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貴州旅遊區娘娘山之傳奇故事

在開篇本來想介紹一些娘娘山的真實歷史事件和傳奇故事, 但是去網上查了一下, 發現在百度百科中“普故鄉”的詞條中介紹的甚是詳實。

怕大家懶得去查, 就全篇引用在這裡來並用加粗標注:

牛棚梁子與娘娘山的傳說

相傳遠古之時, 天神太上老君鑄爐煉丹, 欲集天上日月星辰之靈氣, 再收大地山川萬物之精華, 故腳踩紫雲, 手拄拐杖, 漫遊天地, 四處覓瞰。

不日, 雲駐烏蒙山巔牛棚梁子, 但見奇峰俊秀, 古木參天, 雲霧繚繞, 溪水潺潺, 山間一湖, 波光閃閃(牛棚梁子頂北側的龍潭)。 老君睹此喜上眉間, 不由心中暗暗揣算, 此山之靈, 此景之美, 天上難覓, 人間罕見, 駐此通天究地, 何愁煉丹無源。 信手插杖山頭, 以標丹源之據。

無獨有偶, 一日, 王母娘娘悠然出宮至南天門, 居雲端, 望下界, 仔細察看, 烏蒙山巔牛棚梁子, 形之妙, 景之美, 猶如仙境, 欲用此山, 再一細瞧,

山頭老君之杖, 祥光閃閃, 她略一皺眉, 計上心間, 即派玉女宮中取繡鞋, 速埋老君杖下。

翌日, 王母娘娘請來老君, 指山戲笑而言:“我已占駐此地, 汝為何植杖此山?”老君坦然而言:“世上名山好, 唯看誰在先, 我有拐杖為憑, 你有何物在前?”王母娘娘注目而笑:“我有繡鞋在前, 先後憑物而斷。 ”二神爭執未果, 事傳玉帝耳邊, 即派司山之神前來祥查細看, 三神同臨烏蒙山巔牛棚梁子, 拔出老君拐杖, 下連繡鞋燦燦, 鞋先杖後, 結果昭然。

山神回稟玉帝, 即刻傳出公斷, 此山應屬王母娘娘, 老君宜另覓名山。 然老君心裡有氣, 銀須頻頻發顫, 信手摔掉拐杖, 又乘紫雲升天。

王母娘娘選定此山, 為普渡眾生, 造福民間, 即派玉女下凡, 投胎髮土嘎莊。

此莊有一李姓人家, 心地善良, 古道熱腸。 李家之婦, 夜夢王母娘娘召見, 不日身懷有孕, 生下三女美貌如花, 曰:玉青、妙青、惠青, 轉眼十餘春秋, 三女長大成人, 個個端莊淑秀, 聰穎知禮達賢, 父母擇夫配婿, 三女擺手連連, 遙指烏蒙山巔牛棚梁子, 示女兒以山為夫, 以嶺為家, 孝敬父母, 造福天下, 淚別父母, 登山羽化。

王母娘娘召來三女賜名授任: 大女玉青, 賜名“天母娘娘”, 專司雷、電、雨、風、雲、霞、露、調陰陽, 轉四時。 二女妙青, 賜名“地母娘娘”, 專司樹、木、花、草、五穀六畜, 育萬物, 富人寰。 三女惠青, 賜名“人母娘娘”, 專司人間繁衍生息, 綱常教化, 正民風祛汙邪。

三位娘娘所居之山即烏蒙山東北端, 今曰“娘娘山”, 為感三神恩德, 百姓築廟進香, 又稱此山“母親山”,

九曲北盤江“母親河”, 波濤滾滾山前過, 母親山, 母親河, 山河之間這片沃土。 烏蒙山間民族勤勞, 公正、平和之德由此生也。 娘娘山, 母親山, 烏蒙山間炎黃子孫繁衍生息之搖籃。

刀砍山的傳說

刀砍山、槍打眼、腳踩洞。 說起這幾處景觀來還有一段傳說呢。

話說在很久很久的遠古時期, 這附近有三位山神, 其中一位是美麗的山神娘娘山(盤縣普古鄉境內), 另一位就是盤縣境內淤泥的八大山山神, 另一位就是隔河相望普安境內的普納山山神了。

