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名人為逝去的至親,留下了怎樣的紀念文字

▲傅抱石國畫《春風楊柳萬千條》

【編者的話】春雨紛紛的清明, 是思念的時節, 慎終追遠, 知死樂生。

很多名人都曾為逝去的至親撰寫紀念文章, 給父母, 給祖輩, 給愛人, 給春天最深切的懷念, 其中不乏散文名篇。 他們有的難以抑制心底的傷痛, 讓意切切的情感噴薄而出, 有的把情感埋藏得很深, 以隱忍的筆寫生命中的至痛。

有人說, 人的一生其實是不斷地失去他所愛的人的過程, 而且是永遠地失去。 這是每個人必經的最大的傷痛。 其實, 人們在追憶、緬懷逝去的至親時, 又何嘗不是在重新打量愛與生命。

部分文章標題為編者另加。

老屋西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著了

豐子愷

“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 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 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母親去世多年以後, 豐子愷在《我的母親》中用筆墨代替顯影液和定影液, 曬出了永遠珍藏在記憶裡的母親的坐像。

▲嚴冬冰雪皆經過, 次第春風到我廬。 ——豐子愷《獻歲圖》蹣跚學步的孩子, 從媽媽的懷抱, 搖搖擺擺走向爸爸的懷抱。 豐子愷的筆下, 有太多這樣充滿了天倫之樂的畫作

看看我母親的肖像, 想起了母親的坐姿。 母親生前沒有攝影取坐像的照片, 但這姿態清楚地攝入在我腦海中的底片上, 不過沒有曬出。 現在就用筆墨代替顯形液和定影液,

把我的母親的坐像曬出來吧:

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 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 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 是母親的老位子。 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月, 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 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開間的樓廳, 右邊是我的堂兄家, 左邊一間是我的堂叔家, 中央是沒有板壁隔開, 只拿在左右的兩排八仙椅子當作三份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親坐的椅子, 背後淩空。 若是沙發椅子, 三面有柔軟的厚壁, 淩空無妨礙。 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 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 靠背只是疏疏的幾根木條, 其高只及人的肩膀。

母親坐著沒處擱頭, 很不安穩。 母親又防椅子的腳擺在泥土上要黴爛, 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襯在椅子腳下, 因此這只八仙椅子特別高, 母親坐上去兩腳須得掛空, 很不便利。 所謂西北角, 就是左邊最裡面的一隻椅子, 這椅子的裡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 退堂裡就是灶間。 母親坐在椅子上向裡面顧, 可以看見灶頭。 風從裡面吹出的時候, 煙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 很不衛生。 堂前隔著三四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牆門。 牆外面便是我們的染坊店。 母親坐在椅子裡向外面望, 可以看見雜遝往來的顧客, 聽到沸翻盈天的市井聲, 很不清靜。 但我的母親一生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裡的這樣不安穩, 不便利, 不衛生, 不清靜的一隻八仙椅子上,
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 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母親為什麼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裡呢? 因為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為衝要。 母親坐在這位子裡可以顧到灶上, 又可以顧到店裡。 母親為要兼顧內外, 便顧不到座位的安穩不安穩, 便利不便利, 衛生不衛生, 和清靜不清靜了。

▲豐子愷

我四歲時, 父親中了舉人, 同年祖母逝世, 父親丁艱在家, 鬱鬱不樂, 以詩酒自娛, 不管家事, 丁艱終而科舉廢, 父親就從此隱遁。 這期間家事店事, 內外都歸母親一個兼理。 我從書堂出來, 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的母親的身邊, 向她討點東西吃。 母親口角上表出親愛的笑容, 伸手除下掛在椅子頭頂的“餓殺貓籃”, 拿起餅餌給我吃;同時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

給我幾句勉勵。

我九歲的時候, 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 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 我家內外一切責任全部歸母親負擔。 此後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 工人們常來坐在裡面的凳子上, 同母親談家事;店夥們常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 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 同母親交涉或應酬。 我從學堂裡放假回家, 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邊, 同母親討個銅板。 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 使得母親招架不住, 於是她用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 警戒, 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 撫愛, 或應酬。 當時的我看慣了這種光景, 以為母親是天生成坐在這只椅子上的, 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裡;她給我做一個小線板,上面插兩隻引線放在我的箱子裡,然後送我出門。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了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灶,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後,赴遠方服務,不克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只是她的頭髮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我家老屋西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著了。然而每逢看見這只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眼睛裡發了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陶淵明詩雲:“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所以現在我每次想像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於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於她眼睛裡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一九三七年二月廿八日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張潔

