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三學生合夥開速食店月入5萬!看完又想去創業了

最近, 大三學生合夥開速食店月入5萬的新聞又刷屏了, 看來, 不止是互聯網才是創業的唯一方向嘛, 誰有可知, 今天還是在校學生明天就不會成為首富呢?先不說輟學創業的比爾蓋茨, 紮克伯格之類, 今天, 一陽就盤點幾個非互聯網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當然, 還是先說著最近的餐廳創業:

來自松滋的皮俊楨, 是武漢某學院汽車服務與行銷專業學生, 平時喜歡運動、音樂。

在校期間, 經常外出兼職, 喜歡折騰, 不斷挑戰自己, 是名副其實的“兼職達人”。

明年將畢業, 皮俊楨原本打算實習, 但是感覺太過於機械。 他決定創業, 開家全天候速食店。 為了能選擇一個好的店址, 他有空就四處打探, 實地調查市場的需求量, 而且還多次淩晨去觀察商業區人流量。

為了能把創業做好, 皮俊楨還把兩個同班同學拉入夥, 三個人一拍即合, 投入15萬元, 於今年9月, 在一大學旁邊開了一家炸雞坊。 從採購材料到宣傳銷售, 皮俊楨和同學都從零開始。 速食店剛開起來時, 皮俊楨常常忙到淩晨, 第二天還要上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競爭比較激烈情況下, 皮俊楨的速食店“存活”下來。 現在店子經營的不錯, 月收入5萬餘元, 而且還雇傭了6名員工, 為同學也提供了就業崗位。

“他很能吃苦, 也很有想法。 ”合夥人鄧明華說, 當初和皮俊楨一起創業, 就是信任, 現在感覺幾個人在一起創業, 雖然有點累, 但是非常開心, 很有成就感。

有了小名氣, 皮俊楨還被邀請到學校創業班中分享創業故事,

同學們稱呼他為小土豪, 為他的折騰點贊。

更可喜的是, 皮俊楨的下一家速食店, 也即將開店。 他有個夢想, 將速食店做大做強, 做成一個速食店品牌, 並為同學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一

1980年, 錢俊冬出生于安徽省無為縣赫店鎮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 他從小就立志要考上重點大學, 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 改變家庭貧困的生活。

1999年, 父母做生意借來的8萬元錢被人騙走,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由於家庭經濟拮据, 錢俊冬隨父母來到天津大港。 靠著父親做鹵菜的手藝, 全家人在一個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來, 省吃儉用, 掙錢還借款。

剛到天津時, 錢俊冬特別嚮往大學生活, 所以, 一有空閒他就去附近的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轉悠,

並結交了一些大學生朋友。 通過與大學生的交往, 他知道了大學生畢業後將會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 於是, 他就有了上大學後一定要自己掙錢的想法。

錢俊冬把自己整天關在屋裡, 除了複習功課, 數百本從舊書攤上購來的雜誌被他一頁一頁地翻過, 大量成功人物的創業故事刺激著錢俊冬活躍的大腦, 特別是那些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改變自己命運的文章, 讓他意識到, 要想成為一名成功人士, 單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實現不了的, 必須從底層做起, 走自主創業的道路。

開學一周, 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 錢俊冬考上了陝西長安大學。 當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送到家裡時, 父母既欣喜又發愁, 生意的失敗使他們債務纏身,已經沒有能力支付兒子上學所需的費用。最後,全家人東借西湊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錢。

開學報到的那天,錢俊冬攥著2000元現金,在報名的長隊裡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後面。後來他鼓起勇氣找到輔導員,終於爭取到了緩交學費的機會。安定下來後,錢俊冬的心中萌發出一種堅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緊牙關,想辦法去改變命運。

底層做起,為創業做準備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錢俊冬除了學習好專業課外,還不時去學校圖書館看一些法律、心理學、市場行銷等方面的書籍。他認為,搞推銷和倒賣純屬個人行為,還沒有完全融入社會。要創業最好還是先融入企業,到企業中去體驗,懂得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二:“財經快遞”一年賺到6位數

