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古大詩人孟浩然的死因眾說紛雲,一代山水派掌門人坎坷一生

大唐開元年間, 有個叫李白的青年, 正在黃鶴樓下更新朋友圈: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不到一炷香的工夫, 便收穫點贊留言無數。

除了調侃沒有自拍、只給差評以外, 大家都很關心, 小李子戀戀不捨的, 究竟是何人。

李白放下酒杯, 夾起一塊牛肉, 邊嚼邊打字:

統一回復, 此詩題為《送孟浩然之廣陵》。

眾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又有好事者問:八卦一下, 你倆昨晚是不是住同一個房間。

李白大怒, 懟過去兩句話:

1.純屬捏造。 2.已交由律師處理。

好吧, 我承認, 以上情節, 純屬虛構,

如有雷同, 請對號入座。

但是這個孟浩然, 的確令人豔羨。 作為一介書生, 即便沒有任何作品留世, 僅憑這首送別詩, 也可名垂青史。

這才是朋友圈的力量啊, 筒子們!

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 一直仰慕老孟的才名, 對其膜拜有加。

隔三差五地就會寫詩相贈, 噓寒問暖, 甚是關心, 字裡行間, 滿是崇拜之情:

朔雪落吳天, 從風渡溟渤。

海樹成陽春, 江沙浩明月。

興從剡溪起, 思繞梁園發。

寄君郢中歌, 曲罷心斷絕。

——《淮南對雪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

此處心疼杜甫N個時辰……

除了李大詩人, 孟浩然還認識王維、張說、賀知章、王昌齡、張柬之、張九齡, 簡直牛得要上天,

想和太陽肩並肩……

那麼問題來了, 孟浩然的朋友圈如此強大, 他自己牛嗎?

答案很肯定:犇犇犇犇……

武周永昌元年, 孟浩然出生於襄陽。

孟家屋後有片桃林, 旁邊有個小茅屋, 除了摘果的季節, 有人在此看護, 平時則無人居住。

落英繽紛, 花香滿徑, 孟浩然特別喜歡這裡的風景, 經常會搬過來小住, 讀書習文, 吟詩作賦。

正是在這間小茅屋, 孟浩然寫出了《春曉》, 一夜之間, 家喻戶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小小年紀, 能有如此出息, 孟老爺子自然高興不已, 仿佛看到不久的將來, 愛子科舉及第、榮歸故里。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逆轉, 讓人有點措手不及。

神龍元年, 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 武則天被迫隱退,

中宗李顯即位。

次年, 受武三思排擠, 張柬之被貶為襄州刺史。

這一年, 孟浩然十八歲, 正在襄陽參加縣試。

詩賦、試策、帖經三場下來, 孟浩然一氣呵成, 順利金榜題名。

作為全縣的高考狀元, 孟浩然和其他學子一起, 受到了張柬之的宴請, 這讓孟老爺子倍感興奮。

宴會剛結束, 張柬之卻接到了流放嶺南的詔書。 幾個月後, 八十二歲的張柬之, 病死在流放途中。

消息傳來, 孟浩然在悲痛之餘, 也開始重新審視朝廷、思考人生:雖說武曌下臺, 中宗上位, 但新皇無能, 韋後干政, 奸佞橫行, 民不聊生。 這樣的朝廷, 是否值得為之賣命?

考慮良久, 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襄州府試, 隱居鹿門山。

噗……聽說孟浩然罷考, 老爺子當場吐血, 立即召開家庭會議,

大舅二叔, 三伯四爺, 圍坐一桌, 給小孟上起了思想教育課:

科舉考試走一走, 帝都戶口就到手。

科舉考試拼一拼, 躋身中產變精英。

你以後流的淚, 都是今天腦子進的水。

別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 卻選擇安逸……

講事實, 擺道理, 正反對比, 動之以情, 曉之以利。

但孟浩然就是不為所動, 我就是我, 不一樣的煙火, 你們能奈我何?

