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都如何引領歐亞大陸互聯互通時代?來稿

摘要:去年七月份的窗含西嶺千秋雪, 成都美醉了;但成都的未來已經不止于美食、美女、美景

本文為談笑凱歌還先生原創賜稿,

授權發佈, 特此感謝。 凱歌先生對成都的歷史、經濟較瞭解, 並對成都的未來寄予厚望, 特寫此文, 希望和各位杆友分享交流。

本文不代表“杠杆遊戲”(ID:ZhangYinyin0903)立場。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 請獲取授權。 另, 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包括ID)和作者, 謝謝!

撰文| 談笑凱歌還

2017年早春, 趙雷的一首淺吟低唱的《成都》, 讓成都這座文藝範十足的城市刷爆了朋友圈, 勾起了人們對成都溫暖的回憶和憧憬, 可我告訴你們, 趙雷可能給你們唱了一個假成都, 真正的成都可能和歌裡完全不一樣。

圖1.天府大道 攝影|談笑凱歌還

玉林路走到盡頭, 是二環高架, 因為那裡是單行道。

成都的晚上, 也沒有燈火熄滅的時候, 因為成都的夜生活十點鐘才正式開始, 如果你要走到燈都熄滅, 你可能要走個通宵。

成都更不是小城市, 更多是聞名遐邇的大都市, 去年被規劃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在成都, 豪哥和美女們喜歡的LV、愛馬仕在這裡都有直營店, 奢侈品消費是僅次於京滬, 號稱奢侈品第三城;汽車上牌總量緊隨北京,

400+萬輛據全國第二;世界五百強278家;航空客流量和國際航班數量都穩居內地城市第四;還是領館第三城……

圖2.成都環球中心 攝影|談笑凱歌還

1.成都, 自古以來的大都市

去年9月, 在向海外推介四川的時候外交部長王毅先生講到:

四川一直是中國開放的先行者。 早在兩千多年前, 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就已興起, 當時四川的布匹和竹製品就已遠銷印度。 從南方絲綢之路到漢代之後形成的北方絲綢之路, 四川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扮演著對外開放的重要角色,

成都在盛唐時代有揚一益二的美譽, 歷史上從來位列帝國前列, 基本不出前十名, 可是在90年代後沿海經濟崛起之後, 經濟上排名開始逐漸滑落, 甚至一度GDP落後於無錫、佛山、青島。

外地人談及成都, 首先的印象是火鍋、茶館和變臉, 還有張導演的《成都, 一座來了不想離開的城市》, 但總是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扯不上關係, 感覺好像都是北上廣的事。

圖3.寬窄巷子某火鍋店 攝影|談笑凱歌還

2、世界千年商貿的巨變, 從絲綢之路到大航海, 從駝隊到輪船

人類是天然的陸地動物, 天生怕水, 能走陸路就沒人會用海路。

翻開亞歐大陸的歷史, 其實就是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 中西方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就是源于長安出發的古絲綢之路, 張騫“鑿空之舉”開闢的, 經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另外,張騫還開闢了,不為人所知的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成都-印度)。

歷史上,絲綢之路幾經興廢,唐朝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因為怛羅斯戰役失利失去對中亞的控制,而阿撥斯王朝的興起,因而阻斷了絲路中亞段的通行。

第二次在塞爾柱突厥崛起時,宋朝末年國力下降,絲路貿易量逐年減少。直到元初,蒙古人佔據了幾乎整個亞洲大陸,絲路再次開通,才有了馬可波羅之行。

第三次就在明朝中期,奧斯曼帝國崛起,攻滅拜占庭,並趁勢西進,阻斷了南北兩條絲路以及紅海到地中海的貿易運輸。

這也直接刺激了西歐人開闢海上貿易路線,間接造就了大航海時代。

英國的工業革命促成了海權時代的到來,二戰後美國繼承了大英的紅利和衣缽,中美握手,冷戰結束,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迴圈後,英美主導的世界海權時代走向極盛。

英美主導的海洋經濟背景下,發達經濟體的產業基本沿海,港口佈局,無論是國際上的大東京、紐約、倫敦、三藩市灣區,還是國內的香港、上海、深圳,沿海城市占盡風光,就是大陸代表城市巴黎、莫斯科、柏林、日內瓦等也相形見絀。國內的傳統十大城市重慶、武漢、成都、西安、瀋陽……經濟發展逐漸水準落後於沿海城市。

