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門冷知識:吃素與吃齋不一樣!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 天子王臣在祭祀之前就有齋戒的傳統。 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 “齋”來源於“齊”, 主要是“整齊”, 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

戒主要是指戒遊樂, 比如不與妻妾同寢, 減少娛樂活動等。 後以此指稱相似的宗教禮儀。 在佛教中,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 禁止身的過非叫做“戒”, 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 很多居士都是吃素、吃齋不分。 在家裡面吃素, 說是吃齋, 去寺廟裡面吃齋說是吃素。 其實素和齋是有區別的。

過午不食謂之齋, “吃齋”嚴格來說應該是“持齋”, 為什麼要持齋呢?因為佛陀時代, 有位弟子傍晚托缽乞食, 嚇到一位孕婦導致流產, 被人譏嫌, 又因若一天兩次托缽, 減少弟子學佛修道的時間, 所以佛陀從此制戒規定過午不食, 是為“持齋”。

後來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吃”和“持”二字同音, 而且又是跟吃有關, 所以慢慢就由“持齋”誤傳成了“吃齋”。 吃齋絕不是吃素的意思, 因為這個齋未必是素, 因為佛陀比丘戒中沒有戒肉, 乞食的時候, 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 不允許挑剔分別。 後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吃素的傳統。

有的人吃素為了減肥, 有的人吃素為了健康,

有的人吃素是出於慈悲。 發心不同, 決定了最終的成就和收穫也不同。

雖然吃素有很多功德,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片面的追求功德而去吃素、持齋。 更不能執著這件事情本身, 如果因為自己的執著而給不信佛的家人、同事、朋友帶了種種不便,

那也不好。 比如吃飯的時候有諸多要求, 不允許一丁點葷腥, 必須用未烹製過葷食的鍋炒菜等, 這樣不僅不會吸引他人向佛, 還會讓人覺得佛教徒規矩多而望而生畏。 倒不如凡事隨緣, 只要不點殺, 像慧能大師一樣的吃點肉邊菜, 也並無大礙。 凡事過猶不及, 都要有個度, 中道最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