甚至新任刺史韓思複, 襄陽主簿賈弁(bìan), 也來好言相勸, 小孟仍是堅持己見:這屆政府不行, 我不想為之奉獻青春。

語畢, 便一頭紮進鹿門山, 只留下了父母的唉聲歎氣和淚光閃閃。

不知不覺, 兩年過去了。

就在罷考風波逐漸平靜之時, 小孟又開始搞事情, 在老爺子的傷疤上, 抹了一大把辣椒粉。

襄陽城內有個歌女,

來自郢州, 名叫韓襄客, 年方二八, 色藝俱佳。 只要是她的演出, 豪門新貴, 紈絝子弟, 都趨之若鶩。

沒有了科考的壓力, 讀書就不用那麼功利。 小孟經常呼朋引伴, 留連酒肆茶館, 成了韓藝人的常客。

一個靚麗光鮮, 一個風度翩翩, 不擦出點火花, 都對不起那張臉。

一來二去, 眉來眼去, 彼此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終於有一天, 孟浩然約出了韓襄客。

美人如玉, 公子無雙。 泛舟漢江, 春心蕩漾。

韓襄客吹了一首《巫山曲》, 孟浩然和詩兩句:

只為陽臺夢裡狂, 降來教作神仙客。

韓襄客轉過緋紅的臉頰, 回應了兩句話:

連理枝前同設誓言, 丁香樹下共論心。

這心思, 可以說是很明顯了。

但這是一段沒有明天的感情, 巨大的門第落差, 讓兩人斷無結合的可能。

回到家裡,孟浩然回憶起白天的點滴,想到終究會分離,內心痛苦不已:

漾舟逗何處,神女漢皋曲。

雪罷冰複開,春潭千丈綠。

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

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

傾杯魚鳥醉,聯句鶯花續。

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初春漢中漾舟》

此後一段時間,兩人經常偷偷見面,孟浩然幾次鼓足勇氣,想把韓襄客的事情告訴父母,但每次都是,話到嘴邊又忍住。

兩年後,韓襄客見小孟這邊遲遲沒有動靜,歲月不饒人,自己不能總是傻等,便收起行囊,回到了家鄉。

幾乎快要絕望的孟浩然,偶然得到一個消息,有位元遠房叔父,與韓家非常熟悉。

便拜請叔父為其說媒,並一再央求,在孟老爺子面前,隱去韓襄克曾經賣唱的事實。

好一頓軟磨硬泡,叔父才勉強答應了小孟的請求。

接下來的進展就非常順利了,良辰吉日都已選定,就等新娘進門。

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

孟老爺子還是知道了全部的事實,氣得又是一口老血,當場就給了小孟兩個選擇:要麼退婚,要麼掃地出門。

就這樣,孟浩然的婚事被叫停。

最無奈的,就是那位好心的叔父了。

自己挖的坑,跪著也要填平,他只得硬著頭皮,跑去韓家退了婚。

轉眼就是除夕,萬家燈火,一片祥和。對於一個剛剛失戀的單身狗來說,卻是越發的寂寞: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

帳裡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除夜有懷》

終於,孟浩然下定決心,當晚就離開了家門。

第二年正月,在郢州韓襄客的家裡,孟浩然與心上人拜了天地,結為伉儷。

不久,韓襄客有了身孕。按照當時的風俗,女子未經明媒正娶,便在娘家懷孕,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孟浩然決定,還是再回一趟襄陽,勸說父母接受襄客。

沒想到,孟老爺子的態度依然斬釘截鐵。

這讓孟浩然騎虎難下,特別尷尬。一氣之下,他又躲進了鹿門山,一住就是好幾年: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山歌》

直到二十六歲時,孟老爺子仙去,他才回到襄陽,守孝三年。

老爺子彌留之際,心心念念的,還是孟浩然的前程,總希望他能參加科考,光耀門庭。

老孟的一番苦心,小孟自然心知肚明。

想到近三十年來,無論是學業,還是婚姻,都讓老父親傷透了心,孟浩然不免心生愧意,開始反思前半生。

加之守孝期間,身邊有幾位朋友,先後考取進士,獲得了功名,他本來平靜的內心,開始蕩起了漣漪。

守孝期滿,孟浩然獲悉,當朝宰相張說,正在襄陽檢查工作,便在朋友的引薦下,向張大人獻上一首詩作: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便是著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此時的孟浩然,和十年前相比,心境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入世出仕的願望,已十分明顯。

