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鑒真東渡,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唐招提寺探秘

前文說完西天取經的玄奘, 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寺廟與唐朝另一位名僧有關, 他就是東渡授戒的鑒真(688-763)。 鑒真本是揚州大明寺的住持, 西元742年, 日本僧人榮睿與普照受聖武天皇和日本佛教界之托邀請他前往日本傳授戒律。 從當年出發到最終抵達日本, 鑒真前後歷經五次磨難, 第五次甚至被風浪吹至海南島, 險些喪命, 返回揚州途中, 隨行的榮睿病故使鑒真悲痛萬分, 加之南方暑熱引發眼疾, 竟致雙目失明, 但卻更堅定了他東渡的決心。 西元754年, 鑒真終於成功到達奈良, 受到當時的聖武上皇和孝謙天皇(718-770,

與前面提到的稱德天皇為同一人, 曾兩任天皇)的熱情款待。

當時日本國內對出家為僧基本沒什麼限制, 許多人為逃避賦稅和兵役而選擇出家, 於是出現大量“私度僧”(未經正式儀式自度為僧)。 政府一方面利用佛教加強統治,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佛教過度發展影響賦稅和兵役制度, 於是決定學習唐朝的授戒制, 即由高僧主持儀式, 通過考試確定進入佛門的資格, 但是日本缺乏深諳此制度的高僧, 這才促成了他們對鑒真的邀請。

鑒真一到, 孝謙天皇馬上下旨:“自今以後, 傳授戒律, 一任和尚”。 但很快遭到日本“自誓受戒”派僧人的反對, 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 雙方最終達成妥協, 共同認可了作為大乘佛教最正式的具足戒必須遵守“三師七證”的標準,

即三位師長七位證人共十位前輩在場授戒。 隨後鑒真在東大寺大佛殿前開設戒壇, 為聖武上皇、孝謙天皇及眾僧授戒, 在日本開啟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他也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之祖。

西元759年, 朝廷將已故新田部親王的舊宅賜予鑒真用來創建唐招提寺。 “招提”指在佛身邊修行的道場, “唐招提寺”等於是專為唐朝來的鑒真和尚修行而建的道場。 由於該寺為日本首個律寺, 因此又稱建初律寺, 現在仍為日本律宗總本山。

順著藥師寺玄奘三藏院伽藍西邊的小道一路向北便是唐招提寺。 中間插一句, 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家名叫“四佳苑”的古董店, 門口牌子上寫著“骨董”, 當時覺得詫異,

難道是錯別字?回來一查, 原來“骨董”才是中國古代的正宗說法, “骨者, 所存過去之精華, 如肉腐而骨存也。 ”這個詞自北宋就開始使用了, 直到明朝晚期才出現“古董”一詞, “古”因指舊物而意思相通, 但似乎沒有“骨”來得傳神。

買過600日元一張的門票後, 我們走進唐招提寺的南大門,

迎面便是雄偉的金堂。 這是一幢單簷廡殿頂建築, 為日本唯一保存至今的建於奈良時代的金堂,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 也是現存最大的天平時期的建築。 據說唐招提寺建成之初被稱作“海東無雙大伽藍”、“絕塵名刹”, 其輝煌由此金堂可見一斑。

金堂內供奉著本尊幹漆盧舍那佛、藥師如來、千手觀音、梵釋二天、四天王等, 均為天平文化中的佛像雕塑代表。

金堂北邊是講堂,也就是傳經佈道的地方。它是鑒真創建唐招提寺之初,朝廷將平城宮的東朝集殿賜予該寺遷築而成的。如今曾占地一百公頃的平城宮早已片瓦無存,唯有這一建築因遷移至此而得以存世。講堂內部供奉的是本尊彌勒如來(鐮倉時代製作)和持國、增長二天王的雕像(奈良時代製作)。

在金堂與講堂之間庭院的東側矗立著寺內唯一的多層建築:鼓樓,因1240年建成後安放了鑒真大師的三千佛舍利,故也稱舍利殿。

與之相對的西側位置上是鐘樓。

鼓樓東邊有座長長的建築,是鐮倉時代所建三面僧房中的東室,西室和北邊的食堂已不復存在。這裡曾是律僧們起居的住所,如今也成為古代寺院作為學問寺實行全寄宿制的歷史見證。

