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戈壁高原上的幸福團隊

中國路橋網訊 在距格爾木大約6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托勒海”, 蒙古語即“胡楊很多的地方。 ”是青海唯一,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楊林。 胡楊樹也被人們稱為 “最美麗的樹”和“沙漠英雄樹”。 在距離格爾木約350 公里的地方有一支修建格庫鐵路的中國鐵建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築路團隊, 他們就如那片金色燦爛的胡楊林, 以最美最樂觀最燦爛和最幸福的姿態, 戰高原鬥風沙、抗嚴寒耐酷暑, 為片草不長的生命禁區鋪就了一條“黃金通道”。

“精神風貌好”是各級領導對這支團隊的評價。 前期這支專案管理團隊共有37人,

80後占27人, 老鐵兵6人, 女同志5人。 這支高原年青團隊被團隊裡的每個人讚譽為“最幸福團隊”。

在平均海拔3000米, 低氧、低溫、低壓, 方圓百餘裡無人煙、百余裡無水不長草的惡劣環境下, 他們的“幸福”感緣何而來?

2016年畢業到格庫專案工作的辦公室人員王夢瑤的眼裡有著對專案原來班子領導的一幅幅素描畫。

303立交5號大橋全線率先合龍時的團隊合影

素描一:剛柔並濟的韓偉

一米八幾高大而強壯的外表, 極具一種強大的氣場, 卻有著關懷每位員工的細膩柔和的內心。

“小王, 我看你一直沒怎麼吃東西, 是有高原反應嗎?是不是路上奔波沒有休息好?我那還有紅景天, 你等下吃一點, 多吃點飯, 不然在高原可是撐不住的。 ”小王聊起剛到專案部與領導們一起聚餐情景, 讓她實實在在感受了專案領導的關心和溫暖。

小王說從沒經歷過戈壁高原, 百餘裡荒無人煙這樣的環境生活, 對於有“吃貨”嗜好的她最難以忍受的是嘴饞又沒辦法解饞。 韓經理每次出差回來, 就會把自己行李帶的水果、零食拿到辦公室分享給大家,

讓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在格庫找到一種歸屬感。

有一次韓經理看到了列印檔案是單面的, 便要求以後列印複印都要雙面用紙, 大家要從細節上養成節約的習慣, 專案管理開源節流要體現在每一個小細節裡。 讓她一下就感受到了一個管理者的優良作風。

挑燈工作的格庫管理團隊

素描二:白面書生變身西北大漢的游錢軍

自2015年至2016年擔任格庫專案黨支部書記的游書記是我的分管領導。

剛上班的我對很多工作不熟, 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 但他從來沒有批評過我, 只是告訴我幹辦公室就是“勤和細”二字。 有一次我按照通知要求將報送資料發至郵箱, 認為這項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後來游書記就問我有沒有跟該部門確認資料是否收到, 並同我強調辦公室工作的嚴謹性, 使我養成了無論上報任何資料, 都進行確認一下的良好習慣。

他喜歡跟員工、下屬交朋友, 在發現員工思想、心情有波動時, 他總會在第一時間找員工談談心,

給予關懷。 一有人生病他就會立即關心關注直到他們康復, 大家都誇他是格庫衣食住行的好管家。 他經常吃過早飯拿上相機就隨技術員一同上工地, 下午才風塵僕僕的回來。 高原戈壁風沙大, 氣候乾燥, 工地上的技術員嘴唇經常是乾裂的狀態, 游書記就會立即把自己潤唇膏分給這些辛苦的年輕人, 叮囑他們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剛上場時, 專案員工都說游書記是格庫的門面擔當, 皮膚白長得帥。 後來這個心系工程奔波一線的游書記變的皮膚黝黑, 儼然已一個西北大漢的樣子。

新班子繼續堅守格庫精神(左起:總工崔寶紅、書記甯江平、常務副經理楊思良、副經理王耀禮)

素描三:粗中有細吃苦耐勞楊思良

專案副經理楊思良乍一看似一名武將,工作風風火火、雷厲風行、脾氣直率。格庫專案上場之初,在缺水、缺電的情況下,他不畏艱苦克服缺氧、嚴寒、晝夜溫差大等困難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項目駐地建設,全力主持了臨建隊、打井隊、便道隊施工,解決大家的飲水問題。