這首詩深得張說好評,二人從此結為至交。

開元六年,張說幽州作戰,孟浩然還前去探望,留下了不少詩篇: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同張將薊門觀燈》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涼州詞》

開元八年,孟浩然三十二歲。

都說“三十而立”,自己不僅一事無成,連嬌妻幼子都得不到家族的承認,孟浩然整日鬱鬱寡歡,直至大病一場。

突如其來的中年危機,讓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向下滑行,要是再不抓住機會,有所作為,于人於己,必將非常慚愧:

南陌春將晚,北窗猶臥病。

林園久不遊,草木一何盛。

狹逕花障迷,閒庭竹掃淨。

翠羽戲蘭苕,赬鱗動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鄉遠從政。

雲山阻夢思,衾枕勞歌詠。

歌詠複何為,同心恨別離。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賈誼才空逸,安仁鬢欲絲。

遙情每東注,奔晷複西馳。

常恐填溝壑,無由振羽儀。

窮通若有命,欲向論中推。

——《晚春臥疾寄張八子容》

病癒後,孟浩然決定前往洛陽,拜訪張說宰相。

在張大人的引薦下,孟浩然結識了不少達官貴人,以及賀知章、王維、張九齡等青年才俊。

看到他們一個個神采飛揚,意氣風發,孟浩然內心深處的願望再一次被啟動。

他準備通過獻賦的方式,求得朝廷認可。

不料,這個想法剛剛蹦出,張說便因罪入獄。沒有他的引薦,想要獻賦求仕,簡直難於上青天。

擺在孟浩然面前的,只有最後一條道,也就是來年的科考。

他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趁著候考的空隙,孟浩然遊了一遍吳越大地: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自洛之越》

桂楫中流望,京江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渡揚子江》

轉眼,就到了第二年。

孟浩然整了整衣裳,終究還是走進了考場。

科目一為詩賦,這是他的強項,順利通過。

科目二為試策,相當於現在的申論,要求考生寫一篇政論文。

由於前半生不是隱居,就是遊學,對時事和熱點,難免認識不足。面對考卷,孟浩然有些蒙圈,提筆五分鐘,發呆兩小時,結果,自然名落孫山。

這讓四十一歲的孟浩然,欲哭無聲、欲訴無言。

幸好,在長安,還有張說、王維、賀知章等一眾好友,陪在身邊,飲酒作樂,詩文唱和。

想起自己未能中舉,前途未卜,孟浩然依舊心情低落,思緒頹然,歸隱之心再次凸顯: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歲暮歸南山》

這天,在皇宮太樂署任職的王維,見孟浩然實在無聊,便邀其入宮作客,以盡地主之誼。

按理說,皇宮禁地,外人不得隨意入內。

但太樂署是皇家演藝機構,身為經紀人,王維經常陪同演員進出宮廷,偶爾帶個人混進去,自然沒有問題。

來到王維的住所,兩個人正吃著火鍋唱著歌,動次打次,好不快樂,突然聽到外面一聲尖叫:“聖上駕到——”

我了個去,兩個大詩人,瞬間滿臉烏雲。

王維嚇得直哆嗦:“親娘咧,影響仕途啊”,慌亂之中,只得讓孟浩然躲進了床底。

李隆基進屋後,見王維有些慌張,又看到桌上酒杯成雙,便問:“屋內還有何人?”

王維不敢欺君,只得如實回稟。

李隆基還挺高興:“朕早就聽張愛卿提及此人,快讓他出來面聖”。

孟浩然無奈,只得從床底爬出,衣褲沾滿塵土,頭上還頂著兩根稻草,滿臉尬笑,不知如何是好。

李隆基倒也不計較:“聽說你詩寫得不錯,最近可有新作?”