可是這一切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開始了悄悄的改變,中國主張的“一帶一路”,特別是渝新歐和蓉歐鐵路的開通,更是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

相比海運,中歐鐵路貨運最大的優勢是節省時間(在個性化和定制化來臨的時代,時間是最大的成本,未來歐亞鐵路大通道優化,提高效率後,還可以大幅縮減)。海運鹽田港到阿姆斯特丹大概要31天,蓉歐快鐵目前只要12天,同時還能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和燃油污染,金融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按照網紅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先生的說法,價格基本和海運持平(其實應該是有補貼),但就是算靠補貼,可別忘了省了鑄幣稅。

隨著中歐,泛亞和亞非高鐵網路的建成,歐亞大陸鐵路貨運會分散掉不少海運的需求。

從海權回歸陸權,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時代背景和主題,老歐洲、毛子和中亞各國都來捧亞投行的場,都是利益驅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嘛,有小錢錢賺,誰還吃多了喊打喊殺啊。

3、國內經濟東強西弱的背景,是和海權時代的背景緊密相關的

1978年後的改開,國家的政策和資源傾斜,極大的改變了國內城市的經濟格局。孔雀東南飛,在出口戰略的導引下,受益于稅收優惠和低廉的內地人力資源,沿海城市或多或少享受了歷史的紅利和經濟盛宴,特別是加入WTO之後,一舉超越和拉大了和內地城市的差距。

作為沿海戰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滬深從某種程度上是改革開放的“特權”城市(作者看法:很多人不同意,請自己去思考)。沿海出口經濟的背景是國際產業分工的結局,更深層次是源于七十年代初的中美握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沿海出口經濟是歐美經濟的衍生,多數出口型企業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歐美市場的。

世紀初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提出,並沒有改變國內經濟失衡的格局,但轉變的分水嶺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出臺,更源于習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開始了東西部經濟的再平衡之路。

30年來,媒體言必稱北上廣,京滬深房價永遠漲也深入人心,可有一條,物壯則老。變永遠是易道的主題,經濟平衡發展是國家制度所決定的,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國家中心城市正是適應國際和國內經濟的發展需要。

陸權回歸的世界歷史大戲,正在上演,而中國是大戲的中心舞臺,歷史的聚光燈都聚焦在一帶一路的明星城市上面。

4、成都是大戲的重要主角,為啥子呢?

答案就是成都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向南聯通泛亞大通道,三條國家戰略大通道的黃金交匯點上,這是成都的千年歷史機遇;地處四川平原腹地的成都,自古就是南北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而新的“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貿易通道,而是集合投資、文化交流、技術合作的價值創造帶,成都在其中具備多種優勢。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中將成都定位為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明確提出四中心一樞紐。

2016年,成都GDP排名全國第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位列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國僅次於直轄市重慶和天津;四川自貿區獲批, 其中成都部分占地約100平方公里。

圖6.成都天府金融中心 攝影|談笑凱歌還

國家中心城市火爆的根源在於,這不是一個概念遊戲(類似所謂一二三線城市,因為官方從沒有認定過),而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綜合待遇,背後代表的是城市未來的規模、層級、地位和前景的制度安排,是政策、戰略、人口、資源的一次重大重組,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股市上的重組概念股,鳥槍換炮了。

5、談起文化,成都那是很有底氣的,那是因為有優質的歷史文化基因

“文宗自古出巴蜀”漢唐尤盛,文翁、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薛濤、蘇軾、楊慎、近代有郭沫若、張大千,巴金、何其芳、流沙河……他們血液中的地氣無不與成都相連,與錦江相貫。

“自古詩人例到蜀”,是詩人,就得入蜀住一陣,走一遭,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古代外省詩人到過四川:王勃、盧照鄰、高適、李商隱、杜甫、岑參、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歐陽修、陸遊…

當今又盛產文藝青年,李宇春、張靚穎、李易峰……

圖7.成都浣花溪公園 攝影|談笑凱歌還

成都市很善於行銷自己的城市,《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讓成都的休閒,樂天知命的生活方式廣為人知。2011年,記得成都在紐約時代廣場做了城市形象廣告,主題就是 Typical China,Panda home。為什麼呢?個人揣測一下:

大禹治水不用說了,可是很少人知道,大禹的故鄉在四川。

歷史上,四川是個以移民省份,早於清末的湖廣填四川,就有秦漢晉唐宋的中原移民,具有強大的融合和包容能力。

自炎黃以來,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包容能力就不用說了,包容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地理和人口分佈上看,中國的西部都是高原荒漠戈壁,四川的西部也是類似。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老四川(四川+重慶)曾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中國有一條胡煥庸線,沿著四川盆地邊緣的西部山脈,四川的人口分佈也是東密西疏。

中國的西部是少數民族地區,四川也是。

成都和北京都是環狀城市,1-6環,環環相扣,是圓的城市,天府廣場更是一副太極圖。

所以成都市一座太極之城,成都文化的底蘊是道家,是最能體現道家哲學的城市,道家是華夏的源生哲學,道教是中國的本教。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聖的這首詩是不是,非常適合描述中國和成都的文化融合能力?

