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人美馬快,戰鬥民族的妹子原來是這麼送快遞的

文|十一浪

時近深秋, 梨花尚未開遍天涯, 河上也沒有飄著柔曼的輕紗, 可23歲的瑪利亞, 皮衣軍褲、快馬輕靴, 馳騁在莫斯科的郊外,

明媚得就像一道春光。

這是在俄羅斯謝爾蓋耶夫區馬里諾村, 一個莫斯科郊外125公里的小村落。 23歲的盧布特索娃·瑪利亞是小鎮唯一的郵遞員, 更多時候, 她要騎馬把來自中國“速賣通”的快遞送到周邊的十多個村莊。

村莊古樸, 鄉道狹長, 雨季泥濘不堪, 冬季大雪沒膝, 可互聯網時代裡中跨越國度的電子交易, 偏偏在這位元騎著駿馬、踩著雪橇的俄羅斯姑娘身上, 完成最後的一環。

高鼻樑、大眼睛的瑪利亞有個小小願望, 她想改變馬里諾, 這座靜寂古老的村莊。

只有改變了馬里諾, 才能改變身邊憨厚老實的未婚夫烏林金·謝勒戈維其, “才能讓他娶我呀”。

清脆馬蹄聲在藍色的矢車菊和斑駁的白樺樹點綴的空曠鄉野間回蕩。

轉眼, 今年的天貓雙11又快到了, 瑪利亞心裡覺得一定能打破去年一天送18個包裹的紀錄。 毫無疑問, 接下來一段時間, “蒼穹”和“自由”會迎來更忙碌的工作, 小鎮又會想起密集的馬蹄聲。

我有兩匹馬, 這匹叫“自由”, 那匹叫“蒼穹”

23歲的瑪利亞和全世界大多數的同齡姑娘都不一樣。

年輕的姑娘都不缺iPhone, 瑪利亞沒有, 軍褲的兜裡倒是經常揣著一盒廉價的香煙;新潮的女孩們會買名牌包包, 瑪利亞沒有, 可身後那個斜跨的“俄羅斯郵政”機車包也叫一個“颯”;23歲的姑娘最多的就是化妝品, 瑪利亞沒有, 簡陋的農場裡, 有的只是農具、雪橇和割草機。

蹩腳的俄語翻譯好不容易把記者的疑問翻出來, 瑪利亞眉毛一挑, 遙遙一指:“可我有兩匹馬啊, 這匹叫‘自由’, 那匹叫‘蒼穹’。 ”

瑪利亞和她的“蒼穹”

來到這個叫“馬里諾”的小村已有兩年, “胯下駿馬、身後快遞”已是瑪利亞的日常——雖然收入不高, 每月13000盧布的工資, 用最新的匯率折合成人民幣也不過1500元, 瑪利亞卻笑著說:“夠用了。 ”

小鎮人少, 每天總共也就10 多個快遞, 而周圍有10 多個村子四散分佈, “每週送3回, 快則1小時, 慢則4小時, 去年‘雙十一’, 我就送了18個包裹, ”瑪利亞說。

小村路窄, 一遇雨天更是坎坷泥濘, 剽悍的越野車欲想沖進去, 結果底盤刮得司機犯心絞痛——更何況瑪利亞買不起汽車。

好在她有兩匹快馬。

在把一個來自中國鄭州,

單子上寫著“假睫毛”的包裹送給一個叫切諾娃的大嬸後, 瑪利亞的“蒼穹”突然停步不前, 它餓了。

“蒼穹”把頭埋在路邊的草叢裡, 一步也不肯走, 瑪利亞抱歉地沖我們笑笑。 旁邊是一片野生蘋果林, 她抬手摘下一隻青蘋果, 咬了幾口, 突然想起什麼,摸摸了馬鬃,把剩下半隻蘋果塞給了“蒼穹”。