孟浩然連忙應聲:“有有有”

驚喜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孟浩然恍然如夢。

不知道是太過緊張,還是根本就沒有情商,他居然真的吟出了新作——《歲暮歸南山》!!!

皇上一聽“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立馬龍顏大怒:“明明是你科舉未能及第,怎怪我將你拋棄?還有沒有天理!”

孟浩然立在原地,汗如雨滴。

王維連忙解釋:“他這句詩,這個,那啥,咱們應該這麼理解……”

李隆基拂袖而去:“‘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麼好的句子不吟,非要用這個來指責朕的為人。好吧,那就回你的南山去吧。去吧,吧吧,吧……”

仕途上被徹底判了死刑,孟浩然在長安是待不住了,又無顏回家面見親人,便開始了第二趟吳越自由行: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陳平無產業,尼父倦東西。

負郭昔雲翳,問津今亦迷。

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

兩見夏雲起,再聞春鳥啼。

懷仙梅福市,訪舊若耶溪。

聖主賢為寶,君何隱遁棲。

——《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

看得出來,對於求仕,孟浩然依舊未死心。

三年後,孟浩然又迎來一次機會。

剛剛回到襄陽,襄州刺史韓朝宗就來拜訪。

這個韓朝宗可不是一般人,非常樂意提攜後進。當時的文化圈裡,就有人這麼評論:“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其口碑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兩人把酒言歡,秉燭夜談。借著酒意,孟浩然將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經歷,全都告訴給了這位父母官。

韓朝宗也認為,孟浩然這樣的人才,不應該被埋沒。於是便決定,找機會向朝廷舉薦孟大詩人。

孟浩然自是非常高興,便答應和他一起進京。

到了長安之後,韓朝宗幾乎發動了全部的資源,不遺餘力地推介孟浩然,並多次面聖,請求垂憐。

經過不懈努力,唐玄宗終於答應,在百忙之中,擠出一刻鐘的時間,接見孟浩然。

到了約定的時間,遲遲未見孟浩然,韓朝宗連忙派人尋找,卻發現老孟正和一幫詩人,喝得異常興奮。

下人提醒:“孟先生,韓大人請你去見皇上呢。你這麼不守約定,實在枉費了韓大人的一片苦心。”

孟浩然竟大手一揮:“我已經喝酒了,怎麼去見皇上?告訴韓大人,別等我了。”然後,繼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任性的孟浩然,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著實讓人無語。

知道自己理虧,孟浩然不敢再見韓朝宗,也沒臉再回到襄陽,便前往荊州,投奔張九齡,做起了幕僚。

終究不能適應官府的生活,不到一年,老孟還是回到了家鄉,繼續縱情山水,吃喝玩樂: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

誰謂山林近,坐為符竹拘。

麗譙非改作,軒檻是新圖。

遠水自嶓塚,長雲吞具區。

願隨江燕賀,羞逐府僚趨。

欲識狂歌者,丘園一豎儒。

——《和宋太史北樓新亭》

開元二十八年,“七絕聖手”王昌齡,就是寫出“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那位著名詩人,遭貶官途經襄陽,偶遇孟浩然。

作為地主,老孟當然要盛情款待,準備了滿桌的美味佳餚,讓老王同志感動得如同參加了全球校園巡迴感恩洗腳演講賣書團一般,痛哭流涕,情不自已。

五十二歲的孟浩然,本來背上長了毒瘡,已近痊癒,醫生再三叮囑不能飲酒、不能吃海鮮江鮮。

可偏偏席間就有道江中美味,老孟是控制控制再控制,終於沒有控制住,嘗了幾口。

加上故友重逢,相見甚歡,激動之餘,又多飲了幾杯。

結果,毒瘡復發。這在沒有廣譜抗菌藥的唐代,是非常危險且足以致命的。

還沒等到王昌齡離開襄陽,一代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就與世長辭了。

唐朝的詩人,大都立場堅定,愛恨分明,唯獨孟浩然搖擺不定,左手求仕,右手歸隱,讓人傻傻看不清。

究竟是何原因,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孟浩然的人生和命運,與時代背景和性格特徵,密不可分。