二位高大威猛帥氣的山神朝夕與娘娘山相對, 便產生了愛慕之心, 娘娘山對二位山神也產生了好感, 一時難以選擇, 於是二位山神就用比武這種方式來決勝負。

二位山神一位用刀一位用槍比了七七四十九天,

比得山崩地裂, 地陷成坑, 山被砍成兩半, 絕壁被槍挑成洞眼, 半山腰被腳踩成洞, 都沒有比出高低, 於是就擺手言好, 就這樣你敬佩我, 我愛慕你, 朝夕相望相處, 共保這一方的平安。

斬龍山的傳說

“斬龍山”界於盤縣淤泥鄉與普古鄉之間, 距離紅果縣城大約75(紅果—雞場坪—淤泥河—斬龍山)公里。山上風景秀麗,山腰雲霧繚繞,登入山頂,仿佛置身於雲端。是盤縣探險旅遊的好去處。

站在斬龍山頂:有大將點兵之感,山下的山都俯首稱臣!可以看見我縣的大山:文閣大山,舍烹娘娘山,淤泥八大山,白羊山、刀砍山!

相傳:斬龍山和八大山都是男人,白羊山是美女,二山為爭奪白羊山曾經發生血戰,斬龍山身上的刀口印是八大山夜裡偷襲留下的,斬龍山一怒之下一刀就把八大山的屋脊削平了。

斬龍山:原名龍山。東北走向,東至其泥開背後,北至灑基窪,為彝族居住地區一條大龍脈。相傳很古的時候,有古代羅甸國安順播勒大革後裔海氏其尼家支在此居住,其尼家與淤泥大寨拜勒,雞場坪水淹壩阿過家支同宗,是當地彝寨響噹噹的黑官彝王。明朝時期,因其尼海家居住在好山脈上,不久,六畜興旺,財源滾滾,十分富有。有一年,修建房屋,有一風水先生說其尼海家有帝王之相、九五之尊的福分,但起房蓋屋,要在雞叫的時候開門才最吉利,並吩咐海家開門後要對著山門外射支神箭,不久會喜訊傳來,即可登基做皇帝。

到了開門的那天晚上,其尼海家有個美麗的妹子,請來一群彝家姊妹做伴,未等雞鳴擅自把門打開,帶著一群姑娘去後山林中背水玩。海家兄長不知情,見門已開,慌忙搭弓射箭,不料那支神箭因時辰未到,射出去的神箭功力不足,沒有射中皇帝,插在皇帝的洗臉盆上。皇帝被嚇得目瞪口呆,慌忙上朝,召集群臣詢問良策,下令追查元兇肇事者。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查得這支神箭是遠在貴州的普安州其泥塏海土司家所為,是謀朝篡位之徵兆。於是皇帝派人追查這件令他寢食難安的事。當官差查到其泥塏時,確實有這麼一家海土司不得了。要不是陰差陽錯,險些江山易主,改朝換代,幸虧時辰未到,神箭功力不足,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選了天下很多有名的風水先生,其中領頭的是一位姓朱的朱道台先生,火速趕赴普安州其泥塏偷斬海家龍脈,剷除後患之憂。當時,請來協助斬龍脈的風水先生把整座西舍博都站滿了(現在的斬龍山),但幾百人挖一天,待第二天查看,山上的草木又生長復原,壓根沒有昨日挖斬之跡象。天天如此,龍脈絲毫未損。於是,風水先生派一些人夜裡睡在山上駐守察看,只見半夜雞鳴,有位花白鬍鬚的長者輕輕用一根棍杖一指,山上石土又復原,草木依舊。那長老說:“不怕你們千把鋤頭萬人挖,就怕你去扯來我去拉。”眾風水先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破解了這個能斬龍脈的東西是一把鋸子。忙叫鐵匠打制一把很長很長的鋸子來斬鋸龍脈。不久,只聽見山嘯呻吟,齊泥箐下麵淌出一大股殷紅的血水河,淹沒山下良田沃土,足足淌了七晝夜,龍脈被斬斷,風水先生悄然離走。這時,只見地動山搖,雷鳴電閃,普古阿沙背後的大山垮了,灑批秋對面的仙人洞塌了,山體變樣,草木失色,斬龍山下的其尼海家牛死馬發瘟,萬事不順,人死家衰敗。有詩雲:若要其泥官家龍脈轉,要等普古順場七屍同葬滿。

注:朱道台在出門斬龍山的時候,母親再三囑咐他:斬龍脈是有違天規的。要兒子一定不要做有違天規的事情,要朱道台發下毒誓,如果做了違背天規和良心的事情,就不得好死,朱道台跪在母親面前發下毒誓:如果做了違背天規和良心的事情,讓他自己遇見鐵橋就爆肚身亡!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斬斷龍脈回去請功的路上,遇見了龍場鄉格所高家渡鐵索橋,他知道自己的宿命到了,站在鐵鎖橋上爆肚身亡!

