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嶽:努力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 2014年12月他在江蘇調研時對江蘇農業發展提出要求:要按照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要求,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近年來, 我們把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和江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持續加大改革創新、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力度,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

習近平同志指出:“綠色發展, 就其要義來講, 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推進綠色發展, 對於經濟體量大、資源總量少、環境容量小的江蘇來說, 意義尤為重大。 江蘇抓住生態環境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下大決心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農業現代化。

劃定生態紅線。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嚴守開發強度紅線, 倒逼城鎮發展模式轉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優化調整省級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 保護區域面積占省域面積的20%以上。 在實踐中, 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既要綠水青山, 也要金山銀山。 甯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 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 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堅持生態優先。 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 以更大力度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生態財富,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為此, 我們制定《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江蘇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

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行黨政同責, 納入幹部考核體系。 引導蘇北地區把良好生態作為發展的基本依託和最大優勢, 著力發展綠色生產力, 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努力使綠色發展成為江蘇農業的鮮明特色, 使品質安全成為江蘇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促進和諧共生。 堅持以綠色低碳迴圈為主要原則, 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和耕地品質提升行動, 率先實施省級耕地輪作休耕試點, 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

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相協調。 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培育發展綠色農業產業, 推廣可持續、可迴圈的發展模式。 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畫,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促進居住與環境相融合,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建設“兩型農業”為方向

農業與生態環境關係最密切, 既對生態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 也對生態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習近平同志指出, 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儘快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近年來, 面對農業資源環境亮起的紅燈,

江蘇痛下決心, 改變粗放的資源利用方式, 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堅持不欠新賬, 把資源環境惡化勢頭壓下去, 推進資源高效迴圈利用。 為了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 著重抓好農業投入品、廢棄品污染治理, 大力整治農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一方面, 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減下來。 積極推廣節肥節藥生產技術, 組織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與農藥零增長行動。 另一方面, 把資源綜合利用水準提上去。 圍繞“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深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探索農藥廢棄包裝物、農膜殘膜等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

堅持多還舊賬, 讓透支的生態環境休養生息,加快生態保護修復。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快農業產業佈局調整。深入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河湖管理保護,限期治理黑臭水體,打好治水攻堅戰。統籌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2.8%,自然濕地保護率接近50%。

以現代科技創新為支撐

現代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江蘇抓住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這一關鍵,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轉化能力,推進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努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著力解決科研和生產脫節問題。發揮農業科技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的基礎和核心作用,必須合理配置寶貴的科研資源,下大力氣解決科研和生產脫節問題,切實滿足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江蘇瞄準農業重大科技需求,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遴選建設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構建佈局科學、專業融合、人才合理、支撐有力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點解決農業生產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良好效果。

著力補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這一短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有效的轉化平臺。江蘇加快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各類園區的層次和水準,提升其承接農業資金、科技、人才、專案的能力。加快建設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園區,打造“立足江蘇、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補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這一短板。

著力解決科技服務農業“最後一公里”問題。由於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不到位,很多時候農業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阻塞在“最後一公里”上。為暢通科技服務農業的“最後一公里”,江蘇大力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科技服務超市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打造一站式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市場。加快資訊技術普及推廣,提高益農資訊覆蓋面,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運用。

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

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農業供給能力、供給水準、供給品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江蘇堅持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加快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著力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增收富民能力。

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立足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應堅持的重要原則。江蘇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統籌安排農業生產佈局,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聚,努力做到在最適宜的地方生產最適宜的產品。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重點發展3個水稻優勢產業區和4個小麥優勢產業區。推動特色畜禽、特色漁業、應時鮮果向優勢產區佈局,支持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引導基層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

著力優化農業生產體系。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誌是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現代化。江蘇大力推進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推進農業生產智慧化、精細化、綠色化,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全程品質控制,嚴格規範農業投入品使用,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管理。加快農業生產模式創新,推廣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等生態迴圈發展模式。