年輕時,武氏當政,朝綱不穩。“天下有道則見面,無道則隱”,作為讀書人,孟浩然無意功名,這是一種個性,也是一份天真。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有了“開元盛世”,“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只可惜,此時的孟浩然,已人到中年,隱居日久,見識和閱歷都不足,雖詩名日盛,卻無試策之本領,應試科舉,竟遺憾出局。

加之性格清高,散漫風流,任性率真,自詡“狂歌者”,不走尋常路,干謁、舉薦於他而言,皆非求仕之上策,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

他最好的朋友王維,對其評價尤為精准,有詩為證: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送孟六歸襄陽》

回到家裡,孟浩然回憶起白天的點滴,想到終究會分離,內心痛苦不已:

漾舟逗何處,神女漢皋曲。

雪罷冰複開,春潭千丈綠。

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

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

傾杯魚鳥醉,聯句鶯花續。

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初春漢中漾舟》

此後一段時間,兩人經常偷偷見面,孟浩然幾次鼓足勇氣,想把韓襄客的事情告訴父母,但每次都是,話到嘴邊又忍住。

兩年後,韓襄客見小孟這邊遲遲沒有動靜,歲月不饒人,自己不能總是傻等,便收起行囊,回到了家鄉。

幾乎快要絕望的孟浩然,偶然得到一個消息,有位元遠房叔父,與韓家非常熟悉。

便拜請叔父為其說媒,並一再央求,在孟老爺子面前,隱去韓襄克曾經賣唱的事實。

好一頓軟磨硬泡,叔父才勉強答應了小孟的請求。

接下來的進展就非常順利了,良辰吉日都已選定,就等新娘進門。

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

孟老爺子還是知道了全部的事實,氣得又是一口老血,當場就給了小孟兩個選擇:要麼退婚,要麼掃地出門。

就這樣,孟浩然的婚事被叫停。

最無奈的,就是那位好心的叔父了。

自己挖的坑,跪著也要填平,他只得硬著頭皮,跑去韓家退了婚。

轉眼就是除夕,萬家燈火,一片祥和。對於一個剛剛失戀的單身狗來說,卻是越發的寂寞: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

帳裡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除夜有懷》

終於,孟浩然下定決心,當晚就離開了家門。

第二年正月,在郢州韓襄客的家裡,孟浩然與心上人拜了天地,結為伉儷。

不久,韓襄客有了身孕。按照當時的風俗,女子未經明媒正娶,便在娘家懷孕,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孟浩然決定,還是再回一趟襄陽,勸說父母接受襄客。

沒想到,孟老爺子的態度依然斬釘截鐵。

這讓孟浩然騎虎難下,特別尷尬。一氣之下,他又躲進了鹿門山,一住就是好幾年: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山歌》

直到二十六歲時,孟老爺子仙去,他才回到襄陽,守孝三年。

老爺子彌留之際,心心念念的,還是孟浩然的前程,總希望他能參加科考,光耀門庭。

老孟的一番苦心,小孟自然心知肚明。

想到近三十年來,無論是學業,還是婚姻,都讓老父親傷透了心,孟浩然不免心生愧意,開始反思前半生。

加之守孝期間,身邊有幾位朋友,先後考取進士,獲得了功名,他本來平靜的內心,開始蕩起了漣漪。

守孝期滿,孟浩然獲悉,當朝宰相張說,正在襄陽檢查工作,便在朋友的引薦下,向張大人獻上一首詩作: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便是著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此時的孟浩然,和十年前相比,心境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入世出仕的願望,已十分明顯。

這首詩深得張說好評,二人從此結為至交。

開元六年,張說幽州作戰,孟浩然還前去探望,留下了不少詩篇: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同張將薊門觀燈》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涼州詞》

開元八年,孟浩然三十二歲。

都說“三十而立”,自己不僅一事無成,連嬌妻幼子都得不到家族的承認,孟浩然整日鬱鬱寡歡,直至大病一場。

突如其來的中年危機,讓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向下滑行,要是再不抓住機會,有所作為,于人於己,必將非常慚愧:

