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兵家常事」漢家女兒藏家媳

2009年夏, 我和男友中達娃一起回他的老家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 我們途經拉薩時短暫停留, 因為長途跋涉太累, 他一進賓館就躺下睡著了。

我是雲南大理的漢族姑娘, 第一次到西藏還很新鮮, 就一個人到附近的宗角祿康公園閒逛。 我在公園裡的一條長凳上坐下來, 喇叭裡忽然飄來了《流浪歌》。 哀婉的曲調、憂傷的歌詞, 一下子牽動了我的鄉情, 遠離故土的我頓感落寞傷懷, 情不自禁落下淚來。

不經意間, 一位藏族老阿媽走到我的身旁, 同情地看著我, 可能是知道語言不通, 藏族老阿媽沒有說話, 只是默默地拿出20元錢,

執著地塞給我……她那善良的眼神、慈愛的面容, 讓我實在不忍心拒絕, 只好連聲道謝, 接過了那20元錢。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心想:這是多麼罕見的熱情與善良啊!老阿媽搖著經筒從我面前漸漸走遠, 還不忘回頭留給我一個微笑……

我原以為, 這是漫漫人生之旅中偶爾地與藏族老阿媽的一次“溫暖瞬間”。 沒想到, 後來我在婆婆身上, 也看到了那位藏族老阿媽的影子。

離別時的擁抱

我和中達娃2008年年底在雲南昆明陸軍學院相識、相戀。 他曾許過我一場西藏之旅, 並且答應帶我回他的老家“娘若香堡”(江孜)。 2009年他畢業後, 我如願以償。

返家途中, 因為擔心中達娃的母親怪他剛畢業還沒來得及幫襯家裡就忙著找媳婦, 所以我倆商定, 我先以普通朋友的身份去他家做客。

7月24日, 我們抵達江孜, 中達娃的二姐拉姆次仁來車站接我們。 我看她約摸40多歲的樣子, 就趕緊嘴甜甜地親切地喊了聲“阿媽啦”(媽媽)。 他們都笑了, 中達娃說這是二姐, 我就責怪他之前也沒給我描述過阿媽。

他神秘地笑著, 說待會兒就見到了。

快到家時, 大姐楚多在門口迎接我們, 我看她50多歲的樣子, 有點滄桑的感覺, 心想, 這應該是阿媽了, 於是, 又連忙熱情地喊了聲“阿媽啦”。 大夥兒笑得合不攏嘴, 說這是大姐, 阿媽在樓上呢, 我頓時羞得臉頰緋紅。

我隨他們上樓, 見一位老媽媽站在樓梯口迎接我們, 她搖著經筒, 臉上佈滿歲月刻下的皺紋, 但她很慈祥、很親切, 像極了在宗角祿康公園裡給我錢的那位老阿媽!我跟著中達娃親切地喊了聲“阿媽啦”, 她立刻和我“嗚嘟”(長輩和晚輩的見面碰頭禮)、“點巴”(臉貼臉)。 她的臉特別溫暖, 我感到一股母愛的暖流瞬間流到了心裡。

相互問候完坐下後不久, 大家就開始關注起我和中達娃。 他們似乎察覺到了我倆關係不一般,

阿媽有點不高興的樣子。 中達娃看出了阿媽的心思, 就解釋說, 我是他一個戰友的妹妹, 因為戰友有事, 托他幫忙照顧我。 但阿媽好像早已“心中有數”, 依然說, 藏族小夥兒就應該找藏族姑娘, 她和家人都不同意我們交往。

當時我不懂藏族風俗, 不會講藏語, 甚至不會用正確的方式食用藏族飲食, 再加上中達娃家人的成見, 我感到很有挫敗感。 但那一次, 他家還是用傳統中最高的禮儀接待了我。 在他家住了短短4天, 耳濡目染, 我被阿媽的淳樸、善良打動了, 也對她產生了感情。 離開家時, 當我和中達娃走了一段路再回頭時, 看到阿媽還站在原地目送我們, 我很受觸動, 轉身跑回去, 給了阿媽一個深深的擁抱,

分開的時候, 我和阿媽都落淚了……

聽阿媽講過去的事情

嫁進藏家, 除了愛情的力量外, 其實還因為阿媽。 我出生後不久, 爸爸就生了一場大病, 發燒燒壞了大腦, 成了智力殘疾人。 外公、外婆怕媽媽跟著爸爸受苦, 在我6個月大的時候就逼媽媽和爸爸離了婚。 直到2016年11月, 媽媽病逝, 我同母異父的妹妹才找到了我……或許因為從小缺失母愛, 當我一次次叫她阿媽的時候, 心裡就認定這個媽了。