他幾乎天天泡在工地,全線66.9公里,最多人員1500多人,悉心梳理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科學管控隊伍人員、現場協調安排部署的井井有序。工地上誰工作出現失誤,他絕不姑息,是一個很嚴謹、苛刻的領導。但私下裡他酷愛研究歷史,工作之餘會和大家暢聊古今中外,曾經夢想著當一名歷史老師。2016年他還收了一名大學生徒弟,並經常帶徒弟一起上工地,以身示範答疑解惑,在生活裡關懷備至,讓徒弟快速融入了項目大家庭。

格庫項目青年團隊為十九大加油

素描四:熱愛生活富有創造力的崔寶紅

項目總工崔寶紅是被大家公認的攝影大師,大家都說他能把一個小水坑拍出大海的美。無論多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他總能發現美,記錄美。兩年多的時間裡,一座座墩台拔地而起,一個個涵洞成型貫通,一段段路基從無形到有形迅速延伸,他用他的相機記錄了工程的建設和沿途的美景。

專案駐地臨建時,他同專案先遣人員在甘森熱泵站一間四面徒壁的小旅社裡核算工程量、會審圖紙、進行方案預控。施工繁忙時,他從早到晚的電話得有一百多個,每一樁事務都細心交待讓他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有一天他在工地天快黑了,手機怎麼也找不見,正在焦急時分,忽然聽見周圍傳來了手機鈴聲,憑著來電鈴聲終於在一個土堆下發現了正一閃一閃的手機。

他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追求工作極致。為達到邊坡工程骨架內鋪設混凝土預製塊板和拱圈銜接的“精細美”的標準,他與班子領導經過多次研究,設計出了23種不同規格的異形塊,這項新工藝新工法在全線首家提出,受到了業主的廣泛讚譽,要求該方案在格庫鐵路建設全線推廣。2016年全線控制性工程省道303立交5號大橋的施工中,他將“BIM技術”和“二維碼”資訊技術融入到該橋樑工程的施工中,加強了資訊管控,5號大橋連續梁在全線率先合龍,獲得了業主對專案的高度評價及通報獎勵。

荒漠高原上的“五朵金花”

素描……

2016年冬休放假前,韓經理連日奔波加上高原缺氧,本有高血壓的他,低壓達到130,高壓飆至180,頭暈,胸悶、氣短,但他吸完氧,又出現在經理辦公室廢寢忘食;原項目部副總工兼試驗室主任趙國偉、現場技術員丁穩等等以及測量隊員們身影始終活躍在施工現場。

在這環境惡劣的高原專案還堅守著“五朵金花”。其中四位均為人母,她們忍受著長年與年幼孩子的離別之苦,在辦公室、資料員等崗位上兢兢業業,高標準、嚴要求做好工作,自上場以來專案各方面資料均受到業主檢查好評。

“到現在我都記得韓總的那句讓人感動的話——項目部任何科室都不能與醫務室比,醫務室要啥就給啥!” 醫務室趙醫生說到,“兩年來,員工們三次體檢,膽囊炎、高血壓、血稠症狀的人員每次都有新增,卻沒有人因此而退縮。”趙院長語氣既喜又憂。

高原上的溫暖醫務室

“凡是新進場人員,無論是專案部的,還是施工隊的,沒適應前,堅決不允許安排工作。”是格庫項目班子的一道鐵令。

天氣轉涼,他們會在群裡提醒大家適時添衣;風沙來襲,還會電話問詢出行司機的安全……

“跟著這樣的領導幹,我們心裡踏實、舒心!”這是格庫項目全體員工對班子成員發自內心的感歎。

“我們更像是一起奮戰的兄弟。”

“地方確實艱苦,但工資發放及時,福利也好,又有這樣知冷知熱、關愛員工、團結有力的班子,大家幸福指數高,每天都是發自內心搞好自己工作、配合協調默契,人人有擔當。”團支部書記張慧源深有感觸。