普古鄉娘娘山苗族起義

西元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距盤縣城七十公里的舍烹鄉,同水城縣的麻窩鄉接壤的娘娘山,發生了苗族起義。經過半年時間,兩次戰爭,起義軍損失殆盡,首領楊玉清逃亡被殺,即告失敗,只留給人們一個“娘娘山苗匪造反”印象。

起義原因:楊玉清(又名楊宗保)、楊三妹為同胞兄妹,盤縣馬場鄉滑石板人,信奉清水教。楊玉清原為小鹽販,在盤水毗鄰各鄉之間往來趕場,零售食鹽,熟人較多。在封建地主階段的黑暗統治下,民不聊生,楊玉清借助教經,說話有誘惑力。一九一四年楊玉清的母親病故,抬到舊馬場埋了,埋下不到三天,被馬場龍家知道後,派人挖了出來,還要找楊玉清問罪。龍家勢大,楊玉清知道在家呆不下去了,就跑出去不敢回來,先後到了普安的火石山,安龍的普評、貞豐、關嶺、郎岱。在郎岱遇楊德成、楊德虎,說水城縣有個姓楊的苗族,被官府逼火了,準備組織人打官府。楊玉清聽後,激起了反抗精神,說“官府可惡,我們地方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更可惡。不幹就不幹,要幹就要大幹一場,幹一場死掉,總比拿給人家整死好”,三人商定:楊德成、楊德虎在郎岱組織幾千人,水城的人已經集攏,盤縣由楊玉清辦,只要盤縣聚攏人,互相知會一下就上娘娘山。

起義計畫:按照計畫,楊玉清回到滑石板,安排李志香、熊玉清在本地攏絡人。不久,楊玉清則從貞豐、安龍帶了八百多人來,把區長龍奇珍也嚇跑了。楊玉清說:我家三妹“替天行道”,得了法術,只要心誠“神符法水,保護神兵,刀殺不傷,槍打不進”。還請來了“黎山老母”(一清水教徒之黎姓婦人),我們先上娘娘山等候聚攏人,就把那些官府和惡人斬盡殺絕,窮人才有好日子過。接著,會同李志香、熊玉清在本地招集的近百人,集中在砂糖果樹下,編成三個營。武器火藥槍占多半,其餘的是梭標、馬刀。第二天在噠啦洞口殺牛祭旗。楊玉清拿出一面紅布做的大旗,上書“楊大帥祖走遍天下無人擋駕”十二個大字,接著用牛血染紅旗,楊玉清又作了一番鼓動性講話,講完後,分三隊集合,順著石門檻、匡家寨、經林家屋基、羊場、九家村,大隊人馬就上了娘娘山,住在山上的岩洞裡。接著,郎岱的楊德成、楊德虎及水城那個苗族首領,共推舉楊玉清為頭領,每天在娘娘山操練。

當年夏天,盤縣縣長孫如磐探悉情況,令縣民團督練長陸鳳生帶隊前往察看真相,陸率隊到達距娘娘山約十五公里的嘿白村,即停止駐紮,派隊丁傳呼楊玉清來相見。楊則認為身份高,拒絕來見,並答覆:“陸鳳生一個小小督練長,夠不上要我下山去見”。於是陸鳳生帶隊再到娘娘山下,又派隊丁傳呼楊玉清來見,楊等拒不遵命,縣令教徒對上山隊丁進行突然攻擊,同時口中大呼“刀殺不著、槍打不進”頭帶符章,居高臨下,猛撲下山。陸鳳生見教徒來勢兇猛,眾寡懸殊,即令撤退。教徒乘勝追至嘿白村。山路崎嶇,民團退卻艱難,隊長朱小序,班長李苗子兩人陣亡,隊丁傷亡十余人,陸率殘部,狼狽逃回縣城。