“很多快遞只能送到校門口,從宿舍跑到校門口至少也得20分鐘,有些快遞員就會不高興。”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學生孫曉告訴記者。好在,該校財政專業的學生陳博甫,在校內開辦了一家“財經快遞”。據小陳的合作夥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大四學生景棋介紹,這是一家專門為同學取快遞而設的學生公司,他們與杭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快遞公司達成協議,專門負責校內快遞的攬發和派送,而學校則專門給他們配備了一間倉庫。

有了這家快遞公司,學生的快遞到了,公司會有專人打電話通知學生,學生則隨時可以到公司的倉庫去取貨,一下子方便了許多。“現在基本上一天會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數。”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三:

劉虎鋒是陝西寶雞農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專業,哥哥每月資助他300多元,整個讀書期間異常艱辛。畢業後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為一些大型的電廠、鋼廠鍋爐“熱控”做技術檢測。

劉虎鋒任職的企業由於負責人經營不善虧損倒閉,在投資方準備註銷公司時,劉虎鋒覺得“太可惜”,出資人見狀便把公司“殼”留給了他。就這樣,憑著僅剩的幾張辦公桌椅以及繳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劉虎鋒開始自主創業。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積攢的一萬元,開始跑市場,可惜3個月下來卻沒有一筆業務,錢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給他8000元,讓他先回家。可劉虎鋒卻繞道前往一家電廠,為公司發展尋求轉機。電廠負責人以前就對這個年輕人有好感,承諾給他一筆業務,劉虎鋒立即回到南京“開工”。終於,這筆業務賺到6萬元,他的創業路柳暗花明。

2010年,劉虎鋒與女友常常兜裡無錢,最困難時還需要回家籌資。一次他與軍工企業談生意,對方需要一種通信資訊化設備,雖說劉虎鋒對軟體程式設計不陌生,但他為了訂單品質仍請來專家合作,很快生產出全新產品。

為此,2011年公司銷售額超過百萬元。看到新項目的市場前景廣闊,劉虎鋒決意專攻這個系統集成產品,註冊了“北冶機電設備公司”,並報名參加創業培訓班以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去年底,他開著剛買的新車回家過年。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四:“倒騰”二手貨解決了生活費

大二的時候,經學院創業指導老師的指點,戴文星開始運營一個“二手書”的專案,也就是回收廢棄的教科書,再折價轉賣給書店。

這個專案的商業模式很簡單,通過廢品收購站、離校的同學等各種管道,以低價收購各類被“拋棄”的圖書、字典、學習資料等,再經過自己的篩選整理,理出一個圖書分類表。然後,通過宣傳,以遠低於新書的價格銷售給有需要的同學。“銷售情況非常好,尤其是英語四、六級考試資料,以及字典之類的工具書,很受同學們歡迎”,戴文星告訴記者。

生意做大以後,戴文星還兼營庫存圖書銷售之類的“大生意”,以及各類二手貨的銷售。小戴賣的二手用品十分豐富,大到電腦,小到網球拍、溜冰鞋,還有檯燈、被子等等必備用品,生意出奇的好。“我們團隊一共四個人,通過創業基本解決了生活費的問題”,小戴說。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五:大三男生賣卡 一年賺30萬

“讓消費者手持一張‘消費通' 卡,就可以在山東青島不同的商店享受到會員待遇,這就是我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今年25歲的聶名勇在讀大學三年級時就和同學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為止我的營業額已經近100萬元,去年一年我淨賺30萬。”在創業戰場上小試牛刀的聶名勇躊躇滿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發展。昨天中午,記者在聶名勇的公司裡,面對面聽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逛街逛出個“金點子”

“我是從臨沂蒼山考上青島理工大學的,在機械學院讀測控專業。我母親身體不好,家裡只有父親一個勞動力,一年種地能攢下將近一萬元,家裡的經濟條件挺困難的。”聶名勇說,到青島上學後,他看什麼都新鮮,就想留在青島工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從大一開始,就努力學習,為以後找工作做準備。

“創業這兩個字說說簡單,像我這樣的外地大學生一沒錢二沒經驗,真要幹是很難的,真正讓我決定自己開公司的,還是我無意間想出的一個創業點子。”聶名勇說,他上大三時有次到台東逛街,看見每個商家幾乎都有會員卡,消費者可以憑卡享受打折優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專門的卡包來裝不同的卡,找起來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張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會員卡的想法。這樣消費者持有一張全城通用的會員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務,不同行業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攬到更多的客戶,這就叫雙贏。

