路何方

從進場時機來看,Rackspace從2005年開始佈局雲計算,進場時間不可謂不早;從技術來看,Rackspace作為OpenStack的締造者之一,社區代碼貢獻長期保持前三名,技術積累不可謂不深;從投入上,從2005年至今十幾億美金的投入不可謂不多;從服務上,Rackspace以狂熱支援著稱,服務能力和意識不可謂不強。

儘管如此,Rackspace還是在公有雲市場競爭中黯然出局,私有化轉型尋求出路。國外公有雲市場已經徹底變成巨頭廝殺的戰場,留給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像Rackspace這樣體量的公司尷尬在於,既沒有足夠的財力跟上巨頭降價的角度,又因為自身體量以及服務的客群,無法無視競爭對手降價帶來的衝擊。

國內情況略好,市場還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盤子足夠大,大多數雲服務廠商體量尚小,競爭還未趨於白熱化。不過,公有雲市場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才剛剛開始,背後沒有足夠資源很難頂住阿裡雲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壓力,

對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而言,尋找差異化優勢是求生之路,行業雲、混合雲是發力重點。國內傳統企業的IT實力非常薄弱,近年因為雲計算、大資料浪潮來臨,上雲意願強烈,這或許會成為協力廠商雲服務廠商的突破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