縣長孫如磐目睹勢態日趨嚴重。一面呈報貴州省政府,一面召集盤縣城鄉紳團商議,決定委龍雲樓為招討總指揮,胡兆民為快槍第一隊長,張續飛為快槍第二隊長,項登高為大炮隊長,許成功為白刃隊長,姜夢熊為彈藥隊長,屠子清為火槍隊長,馮少白、項魯卿為駐城攻守辦事處正、副主任。全縣十個區,每區抽調民團二百人,自帶武器,令一周內,齊集城區整編,待命出發。並先行聯絡近鄰的水城、普安等縣,定期會剿。十月,孫如磐親率龍雲樓等二千余人向娘娘山分路進擊。

楊玉清等悉城內官兵已向娘娘山大舉進攻,知不能敵,即率部撤回安龍、貞豐,到九家村時,探子報告,前面有官兵攔路,楊玉清令大家沖過去。從九家村至羊場,教徒被打死幾十人,沖到南京橋邊,被梅花箐易曉崗埋伏在擦耳岩的伏兵伏擊,打死一很多人。教徒有神護身,大喊“不怕,沖!”,紛紛被擊中滾下河去,死傷幾盡,楊玉清、李志香、熊玉清,涉過洛細小河,往林家屋基這條敗逃了。

楊玉清敗逃後,經普安火石山、安龍普坪、關嶺。不久,楊玉清在關嶺被捕殺,李志香為其收屍,起義失敗。

古人留言地,只等聖賢人;

頭頂娘娘山,腳踏六車河。

誰能識得破,銀子過馬馱;

若是你不信,岩上還有稱。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關於上面這首詩的,百寇里講的不是很詳細,我來為大家仔細道來。傳說在不知名的古代有一位大將因兵敗不敢回朝廷,就帶著自己的部署家族和財富就跑到娘娘山六車河大峽谷躲了起來,時間流逝,這位大將漸漸老去,看家中也沒有經天緯地的人物出現,所以就把自己的財富秘密的藏了起來,就給後人留下這首詩,以待以後子孫後代能有賢人破得這首詩,以振興家族,可是時間過去了這麼久,故事一直還在流傳,大將的後人也不見出現,以至於現在這裡的人們就從其他方向解釋這個傳說。由於山高穀深,河流的落差大,政府就在六車河修了一個水電站,現在已經報廢了,這個小小的水電站供應起了周圍幾個鄉鎮的用電,加之以前電費貴,所以水電站錢賺得盆滿缽滿,所以人們說這個詩已經預測了水電站的建設。後來娘娘山旅遊區的開發,幾個億的資金注入進來,所以人們又講,這回是真的應了這個詩了。這個詩的真假誰也不知道,如果有探險家,和尋寶家倒是可以來試試。

飛龍馬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娘娘山過去的過去的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單身漢,整天無所事事,但就是喜歡馬,到處訪好馬,然後轉手賣出去,有一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就問主人家可有馬賣,主人家說有,就是怕你不想要,他便讓主人家帶他去看,一去看,只見一個狗大的小馬,主人家說就是這個了,主人家說這馬都五六年了,生下來就這麼大,多少年過去了也不見長大,始終賣不出去。這買馬人一眼就看出這馬非是凡品,然而他卻裝出一副不想要的樣子,只說我也不能空手回去,這樣,你把這小馬給我,我也不給你錢,來年我給你送一旦玉米來,主人家想,這小馬留下來也無用,既然他用一旦玉米來換,何不如就給了他,這人就把小馬拉著走,走了半天,便來到一條小河邊,他便把小馬拉到河裡去洗,一邊洗一邊說“汝本是龍鳳,奈何染汙把汝耽。”一邊洗一邊念,當他把小馬最後一個地方洗好之後,小馬的身形暴漲,達到了三丈高六長短,背生雙翅,神武非凡。他從此騎著此馬遨遊天地好不自在,可是他後來厭煩了這種生活,就想著帶著這神馬去官家謀一個一官半職,怎奈官家見了此馬,心生歡喜,便設計殺死了這人,可是神馬豈是一般人能降服的,主人死後便騰空而去。此神馬始終沒有去救他的主人,因為他承諾用一旦玉米換它出泥淖,卻沒有兌現第二年給玉米的承諾。……時間流逝,那賣馬人家早已經忘記那一旦玉米的事,然而在一個風雪交加,揭不開鍋的早晨,發現自家門前竟然有一旦玉米。

