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為什麼人們喜歡旅遊,但觀看旅遊類節目的人卻很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平淡重複的生活更需要尋找詩和遠方, 人們更加重視身心的自由, 但除假期外, 外出遊玩的時間並不充足, 所以網上利用視頻觀天下是旅遊視頻受歡迎的其中一個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 人們選擇觀看旅遊視頻並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性, 而是因為它的治癒效果。 大千世界、海外探險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但看這個視頻卻能緩解生活中的焦慮感”, 觀看旅遊視頻這個行為本身, 可以給人們帶來滿足感。

旅遊視頻為什麼會如此難做?

旅遊類視頻難做最終體現在粉絲粘性低、互動性差,

主要為以下幾點:

第一, 旅遊拍攝成本高, 週期長

旅行類的節目沒有其他品類那樣, 容易出現KOL或者網紅,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旅遊拍攝成本高, 週期長, 資源要求相對較高, 旅遊節目短不了, 因為太短, 呈現不清楚, 普通的團隊不容易進入, 吃、穿、住、行、遊、攻略和遊記等等, 每個因素都能再形成一個小品類, 因為時長、成本等原因, 一個旅行節目很難涵蓋所有的品類。

第二, 旅遊不是剛需

旅行是人們一個低頻次的需求, 因為一個人一年之中出去旅行的次數是有限的, 所以很多內容也就變成了低頻的需求, 比如景點攻略、遊記、出行攻略這些, 這類品類內容無論圖文還是流量都不會太高。

第三, 核心人設(主持人)很關鍵

節目中的人設是“代替觀眾進行體驗”,

觀眾也會以這個角度進行自我代入, 如果主持人不能很好的加深和用戶的溝通, 縮短用戶距離, 那會起到反作用。

第四, 對團隊綜合能力要有較高, 有一定門檻

旅遊節目和容易和其他垂直分類結合, 例如美食(臺灣三立電視臺的 《美食大三通》)、綜藝(芒果的《爸爸去哪兒》), 對團隊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另外, 旅遊垂直節目, 需要有強的使用者運營能力, 從資料來看, 旅遊使用者喜歡社交分享, 同時具備強創作能力和用戶運營能力的團隊稀缺。

哪類旅遊節目流量相對會高?

旅行中最具有潛力、具有高頻次消費的內容有兩種:

第一是人文故事。 比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一個古墓或者古建築,

其實本身去親身體驗的價值不大, 但是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巨大, 這一類更適合做內容傳播, 符合使用者精神需求;

另一類就是帶有探險、懸疑、神秘性質的地方。 這一類的內容大部分使用者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到達, 只能通過別人的分享才能瞭解, 所以做這一類內容的節目, 流量往往會很好, 這一類也屬於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

所以, 旅行短視頻的節目, 不一定要讓用戶去跟隨體驗, 滿足他們對於探索世界的欲望, 尤其是不能親身體驗的遺憾, 也是很重要的。

旅遊類節目的未來在哪裡?

第一, 對於海外平臺, 旅遊類節目可切入的角度會有哪些?

首先需要龐大的中文粉絲群體, 另外一個是節目需要有創意。 創意、有趣這種東西是一種普世價值觀,

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沒有文化、族群、地域方面的限制, 就跟外國同類節目在中國也會受到歡迎一樣。

具體到旅遊類的短視頻節目, 最大的啟示是, 要結合youtube, facebook本身平臺特性, 作出具有普適性價值觀的東西。 現在很多很火的旅遊類節目是做國外的吃喝玩樂, 在國內有很多人看, 會滿足大部分用戶對於國外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但是這種節目放到海外平臺就沒用了, 就像外國人在國外做中國節目, 拿到中國不會有人看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 從創意、有趣來切入旅行類的節目, 才有可能在海外平臺獲得成功。 重點要區分兩部分群體, 是海外的華人, 還是老外。 他們的喜好是不一樣的。

第二, 如何把控“文化+旅行”組合

提到文化+旅行, 這裡很多人會有一個誤區會說, 文化歷史這種東西太專業, 也太厚重, 現在年輕人的人不會喜歡, 其實並非這樣。

之前研究過一段時間的人文旅行, 發現年輕用戶不是不喜歡這些東西, 而是現在太缺少這些東西。 文化的東西也可以做的很有趣, 因為文化中的故事素材太多了, 具體可以參見故宮淘寶, 也可以把故宮這個IP玩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這種東西關鍵是要看切入點了, 舉個例子, 有檔旅遊類節目曾經寫火很多歷史古跡和文圖, 其中有一個叫做應縣木塔, 這個木塔本身的結構、建築價值是極大的, 但是平常人都不是很瞭解。

他們將梁思成跟應縣木塔的淵源, 用很有趣的故事講了出來, 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千年前幾個匠人搭了個積木,七天大震、中彈百發都沒倒,如今沒有一個人會拆》,當時這篇文章在全網流量過億,被無數的大號轉發,讓很多人瞭解中國還有這樣一座牛逼的建築,也有很多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用這種方式,像浙江的諸葛村,俞源村等,都是用這種方式給帶火的。

第三,旅遊六大類領域中哪個機會比較多?

美食流量,據觀察,喜歡看如何吃的用戶>學習如何做美食的用戶,後者節目更集中,風格同質化也比較嚴重。所以,從變現的角度來看,能夠植入和變現的產品比如食材、廚具等,能否在電商平臺實現變現,認為很大程度不是決定於美食本身,而是節目中的網紅或KOL的號召力。

“美麗的風景,不僅可以緩解生活中的焦慮感,更能讓身心得到自由”,旅遊視頻也是如此。

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千年前幾個匠人搭了個積木,七天大震、中彈百發都沒倒,如今沒有一個人會拆》,當時這篇文章在全網流量過億,被無數的大號轉發,讓很多人瞭解中國還有這樣一座牛逼的建築,也有很多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用這種方式,像浙江的諸葛村,俞源村等,都是用這種方式給帶火的。

第三,旅遊六大類領域中哪個機會比較多?

美食流量,據觀察,喜歡看如何吃的用戶>學習如何做美食的用戶,後者節目更集中,風格同質化也比較嚴重。所以,從變現的角度來看,能夠植入和變現的產品比如食材、廚具等,能否在電商平臺實現變現,認為很大程度不是決定於美食本身,而是節目中的網紅或KOL的號召力。

“美麗的風景,不僅可以緩解生活中的焦慮感,更能讓身心得到自由”,旅遊視頻也是如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