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廣角鏡」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看看渝北這些“閒不住”的老年人

太極表演

熱愛文藝的阿姨們帶來了精彩的舞蹈

老年人柔力球表演

年齡不是障礙, 球場上一樣矯健

核心提示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人生的後半場, 其實也可以很精彩。

在渝北的大街小巷, 就有一群群閒不住的老年人:他們有的身體力行, 憑藉著一腔熱忱傳承志願精神;他們有的發揮餘熱,

用自己的技藝為他人帶去歡樂;他們有的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事業, 給年輕人樹立了一個個學習的榜樣……

10月28日是中國傳統佳節——重陽節。 為此, 記者採訪了他們中的代表, 帶著讀者一起去領略他們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64歲的賈代富:手中一把剪 心中天地寬

賈代富正在為顧客理髮

10月24日一早, 在寶聖湖街道西政社區家合苑社區門口, 64歲的“剃頭匠”賈代富從早上8點就開始忙活了起來。

記者看到, 衣著整潔的賈代富看起來很精神, 右手拿著梳子梳起客人的一縷頭髮, 左手拿著電推刀迅速剪下, 嘴裡和客人熟絡地聊著家常。 不到10分鐘, 頭髮剪完, 賈長富又用刷子抹上香皂蘸了蘸熱水, 塗在客人的臉頰和鬍子上開始修面, 理髮加修面總共才花20分鐘。 “賈師傅的手藝好, 我每次都來這裡剪。 ”剛剪完頭髮的居民張紹勤一派神清氣爽, 他稱自己是這裡的常客, 還介紹過很多人來理髮。

電推刀、修面刀、剪刀、梳子……老式的理髮工具, 在賈代富精湛的手藝下,

一樣好用。 理髮5元、修面2元, 兩項一起僅需20分鐘就搞定。 除了本社區的客人, 附近社區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 遇上行動不便的老人, 賈代富則是上門免費服務, 成了街坊鄰居口中最熱心的理髮師。 “在金鵬兩江時光社區3棟有一對80來歲的癱瘓老人, 他們的外孫女每次都會打電話請賈代富上門服務, 賈代富也是從來都不收錢。 ”西政社區工作人員羅延琴介紹說。

“兒女們都成了家, 我閒不住, 捨不得丟了幾十年的手藝, 去年4月, 我又開始在社區門口擺起了理髮攤, 別人都建議我價格再漲點, 但我只收5元, 以後也不變。 ”賈代富笑著告訴記者, 自己幹這份工作是為了給自己的退休生活找點事情做。 5元理髮他還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賈代富說,勞動是最光榮的,能夠有勞動的機會,為社會作貢獻,已經非常好了。

73歲的周道庸:一生愛文藝 筆耕永不輟

周道庸和他的作品

“我熱愛文藝創作,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住空港桃香苑社區的73歲老人周道庸現在的身份之一是民間曲藝創作者。

周道庸說,從小的時候起,他便喜歡看《詩經》之類的文學作品,80年代,周道庸來到渝北中學任語文教師。天天和語言文字打交道,再加上平時的生活積累,周道庸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

“紅日當頭照得熱烘烘,包穀杆杆上莫得丁丁風。絲瓜花曬得個焉妥妥,南瓜葉曬得來打了個皺皺……”這段接地氣的唱詞摘自周道庸作品——金錢板《丟醜》,詼諧幽默的段子,再加上重慶著名民間藝術家竇洪勝惟妙惟肖的表演,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這是我在農村當知青的時候所見所感,再加點自己的想像,就形成了這樣的唱詞。”周道庸笑著說道。“

三十多年來,這種朗朗上口的唱詞,他已經寫了近百份手稿,有專題宣傳片解說詞《姹紫嫣紅競爭春》、快板唱詞《猴子都到哪裡去了》、雙簧《不對勁》、相聲《願天下親眷長作有情人》等等,他的部分作品也被區文化館、區文藝創作中心編印成《周道庸作品集》,收藏于區文化館。

退休以後,周道庸也沒有閑下來,幾乎每天都在琢磨、思考創作。“創作也會上癮的。”周道庸說,他在生活中發現有趣的點子,就會馬上搜尋資料投入到創作中去。創作、再創作,修改、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一件作品定稿,周道庸常常需要花費7——15天的時間,在十餘篇草稿裡提煉出最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我現在閑下來了,有大把的時間,不用來做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那幹什麼呢?”周道庸笑著說道。

85歲的曹柯:臺上能唱戲 台下能編劇

曹柯

85歲高齡,他仍然活躍在戲劇舞臺,上臺表演,幕後創作,把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多姿多彩。他就是曹柯,渝北川劇藝術團最高齡的演員。