(圖片來源於網路)

距離紅果縣城大約75(紅果—雞場坪—淤泥河—斬龍山)公里。山上風景秀麗,山腰雲霧繚繞,登入山頂,仿佛置身於雲端。是盤縣探險旅遊的好去處。

站在斬龍山頂:有大將點兵之感,山下的山都俯首稱臣!可以看見我縣的大山:文閣大山,舍烹娘娘山,淤泥八大山,白羊山、刀砍山!

相傳:斬龍山和八大山都是男人,白羊山是美女,二山為爭奪白羊山曾經發生血戰,斬龍山身上的刀口印是八大山夜裡偷襲留下的,斬龍山一怒之下一刀就把八大山的屋脊削平了。

斬龍山:原名龍山。東北走向,東至其泥開背後,北至灑基窪,為彝族居住地區一條大龍脈。相傳很古的時候,有古代羅甸國安順播勒大革後裔海氏其尼家支在此居住,其尼家與淤泥大寨拜勒,雞場坪水淹壩阿過家支同宗,是當地彝寨響噹噹的黑官彝王。明朝時期,因其尼海家居住在好山脈上,不久,六畜興旺,財源滾滾,十分富有。有一年,修建房屋,有一風水先生說其尼海家有帝王之相、九五之尊的福分,但起房蓋屋,要在雞叫的時候開門才最吉利,並吩咐海家開門後要對著山門外射支神箭,不久會喜訊傳來,即可登基做皇帝。

到了開門的那天晚上,其尼海家有個美麗的妹子,請來一群彝家姊妹做伴,未等雞鳴擅自把門打開,帶著一群姑娘去後山林中背水玩。海家兄長不知情,見門已開,慌忙搭弓射箭,不料那支神箭因時辰未到,射出去的神箭功力不足,沒有射中皇帝,插在皇帝的洗臉盆上。皇帝被嚇得目瞪口呆,慌忙上朝,召集群臣詢問良策,下令追查元兇肇事者。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查得這支神箭是遠在貴州的普安州其泥塏海土司家所為,是謀朝篡位之徵兆。於是皇帝派人追查這件令他寢食難安的事。當官差查到其泥塏時,確實有這麼一家海土司不得了。要不是陰差陽錯,險些江山易主,改朝換代,幸虧時辰未到,神箭功力不足,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皇帝選了天下很多有名的風水先生,其中領頭的是一位姓朱的朱道台先生,火速趕赴普安州其泥塏偷斬海家龍脈,剷除後患之憂。當時,請來協助斬龍脈的風水先生把整座西舍博都站滿了(現在的斬龍山),但幾百人挖一天,待第二天查看,山上的草木又生長復原,壓根沒有昨日挖斬之跡象。天天如此,龍脈絲毫未損。於是,風水先生派一些人夜裡睡在山上駐守察看,只見半夜雞鳴,有位花白鬍鬚的長者輕輕用一根棍杖一指,山上石土又復原,草木依舊。那長老說:“不怕你們千把鋤頭萬人挖,就怕你去扯來我去拉。”眾風水先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破解了這個能斬龍脈的東西是一把鋸子。忙叫鐵匠打制一把很長很長的鋸子來斬鋸龍脈。不久,只聽見山嘯呻吟,齊泥箐下麵淌出一大股殷紅的血水河,淹沒山下良田沃土,足足淌了七晝夜,龍脈被斬斷,風水先生悄然離走。這時,只見地動山搖,雷鳴電閃,普古阿沙背後的大山垮了,灑批秋對面的仙人洞塌了,山體變樣,草木失色,斬龍山下的其尼海家牛死馬發瘟,萬事不順,人死家衰敗。有詩雲:若要其泥官家龍脈轉,要等普古順場七屍同葬滿。

注:朱道台在出門斬龍山的時候,母親再三囑咐他:斬龍脈是有違天規的。要兒子一定不要做有違天規的事情,要朱道台發下毒誓,如果做了違背天規和良心的事情,就不得好死,朱道台跪在母親面前發下毒誓:如果做了違背天規和良心的事情,讓他自己遇見鐵橋就爆肚身亡!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斬斷龍脈回去請功的路上,遇見了龍場鄉格所高家渡鐵索橋,他知道自己的宿命到了,站在鐵鎖橋上爆肚身亡!

