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影節|安東尼奧尼的女神們:被愛轉瞬即逝,愛則永存不滅

新現實主義出身的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一生佳作無數, 他以長鏡頭洞悉人類情感疏離, 以疏闊空曠的場景表現心靈荒蕪, 以簡單書寫複雜, 以沉默反襯呐喊。 他擁有不同凡響的審美品位, 尤其在選擇女主角的一貫傾向上, 向來為人稱道, 女性在其電影中是最亮彩的一抹顏色。

柔弱女神露西婭•波塞

纖腰一把、面相柔弱的女主角露西婭•波塞是安東尼奧尼的第一位銀幕繆斯, 她出演過安東尼奧尼兩部作品:劇情長片處女作《某種愛的紀錄》與《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在《某種愛的紀錄》中, 波塞以黑色片中的蛇蠍女形象出現, 寶拉既渴求蝕骨的愛情, 也無法放手物質, 貪念和執念佔據了七年的漫長時光, 最終發酵成未遂的罪惡念頭。 她貪戀著易逝的爛漫光景, 用過於勇敢而顯得蠢笨的方式推進悲劇, 自私和怯懦(使得他們更接近罪惡同盟, 而非鴛夢重溫),

時空造就的距離感和脾性差異一旦顯山露水, 讓那句錚錚的誓言“我們是相愛的, 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聽起來無比疲軟而虛假, 或許愛情從未發生, 或許愛情在七年前就已死亡。

(《某種愛的紀錄》 露西婭•波塞)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的波塞則楚楚動人得多,

此片的景深長鏡頭及場面調度已顯功力, 可以窺見盛年風格, 故事也是耐人尋味, 時至今日仍有借鑒意義。 克雷拉向來柔弱順從, 在婚後拘于丈夫的日漸束縛中, 自身意識卻反而逐漸覺醒, 但她選擇反抗與宣洩的方式, 後來證明是另一個美麗的錯誤。 女性總是太容易將傷口暴露給示好自己的人, 太容易心軟, 太容易把愛和被愛混為一談, 在迷亂無措中急於攀住隨手抓到的救命繩。 以錯誤懲罰錯誤, 以另一段不成熟的情感替代前一段未了的姻緣, 克雷拉再次陷入情感的漩渦。

與自私貪婪的寶拉相比, 克雷拉更注重愛的體驗, 對兩個男人均提起“你是否懂我的感受”, 而對方(甚至整個環境)顯然只視作她為美麗的符號,

她曾奮起的雄心和不甘, 未激起一絲漣漪便已靜寂, 她茫然行走在衰敗灰暗的場景裡。 我們按觀影經驗以為她會走上自強的道路, 而安東尼奧尼卻以現實主義的立場, 用一個無奈而柔弱的慘澹笑容告訴我們, 她是決意沉入泥淖了。 凡是改變不了的事, 我們只能逆來順受。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露西婭•波塞)

古典女神阿莉達•瓦莉

“旁人從不贊同, 而情理也不容, 仍全情投入傷都不覺痛。 ”女性一旦投入愛情, 往往比男性果敢投入, 懷著飛蛾撲火的悲壯, 以為能從此掌舵對方的命運, 而只會變老卻永遠無法成熟的男人們, 耽於從一個懷抱輾轉到另一個懷抱。

(《呐喊》阿莉達•瓦莉)

《呐喊》中四位女子的命運共同集結於一個顛沛流離的浪子,不同的選擇造就各自殊異的結局。主動離開的厄瑪成為奧爾多心頭永遠難以癒合的創傷,傾慕他的埃爾維亞只是流浪的驛站,自強的維吉尼亞一度與他產生相濡以沫的錯覺,安德萊依娜是旅程結束的徵兆。她們四人在奧爾多的週邊組成一個環形的軌道,以他為核心,運行出雖曾閃亮終將消逝的光環,他只需將重力改變傾斜些許,就能篡改宿命。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女性寬慰包容、執著堅韌的特質,在四位女子身上盡顯,每一個人擁有讓浪子停佇腳步的動力和原由。然而,守望拯救不了破碎的靈魂,安東尼奧尼鏡頭前的男人多數怯懦彷徨,歸鄉後目睹城市化進程的殘酷,工業化造就土地流失、家園消亡,昔日舊愛厄瑪業已另有新生活,他心靈殘損,幻夢破滅,以死亡對抗世界的冷漠。