摘自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張潔以十幾萬字的長篇自述,詳盡記錄了母親生命中最後的八十多個日夜,講述的是生命、愛和靈魂的故事。這部作品也曾被改編成電影,感動過無數觀眾。

▲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如今,我已一無所有,媽這一走,這個世界和我就一點關係也沒有了。女兒已經獨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護。在待人處事方面,我有時還得仰仗她的點撥,何況還很有出息。只有年邁的,不能自立的媽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為之勞累、為之爭氣、為之出息……如今這個最需要我的人已經遠去。

真是萬念俱灰,情緣已了。

現在我已知道,死是這樣地近……直到現在,我還不習慣一轉身已經尋不見媽的身影,一回家已經不能先叫一聲“媽”,一進家門已經沒有媽顫巍巍地扶著門框在等我的生活。

看到報紙上不管是誰的訃告,我仍情不自禁地先看故人的享年,比一比媽的享年孰多孰少;

有一次在和平里商場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為女兒購買被褥,我偷偷地滯留在那女孩的一旁,希望重溫一下我像她一樣小的時候,媽帶我上街時的情景。多年來媽已不能帶著我上街給我買一個什麼,就是她活著也不能了。我也不再帶唐棣(注:張潔的女兒)上街給她買一個什麼。我不但長大、並已漸入老境,唐棣也已長大。每一個人都會漸漸地離開母親的翅膀;

看到一位和媽年齡相仿、身體又很硬朗的老人,總想走上前去,問人家一句“您老人家的高夀”?心裡不知問誰地問道:為什麼人家還活著而媽卻不在了?

聽到有人叫“媽”,我仍然會駐足佇立,回味著我也能這樣叫“媽”的時光,忍咽下已然不能這樣叫“媽”的悲涼;

在商店裡看見適合媽穿的衣服,還會情不自禁地張望很久,湧起給媽買一件的衝動;

見到滿大街出租的迷你“巴士”,就會埋怨地想,為什麼這種車在媽去世後才氾濫起來,要是早就如此興旺,媽就會享有很多的方便;

每每見到唐棣出息或出落得不同凡響的模樣,一刹那間還會想:我要告訴媽,媽一定高興得不得了,但是這一刹那過去,便知道其實已無人可以和我分享這份滿足;

我常常真切地感到,她就在我身邊走來走去,好像我一回頭就能看見她趴在我電腦桌旁的窗戶上,對著前門 大街的霓虹燈火說道:“真好看呐。”可我一伸出手去,卻觸摸不到一個實在的她;

我也覺得隨時就會聽見她低低地叫我一聲“小潔”! 可我旋即知道,小潔這個稱呼跟著媽一起永遠地從世界上消失了。誰還能再低低地叫一聲我的小名呢? 就是有人再叫我一聲“小潔”,那也不是媽的呼喚了;

誰還能來跟我一起念叨那五味俱全的往事……

我終於明白:愛人是可以更換的,而母親卻是唯一的。

父親永遠不與兒子親熱了

賈平凹

摘自賈平凹《祭父》。這篇散文賈平凹寫于父親去世後的三十三天,儘管寫的是對父親的緬懷與紀念,卻在以隱忍的筆寫生命的至痛,顯得鎮定而樸實。

父親賈彥春,一生於鄉間教書,退休在丹鳳縣棣花;年初胃癌復發,七個月後便臥床不起,饑餓疼痛,疼痛饑餓,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個微笑而去世了。其時中秋將近,天降大雨,我還遠在四百里之外,正預備著翌日趕回。我並沒有想到父親的最後離去竟這麼快。一下班車,看見戴著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來得太晚了,太晚了。父親安睡在靈床上,雙目緊閉,口裡銜著一枚銅錢。他再也沒有像以往那樣聽見我的腳步便從內屋走出來喜歡地對母親喊:“你平回來了!”也沒有我遞給他一支煙時,他總是擺擺手而拿起水煙鍋的樣子,父親永遠不與兒子親熱了。

