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非洲西撒哈拉為何至今仍未獨立?由誰實際掌控?

西撒哈拉地處非洲西北端, 雖瀕臨大西洋, 然卻屬熱帶沙漠氣候, 盡是風沙地貌。 缺雨、乾旱、悶熱是其典型特徵, 瀕海的阿尤恩等地年降水量也僅40mm左右, 而東部高海拔區甚至經年累月無滴水澆灌。 然磷酸鹽礦資源豐富, 稱“磷酸鹽的科威特”。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壟斷資本主義勢力角逐下的非洲大陸, 除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外, 均為歐洲列強瓜分殆盡。 其中已衰落的老朽殖民帝國西班牙據有西屬撒哈拉、西屬摩洛哥及加那利群島等, 約占非洲總面積的1%。

20世紀60年代始, 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漸成燎原之勢。 僅1960年就有17個新國家誕生, 至60年代末, 非洲獨立國家已占非洲總面積的84%, 總人口的88%。 如此滄海桑田般的劇變, 西撒哈拉怎可置身事外。 被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及摩洛哥綠色進軍搞得焦頭爛額的西班牙決定放棄這塊燙手山芋(所謂綠色進軍是指1975年約35萬非武裝的摩洛哥平民,
高舉代表伊斯蘭的綠色旗幟, 越過邊界線向南挺進)。

1976年2月西班牙撤離西撒哈拉後, 簽署分治協定的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兩國迅速介入, 其中摩方佔據西撒哈拉北部17萬平方公里, 毛方領有南部9萬多平方公里。 而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西撒人陣, 則繼續堅持武裝鬥爭以實現民族自決。

西撒戰爭初時, 人陣武裝將矛頭直指相對弱小的茅利塔尼亞, 秉承攪擾入境敵軍和襲擊其本土目標相結合的策略, 屢次進犯毛國首都諾克少, 並破壞其鐵礦資源對外輸出的交通線。 經年的軍事重負使執掌茅利塔尼亞18載的達達赫總統倒臺, 新政權在1979年同西撒人陣和解, 退出控制區域。

然摩洛哥卻黃雀在後乘機進佔。

茅利塔尼亞退出後, 西撒人陣揮戈北上, 立足未穩的摩洛哥在淩厲攻勢前只得被動防禦。 摩洛哥營造的橫亙西撒哈拉全境的防禦性沙牆在1980年始建, 全線由沙石堆、鐵絲網、哨所及雷區等構成, 共6道總長2720公里。 此舉極大束縛了人陣部隊的機動,

摩方漸次掌握主動權。 如今摩洛哥控制著西撒哈拉以西約3/4的地區, 留給西撒人陣的盡是荒涼淒苦之地。

摩洛哥對西撒控制區頗為重視, 投鉅資營建以改善民生。 數千公里的嶄新公路, 上千眼新鑽深井, 以國王哈桑二世命名的國際機場等接踵而至, 首府阿尤恩亦由兩萬餘人的小城鎮蛻變為現代化都市。

下圖(圖3)——西撒哈拉地形圖

難以調和的血腥爭端促使聯合國介入。 1991年4月, 聯合國690號決議出爐:在維和部隊及特派團監督下, 衝突雙方停止武裝械鬥並組織公民投票以決定西撒哈拉的歸屬。 9月6日停火協議生效, 然關鍵環節——公民投票卻再三受挫, 主要源於投票者資格問題(經數次移民, 西撒的摩洛哥裔民眾同原住民之比已超4:1), 戰爭的陰霾仍籠罩在西撒哈拉上空, 久久不得消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