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老村長說青島棧橋之美

青島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 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 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也是首批4A級國家旅遊區。 青島棧橋由回瀾閣、小青島、中山路、海水浴場等景點組成。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 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 現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青島棧橋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 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 1893年竣工。 全長200米, 寬10米, 石基灰面, 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 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

德國侵佔青島後, 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棧橋1901年5月擴建, 北段為水泥鋪面, 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 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 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 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 1905年前後, 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 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 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 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 橋面鋪以水泥, 橋身延長至440米, 寬8米, 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 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 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 定名回瀾閣。 從此, 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2013年5月27日晨, 青島市民發現棧橋東側30多米長的橋體出現坍塌, 橋上的電纜閃著火花。 據瞭解, 此次坍塌發生在26日夜間, 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棧橋已經封閉。 5月26日下午, 一場暴雨襲擊山東青島。 青島市氣象臺發佈暴雨警報和大風警報,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也先後發佈了風暴潮警報和海浪警報。

受狂風暴雨影響, 26日6時至23時, 青島市普降中到大雨, 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

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 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 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 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 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 長200米, 寬10米。 該碼頭原稱謂很多, 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 另一座位于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 寬6米, 亦稱“蝸牛橋”。 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 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1]

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 也就是說, 誰控制了棧橋, 誰就控制了膠州灣。 1897年, 德軍以演習為名, 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 武力佔領了青島, 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 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 於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 水泥鋪面, 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 並建輕便鐵軌, 將橋身延長到350米, 仍為軍用碼頭。 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 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

開始向遊人開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佔領青島後, 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 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 中國水兵在此閱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鉅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 橋身加長到440米。 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 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 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 兩側圍以鐵索護欄, 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 外鋪花崗岩石臺階。 1998年底至1999年6月, 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 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 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2013年春季工程預計投資1200多萬元,持續三個月2014年五一結束施工。5月26日下午,青島遭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青島棧橋中段東側出現了一處30多米長的坍塌。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臺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準、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的文物保護建築。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于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佈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

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簷八角亭一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臺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政府會同專家市民共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一景。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誌。 1892年,清政府青島駐軍在此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裝卸軍用物資之用。德國侵佔青島後,對棧橋加以改建,橋身延長至350米,並在橋上鋪設了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德國運來的軍需物資、大港碼頭建成後,棧橋遂向市民開放。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為適應旅遊需要,投資25.8萬元,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延長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鋪面,並設有排水設備,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全部工程於1933年4月竣工。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組織施工力量對棧橋進行了全面整修。橋南段採用16榀排架取代了原橋的34排樁。橋北端東側新建了一座螺旋眺望台,原橋人口處的6根檔車石柱,被彩色花崗岩寬石取代。1992年1月1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棧橋在一條南北直線上的這條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島市一條老商業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德國佔領青島後,為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於1899年開闢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命名為“斐迭裡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併在一起,命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築,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範點之一。目前中山路也是老市區最繁華的地方之一。這樣看來,棧橋成了大海與街市的過渡。它將大海和陸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中山路上那座最高的建築是“百盛商廈”。1998年9月開業。它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全國18家合資零售企業之一,由青島第一百貨公司與馬來西亞的金獅集團合資興建,總投資7.8億元人民幣,地下5層,地上49層,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商場面積5萬平方米。在當時被稱為齊魯商業第一樓。

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2013年春季工程預計投資1200多萬元,持續三個月2014年五一結束施工。5月26日下午,青島遭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青島棧橋中段東側出現了一處30多米長的坍塌。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臺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準、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的文物保護建築。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于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佈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

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簷八角亭一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臺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政府會同專家市民共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一景。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誌。 1892年,清政府青島駐軍在此搭起了一座鐵木結構、以木鋪面的棧橋,長約200米,專供裝卸軍用物資之用。德國侵佔青島後,對棧橋加以改建,橋身延長至350米,並在橋上鋪設了輕便鐵軌,專事運輸由德國運來的軍需物資、大港碼頭建成後,棧橋遂向市民開放。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為適應旅遊需要,投資25.8萬元,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延長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鋪面,並設有排水設備,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全部工程於1933年4月竣工。198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組織施工力量對棧橋進行了全面整修。橋南段採用16榀排架取代了原橋的34排樁。橋北端東側新建了一座螺旋眺望台,原橋人口處的6根檔車石柱,被彩色花崗岩寬石取代。1992年1月1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棧橋在一條南北直線上的這條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島市一條老商業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德國佔領青島後,為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於1899年開闢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命名為“斐迭裡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併在一起,命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築,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範點之一。目前中山路也是老市區最繁華的地方之一。這樣看來,棧橋成了大海與街市的過渡。它將大海和陸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中山路上那座最高的建築是“百盛商廈”。1998年9月開業。它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全國18家合資零售企業之一,由青島第一百貨公司與馬來西亞的金獅集團合資興建,總投資7.8億元人民幣,地下5層,地上49層,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商場面積5萬平方米。在當時被稱為齊魯商業第一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