繆斯女神莫妮卡•維蒂

比起上述幾位女性的綿柔,安東尼奧尼最著名的銀幕女神莫尼卡•維蒂則偏向硬冷維蒂輪廓分明、面容淡漠、眼神迷離,冷豔孤高的形象與安東尼奧尼的電影風格高度契合。她出演的最富盛名的“情感三部曲”—— 《奇遇》、《蝕》、《夜》,以及第一部彩色作品《紅色沙漠》和晚期古典戲《奧伯瓦爾德的秘密》,都明顯帶有此類氣質。

《奇遇》中的維蒂,從冷清荒涼的島上旁觀者變成城市追尋途中的介入者,她一直以一種外冷內熱的方式攥著這段註定失敗的感情。影片一開始,好友安娜的父親就對這個男人下了判定,安娜自己也意識到:“我失去你根本沒法活,然而我對你已經沒有感覺了。”

(《紅色沙漠》)

這種矛盾的心態在後來《夜》中又重新演繹了一次。維蒂明明目睹了好友的悲劇,或許甚至也預見到未來結局,仍不可避免地墮入深淵,情愫的種子或許就萌發在粗糲冷峻的島嶼之上,層層海浪無窮湧動,恰是她暗湧的心事。如果說島上的孤獨淒清還讓她保持了意思清醒,回到陸地上後,無措的兩人迅速攀住對方以抵抗虛空不安的現在。當甜蜜縱情過後,維蒂跌跌撞撞地目擊清晨的現場,才發現自己再次踏入安娜的河流。愛情改變了我們的模樣,讓我們無比醜陋貪婪,戴著這頂偉大的帽子,我們心安理得地自私,永遠孤獨地自我沉醉。

(《奇遇》莫尼卡•維蒂)

《奇遇》的群像刻畫其實在1955年的《女朋友》 中已有預演,而男女主人公試探、調情的場景則在《蝕》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安東尼奧尼通過對人際關係網的巧妙捕捉,再次凸顯孤島心理的絕望,當羅塞塔追問“你是否愛我?”洛倫佐的敷衍態度已不言而喻,她勢必重蹈妮娜的覆轍,即使她以最極端的行動證明她從此與這個冰冷醜惡的世界再也無關,欲望依舊橫流,人流依舊前行。然而妮娜願意原諒渣男的理由是“我為你付出的代價太高了”,真是一個錐心的事實啊!

《蝕》的開場就是冷戰,男人的苦苦乞憐以及反復追問“為何不愛我?”是所有感情失敗的無解之謎,從熱戀到冷淡,很難確認究竟是哪個細節引向崩塌,並導致最終的分離,她的臉掩藏在陰影裡,悲喜莫辨,似乎對愛情再不報希望。

(《蝕》莫尼卡•維蒂、阿蘭•德龍)

不過我們從來不該低估自己的自愈能力,維蒂飾演的維多利亞,與證券所的翩翩公子皮耶羅演繹了一場沒有結局的試探遊戲。他們的感情世界沉默寂滅,而包圍他們的物質世界卻喧囂吵鬧,溝通似永無可能,唯有電話線兩頭連接著物質利益。夜色中的曖昧猶疑、躲閃避讓,維多利亞顯然對這段感情並不信任,而皮耶羅也只是配合好戲,兩人雙手糾纏的特寫恰是兩顆空虛心靈的無望掙脫。

(《夜》莫尼卡•維蒂)

夜之女神:讓娜•莫羅

《夜》彙集了兩大女神---莫尼卡•維蒂與讓娜•莫羅。維蒂在影片中依然是若即若離的疏離觀望者,以輕盈的姿態順手抓住露水情緣,以完美的方式告別。莫羅氣場強大,飾演的女主雖然意識到婚姻的岌岌可危,仍能擁有足夠的自製力克制與冷靜,隻身回到以前住過的地方,企望找到舊日愛的蹤跡,然而徒留殘垣廢墟,昔日存有美好的家園已為工業文明替代。

一天一夜的心路經歷,就足以摧毀她對丈夫的信任與愛意,慢慢累積的怨艾大概從很多年前就萌芽了,因為他只談論自己——只愛自己。當蔑視浮現的瞬間,我們之間土崩瓦解,戈達爾的《蔑視》也表現了相似的主題,菲力浦•加賴爾2013年作品《嫉妒》亦有接近的描述。婚姻中遭到忽視的莫羅,終於在雨夜也讓自己心動了一回,遠景中的對話悄無聲息,切到近景,我們卻能聽到她冷靜地拒絕婚外情的開始,這大概是她真正死心的瞬間。於是,她回去告訴丈夫:“我感覺如同行屍走肉,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