中餐享譽全球,川菜美譽中國。

綜上所述,四川是不是很像小中國啊? Typical China。

圖8.都江堰二王廟 攝影|談笑凱歌還

歪果仁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是香港和上海,原因是無論是外觀上,還是部分意識和價值觀上,都很接近西方,讓歪果仁有親切感和認同感,這正是顯示了華夏文化開明和包容。

但是,真正強大的國度和文明,他的文化和風俗必也會贏得外來文明的認同,這才是對其民族真正的尊重和敬仰,相比沿海城市,成都氣質和風俗上有更多的中國文化基因。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寬窄巷子喝茶,太古裡購物,休閒農家樂,這座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城市,正在成為世界的新愛。

6、人文地理條件優越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在中國,成都是唯二的中心城區和城市名字沒有改過的千年大都市(蘇州是另外一個),盛唐時代的揚一益二不是吹牛逼的(實際上很有可能是益一揚二)。

成都的風水其實相當不錯,先從地理上看,成都和北京都是靠山型城市,按照風水, 這種城市是有“底氣”的。

成都西邊靠的“山”有多大? 背靠的龍門山,其實是昆侖山的餘脈在四川西部的延伸,誇張一點說,中國西部的高原山脈都是四川的後玄武。龍門山是西南東北向的,而成都傳統的中軸西北向和東南向的(據說這是有講究的)。

圖10.成都都江堰 攝影|談笑凱歌還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水,成都背靠的四川的水資源,千百年的沁潤,使成都人的骨子裡滲透著水的性格。成都人樂天知命,隨遇而安,與水的活移性相似。

四川西部幾乎是中國的“水塔”,整個四川的人均水資源量是全國的兩倍多,水多還不澇,這都得歸功於于秦昭王和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寶瓶口流入的水,兩千多年來一直灌溉著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

有水才有人聚集的城市,才有產業發展的可能,水聚財不是?所以說,成都的城市規模還有很大擴張的空間,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年成都房地產銷售面積一直位居全國三甲。

成都超級大都市的雄心,可以從成都交通的規劃中窺豹,130公里長的南北中軸線天府大道(沒看錯,建成60+公里,剩下的在建),成都二繞220公里(最近更名為6環,比北京6環還長),建設中的三繞459公里。成都地鐵今年在建400+公里(其中年內三段通車運營),遠景規劃2250公里(尚在規劃,部分未批復),逆天吧,查一查京滬運營里程和遠期規劃,這是世界級超級都市的架構。

7、科技和產業中心的今天和明天

30年改開和沿海出口戰略孕育和成就了深圳,華為中興,武林雙雄,奠定中國在世界通訊行業巨頭的地位。騰訊,互聯網行業三分天下有其一;金融雙驕招商銀行、平安保險;比亞迪從電子資訊到新能源汽車,都領風騷;萬科,房地產行業的標杆和領頭羊,最近風光無限的順豐,世界代工大王富士康,最盛的時候在深圳擁有70萬員工……

通訊和消費電子行業強大到讓內地城市幾乎無法呼吸,讓其無法望其項背。

魔都的跨國公司,則是很多在華跨國公司的運營總部所在地,儼然就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洋行裡的白領過了二三十年神仙般的日子,直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的到來。

仔細分析一下,華為、中興、平安、招商、萬科雖然源於深圳,但其實是全國佈局的,為嘛,人才啊,西安、武漢、成都、南京這些教育大市,都是大企業的重點佈局。

還有沿海企業並不是所有都高大上,珠三角長三角也有他的弱點和軟肋,就是很多所謂高科技出口企業,實際靠的是高科技帽子的稅收優惠。在國際市場上,主要以價格競爭,出口企業玩的是效率和成本,看看珠三角的眾多的私企和血汗工廠就知道了,另外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成本是巨大的。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2008年金融危機,讓沿海利潤微薄出口加工企業雪上添霜,大批工廠內遷和倒閉。國家經濟再平衡,還有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產業也是會遷移的,從小漁村到世界IT產品工廠的奇跡,真正靠的是制度和全國一盤棋戰略。