守坐在靈堂的草鋪裡,陪父親度過最後一個長夜。滿院的泥濘裡人來往作亂,響器班在吹吹打打,透過燈光我呆呆地望著那一棵梨樹,還是父親親手栽的,往年果實累累,今年竟獨獨一個梨子在樹頂。

父親的病是兩年前做的手術,我一直對他瞞著病情,每次從雲南買藥寄他,總是撕去藥包上癌的字樣。術後恢復得極好,他每頓已能吃兩碗飯,淩晨要喝一壺茶水,坐不住,喜歡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親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說: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現在什麼病也沒有了。看著父親的豁達樣,我暗自為沒告訴他病情而寬慰,但偶爾發現他獨坐的時候,神色甚是悲苦,父親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麼病,他只是也不說出來罷了。

在賈家族裡,父親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為小家,小家再分為小家,甚至村裡別姓人家,大到紅白喜喪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糾紛,都要找父親去解決。父親樂意去主持公道,卻脾氣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許多悶氣。時間長了,他有了一定的權威,多少也有了以“勢”來壓的味道,他可以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竟還動手打過一個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為這事我曾埋怨他,為別人的事何必那麼認真,父親卻火了,說道:“我半個眼窩也見不得那些齷齪事!”當他活著的時候,這個家庭和這個村子的百多戶人家已經習慣了父親的好處,似乎並不覺得什麼,而聽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間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靈堂裡,看著多少人來放聲大哭,聽著他們哭訴“你走了,有什麼事我給誰說呀”的話,我欣慰著我的父親低微卻崇高,平凡而偉大。

父親只活了六十六歲,他把年老體弱的母親留給我們,他把兩個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給我們,他把家庭的重擔留給了從未擔過重的長子的我。對於父親的離去,我們悲痛欲絕;對於離開我們,父親更是不忍。當檢查得知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毫無醫治可能時,我為了穩住父親的情緒,還總是接二連三地請一些醫生來給他治療。我知道他們所開的藥全都是無濟於事的,但父親要服只得讓他服,當然是症狀不減,且一日不濟一日,他說:“平呀,現在咋辦呀?”後來他預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卻還是讓扶起來將那苦澀的藥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裡,強行咽下,但他躺下時已淚流滿面,一邊用手擦著一邊說:“你媽一輩子太苦,為了養活你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現在還是這樣。我只說她要比我先走了,我會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後就靠你們了。還有你兩個妹妹……”

按照鄉間風俗,在父親下葬之後,我們兄妹接連數天的黃昏去墳上燒紙和燃火,名曰“打怕怕”,為的是不讓父親一人在山坡上孤單害怕。冥紙和麥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滿天飛舞,我們給父親說著話,讓他安息,說在這面黃土坡上有我的爺爺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長輩,父親是不會孤單的,也不必感到孤單,這面黃土坡離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遠,他還是極容易來家中看看;而我們更是永遠忘不了他,會時常來探望他的。

天上的星星,哪一顆是奶奶的

史鐵生

摘自史鐵生《奶奶的星星》。這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史鐵生用散文化的筆法和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表達著對於奶奶的深情懷念,蘊涵了真實的情感力量。最近熱播的央視《朗讀者》節目中,徐靜蕾就曾朗讀史鐵生《奶奶的星星》中的一段,讀到淚奔,讓觀眾也動容不已。

▲徐靜蕾朗讀《奶奶的星星》時淚流不止

世界給我的第一個記憶是:我躺在奶奶懷裡,拼命地哭,打著挺兒,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哭得好傷心。窗外的山牆上剝落了一塊灰皮,形狀像個難看的老頭兒。奶奶摟著我,拍著我,“噢——,噢——”地哼著。我倒更覺得委屈起來。“你聽!”奶奶忽然說:“你快聽,聽見了麼……?”我愣愣地聽,不哭了,聽見了一種美妙的聲音,飄飄的、緩緩的……是鴿哨兒?是秋風?是落葉劃過屋簷?或者,只是奶奶在輕輕地哼唱?直到現在我還是說不清。“噢噢——,睡覺吧,麻猴來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頂上有一片晃動的光影,是水盆裡的水反射的陽光。光影也那麼飄飄的、緩緩的,變幻成和平的夢境,我在奶奶懷裡安穩地睡熟……

我是奶奶帶大的。不知有多少人當著我的面對奶奶說過:“奶奶帶起來的,長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時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頭,用小眼睛瞪那些說話的人,心想:瞧你那討厭樣兒吧! 翻譯成孩子還不能掌握的語言就是:這話用你說麼?