工地上沒有更多的娛樂設施,他們就會在下班之餘打打籃球、檯球,或給父母孩子聊個視頻。每逢過節,食堂稍微加兩個“硬菜”,來點啤酒飲料,大家那個興奮,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格庫專案負責人韓偉和原專案書記游錢軍一同慰問施工隊伍

朝氣蓬勃的團隊與荒無人煙的戈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命禁區,就這樣練就了一支“鐵軍”,在他們手中創下了一個個奇跡:單日產值超450萬;連續2個月產值過億;連續梁全線率先合龍,比計畫工期提前25天;主體工程1年建成,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走了那麼多地方,幹過那麼多專案,碰到這麼好的領導,捨不得啊!” 52歲老鐵道兵豆治元,在工作調動分別的那一刻,終是未能忍住,落下了不舍的淚水。

“今年一批部門骨幹人員因工作需要調離時,大家都不願意離開,我做了幾次思想工作,大家才依依不捨離開。”現擔任格庫專案書記的甯江平談起專案部一個個調離的人員。

“戰罷酷暑戰嚴寒,昆侖山下做貢獻”, “永保第一絕不變,存志心底迎未來” ,“試問誰是真英雄,五號跨線首合龍”,“近處黃沙遠處山,偶遇黃羊盡開顏” ,“工程完工在即,同僚各奔東西”,“巍峨昆侖景,輝煌格庫境。珍惜兄弟情,重逢日可定”…… 兩年多的時間裡,團隊裡的領導和職工中先後有7人用25首小詩,記錄了自己在格庫奮戰的激情與豪邁。《格庫詩集》留下了他們奮鬥的印記,見證了他們的友情。

這裡有講不完的人和故事。我只想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英雄的、幸福的團隊!

他們就是金秋十月裡那最美的胡楊。(中國鐵建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 楊曉英、黃潔、王夢瑤)

新班子繼續堅守格庫精神(左起:總工崔寶紅、書記甯江平、常務副經理楊思良、副經理王耀禮)

素描三:粗中有細吃苦耐勞楊思良

專案副經理楊思良乍一看似一名武將,工作風風火火、雷厲風行、脾氣直率。格庫專案上場之初,在缺水、缺電的情況下,他不畏艱苦克服缺氧、嚴寒、晝夜溫差大等困難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項目駐地建設,全力主持了臨建隊、打井隊、便道隊施工,解決大家的飲水問題。

他幾乎天天泡在工地,全線66.9公里,最多人員1500多人,悉心梳理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科學管控隊伍人員、現場協調安排部署的井井有序。工地上誰工作出現失誤,他絕不姑息,是一個很嚴謹、苛刻的領導。但私下裡他酷愛研究歷史,工作之餘會和大家暢聊古今中外,曾經夢想著當一名歷史老師。2016年他還收了一名大學生徒弟,並經常帶徒弟一起上工地,以身示範答疑解惑,在生活裡關懷備至,讓徒弟快速融入了項目大家庭。

格庫項目青年團隊為十九大加油

素描四:熱愛生活富有創造力的崔寶紅

項目總工崔寶紅是被大家公認的攝影大師,大家都說他能把一個小水坑拍出大海的美。無論多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他總能發現美,記錄美。兩年多的時間裡,一座座墩台拔地而起,一個個涵洞成型貫通,一段段路基從無形到有形迅速延伸,他用他的相機記錄了工程的建設和沿途的美景。

專案駐地臨建時,他同專案先遣人員在甘森熱泵站一間四面徒壁的小旅社裡核算工程量、會審圖紙、進行方案預控。施工繁忙時,他從早到晚的電話得有一百多個,每一樁事務都細心交待讓他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有一天他在工地天快黑了,手機怎麼也找不見,正在焦急時分,忽然聽見周圍傳來了手機鈴聲,憑著來電鈴聲終於在一個土堆下發現了正一閃一閃的手機。