希望我不再存在”這段話與路易•馬勒的《鬼火》之“我自殺是因為你不愛我,因為我不愛你,因為我們的關係冷淡了。”幾乎如出一轍,而《鬼火》也恰有莫羅出演。結尾莫羅讀了一封多年前丈夫寫給她的情書:“今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你還在熟睡,我聽到你溫柔的呼吸。透過遮住你臉龐的頭髮,我看到了你的雙眼,強烈的感情讓我無法呼吸。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是多麼地愛你。感情是那麼強烈,讓我熱淚盈眶。”這段話後來也出現在安哲羅普洛斯的 《三分鐘》中,是2007年為慶祝坎城電影節六十周年而拍攝的三分鐘短片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裡的一部分。

(莫妮卡•維蒂與讓娜•莫羅)

“被愛意味著被消耗,被染成灰燼,愛則意味著永不枯息的明燈放射光芒,被愛轉瞬即逝,愛則是永存不滅。”從來沒有人教給過我們何謂愛情,我們都是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絕望。

(安東尼奧尼與讓娜•莫羅)

2017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推出八部安東尼奧尼作品展映,分別是: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

《奇遇》(1960)

《夜》(1961)

《蝕》(1962)

《紅色沙漠》(1964)

《放大》(1966)

《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1982)

《雲上的日子》(1995)

這個四月,我們也可以一起在影院見證安氏女神的風采。

耽於從一個懷抱輾轉到另一個懷抱。

(《呐喊》阿莉達•瓦莉)

《呐喊》中四位女子的命運共同集結於一個顛沛流離的浪子,不同的選擇造就各自殊異的結局。主動離開的厄瑪成為奧爾多心頭永遠難以癒合的創傷,傾慕他的埃爾維亞只是流浪的驛站,自強的維吉尼亞一度與他產生相濡以沫的錯覺,安德萊依娜是旅程結束的徵兆。她們四人在奧爾多的週邊組成一個環形的軌道,以他為核心,運行出雖曾閃亮終將消逝的光環,他只需將重力改變傾斜些許,就能篡改宿命。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女性寬慰包容、執著堅韌的特質,在四位女子身上盡顯,每一個人擁有讓浪子停佇腳步的動力和原由。然而,守望拯救不了破碎的靈魂,安東尼奧尼鏡頭前的男人多數怯懦彷徨,歸鄉後目睹城市化進程的殘酷,工業化造就土地流失、家園消亡,昔日舊愛厄瑪業已另有新生活,他心靈殘損,幻夢破滅,以死亡對抗世界的冷漠。

繆斯女神莫妮卡•維蒂

比起上述幾位女性的綿柔,安東尼奧尼最著名的銀幕女神莫尼卡•維蒂則偏向硬冷維蒂輪廓分明、面容淡漠、眼神迷離,冷豔孤高的形象與安東尼奧尼的電影風格高度契合。她出演的最富盛名的“情感三部曲”—— 《奇遇》、《蝕》、《夜》,以及第一部彩色作品《紅色沙漠》和晚期古典戲《奧伯瓦爾德的秘密》,都明顯帶有此類氣質。

《奇遇》中的維蒂,從冷清荒涼的島上旁觀者變成城市追尋途中的介入者,她一直以一種外冷內熱的方式攥著這段註定失敗的感情。影片一開始,好友安娜的父親就對這個男人下了判定,安娜自己也意識到:“我失去你根本沒法活,然而我對你已經沒有感覺了。”

(《紅色沙漠》)

這種矛盾的心態在後來《夜》中又重新演繹了一次。維蒂明明目睹了好友的悲劇,或許甚至也預見到未來結局,仍不可避免地墮入深淵,情愫的種子或許就萌發在粗糲冷峻的島嶼之上,層層海浪無窮湧動,恰是她暗湧的心事。如果說島上的孤獨淒清還讓她保持了意思清醒,回到陸地上後,無措的兩人迅速攀住對方以抵抗虛空不安的現在。當甜蜜縱情過後,維蒂跌跌撞撞地目擊清晨的現場,才發現自己再次踏入安娜的河流。愛情改變了我們的模樣,讓我們無比醜陋貪婪,戴著這頂偉大的帽子,我們心安理得地自私,永遠孤獨地自我沉醉。

