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在科普·十九大時光|邢立達:從恐龍科普愛好者到專業研究者的成長之路

2015年, 碩大的地質禮堂, 我從國土資源部部長手裡接過金燦燦的獎牌——李四光優秀博士研究生獎, 這是我國給地學學子最高的榮譽, 而我以排名第一的優勢拿下這個大獎。 過往奮戰在科學殿堂內外的一幕幕, 在此時如幻燈般閃現。

我自幼酷愛大自然與古生物, 那些生活在史前的怪異生物帶著無數的謎團等著人類去破解, 古生物學家的工作不僅僅是抽絲剝繭, 還原地質歷史, 更是在於我們盡可能的理解過去, 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 早在高中時期, 我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中國恐龍網,

並在那時就開始走上了古生物學的科普之路。 此後長路漫漫, 中間輾轉崎嶇, 我最終還是走上了接受科班訓練, 接受系統教育的學術之路, 2012年, 我從加拿大阿爾比大學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學位, 並在次年成為中國地質大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為一具來自重慶綦江的恐龍做了命名, 因為對果殼網科普工作的認同和喜愛, 我將這一恐龍命名為果殼綦江龍。 果殼網針對此事所做的新聞發佈和科普解讀, 也將這樣的研究發現傳播得更加廣泛。

通過恐龍這種廣受歡迎的媒介, 利用一切機會進行科普工作, 對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有很好的幫助, 能強化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培育科學精神, 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

而在這些青少年身上, 說不定就能湧現出非常優秀的科學家, 這也是本人做好科研、熱心科普的原動力。

作者:邢立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