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踏青祭掃蹴鞠蕩秋千......古畫中的清明節

《孝經緯》中說:“萬物至此, 皆潔齊清明。 ”清明這段時而天清雲淡, 時而又春雨綿綿的好時光, 古人是萬萬不會錯過的, 讓我們從古畫中看看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吧。

踏青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也不知是從先秦還是魏晉開始, 清明日就是踏青日。 到了這一天, 男男女女相約出遊前往郊外, 三三兩兩, 嬉戲追逐, 往往能成就一段愛情, 這是借了上巳節的光, 漢武帝遇到衛子夫, 就是在這一天。

上巳節, 傳說是黃帝軒轅氏的誕辰, 這個節日可能是因為有女巫祝祭, 如《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因而逐漸變成了女孩子們的春浴日, 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 或以香薰草藥入浴, 拔除身上帶著陰氣的不潔之物, 求個平安。 這樣的日子本來有兩個, 上巳日在暮春, 重陽日在暮秋, 正好相對, 漢劉歆《西京雜記》說這兩個日子,

要讓女孩子遊戲, 祓禊登高。 時過境遷, 前者混入了清明, 後者主角變成了耄耋。

春遊並不總是靜悄悄而和緩的, 也要騎馬, 也要射箭, 《虢國夫人游春圖》就是一例。 天寶年間, 享樂之風乍起, 唐玄宗將漢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 帶著貴族女性們騎馬前往, 遊春祓禊。 唐玄宗開了帶貴族婦女去泡溫泉的頭, 而毫不管“道路為之恥駭”, 同樣, 也是他將清明節的祭掃編入禮典, 位列“五禮”, 並且放了四天假。

這樣, 這個滿滿當當的節日, 也就好安排了。 以唐人熱愛運動和自由的性情, 怕是要拿大部分時間出來玩。 這不, 唐代宗李豫平安史之亂和吐蕃之亂之後的第二年, 就跑去昆明池踏青了。 此時的清明節假期, 因為唐肅宗李亨的“英明決策”,

已經變成了七天。 這樣一個黃金周, 怎麼能不讓人興奮。

祭掃

“騎驢擔酒祭祖墳, 一路春光滿眼新。 道旁關撲擲得順, 竿挑利物好誇人。 ”南宋楊萬里這首《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 充分說明了那時的祭掃活動, 絕非莊嚴肅穆, 也非愁雲慘霧, 還是要玩的。

吳自牧的《夢粱錄》說, 清明節這一天, “官員士庶, 俱出郊省墳, 以盡思時之敬。 ”因為大家都去郊外表達這思念之情了, 以至“四野如市”, 這又是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 不僅如此, 還要野餐, “羅列杯盤, 互相酬勸”, 再欣賞幾回歌舞, 日落西山才興盡而歸。

正因為這麼熱鬧, 墓園周圍往往形成集市, 有賣酒的, 有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 祭掃之人只要帶著食盒酒具, 其餘一概不用擔心。 買東西也有一個講究, 叫關撲, 買賣雙方約定好價格, 擲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下, 根據字尾多少來判定輸贏。 贏了麥芽糖、子推燕、彈弓、面人的孩子, 想必是分外開心的。

蕩秋千

“蹴鞠屢過飛鳥上, 秋千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

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維的這首《寒食城東即事》, 寫得很清楚了, 清明除了兼上巳, 還納入了寒食。 王維還感慨說, 年輕人應該每天出去遊玩, 何必要等到清明節呢?

唐人重寒食, 到了正日子, 就要改火, 將舊火熄滅, 再燃新火, 由宮廷分送諸侯、臣僚, “輕煙散入五侯家”, 還要吃冷食。 因為屈原, 有了粽子, 因為諸葛亮, 有了饅頭, 因為介子推, 有了冷粥、麥芽糖和青團。 吃多了涼東西, 胃部發寒, 怎麼辦呢?白居易同志有個方法:“留餳和冷粥, 出火煮綠茶。 ”

當然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運動,身體熱了,那胃部的寒氣加速散去,也就不難受了。這運動的方法,首推秋千。蕩秋千起源很早,堅持得也好,清朝冷枚有一幅《蕩秋千》圖,足見這種運動的群眾基礎,從未斷絕。

