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27家民辦博物館、100家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江甯的公共文化發生了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 江甯區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引, 深入學習領會《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系列檔精神。

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抓手

牢固樹立當前“創”是工作重點

長遠“建”是發展要義

關鍵是以“創”促“建”的工作思路

始終突出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主體地位, 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引領, 加快現代科技在公共文化領域的應用步伐, 努力推動“五個轉變”。

五個轉變

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從覆蓋型、粗放型向立體化、品質型轉變

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從 供給主導型向多元化、需求導向型轉變

群眾文化活動

從隨機型向標準引領體系支撐型轉變

公共文化人才隊伍

從 單一型向複合型、專業型轉變

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從 行政維護型到法律保障型轉變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傳統服務向現代服務的成功轉型。

文物展覽交流和送展覽講座到偏遠鄉村, 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 為實現文化資源均等化不懈努力。

一、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協同推進的公共文化建設協調機制, 公共文化統籌協調能力顯著增強。

成立了以區委書記、區長為組長、分管區長為副組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領導小組,

先後協同制定了:

《加快推進全區基層社區文體事業發展意見》

《南京市江甯區文學文藝作品獎勵扶持實施辦法》

《江甯區關於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協調建立了穩定的區、街道園區、社區三級配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

成立重點專案組, 協調解決百家湖文化分中心及東山主城三個圖書閱讀分中心的土地、資金、審批等問題, 有效克服了長期以來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分散投入等難題。

二、形成了網路健全、功能配套、運行有效、特色鮮明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公共文化服務載體輻射能力顯著增強。

堅持政府主導, 財政支撐, 著力夯實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硬體基礎, 先後投資600萬元、400萬元對區圖書館、區文化館進行提檔升級。

建成並開放江甯市民中心劇場, 配套啟動東山副城百家湖文化分中心(美術館)、三個圖書借閱分中心及東吳博物館、南唐博物館等一批地標性重大文化項目建設, 擴大區級文化設施的輻射帶動力;

以新建、改造、置換方式, 先後完成淳化、湖熟、祿口、橫溪、江寧5個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擁有15個以上功能室、具有現代綜合服務能力的街道文體服務中心, 街道級文化設施全面升級;

按照盤活存量、巧做增量、整合資源的原則,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0家,全部達到江蘇省“八個一”標準,

同步推動文化室向自然村延伸,發動村民對老舊祠堂、老學校、廢棄工廠等進行改造,建設一批以三界大誠達村、陸郞村、大廟村等一批有特色、聚人氣的村文化室,鼓勵村民捐建、合建,文化部門給予器材、圖書等支援,發展“文化中心戶”50余家,全區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2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0.20平方米,全面形成“小型化、分散式、點多面廣、方便靈活“的三級文化設施佈局,有效滿足群眾就近開展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的便利需求。

三、形成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長效運作的文化惠民活動品牌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

發揮品牌文化活動“江寧之春“群眾文化節示範推動力,發揮各部門行業優勢,多部門聯動,先後孵化培育“幸福社區行”、“文化與文明講壇”、“美麗鄉村大舞臺”、“江甯星達人”等10多個文化品牌。

“大品牌”帶動“小品牌”,群眾演群眾看,全區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活動不斷檔”的生動局面;

以“人人都有一項藝術特長”為宗旨的“歡聚藝堂”、以市民文化講堂為主要形式的“江圖講座”和以流動文物展為載體的“江博與你同行”每年舉辦公益培訓40多期,舉辦公益講座和展陳80多場,成為江甯市民必不可少的市民公益文化品牌;

發揮機制引領作用,積極培育“一街一品”、“江寧民俗”、“詩頌江甯”為代表的鄉村民俗文化品牌,每年舉辦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街道專場演出,創作含有民俗文化基因的文藝和文學作品,並依據《江甯區文學文藝作品獎勵實施辦法》實施獎勵扶持;