中達娃畢業後奔赴中尼邊境某邊防連, 2010年4月, 在昆木加哨所當排長的他休假, 我也剛好考完試, 即將大學畢業。 他去雲南接我, 我正式以他女朋友的身份回了他的老家江孜。 和阿媽一見面, 我倆就情不自禁地親切擁抱, “嗚嘟”“點巴”。

我問中達娃, 阿媽會不會再反對我們,如果我倆戀愛讓她傷心,我實在於心不忍。中達娃說:“阿媽之所以反對,除了希望我找個本民族的媳婦兒外,更怕我找了漢族媳婦兒,跟到內地去了,她心裡捨不得。其實,阿媽第一次見你的時候,就感覺你像是前世的一個親人。”得知情況後,我趕緊向阿媽解釋,說我願意來西藏,願意和中達娃一起照顧她,不會把她的“心頭肉”帶到內地去……中達娃在一旁當翻譯,阿媽聽後欣慰地笑了。其實,中達娃去雲南接我的時候,我心裡就做好了隨他進藏的準備了。

休假期間,我和中達娃帶阿媽去拉薩旅遊,那時她的身體很好,走路也很快,我們仨有說有笑地到處遊玩,休息時,我還依偎在阿媽膝下,聽她和中達娃給我講過去的事情。

阿媽生育了14個小孩,其中3個不幸夭折了,她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11個孩子。她說,當年家裡很窮,小孩又多,吃了上頓沒下頓,“巴啦”(爸爸)忙著去掙工分,就她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剛給小的孩子打完飯,大的就哭著喊著要吃的。“巴啦”的工分根本不夠一家人生計,而且“巴啦”是村上的放牛隊長,要沒日沒夜地照看牛群,不能經常回家。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晚上,阿媽等孩子們熟睡後,就一個人跑到很遠的村莊,到富裕一點的人家裡討糌粑給小孩們吃。為了養活孩子們,她獨自走黑暗的夜路也不害怕,常常淩晨才能返回家。那樣的窮苦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好不容易熬到日子好過些了,中達娃上高中的時候,“巴啦”卻早早離世了。

阿媽沒有上過學,但她的言談舉止,給人一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感覺。中達娃是阿媽最小的也是唯一一個有工作的孩子,她特別疼愛這個“老疙瘩”,經常教育中達娃要做一個勤勞正直、善良寬厚的人。聽中達娃說,親戚朋友、兄弟姐妹經常會給阿媽一些零用錢,讓她買好吃的,可她總是捨不得花,卻買來酥油燈,虔誠地為眾生萬物、為家人親朋祈福。阿媽兒孫滿堂,個個孝順,大家都說,這是她心地善良的回報。我從阿媽身上看到了一種圓滿的從容。

阿媽為我做嫁衣

2011年3月,阿媽下樓梯時不慎摔倒,腿骨折了。聽說亞東縣的溫泉能讓腿痊癒,盼到5月中達娃休假,我們就帶著阿媽動身去亞東。中達娃臨時有事,他把我們送到亞東就離開了,我留下來照顧阿媽。

泡溫泉的時候,我攙扶阿媽入水,又攙著她出水,細心地給她擦身體。她去到哪兒,我就攙她到哪兒……

沿途有人問:“這是您的女兒嗎?對您太好啦!”

阿媽驕傲地說:“這是我的兒媳婦,是個漢族姑娘。”

問的人豎起大拇指說:“寧傑(真的是太好了)!”

看到他們的神情和手勢,感到自己不僅得到了阿媽的認同,而且得到了藏族同胞的贊同。

那次泡溫泉,阿媽生平第一次住了回賓館,我幫阿媽洗頭、洗澡、洗腳、剪腳趾甲、編頭髮,阿媽發自內心地感慨道:自己有11個兒女,如今又多了一個像親生女兒一樣的人照顧她。

回到家裡,哥哥、姐姐們都下地幹活去了,我和阿媽在家裡照顧牲畜,一起給家人做飯。阿媽教我燒牛糞爐子,打酥油茶,做奶渣,我就是在那時候學會做藏式飯的。起初,和阿媽在一起時我們用肢體語言溝通。我不會用藏語說高壓鍋,就一邊用手指轉著圈,表示高壓鍋氣閥轉動的樣子,一邊模仿“呲呲呲”的聲音;找勺子,我就用手比劃吃飯的姿勢;拿到了勺子,阿媽再告訴我用藏語怎麼說……那段時間,我在生活中竟不知不覺地學了不少藏語。