四野洗她胸襟,駿馬襯她影蹤,原來隻身打馬也有如此的快意和自由。

劈柴喂馬送快遞,割草划船愛網購

天色漸變,大雨將至,瑪利亞飛身上馬,雙腿一蹭,神駿的“蒼穹”飛竄而出。

郵局裡還剩下幾個包裹沒送,據說每天都有10 多個包裹從莫斯科發往這裡。

瑪利亞在小鎮郵局取快遞

小鎮郵局只有一個小小的櫃檯,兼賣明信片、賀年卡、洗衣液和洗面乳,一邊還放著一本“2018年報刊雜誌征訂目錄”,兩個俄羅斯老奶奶拿著一疊盧布和幾張單子繳水電費,瑪利亞上前打招呼。

來小村兩年了,瑪利亞和周圍的村民早就熟悉。在村民指導下,她和未婚夫白手起家,在當地建了個微型農場,添置了割草機、馬槽、羊圈,養了2匹馬、3只羊、1頭牛和1條牧羊犬。平時送完快遞,她便在農場遛馬、喂羊,未婚夫喜歡划船打獵,她便一起跟著——中國文學青年們最羡慕的“劈柴喂馬”,對瑪利亞已是日常。

瑪利亞的未婚夫叫烏林金·謝勒戈維其,本地人,是個廣播電視線路維修人員,憨厚老實,看到我們來訪,只是看著女友笑。

農場不大,停著一艘簡陋的衝鋒舟,一輛鏈條上鏽的老舊摩托車;居住的小木屋裡最昂貴的電器也就是一台半新的冰箱,一個螺旋槳扇葉的電風扇一看就是出自上世紀80年代。

雖然收入不高,生活清苦,可瑪利亞也愛網購。她從櫃子裡拿出一個擦拭得發亮的摩托車頭盔——這是她在速賣通花了2000盧布買的,“在莫斯科,這樣的頭盔要6000盧布。”瑪利亞說。

速賣通改變俄羅斯,我想改變馬里諾

入冬後,莫斯科郊外的溫度能到零下40度,大雪齊膝,瑪利亞捨不得馬兒受凍,只能穿戴整齊,帶上雪橇和包裹,猶如雪山飛狐般挨家挨戶送快遞。

送貨用的雪橇

如此場景讓人暢想:喝完烈酒,叼著紙煙,斜跨一個郵政包(“速賣通”的包裹)翻身上馬,皮衣軍靴、英姿颯爽……結果瑪利亞來了一句認真無比的話:“速賣通改變俄羅斯,我想改變馬里諾。”

“我只有改變了馬里諾,才能改變他,才能讓他娶我呀。”外向大方的瑪利亞突然紅了臉。

同行的俄羅斯郵政小夥伴們聽完大笑:“我們回去就申請經費,把你們農場的木頭柵欄全部換成磚牆,算你們的新婚禮物。”

告別時,瑪利亞突然問:全俄羅斯有多少給速賣通送貨的快遞員?

這個問題頓時把大家都難住了。

是啊,靜靜頓河邊的羅斯托夫人買了深圳產的無線藍牙耳機,伏爾加格勒(斯大林格勒)買了鄭州的手機鋼化膜,新西伯利亞的硬漢下單了義烏的野營戶外拯救生存戰術折疊刀,曾遭受無窮炮火的聖彼德堡(列寧格勒)人則網購了寧波產的卡通貼紙,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只買南京的LED深水捕魚閃光燈……這些貨物穿越萬水千山,來到遙遠的俄羅斯廣袤土地,可誰都無法知是哪些快遞員把它們一一送到。

這就好比,來自河南鄭州的一副假睫毛,也想不到會經一位美麗的鄉村女快遞員,騎著黑色的駿馬,送到一位在互聯網另一端輕點滑鼠下單的俄羅斯大媽手裡。

如今,每天有超50萬個包裹從中國發往莫斯科,去年一年,2200萬俄羅斯人在速賣通買了21.5億美元的貨,相當於6個俄羅斯人就有一個是速賣通用戶。

一邊是跨越國境的新時代電子交易,一邊是古老素樸的快馬雪橇,瑪利亞笑靨如花:“我的婚紗肯定也在網上買。”