1932年,曹柯出生於四川南充,6歲那年曹柯被父親送進南充永慶樂科班學戲,成了班裡最小的學員。

唱了一輩子的戲,退休後,曹柯仍然閑不下來,他發現自己離不開熱愛了一輩子的川劇。於是,他背著靴網到處輾轉,尋覓演戲的機會,後來在渝北找到了“組織”,成了渝北川劇藝術團的領軍人物,與其他演員搭檔演出了《桂枝寫狀》《藏舟》等多場戲劇。

“川劇是中華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川劇、熱愛川劇。”曹柯說,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川劇,近年來,他致力於川劇的改編,把當年演出過的一些劇本整理、精煉,用更加接地氣、符合時代特徵的方式進行了改編,獲得觀眾的好評。

在曹柯七十多年演戲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異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演出的《楊宗保招親》《做文章》《打碗記》和《哪吒鬧海》《蘆花蕩》等劇,深受廣大戲迷喜愛。如今,每次上臺,要花大量的時間化妝,戲服、頭飾加起來可能有數十斤重,這對一個八旬老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負擔,但他說,“我不覺得苦,因為我熱愛川劇,這份熱愛讓我的生活更有意義。”曹柯說,川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應該被歷史的潮流淹沒,但作為川劇人,也不能一味守舊,要研究現代觀眾的口味,不斷推陳出新,他願用自己的力量為川劇的傳播出一點微薄之力。

百歲老人陳興海:勤勞又熱心 快樂又健康

陳興海和家人一起剝花生

百歲高齡,耳聰目明,穿越一個世紀,他仍然樂觀健康。家住龍塔街道魯能星城第四街區的老人陳興海今年已經102歲了。陳興海說,他的長壽秘笈很簡單,勤動手、勤動腦,保持快樂健康的好心態。

老人一直以來堅持自己洗澡、換洗貼身衣物,從不願意讓子女插手幫忙。照顧好自己之余,老人還主動包攬一些家務活,比如:擦桌子、擇菜,他總是說:“自己活了一個世紀,也勞動了一個世紀,熱愛勞動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陳興海還喜歡做好事。天氣晴朗的時候,陳興海總喜歡在社區裡散步,彎腰把垃圾撿一撿,給陌生人指指路,每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由衷的開心。老人說:“幫助別人也快樂自己。”因為一副熱心腸,老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閒不住”。他常常說自己是社區“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

跟年輕人一樣,陳興海老人還有一顆熱愛旅行的心。他說:“中國那麼大,一定要去多看看。”因為高齡不能乘坐飛機,老人只能跟著子女乘坐火車或者自駕遊。雖然自駕遊很累,他卻非常享受這種比較“辛苦”的出行方式。陳興海說,一路上走走停停,能欣賞到沿途美麗的風景,吃到各地特色美食,感受到不同地域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每次旅行結束,老人總會拿著幾張最滿意的留念照片,到社區跟幾個老夥計“彙報”旅途見聞和心得體會。

“不管年齡多大,都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陳興海說。

老有所為的人生更精彩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文化,營造全社會敬老氛圍,讓老年人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有助於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

一直以來,我區高度重視老年人工作,努力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創造條件。而轄區的老年人也依託各級黨委政府搭建的平臺,展示自我,發揮餘熱,成為渝北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老有所為的人生更精彩。筆者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尋找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的舞臺,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也為渝北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同時也希望,社會應該利用好老年人這塊寶,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施展專長的平臺,充實他們的晚年生活。

賈代富說,勞動是最光榮的,能夠有勞動的機會,為社會作貢獻,已經非常好了。

73歲的周道庸:一生愛文藝 筆耕永不輟

周道庸和他的作品

“我熱愛文藝創作,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住空港桃香苑社區的73歲老人周道庸現在的身份之一是民間曲藝創作者。

周道庸說,從小的時候起,他便喜歡看《詩經》之類的文學作品,80年代,周道庸來到渝北中學任語文教師。天天和語言文字打交道,再加上平時的生活積累,周道庸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

“紅日當頭照得熱烘烘,包穀杆杆上莫得丁丁風。絲瓜花曬得個焉妥妥,南瓜葉曬得來打了個皺皺……”這段接地氣的唱詞摘自周道庸作品——金錢板《丟醜》,詼諧幽默的段子,再加上重慶著名民間藝術家竇洪勝惟妙惟肖的表演,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這是我在農村當知青的時候所見所感,再加點自己的想像,就形成了這樣的唱詞。”周道庸笑著說道。“

