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永不退休的老校長唐友仁:真情育苗傾心血 夕陽染紅愛心路

華龍網10月24日11時訊17歲那年, 年輕的唐友仁帶著理想走上三尺講臺, 從此將自己的夢想和青春奉獻給長壽教育事業。 漫漫43年教育生涯結束後, 他仍“不甘寂寞”致力於關心下一代成長工作, 勸誡迷失網路的青少、關心農村的留守兒童, 希望以自己心中那把不滅的“育人之火”, 為迷途的青少年照明正確的道路, 為缺愛的留守兒童帶去一點溫暖。

唐友仁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唐友仁曾任重慶市長壽區葛蘭中心校教研組組長、渡舟中心校校長, 今年已75歲。 雖然這位滿頭銀髮、笑容可掬的老人已經退休, 但43年教育生涯, 讓他仍將青少年視為最關注的群體。 唐友仁常說, “燃燭成灰, 豈能說是‘照亮別人, 毀滅了自己’?如果燭光會發出聲來, 它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即使是這樣, 我也心甘情願’!”

義務補課, 他有很多“週末學生”

“你付出過多少, 就會有多少回報。 我當年輔導過的‘週末學生’有些已經上大學了。

”唐友仁說起自己“週末學生”還是感到無比欣慰。 2001年, 唐友仁退休不久, 便兼任當時渡舟鎮的關工委副主任, 開始把餘熱傾注在關心下一代成長工作上。 那時候,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

“很多渡舟村民都外出打工, 家裡只剩下爺爺奶奶照顧孫子孫女。 ”唐友仁回憶道, 因為大量的青壯年外出打工, 越來越多的小孩成了留守兒童。 年邁的祖父母能照顧小孩的生活溫飽, 卻根本不可能輔導小孩學習。 於是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自己為那些留守孩子輔導功課。

於是, 2002年開始, 唐友仁便正式當上三名渡舟留守孩子的義務家教。 從此, 當時三年級的小豪、五年級的小帆、以及初中生小鵬,

成為唐友仁的“週末學生”。

每週週六, 孩子們便來到唐友仁家中做作業、過週末。 唐友仁不僅在孩子們做作業時為他們解答難題, 還會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孩子補習功課。 年紀最小的小豪那時成績很差, 連拼音都寫不好, 唐友仁就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教, 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聽寫;小鵬數學差, 恰好數學是唐友仁極擅長的一科, 從解題思路到解題方法, 唐友仁都細細為孩子講解。

“我老婆是教語文, 我是教數學。 ”唐友仁說, 自己和老伴每到週末都不會出遠門, 一般都是留在家中, 給孩子們補課。 中午或者晚上, 到了吃飯的時間, 兩老就會給孩子們做菜煮飯, 不僅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們, 更是在生活上對他們照顧周到。

短短兩年多時間,

這三個孩子的成績都有質的飛躍, 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父母們感激不盡, 要給唐友仁錢, 唐友仁卻堅持說, “自己是義務當這個家教。 ”

勸誡網癮少年, 他是問題孩子的“知心人”

除了關心留守兒童, 問題青少年在唐友仁看來也是需要格外留心的物件。 2007年, 渡舟的網吧越來越多, 經常有學生上課時間去網吧打遊戲。 當時, 鎮文化館館長找到唐友仁, 希望他加入到監督未成年人上網的隊伍中去, 唐友仁爽快答應了。

從此, 唐友仁上街便多了一個習慣——路過網吧時, 總要探頭進去看看有沒有小孩子在上網, 若發現有, 他就要走進去勸誡他。 有時也不一定就奏效, 但唐友仁還是堅持認為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並為之努力。 他聽說自己以前的一個學生在場鎮上開網吧, 於是跑去找到那個學生, 希望他不要讓小孩子進來上網。 學生答應了, 唐友仁有幾次偷偷去看, 果然沒看見小孩子在上網, 他這才放心。

2008年的一天, 唐友仁在街上看到令他痛心疾首的一幕:一對父子當街打架, 原因是上初中的兒子小琪沉迷上網, 外出打工的父親趕回來, 從網吧揪出兒子, 父子倆發生口角, 竟在大街上打了起來。