南陌春將晚,北窗猶臥病。

林園久不遊,草木一何盛。

狹逕花障迷,閒庭竹掃淨。

翠羽戲蘭苕,赬鱗動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鄉遠從政。

雲山阻夢思,衾枕勞歌詠。

歌詠複何為,同心恨別離。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賈誼才空逸,安仁鬢欲絲。

遙情每東注,奔晷複西馳。

常恐填溝壑,無由振羽儀。

窮通若有命,欲向論中推。

——《晚春臥疾寄張八子容》

病癒後,孟浩然決定前往洛陽,拜訪張說宰相。

在張大人的引薦下,孟浩然結識了不少達官貴人,以及賀知章、王維、張九齡等青年才俊。

看到他們一個個神采飛揚,意氣風發,孟浩然內心深處的願望再一次被啟動。

他準備通過獻賦的方式,求得朝廷認可。

不料,這個想法剛剛蹦出,張說便因罪入獄。沒有他的引薦,想要獻賦求仕,簡直難於上青天。

擺在孟浩然面前的,只有最後一條道,也就是來年的科考。

他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趁著候考的空隙,孟浩然遊了一遍吳越大地: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自洛之越》

桂楫中流望,京江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渡揚子江》

轉眼,就到了第二年。

孟浩然整了整衣裳,終究還是走進了考場。

科目一為詩賦,這是他的強項,順利通過。

科目二為試策,相當於現在的申論,要求考生寫一篇政論文。

由於前半生不是隱居,就是遊學,對時事和熱點,難免認識不足。面對考卷,孟浩然有些蒙圈,提筆五分鐘,發呆兩小時,結果,自然名落孫山。

這讓四十一歲的孟浩然,欲哭無聲、欲訴無言。

幸好,在長安,還有張說、王維、賀知章等一眾好友,陪在身邊,飲酒作樂,詩文唱和。

想起自己未能中舉,前途未卜,孟浩然依舊心情低落,思緒頹然,歸隱之心再次凸顯: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歲暮歸南山》

這天,在皇宮太樂署任職的王維,見孟浩然實在無聊,便邀其入宮作客,以盡地主之誼。

按理說,皇宮禁地,外人不得隨意入內。

但太樂署是皇家演藝機構,身為經紀人,王維經常陪同演員進出宮廷,偶爾帶個人混進去,自然沒有問題。

來到王維的住所,兩個人正吃著火鍋唱著歌,動次打次,好不快樂,突然聽到外面一聲尖叫:“聖上駕到——”

我了個去,兩個大詩人,瞬間滿臉烏雲。

王維嚇得直哆嗦:“親娘咧,影響仕途啊”,慌亂之中,只得讓孟浩然躲進了床底。

李隆基進屋後,見王維有些慌張,又看到桌上酒杯成雙,便問:“屋內還有何人?”

王維不敢欺君,只得如實回稟。

李隆基還挺高興:“朕早就聽張愛卿提及此人,快讓他出來面聖”。

孟浩然無奈,只得從床底爬出,衣褲沾滿塵土,頭上還頂著兩根稻草,滿臉尬笑,不知如何是好。

李隆基倒也不計較:“聽說你詩寫得不錯,最近可有新作?”

孟浩然連忙應聲:“有有有”

驚喜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孟浩然恍然如夢。

不知道是太過緊張,還是根本就沒有情商,他居然真的吟出了新作——《歲暮歸南山》!!!

皇上一聽“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立馬龍顏大怒:“明明是你科舉未能及第,怎怪我將你拋棄?還有沒有天理!”