三十多年來,這種朗朗上口的唱詞,他已經寫了近百份手稿,有專題宣傳片解說詞《姹紫嫣紅競爭春》、快板唱詞《猴子都到哪裡去了》、雙簧《不對勁》、相聲《願天下親眷長作有情人》等等,他的部分作品也被區文化館、區文藝創作中心編印成《周道庸作品集》,收藏于區文化館。

退休以後,周道庸也沒有閑下來,幾乎每天都在琢磨、思考創作。“創作也會上癮的。”周道庸說,他在生活中發現有趣的點子,就會馬上搜尋資料投入到創作中去。創作、再創作,修改、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一件作品定稿,周道庸常常需要花費7——15天的時間,在十餘篇草稿裡提煉出最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我現在閑下來了,有大把的時間,不用來做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那幹什麼呢?”周道庸笑著說道。

85歲的曹柯:臺上能唱戲 台下能編劇

曹柯

85歲高齡,他仍然活躍在戲劇舞臺,上臺表演,幕後創作,把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多姿多彩。他就是曹柯,渝北川劇藝術團最高齡的演員。

1932年,曹柯出生於四川南充,6歲那年曹柯被父親送進南充永慶樂科班學戲,成了班裡最小的學員。

唱了一輩子的戲,退休後,曹柯仍然閑不下來,他發現自己離不開熱愛了一輩子的川劇。於是,他背著靴網到處輾轉,尋覓演戲的機會,後來在渝北找到了“組織”,成了渝北川劇藝術團的領軍人物,與其他演員搭檔演出了《桂枝寫狀》《藏舟》等多場戲劇。

“川劇是中華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川劇、熱愛川劇。”曹柯說,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川劇,近年來,他致力於川劇的改編,把當年演出過的一些劇本整理、精煉,用更加接地氣、符合時代特徵的方式進行了改編,獲得觀眾的好評。

在曹柯七十多年演戲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異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演出的《楊宗保招親》《做文章》《打碗記》和《哪吒鬧海》《蘆花蕩》等劇,深受廣大戲迷喜愛。如今,每次上臺,要花大量的時間化妝,戲服、頭飾加起來可能有數十斤重,這對一個八旬老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負擔,但他說,“我不覺得苦,因為我熱愛川劇,這份熱愛讓我的生活更有意義。”曹柯說,川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應該被歷史的潮流淹沒,但作為川劇人,也不能一味守舊,要研究現代觀眾的口味,不斷推陳出新,他願用自己的力量為川劇的傳播出一點微薄之力。

百歲老人陳興海:勤勞又熱心 快樂又健康

陳興海和家人一起剝花生

百歲高齡,耳聰目明,穿越一個世紀,他仍然樂觀健康。家住龍塔街道魯能星城第四街區的老人陳興海今年已經102歲了。陳興海說,他的長壽秘笈很簡單,勤動手、勤動腦,保持快樂健康的好心態。

老人一直以來堅持自己洗澡、換洗貼身衣物,從不願意讓子女插手幫忙。照顧好自己之余,老人還主動包攬一些家務活,比如:擦桌子、擇菜,他總是說:“自己活了一個世紀,也勞動了一個世紀,熱愛勞動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陳興海還喜歡做好事。天氣晴朗的時候,陳興海總喜歡在社區裡散步,彎腰把垃圾撿一撿,給陌生人指指路,每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由衷的開心。老人說:“幫助別人也快樂自己。”因為一副熱心腸,老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閒不住”。他常常說自己是社區“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

跟年輕人一樣,陳興海老人還有一顆熱愛旅行的心。他說:“中國那麼大,一定要去多看看。”因為高齡不能乘坐飛機,老人只能跟著子女乘坐火車或者自駕遊。雖然自駕遊很累,他卻非常享受這種比較“辛苦”的出行方式。陳興海說,一路上走走停停,能欣賞到沿途美麗的風景,吃到各地特色美食,感受到不同地域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每次旅行結束,老人總會拿著幾張最滿意的留念照片,到社區跟幾個老夥計“彙報”旅途見聞和心得體會。

“不管年齡多大,都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陳興海說。

老有所為的人生更精彩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文化,營造全社會敬老氛圍,讓老年人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有助於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

一直以來,我區高度重視老年人工作,努力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創造條件。而轄區的老年人也依託各級黨委政府搭建的平臺,展示自我,發揮餘熱,成為渝北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老有所為的人生更精彩。筆者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尋找自己能夠發揮所長的舞臺,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也為渝北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同時也希望,社會應該利用好老年人這塊寶,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施展專長的平臺,充實他們的晚年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