再向東還有兩座校倉(可防潮的屋子),南邊為藏經樓,北邊為藏寶樓,其中藏經樓為該寺創立之前新田部親王宅邸原有的遺存建築,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校倉。

從這裡向東走是片樹林,林中的“小”池塘有個“大”名字叫滄海池。因為遊客稀少,顯得格外靜謐。

這裡的樹下長滿了絨毯般的青苔,讓我想起京都的祇王寺。

北邊湖畔的樹上開著紅花,讓原本陰鬱的氣氛多了幾分生機。

走著走著,路邊出現一座高臺,那是鑒真大師之墓。大師在此修行四年後於763年圓寂,享年75歲。按說佛教興盛的日本高僧輩出,史上留名的亦不在少數,但死後大都沒於荒塚。真正身後一千二百多年香火不斷始終受人朝拜的只有鑒真一人。

墓西不遠有座殿宇,是把興福寺舊一乘院門遺址的辰殿經過精密復原移到此處的古建築,現在成為安置大師尊像的禦影堂,每年只在6月5-7日開山忌的三天裡開門供人瞻仰。

禦影堂西南方向有個開山堂,供奉著唐招提寺的開山之祖鑒真和尚坐像。

傳說鑒真大師不僅帶來了佛法戒律,還引進了揚州特產的瓊花。在西北角的一處小院裡就種著這種如今被定為揚州市花的瓊花。

瓊花素以葉茂花繁、潔白無瑕名揚天下,傳說隋煬帝就是為到揚州賞瓊花而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北宋學者劉敞曾稱讚它為“東方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

沿中軸線西邊的小路向南走,可以看到三層石造的戒壇,就是出家人正式受戒的地方。上層安放的寶塔是1978年模仿印度聖地古塔而作。

金堂北邊是講堂,也就是傳經佈道的地方。它是鑒真創建唐招提寺之初,朝廷將平城宮的東朝集殿賜予該寺遷築而成的。如今曾占地一百公頃的平城宮早已片瓦無存,唯有這一建築因遷移至此而得以存世。講堂內部供奉的是本尊彌勒如來(鐮倉時代製作)和持國、增長二天王的雕像(奈良時代製作)。

在金堂與講堂之間庭院的東側矗立著寺內唯一的多層建築:鼓樓,因1240年建成後安放了鑒真大師的三千佛舍利,故也稱舍利殿。

與之相對的西側位置上是鐘樓。

鼓樓東邊有座長長的建築,是鐮倉時代所建三面僧房中的東室,西室和北邊的食堂已不復存在。這裡曾是律僧們起居的住所,如今也成為古代寺院作為學問寺實行全寄宿制的歷史見證。

再向東還有兩座校倉(可防潮的屋子),南邊為藏經樓,北邊為藏寶樓,其中藏經樓為該寺創立之前新田部親王宅邸原有的遺存建築,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校倉。

從這裡向東走是片樹林,林中的“小”池塘有個“大”名字叫滄海池。因為遊客稀少,顯得格外靜謐。

這裡的樹下長滿了絨毯般的青苔,讓我想起京都的祇王寺。

北邊湖畔的樹上開著紅花,讓原本陰鬱的氣氛多了幾分生機。

走著走著,路邊出現一座高臺,那是鑒真大師之墓。大師在此修行四年後於763年圓寂,享年75歲。按說佛教興盛的日本高僧輩出,史上留名的亦不在少數,但死後大都沒於荒塚。真正身後一千二百多年香火不斷始終受人朝拜的只有鑒真一人。

墓西不遠有座殿宇,是把興福寺舊一乘院門遺址的辰殿經過精密復原移到此處的古建築,現在成為安置大師尊像的禦影堂,每年只在6月5-7日開山忌的三天裡開門供人瞻仰。

禦影堂西南方向有個開山堂,供奉著唐招提寺的開山之祖鑒真和尚坐像。

傳說鑒真大師不僅帶來了佛法戒律,還引進了揚州特產的瓊花。在西北角的一處小院裡就種著這種如今被定為揚州市花的瓊花。

瓊花素以葉茂花繁、潔白無瑕名揚天下,傳說隋煬帝就是為到揚州賞瓊花而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北宋學者劉敞曾稱讚它為“東方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

沿中軸線西邊的小路向南走,可以看到三層石造的戒壇,就是出家人正式受戒的地方。上層安放的寶塔是1978年模仿印度聖地古塔而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