客觀而言,內地城市民營經濟已經失去了創業的最佳時代,築巢引鳳也許是這些城市發展民營經濟的最快捷手段。

最近幾年,在滬深就誰是科技之都論戰時的時候,華潤2000億、紫光IC國際城2000億、華僑城1200億、格羅方德100億美金、京東方幾百億,大量企業和資金擬砸向成都……資本悄然西進成都,資本是最懂政治的嘛。

華為去年底和四川省簽了一個全面合作戰略協定,天府新區也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和清華大學攜手簽訂合作協定;兩會後騰訊又和成都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定……

產業園區是科技和工業的土壤和載體平臺,高大上的成都科學城,是國內科技園區的巨無霸(中堂大人去年親臨視察),高逼格的新川工業園(類似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很有大學味道的天府軟體園,都是世界級園區的規劃和設計,有了梧桐樹,還怕鳳凰不來嗎?

IT攻城獅們最關注的積體電路行業,則有世界級的Intel,TI。

傳統優勢的航空航太軍工產業,國內數一數二,J20和J10,會讓你想起大名鼎鼎的成飛。隨著C919的首飛,未來民用航空產業空間巨大,可以說成都軍民融合發展的資本相當雄厚。

重工和軍工強大的國家才是真正的科技大國,反之,沒有強大軍工和重工的國家,民用技術再牛逼,也是大國的菜。舉個栗子,宇宙大國-大韓民國,半導體,手機,還有造船看上去都很牛逼,可是碰到事,敢擼起袖子和對手幹嘛?霓虹也是瘸腿的國家,你懂得。

回頭看一下《國之重器》,你就明白啥是真正的黑科技。

幾乎沒有基礎的成都汽車產業從零起步,2016年達到115萬輛,也就幾年的時間,引進了豐田、大眾、富豪、標緻雪鐵龍……

成都軟體遊戲產業在國內一馬當先,算是本土產業的亮點,最近說目標瞄準阿三的班加羅爾了,贊一個先。

對時間和效率要求高的消費電子,也在成都紮下了根,60%的iPad在富士康成都工廠生產,聯想、戴爾、仁寶、西門子都有生產基地,顯示技術方面有京東方項目。但和珠三角相比,中小型消費電子企業基本沒有競爭力。

菁蓉匯是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個人管見,兩創太雞血,也不別期望過高,因為真正的原創性科技和跨越式發展,除了自主研發(這個基本靠時間和資金砸出來),更多靠的是國家戰略和國際博弈,舉兩個栗子,這幾年的高鐵成網和建國時候的156項引進,大夥去思考一下。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去年國家計畫推出的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目標是打造全球創新網路重要節點,推動實現重大原創性科技的突破,北京、上海、合肥已經獲批,成都正在申報中,目標是核科技、航空航太和資訊安全產業。

北京互聯網,成都的航空航太,深圳的通信和消費電子,合肥的基礎研究,上海的積體電路應當是國家級的產業和區域性的科技中心。

8、交通和物流中心

成都區位偏西不靠海,不靠江,在海權背景的年代,這是明顯的缺陷。但在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世紀戰略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地緣態勢正在迅速改變,成都正是這歷史性轉變的最大受益者。在未來互聯互通的歐亞非大陸時代,成都是中國綜合交通位置最好的城市之一。

2月28日,國務院發佈《“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其中首次明確成都-重慶為全國四個將重點打造的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雙流機場客流量和國際航班數一直穩居內地城市第四,可以想像得出,建設中的成都新機場(一期投資700多億,三條跑道)若沒有國際的客流量和貨源量,是很難支撐的。

建設中的成都-蘭州鐵路,即將開工的成都-西寧,成都-格爾木快速鐵路,就目前經濟格局而言幾乎看不到經濟效益,而且費時費力。國家鉅資投入,能解釋通的的原因,就是背後藏有國家級的戰略性規劃。建設中的京昆通道,額濟納旗至廣州通道,時速350的新滬漢蓉,廈門到喀什通道,舉國矚目的川藏鐵路,這些鐵路都是穿成都而過。

成都東站規模之位元列全國第18位,可沒有算上成都南,成都西和馬上改造的成都北,還有建設中的天府站,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國際鐵路貨運港之一(和重慶鐵路港在伯仲之間),蓉歐快鐵就從這裡一路西行。