孟浩然立在原地,汗如雨滴。

王維連忙解釋:“他這句詩,這個,那啥,咱們應該這麼理解……”

李隆基拂袖而去:“‘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麼好的句子不吟,非要用這個來指責朕的為人。好吧,那就回你的南山去吧。去吧,吧吧,吧……”

仕途上被徹底判了死刑,孟浩然在長安是待不住了,又無顏回家面見親人,便開始了第二趟吳越自由行: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陳平無產業,尼父倦東西。

負郭昔雲翳,問津今亦迷。

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

兩見夏雲起,再聞春鳥啼。

懷仙梅福市,訪舊若耶溪。

聖主賢為寶,君何隱遁棲。

——《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

看得出來,對於求仕,孟浩然依舊未死心。

三年後,孟浩然又迎來一次機會。

剛剛回到襄陽,襄州刺史韓朝宗就來拜訪。

這個韓朝宗可不是一般人,非常樂意提攜後進。當時的文化圈裡,就有人這麼評論:“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其口碑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兩人把酒言歡,秉燭夜談。借著酒意,孟浩然將自己大半生的坎坷經歷,全都告訴給了這位父母官。

韓朝宗也認為,孟浩然這樣的人才,不應該被埋沒。於是便決定,找機會向朝廷舉薦孟大詩人。

孟浩然自是非常高興,便答應和他一起進京。

到了長安之後,韓朝宗幾乎發動了全部的資源,不遺餘力地推介孟浩然,並多次面聖,請求垂憐。

經過不懈努力,唐玄宗終於答應,在百忙之中,擠出一刻鐘的時間,接見孟浩然。

到了約定的時間,遲遲未見孟浩然,韓朝宗連忙派人尋找,卻發現老孟正和一幫詩人,喝得異常興奮。

下人提醒:“孟先生,韓大人請你去見皇上呢。你這麼不守約定,實在枉費了韓大人的一片苦心。”

孟浩然竟大手一揮:“我已經喝酒了,怎麼去見皇上?告訴韓大人,別等我了。”然後,繼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任性的孟浩然,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著實讓人無語。

知道自己理虧,孟浩然不敢再見韓朝宗,也沒臉再回到襄陽,便前往荊州,投奔張九齡,做起了幕僚。

終究不能適應官府的生活,不到一年,老孟還是回到了家鄉,繼續縱情山水,吃喝玩樂: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

誰謂山林近,坐為符竹拘。

麗譙非改作,軒檻是新圖。

遠水自嶓塚,長雲吞具區。

願隨江燕賀,羞逐府僚趨。

欲識狂歌者,丘園一豎儒。

——《和宋太史北樓新亭》

開元二十八年,“七絕聖手”王昌齡,就是寫出“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那位著名詩人,遭貶官途經襄陽,偶遇孟浩然。

作為地主,老孟當然要盛情款待,準備了滿桌的美味佳餚,讓老王同志感動得如同參加了全球校園巡迴感恩洗腳演講賣書團一般,痛哭流涕,情不自已。

五十二歲的孟浩然,本來背上長了毒瘡,已近痊癒,醫生再三叮囑不能飲酒、不能吃海鮮江鮮。

可偏偏席間就有道江中美味,老孟是控制控制再控制,終於沒有控制住,嘗了幾口。

加上故友重逢,相見甚歡,激動之餘,又多飲了幾杯。

結果,毒瘡復發。這在沒有廣譜抗菌藥的唐代,是非常危險且足以致命的。

還沒等到王昌齡離開襄陽,一代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就與世長辭了。

唐朝的詩人,大都立場堅定,愛恨分明,唯獨孟浩然搖擺不定,左手求仕,右手歸隱,讓人傻傻看不清。

究竟是何原因,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孟浩然的人生和命運,與時代背景和性格特徵,密不可分。

年輕時,武氏當政,朝綱不穩。“天下有道則見面,無道則隱”,作為讀書人,孟浩然無意功名,這是一種個性,也是一份天真。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有了“開元盛世”,“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只可惜,此時的孟浩然,已人到中年,隱居日久,見識和閱歷都不足,雖詩名日盛,卻無試策之本領,應試科舉,竟遺憾出局。

加之性格清高,散漫風流,任性率真,自詡“狂歌者”,不走尋常路,干謁、舉薦於他而言,皆非求仕之上策,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

他最好的朋友王維,對其評價尤為精准,有詩為證: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送孟六歸襄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