以“書香江甯”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服務品牌,通過搭建閱讀服務平臺,健全閱讀引導機制,扶持民間閱讀組織等多種路徑,不斷把全區全民閱讀活動引向深入,2017年被江蘇省命名為書香城市建設首批示範區。

四、形成了按需定供、雙向互動、主體多元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公共文化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依託“江甯文化網”和“文化江寧”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數位化服務手段,初步搭建起“資源豐富、傳輸便捷、技術先進、覆蓋廣泛”的現代資訊傳播交流平臺,集知識服務、藝術欣賞、文化傳播、交流互動等為一體,有效實現了活動資訊隨處可查、活動供需無縫對接、活動狀態一目了然、活動評價雙向互動,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和精准性;

五、形成了一套共建共用、優勢互補、資源聯動的公共文化運行機制,公共文化服務內生活力顯著增強。

積極構建以區圖書館為中心館、以街道為分館為骨幹、以圖書室、農家書屋為延伸的三級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全區圖書資源統一管理,統一編目,統一檢索,通借通還;

與14家高校圖書館簽定共建合作協定,建立圖書館聯盟,全區形成“總分館、流動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聯盟、自助圖書館、掌上圖書館”五位元一體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目前,以區圖書館總館為中心下設分館15家,流動圖書點100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11家,開通手機圖書館、微信圖書館、書香江寧閱讀平臺等掌上圖書館,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性、數位化、多功能閱讀服務。

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區級三大館建立以“理事會為決策層、監事會為監督層、館領導班子為管理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提高決策管理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每年在全區打造10支特色文藝團隊,區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用於“以獎代補”,先後打造了“橫溪手龍”、“梅龍大鼓”、“秣陵鳳凰”等40多支特色團隊,常年開展活動,較好地實現了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展現。

六、形成了一批產權獨立、門類齊全、自主運營的民辦文化場館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程度顯著增強。

採取定向補助、以獎代補、榮譽表彰等多種形式,鼓勵個體自辦文化實體,橫溪奇石博物館、橫溪油榨博物館、湖熟紅木博物館,祿口皮草博物館、百家湖博物館、愛濤文化藝術中心、金箔藝術館、淳化鄉賢文化館、湯山石地村博物館等20多家民辦文化場館成為該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補充;

採用“嵌入式、輕資產”和眾籌模式運營的悠貝圖書館和二樓南書房分館也為社會化參與另辟一條蹊徑。

七、形成了一系列主幹支撐、配套跟進、動態調整的公共文化政策制度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的法治基礎顯著增強。

結合江寧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引領,按照專家指導、部門協同、文化部門主導的原則,先後制定出臺:

《江甯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

《江甯區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規範》、

《江甯區促進文化消費實施意見》、

《江甯區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辦法》、

《江甯區文化志願者招募管理辦法》、

《江甯區群眾文藝團隊獎勵扶持辦法》、

等要義突出、個性鮮明的系列配套檔,並建立動態調整和回饋機制,初步構建起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基礎的法治框架,為推動公共文化可持續長效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END—

南京市江甯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工作目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引導和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與江寧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達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準。

按照盤活存量、巧做增量、整合資源的原則,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0家,全部達到江蘇省“八個一”標準,

同步推動文化室向自然村延伸,發動村民對老舊祠堂、老學校、廢棄工廠等進行改造,建設一批以三界大誠達村、陸郞村、大廟村等一批有特色、聚人氣的村文化室,鼓勵村民捐建、合建,文化部門給予器材、圖書等支援,發展“文化中心戶”50余家,全區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2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0.20平方米,全面形成“小型化、分散式、點多面廣、方便靈活“的三級文化設施佈局,有效滿足群眾就近開展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的便利需求。

三、形成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長效運作的文化惠民活動品牌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

發揮品牌文化活動“江寧之春“群眾文化節示範推動力,發揮各部門行業優勢,多部門聯動,先後孵化培育“幸福社區行”、“文化與文明講壇”、“美麗鄉村大舞臺”、“江甯星達人”等10多個文化品牌。