普古鄉娘娘山苗族起義

西元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距盤縣城七十公里的舍烹鄉,同水城縣的麻窩鄉接壤的娘娘山,發生了苗族起義。經過半年時間,兩次戰爭,起義軍損失殆盡,首領楊玉清逃亡被殺,即告失敗,只留給人們一個“娘娘山苗匪造反”印象。

起義原因:楊玉清(又名楊宗保)、楊三妹為同胞兄妹,盤縣馬場鄉滑石板人,信奉清水教。楊玉清原為小鹽販,在盤水毗鄰各鄉之間往來趕場,零售食鹽,熟人較多。在封建地主階段的黑暗統治下,民不聊生,楊玉清借助教經,說話有誘惑力。一九一四年楊玉清的母親病故,抬到舊馬場埋了,埋下不到三天,被馬場龍家知道後,派人挖了出來,還要找楊玉清問罪。龍家勢大,楊玉清知道在家呆不下去了,就跑出去不敢回來,先後到了普安的火石山,安龍的普評、貞豐、關嶺、郎岱。在郎岱遇楊德成、楊德虎,說水城縣有個姓楊的苗族,被官府逼火了,準備組織人打官府。楊玉清聽後,激起了反抗精神,說“官府可惡,我們地方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更可惡。不幹就不幹,要幹就要大幹一場,幹一場死掉,總比拿給人家整死好”,三人商定:楊德成、楊德虎在郎岱組織幾千人,水城的人已經集攏,盤縣由楊玉清辦,只要盤縣聚攏人,互相知會一下就上娘娘山。

起義計畫:按照計畫,楊玉清回到滑石板,安排李志香、熊玉清在本地攏絡人。不久,楊玉清則從貞豐、安龍帶了八百多人來,把區長龍奇珍也嚇跑了。楊玉清說:我家三妹“替天行道”,得了法術,只要心誠“神符法水,保護神兵,刀殺不傷,槍打不進”。還請來了“黎山老母”(一清水教徒之黎姓婦人),我們先上娘娘山等候聚攏人,就把那些官府和惡人斬盡殺絕,窮人才有好日子過。接著,會同李志香、熊玉清在本地招集的近百人,集中在砂糖果樹下,編成三個營。武器火藥槍占多半,其餘的是梭標、馬刀。第二天在噠啦洞口殺牛祭旗。楊玉清拿出一面紅布做的大旗,上書“楊大帥祖走遍天下無人擋駕”十二個大字,接著用牛血染紅旗,楊玉清又作了一番鼓動性講話,講完後,分三隊集合,順著石門檻、匡家寨、經林家屋基、羊場、九家村,大隊人馬就上了娘娘山,住在山上的岩洞裡。接著,郎岱的楊德成、楊德虎及水城那個苗族首領,共推舉楊玉清為頭領,每天在娘娘山操練。

當年夏天,盤縣縣長孫如磐探悉情況,令縣民團督練長陸鳳生帶隊前往察看真相,陸率隊到達距娘娘山約十五公里的嘿白村,即停止駐紮,派隊丁傳呼楊玉清來相見。楊則認為身份高,拒絕來見,並答覆:“陸鳳生一個小小督練長,夠不上要我下山去見”。於是陸鳳生帶隊再到娘娘山下,又派隊丁傳呼楊玉清來見,楊等拒不遵命,縣令教徒對上山隊丁進行突然攻擊,同時口中大呼“刀殺不著、槍打不進”頭帶符章,居高臨下,猛撲下山。陸鳳生見教徒來勢兇猛,眾寡懸殊,即令撤退。教徒乘勝追至嘿白村。山路崎嶇,民團退卻艱難,隊長朱小序,班長李苗子兩人陣亡,隊丁傷亡十余人,陸率殘部,狼狽逃回縣城。

