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一個令世人心花怒放的美景,帶上啤酒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新化山水風情

全域新化——

一個讓您心花怒放的地方

新化縣委書記朱前明

在紫鵲界時光階梯裡讀懂遠古的農耕文化

去大熊山頂守一場雲海

在熊山古寺的巍峨中虔誠朝拜

在三聯峒感受“醉氧”的含義

夢裡仙境也不過如此

古老而神秘的梅山山歌、武術、儺戲……

深厚的文化積澱

讓這座千年古邑散發獨特魅力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這裡

只為寄情山水、放飛心情

古邑新化縣, 古稱梅山, 是中華三祖之一——蚩尤的世居地, 建縣于北宋熙寧五年, 取意“王化之新地”而得名, 地處湘中、湖南的心窩窩裡, 縣域3636平方公里, 人口150萬。

01

生態人文, 熠熠生輝

萬古梅峰蘊釀出梅山文化的無窮奧妙, 千秋資水演繹著蚩尤故里的不朽傳奇。 造化格外鍾情這片土地, 賦予了所有的神奇秀美, 500餘處上等級的旅遊資源, 猶如一顆顆360度雕琢的鑽石, 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散佈于梅山大地的星空之下、雲端之間。 大熊山、奉家山、天子山, 山山競秀;資水河、油溪河、大洋江, 河河含情。 嶺峻峰奇, 洞幽瀑美, 田園如畫, 山水如歌。

新化擁有世界級、國家級品牌近二十個, 其中紫鵲界梯田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梅山龍宮、油溪河、紫鵲界等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大熊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龍灣為國家濕地公園, 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為國家4A景區, 大熊山、三聯峒、渠江源等為國家3A景區

來到新化

您會恍如身在桃源

置身世外, 心曠神怡, 心花怒放

02

全域旅遊, 風生水起

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我縣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以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以“綠色崛起、科學跨越”為主題,著力踐行“旅遊立縣、五化融合”戰略,確立“全民興旅、全業融合、全景梅山”的總體思路,圍繞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總目標,揚山水人文優勢,做精文化旅遊,使之成為全縣“一號工程”、“首位經濟”、“強勁引擎”,著力將千年古縣新化打造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自然山水旅遊聖地和中國休閒養生度假天堂。

在全域旅遊號角吹響的今天,我縣借勢發力,依託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和歷史人文魅力,在眾多知名旅遊城市中嶄露光芒,贏得喝彩。

(一)項目建設,空間佈局全域優化

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第一要務,牽緊項目建設“牛鼻子”。在旅遊景區專案建設和產品打造上,堅持各旅遊區定位明確,堅持核心引領、兩翼聯動、聚焦發力,優化“全域旅遊”的功能佈局,注重文化挖掘成果融入專案建設。加快打造文化休閒、鄉村休閒、峽谷運動、梯田觀光和森林湖泊度假等全域旅遊產品。

著力將紫鵲界打造成為梯田觀光、民俗體驗、溫泉養生一體化的世界級旅遊區;

著力將梅山古鎮打造成為文化體驗、地方美食、特色遊購一體化的梅山文化印象區;

著力將大熊山打造成為尋根祭祖、宗教祈福、養生度假一體化的休閒度假區;

著力將奉家古桃花源打造成為自駕自助、田園隱逸、鄉村觀光一體化的隱逸文化旅遊區。

同時,著力打造“神韻梅山”等精品旅遊線路,加快建設通暢美觀的旅遊通道,加強了旅遊廁所、自駕車營地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絢麗多彩的旅遊特色小鎮和旅遊鄉村,把整個新化作為一個大的生態公園來建設,全區域營造旅遊環境,全領域融匯旅遊要素,全社會參與旅遊發展,全民共用旅遊成果,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新化。

(二)拓寬管道,旅遊產業全域覆蓋

通過整合旅遊資源,深化“旅遊+”發展模式,全面推進旅遊融合發展。與農業融合,鼓勵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實現觀賞、採摘、餐飲、休閒、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點;與文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工作,安排專門經費開展民俗文物保護徵集工作,對蚩尤文化、梅山文化精髓進行完整、系統地挖掘整理,並與旅遊開發工作深度融合,將梅山文化元素注入到景區建設當中。

(三)打造形象,品牌景區全域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化深知宣傳行銷對全域旅遊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通過策劃和參加一系列宣傳活動,提升新化文化旅遊品牌形象。

在紫鵲界景區舉行“紫鵲春天會”,一首《蛙靠》傳遍大街小巷,唱響了紫鵲界品牌;大熊山景區舉辦全省創建全域旅遊啟動儀式、熊山古寺開光典禮以及戶外精英挑戰賽,讓有著人間福地、宗教神山美譽的大熊山更加聲名遠播;與湖南主要媒體合作,在黃金時段播放旅遊宣傳片深獲好評等。加大行銷策劃力度,不斷線上上線下推出熱點活動、互動話題,關注度和參與率持續提升。

今年1月份參加網路互動節目《我是縣長我代言》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直播互動,縣長成為旅遊形象代言人,宣傳新化山水文化,展現千年古縣魅力。

03

旅遊扶貧碩果豐登

我縣旅遊資源大都分佈在柘溪庫區、西部高寒山區、石灰岩乾旱區等深度貧困帶上,基於此,我們確立了“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為支柱,以旅遊扶貧為路徑,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旅遊扶貧工作思路,將旅遊產業定位為引領社會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來培育,精准實施“旅遊+扶貧”工程,把全域旅遊與精准扶貧、農業產業開發、農民就業增收等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造形式多樣的旅遊精准扶貧模式,全面彰顯了旅遊富民強縣的效應,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我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旅遊扶貧的事蹟,經過中央電視臺的專題報導,成為了我省旅遊扶貧的典型。2017年上半年,全縣實現旅遊接待總人數780.12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55.89億元。直接從事旅遊行業人數23.4萬,參與旅遊相關行業人數50萬人;培育和發展旅遊商品加工企業110家,年加工產值25億。