突然想起什麼,摸摸了馬鬃,把剩下半隻蘋果塞給了“蒼穹”。

四野洗她胸襟,駿馬襯她影蹤,原來隻身打馬也有如此的快意和自由。

劈柴喂馬送快遞,割草划船愛網購

天色漸變,大雨將至,瑪利亞飛身上馬,雙腿一蹭,神駿的“蒼穹”飛竄而出。

郵局裡還剩下幾個包裹沒送,據說每天都有10 多個包裹從莫斯科發往這裡。

瑪利亞在小鎮郵局取快遞

小鎮郵局只有一個小小的櫃檯,兼賣明信片、賀年卡、洗衣液和洗面乳,一邊還放著一本“2018年報刊雜誌征訂目錄”,兩個俄羅斯老奶奶拿著一疊盧布和幾張單子繳水電費,瑪利亞上前打招呼。

來小村兩年了,瑪利亞和周圍的村民早就熟悉。在村民指導下,她和未婚夫白手起家,在當地建了個微型農場,添置了割草機、馬槽、羊圈,養了2匹馬、3只羊、1頭牛和1條牧羊犬。平時送完快遞,她便在農場遛馬、喂羊,未婚夫喜歡划船打獵,她便一起跟著——中國文學青年們最羡慕的“劈柴喂馬”,對瑪利亞已是日常。

瑪利亞的未婚夫叫烏林金·謝勒戈維其,本地人,是個廣播電視線路維修人員,憨厚老實,看到我們來訪,只是看著女友笑。

農場不大,停著一艘簡陋的衝鋒舟,一輛鏈條上鏽的老舊摩托車;居住的小木屋裡最昂貴的電器也就是一台半新的冰箱,一個螺旋槳扇葉的電風扇一看就是出自上世紀80年代。

雖然收入不高,生活清苦,可瑪利亞也愛網購。她從櫃子裡拿出一個擦拭得發亮的摩托車頭盔——這是她在速賣通花了2000盧布買的,“在莫斯科,這樣的頭盔要6000盧布。”瑪利亞說。

速賣通改變俄羅斯,我想改變馬里諾

入冬後,莫斯科郊外的溫度能到零下40度,大雪齊膝,瑪利亞捨不得馬兒受凍,只能穿戴整齊,帶上雪橇和包裹,猶如雪山飛狐般挨家挨戶送快遞。

送貨用的雪橇

如此場景讓人暢想:喝完烈酒,叼著紙煙,斜跨一個郵政包(“速賣通”的包裹)翻身上馬,皮衣軍靴、英姿颯爽……結果瑪利亞來了一句認真無比的話:“速賣通改變俄羅斯,我想改變馬里諾。”

“我只有改變了馬里諾,才能改變他,才能讓他娶我呀。”外向大方的瑪利亞突然紅了臉。

同行的俄羅斯郵政小夥伴們聽完大笑:“我們回去就申請經費,把你們農場的木頭柵欄全部換成磚牆,算你們的新婚禮物。”

告別時,瑪利亞突然問:全俄羅斯有多少給速賣通送貨的快遞員?

這個問題頓時把大家都難住了。

是啊,靜靜頓河邊的羅斯托夫人買了深圳產的無線藍牙耳機,伏爾加格勒(斯大林格勒)買了鄭州的手機鋼化膜,新西伯利亞的硬漢下單了義烏的野營戶外拯救生存戰術折疊刀,曾遭受無窮炮火的聖彼德堡(列寧格勒)人則網購了寧波產的卡通貼紙,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只買南京的LED深水捕魚閃光燈……這些貨物穿越萬水千山,來到遙遠的俄羅斯廣袤土地,可誰都無法知是哪些快遞員把它們一一送到。

這就好比,來自河南鄭州的一副假睫毛,也想不到會經一位美麗的鄉村女快遞員,騎著黑色的駿馬,送到一位在互聯網另一端輕點滑鼠下單的俄羅斯大媽手裡。

如今,每天有超50萬個包裹從中國發往莫斯科,去年一年,2200萬俄羅斯人在速賣通買了21.5億美元的貨,相當於6個俄羅斯人就有一個是速賣通用戶。

一邊是跨越國境的新時代電子交易,一邊是古老素樸的快馬雪橇,瑪利亞笑靨如花:“我的婚紗肯定也在網上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