奶奶愈緊地把我摟在懷裡,笑笑:“等不到那會兒喲!”仿佛已經滿足了的樣子。

“等不到哪會兒呀?”我問。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鐵蠶豆。”

我笑個沒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麼想。不過我總想不好,等我掙了錢給她買什麼。爸爸、大伯、叔叔給她買什麼,她都是說:“用不著花那麼多錢買這個。”

奶奶最喜歡的是我給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來來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喲哎喲”的,還一個勁誇我:“小腳丫踩上去,軟軟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煩幹這個,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夠漫長的。“行了吧?”我問。“再踩兩趟。”我大跨步地打了個來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趕快下地,穿鞋,逃跑……於是我說:“長大了我還給您踩腰。”“喲,那還不把我踩死?”過了一會我又問:“您幹嘛等不到那會兒呀?”

“老了,還不死?”“死了就怎麼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著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問了,老老實實依偎在奶奶懷裡。那又是世界給我的第一個可怕的印象。

一個冬天的下午,一覺醒來,不見了奶奶,我扒著窗臺喊她,窗外是風和雪。“奶奶出門兒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總是帶著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個下午,媽媽、爸爸、鄰居們誰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來。這事大概沒人記得住了,也沒人知道我那時想到了什麼。小時候,奶奶嚇唬我的最好辦法,就是說:“再不聽話,奶奶就死了!”

夏夜,滿天星斗。奶奶講的故事與眾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個星星。

“怎麼呢?”

“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幹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我們坐在庭院裡,草茉莉都開了,各種顏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時候能吹響。奶奶用大芭蕉扇給我轟蚊子。涼涼的風,藍藍的天,閃閃的星星,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候我還不懂得問,是不是每個人死了都可以變成星星,都能給活著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經死了好多年。她帶大的孫子忘不了她。儘管我現在想起她講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話,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卻時常還像孩子那樣,仰著臉,揣摸哪一顆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講的那個神話,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

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裡;她給我做一個小線板,上面插兩隻引線放在我的箱子裡,然後送我出門。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了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灶,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後,赴遠方服務,不克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只是她的頭髮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我家老屋西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著了。然而每逢看見這只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眼睛裡發了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陶淵明詩雲:“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所以現在我每次想像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於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於她眼睛裡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一九三七年二月廿八日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張潔

摘自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張潔以十幾萬字的長篇自述,詳盡記錄了母親生命中最後的八十多個日夜,講述的是生命、愛和靈魂的故事。這部作品也曾被改編成電影,感動過無數觀眾。

▲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如今,我已一無所有,媽這一走,這個世界和我就一點關係也沒有了。女兒已經獨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護。在待人處事方面,我有時還得仰仗她的點撥,何況還很有出息。只有年邁的,不能自立的媽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為之勞累、為之爭氣、為之出息……如今這個最需要我的人已經遠去。

真是萬念俱灰,情緣已了。

現在我已知道,死是這樣地近……直到現在,我還不習慣一轉身已經尋不見媽的身影,一回家已經不能先叫一聲“媽”,一進家門已經沒有媽顫巍巍地扶著門框在等我的生活。

看到報紙上不管是誰的訃告,我仍情不自禁地先看故人的享年,比一比媽的享年孰多孰少;

有一次在和平里商場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為女兒購買被褥,我偷偷地滯留在那女孩的一旁,希望重溫一下我像她一樣小的時候,媽帶我上街時的情景。多年來媽已不能帶著我上街給我買一個什麼,就是她活著也不能了。我也不再帶唐棣(注:張潔的女兒)上街給她買一個什麼。我不但長大、並已漸入老境,唐棣也已長大。每一個人都會漸漸地離開母親的翅膀;

看到一位和媽年齡相仿、身體又很硬朗的老人,總想走上前去,問人家一句“您老人家的高夀”?心裡不知問誰地問道:為什麼人家還活著而媽卻不在了?

