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創影像背後的故事(2)~永遠的電報大樓

原創影像背後的故事(2)~永遠的電報大樓

小時候, 一提起西單, 三座建築會浮現在眼前:西單商場, 首都電影院和電報大樓。 其中尤以電報大樓印象最深,

因為早起晚睡的鐘聲, 就來自於它樓頂上的四面鐘。 時間准, 整點鐘聲又十分渾厚。 由於當時車少噪音小, 遠在復興門都能聽得清楚。

它的知名還在於, 它是我知道的當時北京城區內能發送電報的唯一部門。 每次父母回老家探親, 都會提前一個月去信先預熱。 然後在臨出發前兩三天, 再給山東禹城的姥爺發份電報, 告知時間和車次, 好讓老家人安排接站。

在我的印象裡, 打電報每字一元錢, 標點符號不要錢。 大了後才知道, 發電報就像看古書, 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那時, 父母的月工資加起來一百二十元左右, 所以每次寫電文都要字字斟酌。 曾經因為是否使用“著”“了”“過”等詞, 二老還爭吵過, 最後還是得聽老師父親的。

而今這已成為不可追逝的回憶。

可能是老工藝老材料講究的緣故, 上高中前, 只經歷過兩三次大樓鐘錶維修。 這對我和哥哥而言可是天大的喜訊。 我們會找各種藉口, 哪怕是蹺課, 也要穿過大街小巷, 首先在首都電影院前駐足, 看看花五分錢又能看啥新電影,

過過看電影名字的癮, 然後再步行到電報大樓的對面, 仔細觀瞧維修過程。 這時巨大的鐘針早已停擺, 在錶盤的中心西側, 會打開一扇小門, 螞蟻狀的維修工人進進出出, 十分忙碌。 由於當時沒有望遠鏡, 新聞報導又少, 所以工人們具體做了什麼, 就不得而知了。 但能看到小門, 看到小人兒在動, 就已經可以高興一整天。 因為哥哥會給我編一堆和他們有關的故事, 聽起來挺像是真的。

電報大樓的視頻拍攝, 完全不是預先設計好的, 只是當天從天安門返回, 途徑樓下, 竟然聽到久違的敲鐘前奏曲, 令我為之一振, 靜待幾分鐘, 才記錄下當天下午兩點的鐘聲。

大鐘還在, 鐘聲渾厚悠揚依舊, 但馬路對面的首都電影院和成片的老平房早已不見了。 現在的五分錢, 能幹什麼用?大鐘的尾音轟鳴, 好像是在說“用”, “用”。 但沒有明說是“有用”還是“沒用”。 也許正是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 才讓它保留至今吧。

但願所有的北京“”老物件”們能一直傳承下去, 因為健在的已經不多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