下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旅遊扶貧模式,加快旅遊扶貧發展步伐。著力抓好旅遊扶貧重大項目建設,啟動9個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102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建設,著力打造好大紫鵲界、大熊山、三聯峒、原味天門、龍灣濕地、梅山大峽谷等6大鄉村旅遊示範片區。將扶貧開發與發展鄉村旅遊、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融合,通過旅遊產業發展,集中支援鄉村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農村、農民自身造血機能,讓更多貧困農民享受到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不斷書寫旅遊致富新篇章。

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我縣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以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以“綠色崛起、科學跨越”為主題,著力踐行“旅遊立縣、五化融合”戰略,確立“全民興旅、全業融合、全景梅山”的總體思路,圍繞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總目標,揚山水人文優勢,做精文化旅遊,使之成為全縣“一號工程”、“首位經濟”、“強勁引擎”,著力將千年古縣新化打造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自然山水旅遊聖地和中國休閒養生度假天堂。

在全域旅遊號角吹響的今天,我縣借勢發力,依託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和歷史人文魅力,在眾多知名旅遊城市中嶄露光芒,贏得喝彩。

(一)項目建設,空間佈局全域優化

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第一要務,牽緊項目建設“牛鼻子”。在旅遊景區專案建設和產品打造上,堅持各旅遊區定位明確,堅持核心引領、兩翼聯動、聚焦發力,優化“全域旅遊”的功能佈局,注重文化挖掘成果融入專案建設。加快打造文化休閒、鄉村休閒、峽谷運動、梯田觀光和森林湖泊度假等全域旅遊產品。

著力將紫鵲界打造成為梯田觀光、民俗體驗、溫泉養生一體化的世界級旅遊區;

著力將梅山古鎮打造成為文化體驗、地方美食、特色遊購一體化的梅山文化印象區;

著力將大熊山打造成為尋根祭祖、宗教祈福、養生度假一體化的休閒度假區;

著力將奉家古桃花源打造成為自駕自助、田園隱逸、鄉村觀光一體化的隱逸文化旅遊區。

同時,著力打造“神韻梅山”等精品旅遊線路,加快建設通暢美觀的旅遊通道,加強了旅遊廁所、自駕車營地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絢麗多彩的旅遊特色小鎮和旅遊鄉村,把整個新化作為一個大的生態公園來建設,全區域營造旅遊環境,全領域融匯旅遊要素,全社會參與旅遊發展,全民共用旅遊成果,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新化。

(二)拓寬管道,旅遊產業全域覆蓋

通過整合旅遊資源,深化“旅遊+”發展模式,全面推進旅遊融合發展。與農業融合,鼓勵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實現觀賞、採摘、餐飲、休閒、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點;與文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工作,安排專門經費開展民俗文物保護徵集工作,對蚩尤文化、梅山文化精髓進行完整、系統地挖掘整理,並與旅遊開發工作深度融合,將梅山文化元素注入到景區建設當中。

(三)打造形象,品牌景區全域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化深知宣傳行銷對全域旅遊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通過策劃和參加一系列宣傳活動,提升新化文化旅遊品牌形象。

在紫鵲界景區舉行“紫鵲春天會”,一首《蛙靠》傳遍大街小巷,唱響了紫鵲界品牌;大熊山景區舉辦全省創建全域旅遊啟動儀式、熊山古寺開光典禮以及戶外精英挑戰賽,讓有著人間福地、宗教神山美譽的大熊山更加聲名遠播;與湖南主要媒體合作,在黃金時段播放旅遊宣傳片深獲好評等。加大行銷策劃力度,不斷線上上線下推出熱點活動、互動話題,關注度和參與率持續提升。

今年1月份參加網路互動節目《我是縣長我代言》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直播互動,縣長成為旅遊形象代言人,宣傳新化山水文化,展現千年古縣魅力。

03

旅遊扶貧碩果豐登

我縣旅遊資源大都分佈在柘溪庫區、西部高寒山區、石灰岩乾旱區等深度貧困帶上,基於此,我們確立了“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為支柱,以旅遊扶貧為路徑,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旅遊扶貧工作思路,將旅遊產業定位為引領社會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來培育,精准實施“旅遊+扶貧”工程,把全域旅遊與精准扶貧、農業產業開發、農民就業增收等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造形式多樣的旅遊精准扶貧模式,全面彰顯了旅遊富民強縣的效應,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我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旅遊扶貧的事蹟,經過中央電視臺的專題報導,成為了我省旅遊扶貧的典型。2017年上半年,全縣實現旅遊接待總人數780.12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55.89億元。直接從事旅遊行業人數23.4萬,參與旅遊相關行業人數50萬人;培育和發展旅遊商品加工企業110家,年加工產值25億。

下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旅遊扶貧模式,加快旅遊扶貧發展步伐。著力抓好旅遊扶貧重大項目建設,啟動9個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102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建設,著力打造好大紫鵲界、大熊山、三聯峒、原味天門、龍灣濕地、梅山大峽谷等6大鄉村旅遊示範片區。將扶貧開發與發展鄉村旅遊、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融合,通過旅遊產業發展,集中支援鄉村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農村、農民自身造血機能,讓更多貧困農民享受到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不斷書寫旅遊致富新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