中達娃收假後,我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繼續留下來和阿媽單獨相處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阿媽拿出自己當年的嫁妝——“釦”(用金玉、珠寶做成的藏式首飾),她拆下上面的紅珊瑚為我串了一串藏式項鍊。後來中達娃告訴我說,那是阿媽全然接納我的表現。阿媽還讓二姐拉姆次仁在農忙之餘紡布,她要親手給我做藏式嫁衣。

2013年4月1日,藏曆三月十八日,我和中達娃舉行藏式婚禮那天,阿媽早早地就從江孜坐著她自己裝飾的花車,來到日喀則市南郊我單位的宿舍,為我穿上她縫製的藏式嫁衣——我的婆婆像“嫁女兒”一樣,把我娶進了藏家。

不像婆媳像母女

2012年,我到離江孜90多公里的某單位上班,坐汽車回家需要一個多小時,但每週五我都會回婆家看望阿媽。婆家離村口有5公里遠,阿媽總是和侄兒仁青多吉坐著拖拉機來村口接我,就像迎接遠行的女兒回家一樣。

2013年5月,中達娃從昆木加哨所調到某團三營,我也通過了公務員考試,被分配到他部隊駐地的聶日雄鄉人民政府。他工作忙,我也要下基層,那時幾乎都沒有休息過週末,也很少能回老家。於是,我們就把阿媽接到我們在部隊的住處照顧了一段時間。大家看到我和阿媽有說有笑、手把手在營區散步,都說我們不像婆媳像母女。

2015年,我懷孕的時候,因為雙胎且不慎流產了一胎,需要靜養保胎。那時,中達娃因單位事務繁忙,不能照顧我,阿媽就帶著家裡的土雞蛋來到部隊,擔起了照看我的擔子。

為了不讓我起床活動,阿媽還把尿盆拿到我床邊來,看到她操勞的樣子,我總是很內疚,對阿媽說“使不得”,她卻總是說沒關係……

懷孕3個月胎兒穩定時,我回了雲南娘家。我生孩子前,中達娃到雲南來陪護我,哪知不巧阿媽也生病住院了,但她對家裡人說千萬不要告訴我們,免得我們擔心。她還用子女們孝敬她的錢,給我買了一瓶蟲草,讓哥哥郵寄給我。阿媽平時省吃儉用,哪怕花幾塊錢也要仔細考慮是否花得值當,但買那幾十根蟲草,她卻毫不心疼地就花掉了幾千元,她說女人生完小孩要好好補補身子……

2017年5月,我們從雲南大理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回老家看阿媽,覺得她一下子衰老了很多。“巴啦”離世得早,所以全家人平時很少提起他以免傷感。但有一天,阿媽突然對中達娃說:“你一定要對汪汪好,她是個好姑娘,像照顧親媽一樣照顧我,要是你巴啦在世就好了,他肯定會為有這麼一個孝順的兒媳婦而高興的。”阿媽的這番話說得我眼角濕潤。她接著對中達娃說:“汪汪不僅幫我洗衣服,還給我洗腳、洗澡,一點也不嫌棄我,這樣的女孩太難找了,她在我心裡就像親女兒一樣,你對她爸爸也要像她對我一樣好。”

2017年7月,阿媽因為眼睛不好,在家人的陪護下去拉薩做了手術。回來時,我去日喀則火車站接她。遠遠地,我看到阿媽拄著拐杖,感覺阿媽又蒼老了許多。回到家裡,看到放在櫃子上的幾年前的家人合影,照片上的她和現在的她一對比,我瞬間心裡百感交集。我給阿媽調了糌粑糊糊,一口一口喂她,她一邊吃一邊說:“拉拖其(謝謝)!”眼裡閃著晶瑩的淚光,還說:“汪汪,亞布度(真好)!”

我給阿媽打來洗腳水,認認真真地幫她洗腳、剪腳趾甲,這舉手之勞再一次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局促不安地叫我快去洗洗手,別弄髒了……我心裡則默默地說:“阿媽,我多想能多照顧你幾年!”