他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追求工作極致。為達到邊坡工程骨架內鋪設混凝土預製塊板和拱圈銜接的“精細美”的標準,他與班子領導經過多次研究,設計出了23種不同規格的異形塊,這項新工藝新工法在全線首家提出,受到了業主的廣泛讚譽,要求該方案在格庫鐵路建設全線推廣。2016年全線控制性工程省道303立交5號大橋的施工中,他將“BIM技術”和“二維碼”資訊技術融入到該橋樑工程的施工中,加強了資訊管控,5號大橋連續梁在全線率先合龍,獲得了業主對專案的高度評價及通報獎勵。

荒漠高原上的“五朵金花”

素描……

2016年冬休放假前,韓經理連日奔波加上高原缺氧,本有高血壓的他,低壓達到130,高壓飆至180,頭暈,胸悶、氣短,但他吸完氧,又出現在經理辦公室廢寢忘食;原項目部副總工兼試驗室主任趙國偉、現場技術員丁穩等等以及測量隊員們身影始終活躍在施工現場。

在這環境惡劣的高原專案還堅守著“五朵金花”。其中四位均為人母,她們忍受著長年與年幼孩子的離別之苦,在辦公室、資料員等崗位上兢兢業業,高標準、嚴要求做好工作,自上場以來專案各方面資料均受到業主檢查好評。

“到現在我都記得韓總的那句讓人感動的話——項目部任何科室都不能與醫務室比,醫務室要啥就給啥!” 醫務室趙醫生說到,“兩年來,員工們三次體檢,膽囊炎、高血壓、血稠症狀的人員每次都有新增,卻沒有人因此而退縮。”趙院長語氣既喜又憂。

高原上的溫暖醫務室

“凡是新進場人員,無論是專案部的,還是施工隊的,沒適應前,堅決不允許安排工作。”是格庫項目班子的一道鐵令。

天氣轉涼,他們會在群裡提醒大家適時添衣;風沙來襲,還會電話問詢出行司機的安全……

“跟著這樣的領導幹,我們心裡踏實、舒心!”這是格庫項目全體員工對班子成員發自內心的感歎。

“我們更像是一起奮戰的兄弟。”

“地方確實艱苦,但工資發放及時,福利也好,又有這樣知冷知熱、關愛員工、團結有力的班子,大家幸福指數高,每天都是發自內心搞好自己工作、配合協調默契,人人有擔當。”團支部書記張慧源深有感觸。

工地上沒有更多的娛樂設施,他們就會在下班之餘打打籃球、檯球,或給父母孩子聊個視頻。每逢過節,食堂稍微加兩個“硬菜”,來點啤酒飲料,大家那個興奮,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格庫專案負責人韓偉和原專案書記游錢軍一同慰問施工隊伍

朝氣蓬勃的團隊與荒無人煙的戈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命禁區,就這樣練就了一支“鐵軍”,在他們手中創下了一個個奇跡:單日產值超450萬;連續2個月產值過億;連續梁全線率先合龍,比計畫工期提前25天;主體工程1年建成,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走了那麼多地方,幹過那麼多專案,碰到這麼好的領導,捨不得啊!” 52歲老鐵道兵豆治元,在工作調動分別的那一刻,終是未能忍住,落下了不舍的淚水。

“今年一批部門骨幹人員因工作需要調離時,大家都不願意離開,我做了幾次思想工作,大家才依依不捨離開。”現擔任格庫專案書記的甯江平談起專案部一個個調離的人員。

“戰罷酷暑戰嚴寒,昆侖山下做貢獻”, “永保第一絕不變,存志心底迎未來” ,“試問誰是真英雄,五號跨線首合龍”,“近處黃沙遠處山,偶遇黃羊盡開顏” ,“工程完工在即,同僚各奔東西”,“巍峨昆侖景,輝煌格庫境。珍惜兄弟情,重逢日可定”…… 兩年多的時間裡,團隊裡的領導和職工中先後有7人用25首小詩,記錄了自己在格庫奮戰的激情與豪邁。《格庫詩集》留下了他們奮鬥的印記,見證了他們的友情。

這裡有講不完的人和故事。我只想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英雄的、幸福的團隊!

他們就是金秋十月裡那最美的胡楊。(中國鐵建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 楊曉英、黃潔、王夢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