大三當上了總經理

他把想法和兩個同學說了,他們也認為這是個好點子。說幹就幹,三個人每人出資一萬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島新領域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我這1萬元錢是從家裡要的,當時家裡一時沒有這麼多錢,是父親給我湊的。”聶名勇說,開公司沒有想像中順利,租賃寫字間、購置一些辦公設備後,他們3個人的3萬元錢很快就花完了。他當時心裡也沒譜,經常擔心公司不能繼續下去,沒法和父親交代。他發展的第一個客戶是台東一家KTV,這裡的經理很年輕,很快接受了這個新鮮事物,答應和他們結成聯盟。此後,他們開始不斷尋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陣一有時間就到各商業街去推廣消費通會員卡,給商家介紹理念,希望他們可以加盟。公司成立僅半年,他們就有了100多家結盟夥伴。

觀念不同股東撤資

有了這些加盟商家後,他們開始推出消費通會員卡。到2008年4月,他們在接近1年的時間裡賣出1萬多張卡,三個股東大約賺了10萬元。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三個股東也有了不同的意見,他們兩個人認為應該繼續推廣我們的消費卡賺回現錢,但我認為應該把賺回的錢繼續投到公司的發展上,給商家提供會員增值服務,因觀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兩個股東撤資離開了公司,我的創業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聶名勇說,他想了一下,認為自己的路子是對的,因為賣卡賺錢總有市場飽和的一天。

“我們目前正在開發軟體,記錄每個消費者的消費記錄、聯繫方式,商家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後,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銷廣告等,這些資訊對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這樣的增值服務,我相信我們的公司才會有更大的發展。”聶名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生意的失敗使他們債務纏身,已經沒有能力支付兒子上學所需的費用。最後,全家人東借西湊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錢。

開學報到的那天,錢俊冬攥著2000元現金,在報名的長隊裡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後面。後來他鼓起勇氣找到輔導員,終於爭取到了緩交學費的機會。安定下來後,錢俊冬的心中萌發出一種堅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緊牙關,想辦法去改變命運。

底層做起,為創業做準備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錢俊冬除了學習好專業課外,還不時去學校圖書館看一些法律、心理學、市場行銷等方面的書籍。他認為,搞推銷和倒賣純屬個人行為,還沒有完全融入社會。要創業最好還是先融入企業,到企業中去體驗,懂得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二:“財經快遞”一年賺到6位數

“很多快遞只能送到校門口,從宿舍跑到校門口至少也得20分鐘,有些快遞員就會不高興。”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學生孫曉告訴記者。好在,該校財政專業的學生陳博甫,在校內開辦了一家“財經快遞”。據小陳的合作夥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大四學生景棋介紹,這是一家專門為同學取快遞而設的學生公司,他們與杭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快遞公司達成協議,專門負責校內快遞的攬發和派送,而學校則專門給他們配備了一間倉庫。

有了這家快遞公司,學生的快遞到了,公司會有專人打電話通知學生,學生則隨時可以到公司的倉庫去取貨,一下子方便了許多。“現在基本上一天會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數。”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三:

劉虎鋒是陝西寶雞農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專業,哥哥每月資助他300多元,整個讀書期間異常艱辛。畢業後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為一些大型的電廠、鋼廠鍋爐“熱控”做技術檢測。

劉虎鋒任職的企業由於負責人經營不善虧損倒閉,在投資方準備註銷公司時,劉虎鋒覺得“太可惜”,出資人見狀便把公司“殼”留給了他。就這樣,憑著僅剩的幾張辦公桌椅以及繳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劉虎鋒開始自主創業。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積攢的一萬元,開始跑市場,可惜3個月下來卻沒有一筆業務,錢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給他8000元,讓他先回家。可劉虎鋒卻繞道前往一家電廠,為公司發展尋求轉機。電廠負責人以前就對這個年輕人有好感,承諾給他一筆業務,劉虎鋒立即回到南京“開工”。終於,這筆業務賺到6萬元,他的創業路柳暗花明。

2010年,劉虎鋒與女友常常兜裡無錢,最困難時還需要回家籌資。一次他與軍工企業談生意,對方需要一種通信資訊化設備,雖說劉虎鋒對軟體程式設計不陌生,但他為了訂單品質仍請來專家合作,很快生產出全新產品。