本文寫作之日,央視國際頻道正在熱播大型紀錄片《從成都出發》。國家意志,各位看官自行體會。

一趟班列,大千世界近在咫尺,華夏篇章妙筆芳華;一帶一路,古老成都耀眼全球,天下精彩盡收蓉城。這是央視《走遍中國》欄目對成都在全球地位和影響的濃縮和歸納。

還是借用外交部部長王毅先生的原話:

“未來,四川有望成為中國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領軍者。“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推進為四川擴大全方位開放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提供了重大機遇。四川向西連結中亞及歐洲國家,向北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向南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以及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向東拓展長江黃金水道的全方位開放藍圖,展現出無比廣闊的前景。”

深圳的速度,上海的高度,那麼可不可以說,成都的廣度。三個城市的共性都是國家的,而且會是世界的。

與沿海的明星城市上海和深圳相比,在三千年歷史長河的時間長軸,和廣袤歐亞大陸的廣度的座標體系裡,才能更清楚地衡量和發現成都的城市價值。利用好歐亞互聯互通這根杠杆,或決定成都的未來。

去年七月份的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美醉了;但成都的未來已經不止于美食、美女、美景。

祝各位杆友假期快樂!明天(4月4日),“杠杆遊戲”(ID:ZhangYinyin0903)將刊發一篇重慶讀者關於當地房地產的來稿,敬請期待!

經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另外,張騫還開闢了,不為人所知的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成都-印度)。

歷史上,絲綢之路幾經興廢,唐朝安史之亂前後。唐朝因為怛羅斯戰役失利失去對中亞的控制,而阿撥斯王朝的興起,因而阻斷了絲路中亞段的通行。

第二次在塞爾柱突厥崛起時,宋朝末年國力下降,絲路貿易量逐年減少。直到元初,蒙古人佔據了幾乎整個亞洲大陸,絲路再次開通,才有了馬可波羅之行。

第三次就在明朝中期,奧斯曼帝國崛起,攻滅拜占庭,並趁勢西進,阻斷了南北兩條絲路以及紅海到地中海的貿易運輸。

這也直接刺激了西歐人開闢海上貿易路線,間接造就了大航海時代。

英國的工業革命促成了海權時代的到來,二戰後美國繼承了大英的紅利和衣缽,中美握手,冷戰結束,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迴圈後,英美主導的世界海權時代走向極盛。

英美主導的海洋經濟背景下,發達經濟體的產業基本沿海,港口佈局,無論是國際上的大東京、紐約、倫敦、三藩市灣區,還是國內的香港、上海、深圳,沿海城市占盡風光,就是大陸代表城市巴黎、莫斯科、柏林、日內瓦等也相形見絀。國內的傳統十大城市重慶、武漢、成都、西安、瀋陽……經濟發展逐漸水準落後於沿海城市。

可是這一切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開始了悄悄的改變,中國主張的“一帶一路”,特別是渝新歐和蓉歐鐵路的開通,更是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

相比海運,中歐鐵路貨運最大的優勢是節省時間(在個性化和定制化來臨的時代,時間是最大的成本,未來歐亞鐵路大通道優化,提高效率後,還可以大幅縮減)。海運鹽田港到阿姆斯特丹大概要31天,蓉歐快鐵目前只要12天,同時還能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和燃油污染,金融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按照網紅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先生的說法,價格基本和海運持平(其實應該是有補貼),但就是算靠補貼,可別忘了省了鑄幣稅。

隨著中歐,泛亞和亞非高鐵網路的建成,歐亞大陸鐵路貨運會分散掉不少海運的需求。

從海權回歸陸權,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時代背景和主題,老歐洲、毛子和中亞各國都來捧亞投行的場,都是利益驅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嘛,有小錢錢賺,誰還吃多了喊打喊殺啊。

3、國內經濟東強西弱的背景,是和海權時代的背景緊密相關的

1978年後的改開,國家的政策和資源傾斜,極大的改變了國內城市的經濟格局。孔雀東南飛,在出口戰略的導引下,受益于稅收優惠和低廉的內地人力資源,沿海城市或多或少享受了歷史的紅利和經濟盛宴,特別是加入WTO之後,一舉超越和拉大了和內地城市的差距。

