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從不陪讀,6個孩子卻全上哈佛耶魯,這個媽媽怎麼做到的?

陪讀媽媽的話題最近火透了朋友圈, 很多人都在討論, 帶孩子真的必須陪讀嗎?

我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但是, 我推薦你看看這個媽媽的故事。

她叫全惠星, 曾經的耶魯大學教授, 現在的美國人&韓國人眼中的最牛媽媽。

她一共生育了6名子女, 全部畢業于哈佛耶魯, 被美國教育部選為“亞裔美國人家庭教育研究物件”。

其中兩個兒子是奧巴馬政府的副部長, 被《華爾街日報》浮誇地稱為“震撼華盛頓特區的第二代韓裔權力精英兄弟”。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 麻省理工理學博士, 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于耶魯醫學院, 現任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哈佛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法學博士, 曾出任助理國務卿, 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

二女兒慶恩:哈佛法學博士, 現任耶魯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 是耶魯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畢業後, 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學領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碩士)。

全惠星從沒陪讀過, 相反, 她非常注重自己個人能力的提升。 她說, 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 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

有一次, 二兒子東柱在爭取研究經費的過程中, 被另一個競爭對手取勝了。 東柱覺得, 那個人的方案並不比我的好, 憑什麼是他贏呢?

他打電話給媽媽抱怨, 全惠星卻沒有安慰他、責怪他。

她平心靜氣地告訴兒子:“在背後不滿和抱怨無濟於事。

如果你真的不服氣, 可以去找到給經費的負責人, 直接去問你為什麼被拒絕、不足之處在哪裡, 再借此機會闡述你的優勢, 努力爭取一下。 ”

聽了媽媽的話, 兒子立刻動身飛到了華盛頓, 找到專案負責人, 最後真的拿到了經費。

其實, 全惠星的研究內容和兒子的研究內容完全是南轅北轍, 但是她認為, 哪怕是不同行業, 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都是類似的。

想一想, 如果二十年前全惠星做了陪讀媽媽, 和工作完全脫軌, 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時, 她還能給出實質性的建議嗎?

只是簡單的安慰和鼓勵, 久而久之, 孩子有了問題也會不願意向媽媽傾訴吧!

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當然了, 全惠星也不是全心撲倒自己的事業上, 而不顧孩子的成長。

韓國和中國類似, 孩子上高中也是一道分水嶺。 在孩子馬上要上高中的時候, 全惠星的科研也正值申請經費的關鍵階段, 但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孩子。

有一場業內科研活動, 是全惠星研究領域裡非常重要的聚會, 就因為時間剛好定在幾個孩子開學前夕,她幾乎沒有去參加過。

雖然沒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精神,但在這樣的合理溝通下,孩子一邊確實能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一邊也不會有太多壓力,反而更能跟媽媽好好交流。

比如在其他家庭很敏感的“早戀”話題,全惠星就能處理得很妥當。

她不會問:“你在學校是不是有喜歡的人啦?”而是很輕鬆地提起:“媽媽上學的時候,有個轉校過來的男孩子,哇,太帥了!我那一整個學期心都撲通撲通跳個不停呢!”

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會接上自己的事了。

還有,孩子小時候參加班長競選,回來說進展得不順利,全惠星沒有指出“你這裡做得不對,應該怎樣怎樣”,而是說“你參加競選,其他同學支持你嗎?”引導孩子自己分析問題。

如果孩子發現你在分析他,自然會抵觸、抗拒,但如果是他自己說出來,就會把你當成可靠的朋友來聊天了。

全惠星的教育理念,其實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你知道全惠星的家裡一共有多少張書桌嗎?19張!

客廳、餐廳、房間……爸爸甚至還在地下室用書桌圍了一個“圖書館”。在這種人均兩張半書桌的環境裡,孩子可能不看書嗎?

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沒這個條件啊!

不,我覺得這個跟條件無關,還是跟我們家長自己的學習意識有關。

想讓孩子讀書,不能說“你該去看書了”,而是“我們一起看書”。

全惠星剛剛結婚的時候,住的還是租的房子,沒錢買傢俱,夫妻倆硬是從二手市場拖回來一個不大卻正式的書桌。

早上做完早餐,全惠星就會擦乾淨手,坐在書桌前學習;晚上哄完孩子,她也會回到書桌前,繼續看書。孩子天天看著,懵懂的腦海裡就有了“學習”的念頭。

而我們有的爸媽,別說多擺幾個書桌了,恨不得現有的書桌都改成麻將桌,這樣還期望孩子主動學習?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我們有隔閡了。

說實話,說這種話的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平時說話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敏感的內心?

全惠星一家人無論多忙,早上都要在一起吃早餐。

之前我推送過的《她靠打零工把兒子養成億萬富豪,69歲仍是最美超模》裡,特斯拉創始人Elon Mask的媽媽,再窮也要定期飛去探望兒子。

一個簡單吃早餐的機會,就能讓孩子更有“家庭”意識,認知到“家庭中的我”。

而且,早上也能通過孩子們的表情和情緒,看出他們最近的狀況。比如,孩子大清早就憂鬱、暴躁,一定是最近的生活中遇到問題了。

這時候,母親就應該表達自己的關心。不是說要當眾去問,你可以私下和孩子聊聊,也可以問問跟這個孩子住一起的另一個孩子。

這樣一來,就不用怕孩子沖你大喊“你什麼都不懂”了。

全惠星不會給孩子做花式早餐,也不會把孩子的房間佈置得美輪美奐。但你覺得,孩子日後回憶起童年,是會記住那個大牌的兒童床,還是和媽媽在一起看書的午後呢?