當時, 唐友仁從圍觀人群口中瞭解到事情緣由, 撥開人群, 他奮力拉開父子倆。 那父親一見有人聲援, 頓時憤怒和傷心一起爆發了, 指著兒子罵:“你看我在外面打工, 連多的水都捨不得喝一口, 你把我給你的生活費拿去上網……”

叛逆的小琪不說話, 對父親更是不理不睬。唐友仁將小琪拉倒一邊,苦口婆心地說:“你父親為了供你讀書,又苦又累,寄給你的生活費是想你吃飽穿暖長身體,你飯不吃,拿去上網,你對得起他不?你還和他打,這是不孝……”

因為多年教育工作的經歷,唐友仁教育青少年很有一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那少年說得慚愧地低下頭,偷偷抹抹眼淚,和父親一起回家。

“那少年也許不會一下就斷了網癮,但有人給他當頭一棒,總好過沒人告訴他正確的道路。”唐友仁說,有時候親人的話孩子反而聽不進去,如果我去當這些問題孩子的知心人,他們或許會早點知返迷途,走上正道。

不計回報,他願永燃“育人之火”

幾年前,一位老婆婆通過打聽,找到唐友仁,希望他能幫助自己的孫女小甘。小甘是一個貧困留守兒童,小甘的父親在她出生一個月後就因意外去世,母親隨後離家出走,只留下繈褓中的小甘給爺爺奶奶。因為老人倆都務農,收入不高,家庭負擔重。瞭解這一情況後,唐友仁積極幫小甘,並且四處奔走為她申請捐款和補助。最終,小甘吃上了愛心午餐。“這些小事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能讓這些家庭獲得幫助,我覺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成就感。”唐友仁說,“莫以善小而不為。”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這些年關心下一代的行為準則。

“我希望我的接班人也能不遺餘力的幫助孩子成長。”唐友仁說,自己的女兒唐媛也是一名教師,當初父母建議她走上教師崗位時,也是希望自己的理想得以傳承,讓自己的後輩也能在育人之路上發揮光和熱。

多年來,唐友仁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勃勃英姿堅守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第一線,被評為“五好退教職工”、“五好職工先進個人”、五好關工委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等等。他身體力行,詮釋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愛心,一位老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心甘情願地充當青少年的引路人,像燭光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對父親更是不理不睬。唐友仁將小琪拉倒一邊,苦口婆心地說:“你父親為了供你讀書,又苦又累,寄給你的生活費是想你吃飽穿暖長身體,你飯不吃,拿去上網,你對得起他不?你還和他打,這是不孝……”

因為多年教育工作的經歷,唐友仁教育青少年很有一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那少年說得慚愧地低下頭,偷偷抹抹眼淚,和父親一起回家。

“那少年也許不會一下就斷了網癮,但有人給他當頭一棒,總好過沒人告訴他正確的道路。”唐友仁說,有時候親人的話孩子反而聽不進去,如果我去當這些問題孩子的知心人,他們或許會早點知返迷途,走上正道。

不計回報,他願永燃“育人之火”

幾年前,一位老婆婆通過打聽,找到唐友仁,希望他能幫助自己的孫女小甘。小甘是一個貧困留守兒童,小甘的父親在她出生一個月後就因意外去世,母親隨後離家出走,只留下繈褓中的小甘給爺爺奶奶。因為老人倆都務農,收入不高,家庭負擔重。瞭解這一情況後,唐友仁積極幫小甘,並且四處奔走為她申請捐款和補助。最終,小甘吃上了愛心午餐。“這些小事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能讓這些家庭獲得幫助,我覺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成就感。”唐友仁說,“莫以善小而不為。”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這些年關心下一代的行為準則。

“我希望我的接班人也能不遺餘力的幫助孩子成長。”唐友仁說,自己的女兒唐媛也是一名教師,當初父母建議她走上教師崗位時,也是希望自己的理想得以傳承,讓自己的後輩也能在育人之路上發揮光和熱。

多年來,唐友仁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勃勃英姿堅守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第一線,被評為“五好退教職工”、“五好職工先進個人”、五好關工委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等等。他身體力行,詮釋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愛心,一位老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心甘情願地充當青少年的引路人,像燭光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