作為沿海戰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滬深從某種程度上是改革開放的“特權”城市(作者看法:很多人不同意,請自己去思考)。沿海出口經濟的背景是國際產業分工的結局,更深層次是源于七十年代初的中美握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沿海出口經濟是歐美經濟的衍生,多數出口型企業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歐美市場的。

世紀初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提出,並沒有改變國內經濟失衡的格局,但轉變的分水嶺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出臺,更源于習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開始了東西部經濟的再平衡之路。

30年來,媒體言必稱北上廣,京滬深房價永遠漲也深入人心,可有一條,物壯則老。變永遠是易道的主題,經濟平衡發展是國家制度所決定的,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國家中心城市正是適應國際和國內經濟的發展需要。

陸權回歸的世界歷史大戲,正在上演,而中國是大戲的中心舞臺,歷史的聚光燈都聚焦在一帶一路的明星城市上面。

4、成都是大戲的重要主角,為啥子呢?

答案就是成都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向南聯通泛亞大通道,三條國家戰略大通道的黃金交匯點上,這是成都的千年歷史機遇;地處四川平原腹地的成都,自古就是南北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而新的“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貿易通道,而是集合投資、文化交流、技術合作的價值創造帶,成都在其中具備多種優勢。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中將成都定位為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明確提出四中心一樞紐。

2016年,成都GDP排名全國第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位列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國僅次於直轄市重慶和天津;四川自貿區獲批, 其中成都部分占地約100平方公里。

圖6.成都天府金融中心 攝影|談笑凱歌還

國家中心城市火爆的根源在於,這不是一個概念遊戲(類似所謂一二三線城市,因為官方從沒有認定過),而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綜合待遇,背後代表的是城市未來的規模、層級、地位和前景的制度安排,是政策、戰略、人口、資源的一次重大重組,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股市上的重組概念股,鳥槍換炮了。

5、談起文化,成都那是很有底氣的,那是因為有優質的歷史文化基因

“文宗自古出巴蜀”漢唐尤盛,文翁、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薛濤、蘇軾、楊慎、近代有郭沫若、張大千,巴金、何其芳、流沙河……他們血液中的地氣無不與成都相連,與錦江相貫。

“自古詩人例到蜀”,是詩人,就得入蜀住一陣,走一遭,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古代外省詩人到過四川:王勃、盧照鄰、高適、李商隱、杜甫、岑參、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歐陽修、陸遊…

當今又盛產文藝青年,李宇春、張靚穎、李易峰……

圖7.成都浣花溪公園 攝影|談笑凱歌還

成都市很善於行銷自己的城市,《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讓成都的休閒,樂天知命的生活方式廣為人知。2011年,記得成都在紐約時代廣場做了城市形象廣告,主題就是 Typical China,Panda home。為什麼呢?個人揣測一下:

大禹治水不用說了,可是很少人知道,大禹的故鄉在四川。

歷史上,四川是個以移民省份,早於清末的湖廣填四川,就有秦漢晉唐宋的中原移民,具有強大的融合和包容能力。

自炎黃以來,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包容能力就不用說了,包容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地理和人口分佈上看,中國的西部都是高原荒漠戈壁,四川的西部也是類似。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老四川(四川+重慶)曾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中國有一條胡煥庸線,沿著四川盆地邊緣的西部山脈,四川的人口分佈也是東密西疏。

中國的西部是少數民族地區,四川也是。

成都和北京都是環狀城市,1-6環,環環相扣,是圓的城市,天府廣場更是一副太極圖。

所以成都市一座太極之城,成都文化的底蘊是道家,是最能體現道家哲學的城市,道家是華夏的源生哲學,道教是中國的本教。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聖的這首詩是不是,非常適合描述中國和成都的文化融合能力?

中餐享譽全球,川菜美譽中國。

綜上所述,四川是不是很像小中國啊? Typical China。

圖8.都江堰二王廟 攝影|談笑凱歌還

歪果仁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是香港和上海,原因是無論是外觀上,還是部分意識和價值觀上,都很接近西方,讓歪果仁有親切感和認同感,這正是顯示了華夏文化開明和包容。

但是,真正強大的國度和文明,他的文化和風俗必也會贏得外來文明的認同,這才是對其民族真正的尊重和敬仰,相比沿海城市,成都氣質和風俗上有更多的中國文化基因。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寬窄巷子喝茶,太古裡購物,休閒農家樂,這座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城市,正在成為世界的新愛。

6、人文地理條件優越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在中國,成都是唯二的中心城區和城市名字沒有改過的千年大都市(蘇州是另外一個),盛唐時代的揚一益二不是吹牛逼的(實際上很有可能是益一揚二)。