為此,2011年公司銷售額超過百萬元。看到新項目的市場前景廣闊,劉虎鋒決意專攻這個系統集成產品,註冊了“北冶機電設備公司”,並報名參加創業培訓班以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去年底,他開著剛買的新車回家過年。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四:“倒騰”二手貨解決了生活費

大二的時候,經學院創業指導老師的指點,戴文星開始運營一個“二手書”的專案,也就是回收廢棄的教科書,再折價轉賣給書店。

這個專案的商業模式很簡單,通過廢品收購站、離校的同學等各種管道,以低價收購各類被“拋棄”的圖書、字典、學習資料等,再經過自己的篩選整理,理出一個圖書分類表。然後,通過宣傳,以遠低於新書的價格銷售給有需要的同學。“銷售情況非常好,尤其是英語四、六級考試資料,以及字典之類的工具書,很受同學們歡迎”,戴文星告訴記者。

生意做大以後,戴文星還兼營庫存圖書銷售之類的“大生意”,以及各類二手貨的銷售。小戴賣的二手用品十分豐富,大到電腦,小到網球拍、溜冰鞋,還有檯燈、被子等等必備用品,生意出奇的好。“我們團隊一共四個人,通過創業基本解決了生活費的問題”,小戴說。

在校大學生創業例子五:大三男生賣卡 一年賺30萬

“讓消費者手持一張‘消費通' 卡,就可以在山東青島不同的商店享受到會員待遇,這就是我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今年25歲的聶名勇在讀大學三年級時就和同學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為止我的營業額已經近100萬元,去年一年我淨賺30萬。”在創業戰場上小試牛刀的聶名勇躊躇滿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發展。昨天中午,記者在聶名勇的公司裡,面對面聽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逛街逛出個“金點子”

“我是從臨沂蒼山考上青島理工大學的,在機械學院讀測控專業。我母親身體不好,家裡只有父親一個勞動力,一年種地能攢下將近一萬元,家裡的經濟條件挺困難的。”聶名勇說,到青島上學後,他看什麼都新鮮,就想留在青島工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從大一開始,就努力學習,為以後找工作做準備。

“創業這兩個字說說簡單,像我這樣的外地大學生一沒錢二沒經驗,真要幹是很難的,真正讓我決定自己開公司的,還是我無意間想出的一個創業點子。”聶名勇說,他上大三時有次到台東逛街,看見每個商家幾乎都有會員卡,消費者可以憑卡享受打折優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專門的卡包來裝不同的卡,找起來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張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會員卡的想法。這樣消費者持有一張全城通用的會員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務,不同行業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攬到更多的客戶,這就叫雙贏。

大三當上了總經理

他把想法和兩個同學說了,他們也認為這是個好點子。說幹就幹,三個人每人出資一萬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島新領域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我這1萬元錢是從家裡要的,當時家裡一時沒有這麼多錢,是父親給我湊的。”聶名勇說,開公司沒有想像中順利,租賃寫字間、購置一些辦公設備後,他們3個人的3萬元錢很快就花完了。他當時心裡也沒譜,經常擔心公司不能繼續下去,沒法和父親交代。他發展的第一個客戶是台東一家KTV,這裡的經理很年輕,很快接受了這個新鮮事物,答應和他們結成聯盟。此後,他們開始不斷尋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陣一有時間就到各商業街去推廣消費通會員卡,給商家介紹理念,希望他們可以加盟。公司成立僅半年,他們就有了100多家結盟夥伴。

觀念不同股東撤資

有了這些加盟商家後,他們開始推出消費通會員卡。到2008年4月,他們在接近1年的時間裡賣出1萬多張卡,三個股東大約賺了10萬元。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三個股東也有了不同的意見,他們兩個人認為應該繼續推廣我們的消費卡賺回現錢,但我認為應該把賺回的錢繼續投到公司的發展上,給商家提供會員增值服務,因觀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兩個股東撤資離開了公司,我的創業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聶名勇說,他想了一下,認為自己的路子是對的,因為賣卡賺錢總有市場飽和的一天。

“我們目前正在開發軟體,記錄每個消費者的消費記錄、聯繫方式,商家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後,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銷廣告等,這些資訊對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這樣的增值服務,我相信我們的公司才會有更大的發展。”聶名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