關於為什麼要蕩秋千,民俗學者陳泳超有一種假說,寒食起源於北方山戎,因山戎在太原郡附近,過著無火冷食的生活,需要通過秋千之戲來補償寒食的困擾。要論證據,《藝文類聚》引《古今藝術圖》說北方的山戎,寒食日以秋千為戲,以使身手敏捷。

宋高承《事物紀原》也有記載,說北方戎狄,喜歡秋千這種輕巧的運動,每到寒食日就要演練一番,後來中原女子學了去,用彩繩系在樹上,命名為秋千,韋莊有詩雲:“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簾花似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高承還將這項運動的起源追溯到了齊桓公北伐山戎。

蹴鞠

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和近臣趙普等人聚在一起踢皮球是什麼樣子?元人錢選摹北宋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就畫了出來。其他人伸長了脖子,看頭戴襆巾的趙匡胤究竟能顛球幾下,雖然石守信等人被趙匡胤杯酒釋了兵權,清明日還是要湊在一起踢踢球的,莫名得很萌。

蹴鞠也是清明日的一項運動,且起源很早。《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述當時的臨淄富庶殷實,臨淄百姓都很會玩,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無所不精,這“蹋鞠”就是蹴鞠。蹴鞠是百戲之一,圖個樂,並非競技體育,但對訓練一個人的敏捷和平衡很有好處,所以漢朝時是一種軍事訓練和閱兵時的表演手段,與如今印度閱兵表演雜技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向在《別錄》中就說“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到了唐朝,蹴鞠就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了,《酉陽雜俎》寫荊州的郝惟諒就和他的徒弟在清明節這一天到郊外去蹴鞠。《大唐新語》也寫到清明節時新科進士在曲江庭開宴,在月燈閣踢球玩耍。到了宋朝,就更是普及,高俅的故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蘇漢臣還有一幅《長春百子圖卷》,其中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戲,也有四個小孩子蹴鞠,宋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可見一斑。

當然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運動,身體熱了,那胃部的寒氣加速散去,也就不難受了。這運動的方法,首推秋千。蕩秋千起源很早,堅持得也好,清朝冷枚有一幅《蕩秋千》圖,足見這種運動的群眾基礎,從未斷絕。

關於為什麼要蕩秋千,民俗學者陳泳超有一種假說,寒食起源於北方山戎,因山戎在太原郡附近,過著無火冷食的生活,需要通過秋千之戲來補償寒食的困擾。要論證據,《藝文類聚》引《古今藝術圖》說北方的山戎,寒食日以秋千為戲,以使身手敏捷。

宋高承《事物紀原》也有記載,說北方戎狄,喜歡秋千這種輕巧的運動,每到寒食日就要演練一番,後來中原女子學了去,用彩繩系在樹上,命名為秋千,韋莊有詩雲:“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簾花似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高承還將這項運動的起源追溯到了齊桓公北伐山戎。

蹴鞠

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和近臣趙普等人聚在一起踢皮球是什麼樣子?元人錢選摹北宋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就畫了出來。其他人伸長了脖子,看頭戴襆巾的趙匡胤究竟能顛球幾下,雖然石守信等人被趙匡胤杯酒釋了兵權,清明日還是要湊在一起踢踢球的,莫名得很萌。

蹴鞠也是清明日的一項運動,且起源很早。《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述當時的臨淄富庶殷實,臨淄百姓都很會玩,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無所不精,這“蹋鞠”就是蹴鞠。蹴鞠是百戲之一,圖個樂,並非競技體育,但對訓練一個人的敏捷和平衡很有好處,所以漢朝時是一種軍事訓練和閱兵時的表演手段,與如今印度閱兵表演雜技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向在《別錄》中就說“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到了唐朝,蹴鞠就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了,《酉陽雜俎》寫荊州的郝惟諒就和他的徒弟在清明節這一天到郊外去蹴鞠。《大唐新語》也寫到清明節時新科進士在曲江庭開宴,在月燈閣踢球玩耍。到了宋朝,就更是普及,高俅的故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蘇漢臣還有一幅《長春百子圖卷》,其中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戲,也有四個小孩子蹴鞠,宋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可見一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