成都的風水其實相當不錯,先從地理上看,成都和北京都是靠山型城市,按照風水, 這種城市是有“底氣”的。

成都西邊靠的“山”有多大? 背靠的龍門山,其實是昆侖山的餘脈在四川西部的延伸,誇張一點說,中國西部的高原山脈都是四川的後玄武。龍門山是西南東北向的,而成都傳統的中軸西北向和東南向的(據說這是有講究的)。

圖10.成都都江堰 攝影|談笑凱歌還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水,成都背靠的四川的水資源,千百年的沁潤,使成都人的骨子裡滲透著水的性格。成都人樂天知命,隨遇而安,與水的活移性相似。

四川西部幾乎是中國的“水塔”,整個四川的人均水資源量是全國的兩倍多,水多還不澇,這都得歸功於于秦昭王和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寶瓶口流入的水,兩千多年來一直灌溉著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

有水才有人聚集的城市,才有產業發展的可能,水聚財不是?所以說,成都的城市規模還有很大擴張的空間,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年成都房地產銷售面積一直位居全國三甲。

成都超級大都市的雄心,可以從成都交通的規劃中窺豹,130公里長的南北中軸線天府大道(沒看錯,建成60+公里,剩下的在建),成都二繞220公里(最近更名為6環,比北京6環還長),建設中的三繞459公里。成都地鐵今年在建400+公里(其中年內三段通車運營),遠景規劃2250公里(尚在規劃,部分未批復),逆天吧,查一查京滬運營里程和遠期規劃,這是世界級超級都市的架構。

7、科技和產業中心的今天和明天

30年改開和沿海出口戰略孕育和成就了深圳,華為中興,武林雙雄,奠定中國在世界通訊行業巨頭的地位。騰訊,互聯網行業三分天下有其一;金融雙驕招商銀行、平安保險;比亞迪從電子資訊到新能源汽車,都領風騷;萬科,房地產行業的標杆和領頭羊,最近風光無限的順豐,世界代工大王富士康,最盛的時候在深圳擁有70萬員工……

通訊和消費電子行業強大到讓內地城市幾乎無法呼吸,讓其無法望其項背。

魔都的跨國公司,則是很多在華跨國公司的運營總部所在地,儼然就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洋行裡的白領過了二三十年神仙般的日子,直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的到來。

仔細分析一下,華為、中興、平安、招商、萬科雖然源於深圳,但其實是全國佈局的,為嘛,人才啊,西安、武漢、成都、南京這些教育大市,都是大企業的重點佈局。

還有沿海企業並不是所有都高大上,珠三角長三角也有他的弱點和軟肋,就是很多所謂高科技出口企業,實際靠的是高科技帽子的稅收優惠。在國際市場上,主要以價格競爭,出口企業玩的是效率和成本,看看珠三角的眾多的私企和血汗工廠就知道了,另外帶來的環境污染的成本是巨大的。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2008年金融危機,讓沿海利潤微薄出口加工企業雪上添霜,大批工廠內遷和倒閉。國家經濟再平衡,還有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產業也是會遷移的,從小漁村到世界IT產品工廠的奇跡,真正靠的是制度和全國一盤棋戰略。

客觀而言,內地城市民營經濟已經失去了創業的最佳時代,築巢引鳳也許是這些城市發展民營經濟的最快捷手段。

最近幾年,在滬深就誰是科技之都論戰時的時候,華潤2000億、紫光IC國際城2000億、華僑城1200億、格羅方德100億美金、京東方幾百億,大量企業和資金擬砸向成都……資本悄然西進成都,資本是最懂政治的嘛。

華為去年底和四川省簽了一個全面合作戰略協定,天府新區也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和清華大學攜手簽訂合作協定;兩會後騰訊又和成都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定……

產業園區是科技和工業的土壤和載體平臺,高大上的成都科學城,是國內科技園區的巨無霸(中堂大人去年親臨視察),高逼格的新川工業園(類似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很有大學味道的天府軟體園,都是世界級園區的規劃和設計,有了梧桐樹,還怕鳳凰不來嗎?