縣長孫如磐目睹勢態日趨嚴重。一面呈報貴州省政府,一面召集盤縣城鄉紳團商議,決定委龍雲樓為招討總指揮,胡兆民為快槍第一隊長,張續飛為快槍第二隊長,項登高為大炮隊長,許成功為白刃隊長,姜夢熊為彈藥隊長,屠子清為火槍隊長,馮少白、項魯卿為駐城攻守辦事處正、副主任。全縣十個區,每區抽調民團二百人,自帶武器,令一周內,齊集城區整編,待命出發。並先行聯絡近鄰的水城、普安等縣,定期會剿。十月,孫如磐親率龍雲樓等二千余人向娘娘山分路進擊。

楊玉清等悉城內官兵已向娘娘山大舉進攻,知不能敵,即率部撤回安龍、貞豐,到九家村時,探子報告,前面有官兵攔路,楊玉清令大家沖過去。從九家村至羊場,教徒被打死幾十人,沖到南京橋邊,被梅花箐易曉崗埋伏在擦耳岩的伏兵伏擊,打死一很多人。教徒有神護身,大喊“不怕,沖!”,紛紛被擊中滾下河去,死傷幾盡,楊玉清、李志香、熊玉清,涉過洛細小河,往林家屋基這條敗逃了。

楊玉清敗逃後,經普安火石山、安龍普坪、關嶺。不久,楊玉清在關嶺被捕殺,李志香為其收屍,起義失敗。

古人留言地,只等聖賢人;

頭頂娘娘山,腳踏六車河。

誰能識得破,銀子過馬馱;

若是你不信,岩上還有稱。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關於上面這首詩的,百寇里講的不是很詳細,我來為大家仔細道來。傳說在不知名的古代有一位大將因兵敗不敢回朝廷,就帶著自己的部署家族和財富就跑到娘娘山六車河大峽谷躲了起來,時間流逝,這位大將漸漸老去,看家中也沒有經天緯地的人物出現,所以就把自己的財富秘密的藏了起來,就給後人留下這首詩,以待以後子孫後代能有賢人破得這首詩,以振興家族,可是時間過去了這麼久,故事一直還在流傳,大將的後人也不見出現,以至於現在這裡的人們就從其他方向解釋這個傳說。由於山高穀深,河流的落差大,政府就在六車河修了一個水電站,現在已經報廢了,這個小小的水電站供應起了周圍幾個鄉鎮的用電,加之以前電費貴,所以水電站錢賺得盆滿缽滿,所以人們說這個詩已經預測了水電站的建設。後來娘娘山旅遊區的開發,幾個億的資金注入進來,所以人們又講,這回是真的應了這個詩了。這個詩的真假誰也不知道,如果有探險家,和尋寶家倒是可以來試試。

飛龍馬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娘娘山過去的過去的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單身漢,整天無所事事,但就是喜歡馬,到處訪好馬,然後轉手賣出去,有一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就問主人家可有馬賣,主人家說有,就是怕你不想要,他便讓主人家帶他去看,一去看,只見一個狗大的小馬,主人家說就是這個了,主人家說這馬都五六年了,生下來就這麼大,多少年過去了也不見長大,始終賣不出去。這買馬人一眼就看出這馬非是凡品,然而他卻裝出一副不想要的樣子,只說我也不能空手回去,這樣,你把這小馬給我,我也不給你錢,來年我給你送一旦玉米來,主人家想,這小馬留下來也無用,既然他用一旦玉米來換,何不如就給了他,這人就把小馬拉著走,走了半天,便來到一條小河邊,他便把小馬拉到河裡去洗,一邊洗一邊說“汝本是龍鳳,奈何染汙把汝耽。”一邊洗一邊念,當他把小馬最後一個地方洗好之後,小馬的身形暴漲,達到了三丈高六長短,背生雙翅,神武非凡。他從此騎著此馬遨遊天地好不自在,可是他後來厭煩了這種生活,就想著帶著這神馬去官家謀一個一官半職,怎奈官家見了此馬,心生歡喜,便設計殺死了這人,可是神馬豈是一般人能降服的,主人死後便騰空而去。此神馬始終沒有去救他的主人,因為他承諾用一旦玉米換它出泥淖,卻沒有兌現第二年給玉米的承諾。……時間流逝,那賣馬人家早已經忘記那一旦玉米的事,然而在一個風雪交加,揭不開鍋的早晨,發現自家門前竟然有一旦玉米。

(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