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既然證實了引力波,那麼會對太陽和地球有什麼影響?

我們確實確證了引力波的存在, 還拿了諾獎!

但是, 就現階段而言, 引力波對地球的影響實在太小了。 從去年開始倒現在, 我們觀測到這幾次引力波, 強不強?其實是很強的。 黑洞融合, 動輒放出幾個幾十個太陽那麼多的能量, 全變成引力波, 掃遍全宇宙, 想想還挺帶感。

但是到了地球上呢?其實這個影響就非常非常小了。 引力波難測, 也就是在這裡:信號太弱, 干擾太強。 LIGO為了測引力波, 建成了極高精度的干涉儀, 有多高?4km長的干涉臂上有一個千分之一原子核直徑大小的位移, 都能測出來。

原子核的千分之一是多大?

頭髮絲細, 頭髮絲只有幾十微米粗細。 這一根頭髮絲粗細的長度上, 可以整整齊齊擺放上十萬個原子;每個原子的直徑這麼個長度上, 又可以擺放近十萬個原子核。

這也就意味著, 哪怕是你站在儀器旁邊打個噴嚏、跺跺腳, 儀器讀到的信號都比已經探測到的引力波更強。

難就難在分別觀測出進入地球空間的各種頻率的外能量場發出的引力波的波源具體位置和相距地球的準確光年。

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引力波發射場, 及能量作用源。 它發射的能量直接帶動太陽系的所有天體圍繞銀河系公轉。

所謂的引力並不是吸引力, 而是相互影響力。 任何太空天體都受到宇宙空間周圍任意方位的能量場發射或反射的能量相互作用,

只是各個方向的強弱不等, 所以太空天體總是沿受力相對強的方向向相對弱的受力方向旋轉運行。 如整個太陽系的運轉方向是背向銀河系方向隨銀河系一起旋轉的。 太陽系的行星也是背向太陽隨太陽一起旋轉的。 衛星也是背向行星隨行星一起旋轉的。

而當太陽聚變的能量減弱後, 對地球和其它行星發射的能量隨之減少, 我們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及衛星的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會減慢。 相互之間的距離會慢慢拉近, 體積不斷塌縮, 物質密度不斷加大, 品質隨之不斷增加, 最後就如柯伊伯帶極寒極靜的衰老天體一樣成為太空周圍另一個新星的邊緣星球。

其實宇宙天體的所謂恒星, 行星, 衛星, 慧星只是人類為了自我分辯而定義的, 它們實質是處於不同宇宙年齡的天體。 它們都是由電子雲撞擊成誇克後聚變成中子星雲, 質子星雲, 原子星, 分子星, 最後聚合成實體星球。 它們是處於不同能量場中的不同結構形態而已。 弄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整個宇宙結構萬象。

發現引力波, 並不影響太陽以後的命運。

按照我們的宇宙學知識, 太陽在大約50億年後, 是難逃變成暮年的“紅巨星”的命運的。 在內核裡的核燃料消耗殆盡之後, 太陽失去了對抗自身引力的手段, 開始塌縮。 外層的氫進入內核,

就會再次引發核聚變。 這種脈衝式的聚變, 會把大量燃料拋向太空, 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火球, 就叫紅巨星。 等到拋無可拋的時候, 太陽就算壽數盡了, 變成了一個白矮星。

對我們來說, 最危險的是在紅巨星階段。 一來, 能量供給變得不穩定;二來, 紅巨星直徑更大, 會使得我們的“宜居帶”向外移動。 不過到那時候, 移民幾萬光年不好說, 移民個火星木星什麼的應該不難。

至於到時候會不會把地球吸進去呢, 這個其實還是比較複雜, 根據現有的理論其實是很難進行足夠準確的預測的。 但現在的計算結果來講, 大部分都表示, 地球不會被吞, 但比地球軌道半徑更小的水星和金星就難逃厄運了。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