IT攻城獅們最關注的積體電路行業,則有世界級的Intel,TI。

傳統優勢的航空航太軍工產業,國內數一數二,J20和J10,會讓你想起大名鼎鼎的成飛。隨著C919的首飛,未來民用航空產業空間巨大,可以說成都軍民融合發展的資本相當雄厚。

重工和軍工強大的國家才是真正的科技大國,反之,沒有強大軍工和重工的國家,民用技術再牛逼,也是大國的菜。舉個栗子,宇宙大國-大韓民國,半導體,手機,還有造船看上去都很牛逼,可是碰到事,敢擼起袖子和對手幹嘛?霓虹也是瘸腿的國家,你懂得。

回頭看一下《國之重器》,你就明白啥是真正的黑科技。

幾乎沒有基礎的成都汽車產業從零起步,2016年達到115萬輛,也就幾年的時間,引進了豐田、大眾、富豪、標緻雪鐵龍……

成都軟體遊戲產業在國內一馬當先,算是本土產業的亮點,最近說目標瞄準阿三的班加羅爾了,贊一個先。

對時間和效率要求高的消費電子,也在成都紮下了根,60%的iPad在富士康成都工廠生產,聯想、戴爾、仁寶、西門子都有生產基地,顯示技術方面有京東方項目。但和珠三角相比,中小型消費電子企業基本沒有競爭力。

菁蓉匯是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個人管見,兩創太雞血,也不別期望過高,因為真正的原創性科技和跨越式發展,除了自主研發(這個基本靠時間和資金砸出來),更多靠的是國家戰略和國際博弈,舉兩個栗子,這幾年的高鐵成網和建國時候的156項引進,大夥去思考一下。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去年國家計畫推出的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目標是打造全球創新網路重要節點,推動實現重大原創性科技的突破,北京、上海、合肥已經獲批,成都正在申報中,目標是核科技、航空航太和資訊安全產業。

北京互聯網,成都的航空航太,深圳的通信和消費電子,合肥的基礎研究,上海的積體電路應當是國家級的產業和區域性的科技中心。

8、交通和物流中心

成都區位偏西不靠海,不靠江,在海權背景的年代,這是明顯的缺陷。但在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世紀戰略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地緣態勢正在迅速改變,成都正是這歷史性轉變的最大受益者。在未來互聯互通的歐亞非大陸時代,成都是中國綜合交通位置最好的城市之一。

2月28日,國務院發佈《“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其中首次明確成都-重慶為全國四個將重點打造的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雙流機場客流量和國際航班數一直穩居內地城市第四,可以想像得出,建設中的成都新機場(一期投資700多億,三條跑道)若沒有國際的客流量和貨源量,是很難支撐的。

建設中的成都-蘭州鐵路,即將開工的成都-西寧,成都-格爾木快速鐵路,就目前經濟格局而言幾乎看不到經濟效益,而且費時費力。國家鉅資投入,能解釋通的的原因,就是背後藏有國家級的戰略性規劃。建設中的京昆通道,額濟納旗至廣州通道,時速350的新滬漢蓉,廈門到喀什通道,舉國矚目的川藏鐵路,這些鐵路都是穿成都而過。

成都東站規模之位元列全國第18位,可沒有算上成都南,成都西和馬上改造的成都北,還有建設中的天府站,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國際鐵路貨運港之一(和重慶鐵路港在伯仲之間),蓉歐快鐵就從這裡一路西行。

本文寫作之日,央視國際頻道正在熱播大型紀錄片《從成都出發》。國家意志,各位看官自行體會。

一趟班列,大千世界近在咫尺,華夏篇章妙筆芳華;一帶一路,古老成都耀眼全球,天下精彩盡收蓉城。這是央視《走遍中國》欄目對成都在全球地位和影響的濃縮和歸納。

還是借用外交部部長王毅先生的原話:

“未來,四川有望成為中國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領軍者。“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推進為四川擴大全方位開放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提供了重大機遇。四川向西連結中亞及歐洲國家,向北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向南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以及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向東拓展長江黃金水道的全方位開放藍圖,展現出無比廣闊的前景。”

深圳的速度,上海的高度,那麼可不可以說,成都的廣度。三個城市的共性都是國家的,而且會是世界的。

與沿海的明星城市上海和深圳相比,在三千年歷史長河的時間長軸,和廣袤歐亞大陸的廣度的座標體系裡,才能更清楚地衡量和發現成都的城市價值。利用好歐亞互聯互通這根杠杆,或決定成都的未來。

去年七月份的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美醉了;但成都的未來已經不止于美食、美女、美景。

祝各位杆友假期快樂!明天(4月4日),“杠杆遊戲”(ID:ZhangYinyin0903)將刊發一篇重慶讀者關於當地房地產的來稿,敬請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