聽到有人叫“媽”,我仍然會駐足佇立,回味著我也能這樣叫“媽”的時光,忍咽下已然不能這樣叫“媽”的悲涼;

在商店裡看見適合媽穿的衣服,還會情不自禁地張望很久,湧起給媽買一件的衝動;

見到滿大街出租的迷你“巴士”,就會埋怨地想,為什麼這種車在媽去世後才氾濫起來,要是早就如此興旺,媽就會享有很多的方便;

每每見到唐棣出息或出落得不同凡響的模樣,一刹那間還會想:我要告訴媽,媽一定高興得不得了,但是這一刹那過去,便知道其實已無人可以和我分享這份滿足;

我常常真切地感到,她就在我身邊走來走去,好像我一回頭就能看見她趴在我電腦桌旁的窗戶上,對著前門 大街的霓虹燈火說道:“真好看呐。”可我一伸出手去,卻觸摸不到一個實在的她;

我也覺得隨時就會聽見她低低地叫我一聲“小潔”! 可我旋即知道,小潔這個稱呼跟著媽一起永遠地從世界上消失了。誰還能再低低地叫一聲我的小名呢? 就是有人再叫我一聲“小潔”,那也不是媽的呼喚了;

誰還能來跟我一起念叨那五味俱全的往事……

我終於明白:愛人是可以更換的,而母親卻是唯一的。

父親永遠不與兒子親熱了

賈平凹

摘自賈平凹《祭父》。這篇散文賈平凹寫于父親去世後的三十三天,儘管寫的是對父親的緬懷與紀念,卻在以隱忍的筆寫生命的至痛,顯得鎮定而樸實。

父親賈彥春,一生於鄉間教書,退休在丹鳳縣棣花;年初胃癌復發,七個月後便臥床不起,饑餓疼痛,疼痛饑餓,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個微笑而去世了。其時中秋將近,天降大雨,我還遠在四百里之外,正預備著翌日趕回。我並沒有想到父親的最後離去竟這麼快。一下班車,看見戴著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來得太晚了,太晚了。父親安睡在靈床上,雙目緊閉,口裡銜著一枚銅錢。他再也沒有像以往那樣聽見我的腳步便從內屋走出來喜歡地對母親喊:“你平回來了!”也沒有我遞給他一支煙時,他總是擺擺手而拿起水煙鍋的樣子,父親永遠不與兒子親熱了。

守坐在靈堂的草鋪裡,陪父親度過最後一個長夜。滿院的泥濘裡人來往作亂,響器班在吹吹打打,透過燈光我呆呆地望著那一棵梨樹,還是父親親手栽的,往年果實累累,今年竟獨獨一個梨子在樹頂。

父親的病是兩年前做的手術,我一直對他瞞著病情,每次從雲南買藥寄他,總是撕去藥包上癌的字樣。術後恢復得極好,他每頓已能吃兩碗飯,淩晨要喝一壺茶水,坐不住,喜歡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親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說: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現在什麼病也沒有了。看著父親的豁達樣,我暗自為沒告訴他病情而寬慰,但偶爾發現他獨坐的時候,神色甚是悲苦,父親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麼病,他只是也不說出來罷了。

在賈家族裡,父親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為小家,小家再分為小家,甚至村裡別姓人家,大到紅白喜喪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糾紛,都要找父親去解決。父親樂意去主持公道,卻脾氣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許多悶氣。時間長了,他有了一定的權威,多少也有了以“勢”來壓的味道,他可以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竟還動手打過一個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為這事我曾埋怨他,為別人的事何必那麼認真,父親卻火了,說道:“我半個眼窩也見不得那些齷齪事!”當他活著的時候,這個家庭和這個村子的百多戶人家已經習慣了父親的好處,似乎並不覺得什麼,而聽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間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靈堂裡,看著多少人來放聲大哭,聽著他們哭訴“你走了,有什麼事我給誰說呀”的話,我欣慰著我的父親低微卻崇高,平凡而偉大。

父親只活了六十六歲,他把年老體弱的母親留給我們,他把兩個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給我們,他把家庭的重擔留給了從未擔過重的長子的我。對於父親的離去,我們悲痛欲絕;對於離開我們,父親更是不忍。當檢查得知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毫無醫治可能時,我為了穩住父親的情緒,還總是接二連三地請一些醫生來給他治療。我知道他們所開的藥全都是無濟於事的,但父親要服只得讓他服,當然是症狀不減,且一日不濟一日,他說:“平呀,現在咋辦呀?”後來他預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卻還是讓扶起來將那苦澀的藥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裡,強行咽下,但他躺下時已淚流滿面,一邊用手擦著一邊說:“你媽一輩子太苦,為了養活你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現在還是這樣。我只說她要比我先走了,我會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後就靠你們了。還有你兩個妹妹……”