(《奇遇》莫尼卡•維蒂)

《奇遇》的群像刻畫其實在1955年的《女朋友》 中已有預演,而男女主人公試探、調情的場景則在《蝕》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安東尼奧尼通過對人際關係網的巧妙捕捉,再次凸顯孤島心理的絕望,當羅塞塔追問“你是否愛我?”洛倫佐的敷衍態度已不言而喻,她勢必重蹈妮娜的覆轍,即使她以最極端的行動證明她從此與這個冰冷醜惡的世界再也無關,欲望依舊橫流,人流依舊前行。然而妮娜願意原諒渣男的理由是“我為你付出的代價太高了”,真是一個錐心的事實啊!

《蝕》的開場就是冷戰,男人的苦苦乞憐以及反復追問“為何不愛我?”是所有感情失敗的無解之謎,從熱戀到冷淡,很難確認究竟是哪個細節引向崩塌,並導致最終的分離,她的臉掩藏在陰影裡,悲喜莫辨,似乎對愛情再不報希望。

(《蝕》莫尼卡•維蒂、阿蘭•德龍)

不過我們從來不該低估自己的自愈能力,維蒂飾演的維多利亞,與證券所的翩翩公子皮耶羅演繹了一場沒有結局的試探遊戲。他們的感情世界沉默寂滅,而包圍他們的物質世界卻喧囂吵鬧,溝通似永無可能,唯有電話線兩頭連接著物質利益。夜色中的曖昧猶疑、躲閃避讓,維多利亞顯然對這段感情並不信任,而皮耶羅也只是配合好戲,兩人雙手糾纏的特寫恰是兩顆空虛心靈的無望掙脫。

(《夜》莫尼卡•維蒂)

夜之女神:讓娜•莫羅

《夜》彙集了兩大女神---莫尼卡•維蒂與讓娜•莫羅。維蒂在影片中依然是若即若離的疏離觀望者,以輕盈的姿態順手抓住露水情緣,以完美的方式告別。莫羅氣場強大,飾演的女主雖然意識到婚姻的岌岌可危,仍能擁有足夠的自製力克制與冷靜,隻身回到以前住過的地方,企望找到舊日愛的蹤跡,然而徒留殘垣廢墟,昔日存有美好的家園已為工業文明替代。

一天一夜的心路經歷,就足以摧毀她對丈夫的信任與愛意,慢慢累積的怨艾大概從很多年前就萌芽了,因為他只談論自己——只愛自己。當蔑視浮現的瞬間,我們之間土崩瓦解,戈達爾的《蔑視》也表現了相似的主題,菲力浦•加賴爾2013年作品《嫉妒》亦有接近的描述。婚姻中遭到忽視的莫羅,終於在雨夜也讓自己心動了一回,遠景中的對話悄無聲息,切到近景,我們卻能聽到她冷靜地拒絕婚外情的開始,這大概是她真正死心的瞬間。於是,她回去告訴丈夫:“我感覺如同行屍走肉,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

希望我不再存在”這段話與路易•馬勒的《鬼火》之“我自殺是因為你不愛我,因為我不愛你,因為我們的關係冷淡了。”幾乎如出一轍,而《鬼火》也恰有莫羅出演。結尾莫羅讀了一封多年前丈夫寫給她的情書:“今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你還在熟睡,我聽到你溫柔的呼吸。透過遮住你臉龐的頭髮,我看到了你的雙眼,強烈的感情讓我無法呼吸。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是多麼地愛你。感情是那麼強烈,讓我熱淚盈眶。”這段話後來也出現在安哲羅普洛斯的 《三分鐘》中,是2007年為慶祝坎城電影節六十周年而拍攝的三分鐘短片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裡的一部分。

(莫妮卡•維蒂與讓娜•莫羅)

“被愛意味著被消耗,被染成灰燼,愛則意味著永不枯息的明燈放射光芒,被愛轉瞬即逝,愛則是永存不滅。”從來沒有人教給過我們何謂愛情,我們都是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絕望。

(安東尼奧尼與讓娜•莫羅)

2017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推出八部安東尼奧尼作品展映,分別是: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

《奇遇》(1960)

《夜》(1961)

《蝕》(1962)

《紅色沙漠》(1964)

《放大》(1966)

《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1982)

《雲上的日子》(1995)

這個四月,我們也可以一起在影院見證安氏女神的風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