中達娃曾對我說:“因為我在部隊,不能常去看望和照顧阿媽,心裡充滿了愧疚,多虧有了你。”

我失落地說:“自從到鄉里工作後,我也很少能回家照看阿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故鄉再無歸途”——我和阿媽的“瑪昧咧旺(母女情)”還將暖暖延續。也祝願天下兒女與父母,能相互靠近,因愛幸福!

作者:汪桂菊

阿媽會不會再反對我們,如果我倆戀愛讓她傷心,我實在於心不忍。中達娃說:“阿媽之所以反對,除了希望我找個本民族的媳婦兒外,更怕我找了漢族媳婦兒,跟到內地去了,她心裡捨不得。其實,阿媽第一次見你的時候,就感覺你像是前世的一個親人。”得知情況後,我趕緊向阿媽解釋,說我願意來西藏,願意和中達娃一起照顧她,不會把她的“心頭肉”帶到內地去……中達娃在一旁當翻譯,阿媽聽後欣慰地笑了。其實,中達娃去雲南接我的時候,我心裡就做好了隨他進藏的準備了。

休假期間,我和中達娃帶阿媽去拉薩旅遊,那時她的身體很好,走路也很快,我們仨有說有笑地到處遊玩,休息時,我還依偎在阿媽膝下,聽她和中達娃給我講過去的事情。

阿媽生育了14個小孩,其中3個不幸夭折了,她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11個孩子。她說,當年家裡很窮,小孩又多,吃了上頓沒下頓,“巴啦”(爸爸)忙著去掙工分,就她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剛給小的孩子打完飯,大的就哭著喊著要吃的。“巴啦”的工分根本不夠一家人生計,而且“巴啦”是村上的放牛隊長,要沒日沒夜地照看牛群,不能經常回家。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晚上,阿媽等孩子們熟睡後,就一個人跑到很遠的村莊,到富裕一點的人家裡討糌粑給小孩們吃。為了養活孩子們,她獨自走黑暗的夜路也不害怕,常常淩晨才能返回家。那樣的窮苦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好不容易熬到日子好過些了,中達娃上高中的時候,“巴啦”卻早早離世了。

阿媽沒有上過學,但她的言談舉止,給人一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感覺。中達娃是阿媽最小的也是唯一一個有工作的孩子,她特別疼愛這個“老疙瘩”,經常教育中達娃要做一個勤勞正直、善良寬厚的人。聽中達娃說,親戚朋友、兄弟姐妹經常會給阿媽一些零用錢,讓她買好吃的,可她總是捨不得花,卻買來酥油燈,虔誠地為眾生萬物、為家人親朋祈福。阿媽兒孫滿堂,個個孝順,大家都說,這是她心地善良的回報。我從阿媽身上看到了一種圓滿的從容。

阿媽為我做嫁衣

2011年3月,阿媽下樓梯時不慎摔倒,腿骨折了。聽說亞東縣的溫泉能讓腿痊癒,盼到5月中達娃休假,我們就帶著阿媽動身去亞東。中達娃臨時有事,他把我們送到亞東就離開了,我留下來照顧阿媽。

泡溫泉的時候,我攙扶阿媽入水,又攙著她出水,細心地給她擦身體。她去到哪兒,我就攙她到哪兒……

沿途有人問:“這是您的女兒嗎?對您太好啦!”

阿媽驕傲地說:“這是我的兒媳婦,是個漢族姑娘。”

問的人豎起大拇指說:“寧傑(真的是太好了)!”

看到他們的神情和手勢,感到自己不僅得到了阿媽的認同,而且得到了藏族同胞的贊同。

那次泡溫泉,阿媽生平第一次住了回賓館,我幫阿媽洗頭、洗澡、洗腳、剪腳趾甲、編頭髮,阿媽發自內心地感慨道:自己有11個兒女,如今又多了一個像親生女兒一樣的人照顧她。

回到家裡,哥哥、姐姐們都下地幹活去了,我和阿媽在家裡照顧牲畜,一起給家人做飯。阿媽教我燒牛糞爐子,打酥油茶,做奶渣,我就是在那時候學會做藏式飯的。起初,和阿媽在一起時我們用肢體語言溝通。我不會用藏語說高壓鍋,就一邊用手指轉著圈,表示高壓鍋氣閥轉動的樣子,一邊模仿“呲呲呲”的聲音;找勺子,我就用手比劃吃飯的姿勢;拿到了勺子,阿媽再告訴我用藏語怎麼說……那段時間,我在生活中竟不知不覺地學了不少藏語。