按照鄉間風俗,在父親下葬之後,我們兄妹接連數天的黃昏去墳上燒紙和燃火,名曰“打怕怕”,為的是不讓父親一人在山坡上孤單害怕。冥紙和麥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滿天飛舞,我們給父親說著話,讓他安息,說在這面黃土坡上有我的爺爺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長輩,父親是不會孤單的,也不必感到孤單,這面黃土坡離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遠,他還是極容易來家中看看;而我們更是永遠忘不了他,會時常來探望他的。

天上的星星,哪一顆是奶奶的

史鐵生

摘自史鐵生《奶奶的星星》。這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史鐵生用散文化的筆法和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表達著對於奶奶的深情懷念,蘊涵了真實的情感力量。最近熱播的央視《朗讀者》節目中,徐靜蕾就曾朗讀史鐵生《奶奶的星星》中的一段,讀到淚奔,讓觀眾也動容不已。

▲徐靜蕾朗讀《奶奶的星星》時淚流不止

世界給我的第一個記憶是:我躺在奶奶懷裡,拼命地哭,打著挺兒,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哭得好傷心。窗外的山牆上剝落了一塊灰皮,形狀像個難看的老頭兒。奶奶摟著我,拍著我,“噢——,噢——”地哼著。我倒更覺得委屈起來。“你聽!”奶奶忽然說:“你快聽,聽見了麼……?”我愣愣地聽,不哭了,聽見了一種美妙的聲音,飄飄的、緩緩的……是鴿哨兒?是秋風?是落葉劃過屋簷?或者,只是奶奶在輕輕地哼唱?直到現在我還是說不清。“噢噢——,睡覺吧,麻猴來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頂上有一片晃動的光影,是水盆裡的水反射的陽光。光影也那麼飄飄的、緩緩的,變幻成和平的夢境,我在奶奶懷裡安穩地睡熟……

我是奶奶帶大的。不知有多少人當著我的面對奶奶說過:“奶奶帶起來的,長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時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頭,用小眼睛瞪那些說話的人,心想:瞧你那討厭樣兒吧! 翻譯成孩子還不能掌握的語言就是:這話用你說麼?

奶奶愈緊地把我摟在懷裡,笑笑:“等不到那會兒喲!”仿佛已經滿足了的樣子。

“等不到哪會兒呀?”我問。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鐵蠶豆。”

我笑個沒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麼想。不過我總想不好,等我掙了錢給她買什麼。爸爸、大伯、叔叔給她買什麼,她都是說:“用不著花那麼多錢買這個。”

奶奶最喜歡的是我給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來來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喲哎喲”的,還一個勁誇我:“小腳丫踩上去,軟軟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煩幹這個,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夠漫長的。“行了吧?”我問。“再踩兩趟。”我大跨步地打了個來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趕快下地,穿鞋,逃跑……於是我說:“長大了我還給您踩腰。”“喲,那還不把我踩死?”過了一會我又問:“您幹嘛等不到那會兒呀?”

“老了,還不死?”“死了就怎麼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著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問了,老老實實依偎在奶奶懷裡。那又是世界給我的第一個可怕的印象。

一個冬天的下午,一覺醒來,不見了奶奶,我扒著窗臺喊她,窗外是風和雪。“奶奶出門兒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總是帶著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個下午,媽媽、爸爸、鄰居們誰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來。這事大概沒人記得住了,也沒人知道我那時想到了什麼。小時候,奶奶嚇唬我的最好辦法,就是說:“再不聽話,奶奶就死了!”

夏夜,滿天星斗。奶奶講的故事與眾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個星星。

“怎麼呢?”

“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幹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我們坐在庭院裡,草茉莉都開了,各種顏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時候能吹響。奶奶用大芭蕉扇給我轟蚊子。涼涼的風,藍藍的天,閃閃的星星,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候我還不懂得問,是不是每個人死了都可以變成星星,都能給活著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經死了好多年。她帶大的孫子忘不了她。儘管我現在想起她講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話,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卻時常還像孩子那樣,仰著臉,揣摸哪一顆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講的那個神話,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