孩子的成績重要,孩子的品格更重要。

全惠星大兒子的女兒會給她打電話,說今年暑假要去南美幫助貧困孩子,明年要去幫助遭受海嘯的難民重建。

二兒子的女兒也經常打電話給她:奶奶,我在籌集愛滋病基金,你能幫忙捐款嗎?

對於兩個孫女的行為,全惠星完全是鼎力支持。

我們社區門口有個老太太,每天都坐在人行道上,敲打自己的手鼓、唱誰也聽不懂的歌,風雨無阻。

我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就鼓勵他每次給老太太1元錢,有時候他的零花錢用完了,我還會借給他。

現在,他已經學會怎樣分辨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學會對不幸的人抱有同理心。

其實,孩子的才能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他們努力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多麼厲害的人,而是想著要幫助別人,這樣比獲取名利更有動力。

“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現在社會上,對孩子說“要努力讀書學會養活自己”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一邊還在抱怨著,現在的小孩多麼難教、現在的社會多麼黑暗。

但這些,真的跟他們的教育理念沒有關係嗎?

讓孩子幫助別人,就像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培養,卻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發出枝芽。

就因為時間剛好定在幾個孩子開學前夕,她幾乎沒有去參加過。

雖然沒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精神,但在這樣的合理溝通下,孩子一邊確實能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一邊也不會有太多壓力,反而更能跟媽媽好好交流。

比如在其他家庭很敏感的“早戀”話題,全惠星就能處理得很妥當。

她不會問:“你在學校是不是有喜歡的人啦?”而是很輕鬆地提起:“媽媽上學的時候,有個轉校過來的男孩子,哇,太帥了!我那一整個學期心都撲通撲通跳個不停呢!”

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會接上自己的事了。

還有,孩子小時候參加班長競選,回來說進展得不順利,全惠星沒有指出“你這裡做得不對,應該怎樣怎樣”,而是說“你參加競選,其他同學支持你嗎?”引導孩子自己分析問題。

如果孩子發現你在分析他,自然會抵觸、抗拒,但如果是他自己說出來,就會把你當成可靠的朋友來聊天了。

全惠星的教育理念,其實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你知道全惠星的家裡一共有多少張書桌嗎?19張!

客廳、餐廳、房間……爸爸甚至還在地下室用書桌圍了一個“圖書館”。在這種人均兩張半書桌的環境裡,孩子可能不看書嗎?

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沒這個條件啊!

不,我覺得這個跟條件無關,還是跟我們家長自己的學習意識有關。

想讓孩子讀書,不能說“你該去看書了”,而是“我們一起看書”。

全惠星剛剛結婚的時候,住的還是租的房子,沒錢買傢俱,夫妻倆硬是從二手市場拖回來一個不大卻正式的書桌。

早上做完早餐,全惠星就會擦乾淨手,坐在書桌前學習;晚上哄完孩子,她也會回到書桌前,繼續看書。孩子天天看著,懵懂的腦海裡就有了“學習”的念頭。

而我們有的爸媽,別說多擺幾個書桌了,恨不得現有的書桌都改成麻將桌,這樣還期望孩子主動學習?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我們有隔閡了。

說實話,說這種話的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平時說話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敏感的內心?

全惠星一家人無論多忙,早上都要在一起吃早餐。

之前我推送過的《她靠打零工把兒子養成億萬富豪,69歲仍是最美超模》裡,特斯拉創始人Elon Mask的媽媽,再窮也要定期飛去探望兒子。

一個簡單吃早餐的機會,就能讓孩子更有“家庭”意識,認知到“家庭中的我”。

而且,早上也能通過孩子們的表情和情緒,看出他們最近的狀況。比如,孩子大清早就憂鬱、暴躁,一定是最近的生活中遇到問題了。

這時候,母親就應該表達自己的關心。不是說要當眾去問,你可以私下和孩子聊聊,也可以問問跟這個孩子住一起的另一個孩子。

這樣一來,就不用怕孩子沖你大喊“你什麼都不懂”了。

全惠星不會給孩子做花式早餐,也不會把孩子的房間佈置得美輪美奐。但你覺得,孩子日後回憶起童年,是會記住那個大牌的兒童床,還是和媽媽在一起看書的午後呢?

孩子的成績重要,孩子的品格更重要。

全惠星大兒子的女兒會給她打電話,說今年暑假要去南美幫助貧困孩子,明年要去幫助遭受海嘯的難民重建。

二兒子的女兒也經常打電話給她:奶奶,我在籌集愛滋病基金,你能幫忙捐款嗎?

對於兩個孫女的行為,全惠星完全是鼎力支持。

我們社區門口有個老太太,每天都坐在人行道上,敲打自己的手鼓、唱誰也聽不懂的歌,風雨無阻。

我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就鼓勵他每次給老太太1元錢,有時候他的零花錢用完了,我還會借給他。

現在,他已經學會怎樣分辨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學會對不幸的人抱有同理心。

其實,孩子的才能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他們努力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多麼厲害的人,而是想著要幫助別人,這樣比獲取名利更有動力。

“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現在社會上,對孩子說“要努力讀書學會養活自己”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一邊還在抱怨著,現在的小孩多麼難教、現在的社會多麼黑暗。

但這些,真的跟他們的教育理念沒有關係嗎?

讓孩子幫助別人,就像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培養,卻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發出枝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