“大品牌”帶動“小品牌”,群眾演群眾看,全區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活動不斷檔”的生動局面;

以“人人都有一項藝術特長”為宗旨的“歡聚藝堂”、以市民文化講堂為主要形式的“江圖講座”和以流動文物展為載體的“江博與你同行”每年舉辦公益培訓40多期,舉辦公益講座和展陳80多場,成為江甯市民必不可少的市民公益文化品牌;

發揮機制引領作用,積極培育“一街一品”、“江寧民俗”、“詩頌江甯”為代表的鄉村民俗文化品牌,每年舉辦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街道專場演出,創作含有民俗文化基因的文藝和文學作品,並依據《江甯區文學文藝作品獎勵實施辦法》實施獎勵扶持;

以“書香江甯”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服務品牌,通過搭建閱讀服務平臺,健全閱讀引導機制,扶持民間閱讀組織等多種路徑,不斷把全區全民閱讀活動引向深入,2017年被江蘇省命名為書香城市建設首批示範區。

四、形成了按需定供、雙向互動、主體多元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體系,公共文化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依託“江甯文化網”和“文化江寧”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數位化服務手段,初步搭建起“資源豐富、傳輸便捷、技術先進、覆蓋廣泛”的現代資訊傳播交流平臺,集知識服務、藝術欣賞、文化傳播、交流互動等為一體,有效實現了活動資訊隨處可查、活動供需無縫對接、活動狀態一目了然、活動評價雙向互動,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和精准性;

五、形成了一套共建共用、優勢互補、資源聯動的公共文化運行機制,公共文化服務內生活力顯著增強。

積極構建以區圖書館為中心館、以街道為分館為骨幹、以圖書室、農家書屋為延伸的三級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全區圖書資源統一管理,統一編目,統一檢索,通借通還;

與14家高校圖書館簽定共建合作協定,建立圖書館聯盟,全區形成“總分館、流動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聯盟、自助圖書館、掌上圖書館”五位元一體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目前,以區圖書館總館為中心下設分館15家,流動圖書點100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11家,開通手機圖書館、微信圖書館、書香江寧閱讀平臺等掌上圖書館,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性、數位化、多功能閱讀服務。

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區級三大館建立以“理事會為決策層、監事會為監督層、館領導班子為管理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提高決策管理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每年在全區打造10支特色文藝團隊,區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用於“以獎代補”,先後打造了“橫溪手龍”、“梅龍大鼓”、“秣陵鳳凰”等40多支特色團隊,常年開展活動,較好地實現了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展現。

六、形成了一批產權獨立、門類齊全、自主運營的民辦文化場館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程度顯著增強。

採取定向補助、以獎代補、榮譽表彰等多種形式,鼓勵個體自辦文化實體,橫溪奇石博物館、橫溪油榨博物館、湖熟紅木博物館,祿口皮草博物館、百家湖博物館、愛濤文化藝術中心、金箔藝術館、淳化鄉賢文化館、湯山石地村博物館等20多家民辦文化場館成為該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補充;

採用“嵌入式、輕資產”和眾籌模式運營的悠貝圖書館和二樓南書房分館也為社會化參與另辟一條蹊徑。

七、形成了一系列主幹支撐、配套跟進、動態調整的公共文化政策制度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的法治基礎顯著增強。

結合江寧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引領,按照專家指導、部門協同、文化部門主導的原則,先後制定出臺:

《江甯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

《江甯區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規範》、

《江甯區促進文化消費實施意見》、

《江甯區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辦法》、

《江甯區文化志願者招募管理辦法》、

《江甯區群眾文藝團隊獎勵扶持辦法》、

等要義突出、個性鮮明的系列配套檔,並建立動態調整和回饋機制,初步構建起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基礎的法治框架,為推動公共文化可持續長效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END—

南京市江甯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工作目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引導和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與江寧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達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