中達娃收假後,我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繼續留下來和阿媽單獨相處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阿媽拿出自己當年的嫁妝——“釦”(用金玉、珠寶做成的藏式首飾),她拆下上面的紅珊瑚為我串了一串藏式項鍊。後來中達娃告訴我說,那是阿媽全然接納我的表現。阿媽還讓二姐拉姆次仁在農忙之餘紡布,她要親手給我做藏式嫁衣。

2013年4月1日,藏曆三月十八日,我和中達娃舉行藏式婚禮那天,阿媽早早地就從江孜坐著她自己裝飾的花車,來到日喀則市南郊我單位的宿舍,為我穿上她縫製的藏式嫁衣——我的婆婆像“嫁女兒”一樣,把我娶進了藏家。

不像婆媳像母女

2012年,我到離江孜90多公里的某單位上班,坐汽車回家需要一個多小時,但每週五我都會回婆家看望阿媽。婆家離村口有5公里遠,阿媽總是和侄兒仁青多吉坐著拖拉機來村口接我,就像迎接遠行的女兒回家一樣。

2013年5月,中達娃從昆木加哨所調到某團三營,我也通過了公務員考試,被分配到他部隊駐地的聶日雄鄉人民政府。他工作忙,我也要下基層,那時幾乎都沒有休息過週末,也很少能回老家。於是,我們就把阿媽接到我們在部隊的住處照顧了一段時間。大家看到我和阿媽有說有笑、手把手在營區散步,都說我們不像婆媳像母女。

2015年,我懷孕的時候,因為雙胎且不慎流產了一胎,需要靜養保胎。那時,中達娃因單位事務繁忙,不能照顧我,阿媽就帶著家裡的土雞蛋來到部隊,擔起了照看我的擔子。

為了不讓我起床活動,阿媽還把尿盆拿到我床邊來,看到她操勞的樣子,我總是很內疚,對阿媽說“使不得”,她卻總是說沒關係……

懷孕3個月胎兒穩定時,我回了雲南娘家。我生孩子前,中達娃到雲南來陪護我,哪知不巧阿媽也生病住院了,但她對家裡人說千萬不要告訴我們,免得我們擔心。她還用子女們孝敬她的錢,給我買了一瓶蟲草,讓哥哥郵寄給我。阿媽平時省吃儉用,哪怕花幾塊錢也要仔細考慮是否花得值當,但買那幾十根蟲草,她卻毫不心疼地就花掉了幾千元,她說女人生完小孩要好好補補身子……

2017年5月,我們從雲南大理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回老家看阿媽,覺得她一下子衰老了很多。“巴啦”離世得早,所以全家人平時很少提起他以免傷感。但有一天,阿媽突然對中達娃說:“你一定要對汪汪好,她是個好姑娘,像照顧親媽一樣照顧我,要是你巴啦在世就好了,他肯定會為有這麼一個孝順的兒媳婦而高興的。”阿媽的這番話說得我眼角濕潤。她接著對中達娃說:“汪汪不僅幫我洗衣服,還給我洗腳、洗澡,一點也不嫌棄我,這樣的女孩太難找了,她在我心裡就像親女兒一樣,你對她爸爸也要像她對我一樣好。”

2017年7月,阿媽因為眼睛不好,在家人的陪護下去拉薩做了手術。回來時,我去日喀則火車站接她。遠遠地,我看到阿媽拄著拐杖,感覺阿媽又蒼老了許多。回到家裡,看到放在櫃子上的幾年前的家人合影,照片上的她和現在的她一對比,我瞬間心裡百感交集。我給阿媽調了糌粑糊糊,一口一口喂她,她一邊吃一邊說:“拉拖其(謝謝)!”眼裡閃著晶瑩的淚光,還說:“汪汪,亞布度(真好)!”

我給阿媽打來洗腳水,認認真真地幫她洗腳、剪腳趾甲,這舉手之勞再一次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局促不安地叫我快去洗洗手,別弄髒了……我心裡則默默地說:“阿媽,我多想能多照顧你幾年!”

中達娃曾對我說:“因為我在部隊,不能常去看望和照顧阿媽,心裡充滿了愧疚,多虧有了你。”

我失落地說:“自從到鄉里工作後,我也很少能回家照看阿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故鄉再無歸途”——我和阿媽的“瑪昧咧旺(母女情)”還將暖暖延續。也祝願天下兒女與父母,能相互靠近,因愛幸福!

作者:汪桂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