著力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對於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江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發展,鼓勵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組建產業聯盟,推動農牧業迴圈發展。規範農民合作社發展,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超過7萬家,入社農戶比例超過77%。支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不斷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江蘇著力抓好引領性強、撬動力大的關鍵性改革,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動力。

充分依靠群眾。農民群眾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主體,也是農業發展成果的分享主體。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應總結推廣各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聯耕聯種、“小田並大田”、農田託管等做法和經驗,發展符合當地實際和農民意願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切實保障農民各項權利。

釋放改革紅利。深化農村改革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制度支撐,釋放改革紅利。江蘇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農業農村資源要素。農村集體產權市場在實現縣域全覆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鄉鎮全覆蓋。統籌推進常州市武進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制定“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加快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發展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應抓住我國國際地位上升的有利契機,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分工合作,形成和增強比較優勢。江蘇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緩解省內資源環境壓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大力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農產品出口結構優化升級。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探索全產業鏈“走出去”模式,引導企業抱團到海外建立基地和園區,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

讓透支的生態環境休養生息,加快生態保護修復。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快農業產業佈局調整。深入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河湖管理保護,限期治理黑臭水體,打好治水攻堅戰。統籌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2.8%,自然濕地保護率接近50%。

以現代科技創新為支撐

現代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江蘇抓住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這一關鍵,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轉化能力,推進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努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著力解決科研和生產脫節問題。發揮農業科技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的基礎和核心作用,必須合理配置寶貴的科研資源,下大力氣解決科研和生產脫節問題,切實滿足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江蘇瞄準農業重大科技需求,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遴選建設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構建佈局科學、專業融合、人才合理、支撐有力的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點解決農業生產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良好效果。

著力補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這一短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有效的轉化平臺。江蘇加快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各類園區的層次和水準,提升其承接農業資金、科技、人才、專案的能力。加快建設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範園區,打造“立足江蘇、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補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這一短板。

著力解決科技服務農業“最後一公里”問題。由於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不到位,很多時候農業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阻塞在“最後一公里”上。為暢通科技服務農業的“最後一公里”,江蘇大力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科技服務超市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打造一站式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市場。加快資訊技術普及推廣,提高益農資訊覆蓋面,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運用。

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

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提高農業供給能力、供給水準、供給品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江蘇堅持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加快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著力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增收富民能力。

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立足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應堅持的重要原則。江蘇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統籌安排農業生產佈局,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聚,努力做到在最適宜的地方生產最適宜的產品。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重點發展3個水稻優勢產業區和4個小麥優勢產業區。推動特色畜禽、特色漁業、應時鮮果向優勢產區佈局,支持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引導基層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

著力優化農業生產體系。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誌是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現代化。江蘇大力推進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推進農業生產智慧化、精細化、綠色化,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全程品質控制,嚴格規範農業投入品使用,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管理。加快農業生產模式創新,推廣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等生態迴圈發展模式。

著力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對於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江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發展,鼓勵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組建產業聯盟,推動農牧業迴圈發展。規範農民合作社發展,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超過7萬家,入社農戶比例超過77%。支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不斷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江蘇著力抓好引領性強、撬動力大的關鍵性改革,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動力。

充分依靠群眾。農民群眾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主體,也是農業發展成果的分享主體。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應總結推廣各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聯耕聯種、“小田並大田”、農田託管等做法和經驗,發展符合當地實際和農民意願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切實保障農民各項權利。

釋放改革紅利。深化農村改革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制度支撐,釋放改革紅利。江蘇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農業農村資源要素。農村集體產權市場在實現縣域全覆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鄉鎮全覆蓋。統籌推進常州市武進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制定“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加快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發展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應抓住我國國際地位上升的有利契機,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分工合作,形成和增強比較優勢。江蘇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緩解省內資源環境壓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大力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農產品出口結構優化升級。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探索全產業鏈“走出去”模式,引導企業抱團到海外建立基地和園區,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