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國產首架C-2運輸機正式服役,超過中國運20?

3月30日, 日本航空自衛隊在位於鳥取縣的美保基地舉行了首架C-2運輸機的服役儀式。 該機於去年年中由三菱公司交付日本航空自衛隊, 此前該機已經經歷了長達6年的試飛。 自此, 日本正式成為亞洲第二個獨立研發並裝備100噸以上級別大型飛機的國家。 目前, 日本航空自衛隊已經下達了40架的C-2運輸機訂單。

C-2運輸機是日本自行研製的首款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大型飛機, 也是迄今為止日本研製過的噸位最大的飛機。 該機設計上用於取代C-1和C-130, 將成為未來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力運輸機型。 與同噸位的A400M和安-70相比, C-2最明顯的特徵是採用了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 這使得該機具有更快的飛行速度。 C-2的動力系統同時也考慮到了通用性問題, 其發動機與美國出售給日本的E-767預警機、KC-767空中加油以及美國空軍的KC-10A空中加油機屬於同一系列產品, 維護保養上比較方便。

另外, C-2在設計時也考慮了與同時期發展的P-1海上巡邏機的零件通用性, 兩機具有共同的外翼段設計。


C-2在設計上具有非常寬大的貨艙, 加之非常充沛的動力, 這使得該機理論上能夠運載大型裝備或物資。 然而, 目前的C-2僅具有最高30噸的載重能力,

即便是遠期發展中的計畫也僅僅提升到37噸, 這顯然與該機的體積非常不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於日本航空工業在設計製造和材料技術上出了問題——與日本傳統上“材料強國”的形象迥然不同的是, C-2所採用的複合材料具有一定問題, 甚至在試飛期間還出現過整塊材料構件脫落的情況。 另外, 日本航空器設計師對於機體結構減重的“執念”也是限制C-2載重能力的原因之一。 為確保C-2的機體重量盡可能輕便, 日本的工程師們想起了給C-2的地板打孔這個在外界看來根本不該有的設計——這簡直與七十多年前日本工程師給“零”式戰鬥機機體結構打孔的設計如出一轍。 自然而然在, 材料和設計上都出現了問題的C-2根本沒有運載重型裝備的打算和能力。


應該說, C-2作為一種大中型運輸機, 其最大30噸的載荷、5600千米的航程(極限載荷狀態下)的指標很適合日本這種國土面積有限、空中力量規模一般的國家, 因此並不能算是失敗作品。 然而與“隔壁”的運-20相比, C-2的載重能力還不到運-20的一半,

航程上也相去甚遠, 這使得C-2實在是有些“黯淡無光”。 如果再考慮到C-2比起運-20服役整整晚了半年, 不難看出日本的航空技術與中國的距離正在越拉越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